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皆春

鎖定
張皆春(1897~1980),字生之。中醫眼科名醫。生於陽信縣城區張貴府莊(今陽信鎮張貴府村)。
中文名
張皆春
出生日期
1897年
逝世日期
1980年
性    別

張皆春人物生平

張皆春10歲入前袁村讀私塾,14歲因家境不濟輟學務農。17歲在本莊辦私塾,同時拜本莊中醫眼科醫生張純忠為師學醫,精研《內經》、《本草綱目》、《審視瑤函》等中醫名著。
20歲棄教從醫,兼顧農事,自此從事中醫眼科60餘年。因其善用土單驗方,野生藥材,治癒病人眼疾,且常顯藥到病除之功,在陽信、無棣、沾化一帶久負盛名。遠至北京、黑龍江、新疆等10多個省市的病人,也有慕名到陽信尋其就醫者。

張皆春相關事件

1945年10月張曾收治河北省鹽山縣一患眼病多年且多方求治無效的女性病人,以方劑5副治癒其頑疾。後被該女當做神靈供奉。
1953年張被陽信縣城關區衞生所聘為中醫大夫。1956年調陽信縣醫院工作。此間,張治癒寧津縣柴胡店一長年眼疾患者,被該患者認為義父。張曾多次被延請為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政府的領導幹部診治眼病,均收到明顯療效,數次婉謝山東省有關單位調其往省城濟南工作,矢志留住家鄉,為民服務。1959年張主持創建了惠民地區第一處中醫院眼科—陽信縣中醫院眼科。雖居偏僻小縣,但慕名求醫者遍及全國各大城市。
張用藥精細,配方嚴謹,對中醫眼科證治方法有獨到之見,常説:“用藥如用兵,不在多,而在精。古人治目疾偏重寒涼,豈知寒涼之藥克伐胃氣,阻遏清陽,有損於目。我之用寒涼藥倍加謹慎,一則量輕,二則酒制,以減其力。”主張對病人應辨證施治,靈活配伍。在臨牀中,張常靠觀察兒、母體質、乳色,診斷小兒病情,用以母代子服藥,劑量小、費用低、療效快,尤施惠於多數家境不豐實患者。對少數窮困病人,張義診舍藥,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張在為病者診治眼疾的同時,還特別注重眼睛保護,講求眼病的生理預防之道,認為“保護眼睛,內則使人清心寡慾,外則惜視減光,心清則火自息,寡慾則水自生,惜視則目不勞,減光則膏常潤,目不着物則心無所用,心無所用則神不弛,神不弛則心自固,故保之有方,守之有道,用之有節,臟腑平調,目自無病”,並以自己年逾八旬,雙目仍炯炯有神,視物不花為身證。張畢生致力中醫眼科臨牀與實踐,於晚年培養了張慶剛、張友芳、周奉建等眼科大夫。1960年受山東省衞生廳委託舉辦中醫眼科培訓班,自編教材、言傳身帶,歷時一年,為山東省各地培養了45名中醫眼科專業人才。

張皆春成就及榮譽

1956年至1971年,張相繼當選為陽信縣第一至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3年出席山東省中醫座談會。1979年獲惠民地區“科技成果獎”,

張皆春個人作品

晚年著成《眼科六十五症》、《眼科一百例》,經周奉建等整理成《張皆春眼科證治》一書,於1980年7月由山東省科技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