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田餅印

鎖定
張田餅印,廣東省韶關市新豐縣地方傳統美術,廣東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餅印又稱餅模,既是用於月餅或其他禮餅造型的印製模具,又是一項傳統的民間雕刻美術。張田餅印為韶關市新豐縣張田村張姓祖先所創,始於明末清初,世代相傳下去。張田餅印主要以山楂木為原料,要經過選料、斷木、切成方塊、陰乾、設計圖案、做餅模、打氣眼、雕刻、打磨、包裝等9道工序以上才能完成。 [1-2] 
2007年6月18日,張田餅印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入選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VⅡ55。 [3] 
中文名
張田餅印
批准時間
2007年6月18日
遺產級別
省級
遺產類別
傳統美術
申報地區
韶關市新豐縣
遺產編號
VⅡ55

張田餅印歷史淵源

據新豐博物館裏的史料記載,張田村餅印工藝始於明末清初。從清代到民國,張田餅印的發展均比較平衡,整個村從事餅印雕刻的師傅有20多人,加上其他人員,總共有50多人,年製作餅印1萬多個,其中有一半是月餅餅印,另一半是其他禮餅印,如杏仁餅、佛公餅、豬仔餅、金錢餅、炒米餅等,多按用户要求雕刻。月餅印多為餅家、酒店訂做,而其他禮餅印則除了餅家作生產工具之外,還有城鄉居民。這些餅印主要銷往龍門、韶關、廣州等華南地區及香港、澳門、南洋一帶。
1949年以後,張田餅印生產幾乎全部停頓。
1967年在韶關市當地政府支持下,由張和凌組織10多位師傅成立村辦企業一東風餅印廠(當時張田村被改名為東風大隊)專門為東南亞的客户生產餅印,並得到中國海外華人的廣泛稱讚。
從1970年開始,廣州、佛山等地大酒家開始向東風餅印廠定貨,張田餅印由此進入中國國內市場,整個餅印生產開始進入復甦階段。
1986年至1989年,張田餅印生產進入高峯期,全村共有師傅90多人,從業人員達到300多人。年產餅印50萬個,銷往北京、上海、廣州、佛山等大中城市和港澳台、東南亞以及歐美等地。
進入21世紀,電腦設計並睢刻的餅印塑料模具使傳統手工雕刻木模具的需求量逐漸減少。張田村生產的餅印一半是塑料餅模,而餅印師傅大部分在50歲以上。 [4] 

張田餅印文化特徵

張田餅印主要以山楂木為原料,該木木紋纖細,木質堅硬,橫豎紋理差別不大,以其雕刻出來的餅印畫面印紋清晰、邊牙均勻、立體感強、字面光滑、線條勻稱、底面平、餅印口符合大小(俗稱斤兩足)、手感無澀等特點。張田餅印刀法簡練,剛勁有力,畫面印紋清晰,圖案美觀大方,線條簡潔,色彩鮮明。 [5] 

張田餅印製作工序

餅印製作過程複雜,整個生產過程一般有9道工序,主要包括選料、斷木、切成方塊、陰乾、做餅模、打氣孔、雕刻.打磨、包裝。雕刻是餅印製作過程的核心部分,最見功力。雕刻前,首先要構思圖案,要求雕刻者“胸中有丘壑”。雕刻時,要將文字、圖案反向雕刻。它不同於刻印章,無法將預先設計好的圖案倒貼在深凹下去的餅印底部。餅印睢刻師傅要經過長期的實踐,才能夠將頭腦中的圖案隨心所欲、一氣呵成地直接雕刻在餅印上。其次,餅印雕刻非常講究刀具與刀法。要把握輕重、深淺、粗細、陰陽,使整個畫面佈局勻稱,圖案栩栩如生,富有動感和立體感。
製作材料
張田村傳統木製餅印取材有嚴格要求,只能選用無毒無異味的木材,如山楂樹、山荔枝樹、山枇杷樹等。與別處取梨木不同,張田餅印主要以山楂木為原料,此材具有木紋幼細、木質堅硬適中、不容易破裂等特點。主要採用食用級無毒塑料,但外銷型餅印仍以木製為主。
製作工具
雕刻刀很有講究,大小不一、弧度不一、寬窄不一,都是雕刻師傅根據雕刻的需要,自己打磨而成的。主要有牙鑿、平鏟、刻刀、彎鑿,曲腳凹鑿、角鑿、花鑿等三十多種。製作時根據不同的圖案選擇不同的刀具:餅模開牙、溜牙使用牙鑿;平底使用平鏟;刻字使用刻刀;刻花紋使用花鑿;刻龍鳳、十二生肖等動物使用曲腳凹鑿;刻英文字母、美術字交替使用刻刀及小型花鑿。
製作流程
餅模整體制作包括選料斷木,切塊陰乾,做餅模粗坯,打氣孔、雕刻、包裝等工序。
張田餅印
張田餅印(15張)
主要次序是:
一、選材。
二、將選好的木材鋸成一塊塊厚約十釐米的四方模板,陰乾放置。
三、挖孔,做手柄。這是製造餅模時最艱苦、最費時的工序。舊時必須使用錘、鑿等工具粗鑿細鑿,將裏面的圓孔刻出,再打磨得平坦光滑才能使用。
四、起模開“牙”,用硬紙片或塑料薄膜確定餅印的形狀、尺寸,月牙狀邊緣。
五、打氣孔。
六、雕花刻字,雕刻刀法要求簡練、剛勁有力,進刀快且深。
七、打磨包裝。做好的餅模要求畫面印紋清晰、邊牙均勻、字面光滑、脱模爽快、便於操作、適合生產需要。傳統與現代製作程序稍許差異。 [4] 

張田餅印題材作品

張田餅印有月餅、佛公餅、杏仁餅、豬仔餅、金錢餅、炒米餅等眾多種類,圖案多以寓意吉祥平安、和諧團圓、健康富足的人物、動物、花卉為題材,並配以地名、店號或祥瑞喜慶文字。餅印花式多姿多彩,有雙龍雲片、和合二仙、鴛鴦穿蓮、荷蝶、八仙、十八羅漢、福祿壽及梅蘭菊竹等。 [1] 

張田餅印傳承保護

張田餅印傳承價值

張田餅印圖案題材廣泛,有人物、動物和花卉等,體現了勞動人民祈求吉祥、平安、團圓、富足的價值觀,具有鄉土氣息和民族特色,是連接中國海內外華人民族感情的紐帶,是增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的載體,對研究粵北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研究中國傳統的節慶餅食禮俗提供了可貴的物證。 [1]  [5] 

張田餅印傳承狀況

隨着科技的進步,如今各種餅食製作多依賴工業設備進行規模生產,傳統手工雕刻的餅印需求量逐漸減少,不少雕刻藝人已轉業改行,張田餅印雕刻正面臨後繼乏人、近於失傳的困境,亟待加以搶救和保護。 [1] 

張田餅印傳承人物

張許光,男,1969年生,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張田餅印)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有豐富的雕刻餅印經驗,技藝嫺熟,刀法多變,花式多樣,題材豐富,構圖新穎,印紋清晰,圖案美觀,還自創了“梅、蘭、菊、竹”,“大三元”及“十八羅漢”等一系列新款圖案餅印。 [6] 

張田餅印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16年9月,新豐縣張田餅印等特色手信在旅遊大賣場大舞台進行的2016“廣東手信文創設計評選”結果榜上有名,並獲得“廣東手信”榮譽稱號。 [7] 
2019年10月,張田餅印在四川國際旅遊交易博覽中心舉行的中國特色旅遊商品大賽上,獲得銀獎。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