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畢來

鎖定
張畢來(1914-1991)
男,漢族,文學家。貴州爐山(今凱里)人。原名張啓權,又名張一之(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改名,在金華協助一些台灣同胞組織台灣抗日義勇隊)。後在《譯報週刊》21,發表通訊《台灣義勇隊》、張四維(皖南事變前夕改名,轉移上海)、張修文(1941年夏被日軍逮捕,秋季出獄後改名,任教於中學。1942年初,去桂林等地始改今名)。
中文名
張畢來
民    族
籍    貫
貴州爐山
出生日期
1914年9月12日
逝世日期
1991年12月5日

張畢來人物經歷

1914年9月12日,張畢來出生於凱裏市爐山鎮(原爐山縣清平鎮),父親張宗裕繼承祖業以染布為生,在當地還算較富裕的家庭。3歲時,張畢來母親因病不幸去世,便跟隨父親和繼母一起生活。10歲時,父親也因病離開人世,兄妹幾人依靠大伯和繼母撫養,長大成人。1920年,張畢來進入當地私塾唸書。1926年,受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他進入新式學堂即爐山小學開始接觸白話文和學習英語,並閲讀大量課外書籍,如《説岳》、《紅樓夢》等,從此逐漸喜歡上了文學。期間,目睹了語文老師因革命而被國民黨當局謀害,其心靈受到了極大的震動。
1929年,張畢來前往貴陽上中學,就讀貴州省立男子師範學校,後任該校學生自治會主席,在校期間,他一邊學習一邊組織和參加學生運動,組織“血潮社”,編輯《血潮》週刊,創辦《貴陽晚報》。1936年,他前往上海蔘加大學考試,由於成績優異,被浙江大學文理學院教育系錄取。
1938年9月,張畢來加入中國共產黨。張畢來等人被派往金華區開展台灣抗日義勇隊的籌建工作,並很快把台灣抗日義勇隊建立起來,李友邦擔任隊長,張畢來任秘書。在此期間,因工作需要,張畢來改名為張一之。籌建義勇隊工作期間,為加強對民眾的宣傳,張畢來還主編《台灣先鋒》月刊,以“抗日救亡”、“祖國統一”等為宣傳的主題。台灣抗日義勇隊建立以後,為增強隊伍的團結和提高隊伍的戰鬥力,張畢來還起草了《台灣義勇隊隊歌》歌詞和宣言。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桂林師範學院又從平越遷回桂林。同年12月,張畢來加入了中國民主同盟,任民盟廣西支部委員,與張錫昌等一起在文化教育界開展民盟工作。1947年7月,由於張畢來在民盟比較活躍,他的行動自然引起了國民黨當局的注意,將其逮捕並關進了南寧監獄。入獄後,張畢來憑着頑強的毅力譯出了50萬字的英國作家喬治·依利奧特長篇小説《亞當·比德》。後來,在進步師生的抗議和各方民主力量的積極營救下,張畢來在監獄被關了10個月後得到釋放。
1949年初,他繞道香港赴東北解放區長春,在東北大學(後改名為東北師範大學)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在東北大學,張畢來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業之中,為新中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同時,他利用空閒時間,編寫新文學運動史講義。1950年,《亞丹·比德》由上海書報雜誌聯合發行所出版。1951年,張畢來又翻譯了原蘇聯作家阿·穆沙托夫的小説《小北斗村》,由上海文藝出版社發行。因這部譯著的影響,張畢來被蘇聯文學界讚譽為“中國文學界的優秀代表人物之一”。五十年代末,列夫·托爾斯泰博物館專門致信張畢來,要求他以“托爾斯泰與中國”為題發表其見解。
1953年9月,因工作需要,張畢來調任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兼圖書館副館長。1954年春,張畢來又調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室主任,主持全國中學語文課本的編輯工作。1955年,張畢來原來撰寫的新文學運動史經過整理、修改、完善,編成《新文學史綱》(第一卷),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這部專著是建國初期全國僅有的幾部關於新文學史方面的代表性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在新文學史中介紹共產黨人文學主張的著作,幾十年來一直是各大學中文系和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史的重要參考書,這部著作於1985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再版發行。張畢來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期間,按照中央的要求,與著名作家吳伯蕭共同負責課程改革,主要是將漢語與文學實行分科教學。這項課程改革工作,因吳伯蕭常常忙於突擊其他中心工作任務,實際主要的課程改革任務都落在了張畢來的肩上。1956年下半年,中學漢語、文學分科教育試行,人民教育出版社陸續出版他和王微、蔡超塵共同主編的中學文學課本,其中初中六冊,高中四冊。這次課程改革對推動中學語言文學教學的進步與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1962年,張畢來調入民盟中央工作,擔任民盟中央宣傳部副部長。“文化大革命”期間,張畢來受到衝擊,因發表《孽海花·前言》和評《桃花扇》中的人物,被扣上美化漢奸、妓女、叛徒的罪名,還經常挨批遭鬥。而且被派往湖北沙洋“五七”幹校“改造學習”一年。回京後,因民盟當時幾乎沒有開展工作,張畢來就開始着手鑽研《紅樓夢》,先後編著了《漫説紅樓》和《紅樓佛影》。1978年,這兩部著作分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和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1980年,張畢來當選為民盟中央宣傳部部長,並被推選為《紅樓夢》學會副會長,隨後親自主持全國《紅樓夢》學術研討會和中國《紅樓夢》學會理事會,為海峽兩岸“紅學”研究學術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1983年5月,他完成著作《賈府書聲》,並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1984年,張畢來將自1956年至1982年26年間撰寫的40餘篇散文和論文整理成《張畢來文選》,並經民盟中央主席費孝通親自題寫書名後,由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9月,他回到故鄉凱里,被黔東南民族高等師範專科學校聘任為客座教授,並在該校給全體師生作學術報告。1985年,張畢來撰寫的《談<紅樓夢>》(又名《紅學芻言》)由知識出版社出版發行,這部作品同《紅樓佛影》、《賈府書聲》被學界譽為紅學“三部曲”,為“紅學”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當年,張畢來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任《羣言》雜誌編委。1987年,年事已高的張畢來辭去民盟中央宣傳部部長職務,改任民盟中央學習委員會主任。1991年春,針對我國掃盲工作的實際需要,張畢來將多年來潛心研究出的一套《普通話語音代表字》(400字)注音字典和課本,作為提案向全國政協提出,受到全國政協和國家教委的重視,並榮獲全國政協優秀提案獎。其在民盟工作期間,先後被推選為民盟中央第一、二、三屆中央委員,第四、五、六屆中央常務委員和第五屆中央執行委員;全國政協第四、五屆政協委員,第六、七屆政協常務委員。
1991年12月5日,張畢來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7歲。全國政協、中央統戰部、民盟中央在悼詞中對張畢來的一生作了全面的評價:“張畢來同志從青年時代就追求真理和進步。他投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事業後,對黨忠心耿耿,無論在白色恐怖的環境,還是在和平建設時期,都堅信黨的事業必勝,堅持不懈地完成黨交給的各項任務,在兩次被捕入獄中,表現了革命者的忠貞氣節。在他長期的民盟工作中,認真貫徹黨的統一戰線方針政策,善於團結和帶動民盟盟員和所聯繫知識分子,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決跟共產黨走,堅決走社會主義道路,為堅持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作出了貢獻。他擁護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各項方針政策,為全面貫徹黨的基本路線努力奉獻力量。他工作細緻,認真負責,嚴於律己,待人熱情,嚴格要求自己的家屬和子女,從不搞特殊化。他為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獻出了畢生精力。他的逝世,是愛國統一戰線和中國民主同盟的損失,也是我國文學界的損失。” [2] 

張畢來主要貢獻

浙江大學肄業。曾任浙江遂昌縣民眾教育館館長,金華台灣義勇隊秘書,桂林師範學院講師、副教授。曾主編《台灣先鋒》月刊。1946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42年開始發表作品。1955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建國後,歷任東北大學、東北師範大學教授兼中文系主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室主任,民盟第三屆中央委員、第四至六屆中央常委兼宣傳部部長、學習委員會主任,中國《紅樓夢》學會副會長。是第四、五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委、學習委員會副主任。著有專著《歐洲文學史簡編》《新文學史綱》《漫説紅樓》《紅樓佛影》《賈府書聲》《紅學芻言》《張畢來文選》等,譯有【印度】尼赫魯《走向自由·尼赫魯自傳》、【英】愛略特長篇小説《亞當比德》、【蘇】穆沙托夫長篇小説《小北斗村》、《監獄·我的第二家庭》。有《張畢來文選》。《普通話語音代表字》獲全國政協優秀提案獎。張畢來主持了全國中學語文課本的編輯工作,編寫了曾經啓蒙一代中國人的語文課本,晚年還潛心研究創造出一套《普通話語音代表字》(400字)注音字典和課本,為我國掃盲工作作出了貢獻。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