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留孫

鎖定
張留孫(1248年-1322年),字師漢,信州貴溪(今屬江西)人。元代道士,玄教第一代大宗師。
張留孫自幼從伯父張聞詩學道於龍虎山上清宮,於南宋鹹淳三年(1267年),受度牒為道士。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跟從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進京朝賀。第二年,張宗演返龍虎山,張留孫留侍闕下。元世祖深愛之,賜號上卿,建崇貞觀居之,詔令專掌京城祠事。至元十五年(1278年),賜銀印,授“玄教宗師”稱號,授道教都提點、管領江北淮東淮西荊襄道教事,佩銀印。或奉命外出祠名山大川,或奉旨到江南訪求遺逸,又相繼受命給武宗、仁宗取名。更在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以卜筮解除了世祖任用完澤為相的疑慮,促成了任命宰相的重大決策。大德年間(1297年-1307年),加號“玄教大宗師”,任命為同知集賢院道教事。武宗即位,改稱“大真人”,位大學士之上,領諸路道教事。至治元年(1321年),張留孫病逝。 [2] 
張留孫成立的玄教對發展正一道起了很大作用,同時對溝通江南道教與元統治者的關係、溝通道教各派之間的關係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3] 
別    名
張宗師
所處時代
元朝
出生地
江西鷹潭
出生日期
1248年
逝世日期
1321年
本    名
張留孫
信    仰
道教
外文名
zhang liusun
國    籍
大元國(中國元朝)
職    業
道士

目錄

張留孫人物事蹟

張留孫對元代道教的復興起過很大作用。蒙古進入中原之初,全真道受到重視,勢力日盛,後與佛教發生衝突,在蒙古統治者主持下,兩教先後舉行三次辯論。統治者偏袒佛教,道教受挫。十八年,忽必烈下令禁道書,這對道教是個沉重打擊。張留孫通過太子真金向忽必烈進諫,此事才得以緩和。元成宗鐵穆耳即位,張留孫積極活動,使道教重新得到統治者的重視。張留孫地位的不斷上升,正是道教在元代政治生活中重新活躍起來的一個標誌。他出自正一道,地位提高後,自立門户,稱為玄教,得到元朝統治者的承認。
他已近70歲時,見元大都(今北京)未有泰山神東嶽大帝的廟宇,遂自願籌資興建東嶽廟。元仁宗執政的延祐六年(1319年),時已71歲的張留孫在齊化門(即今朝陽門)外買好了地,籌建東嶽廟,但還沒來得及興建廟宇,他便羽化了。其徒弟吳全節接手建造。 [1] 

張留孫後繼者

張留孫死後,其弟子吳全節繼任玄教大宗師,總攝江淮荊襄等處道教、知集賢院道教事,繼續受到優遇。元代中期以後,玄教成為道教中最顯赫的一個派別。
吳全節少時入江西龍虎山上清宮學道。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他隨張留孫北上大都,成為張留孫的高足和助手,頗受元朝皇帝的重視。張留孫羽化後,吳全節承襲師職,制授特進上卿、玄教大宗師。吳全節秉承師志,用6年時間建成了大殿、大門、東西兩院,塑了神像。朝廷賜名“東嶽仁聖宮”,並在其東配殿供有開山祖師張留孫的塑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