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瓚

(張都堂)

鎖定
孝感人(今湖北孝昌縣王店鎮響堂村)。正統十三年進士,官至左副都御史,漕運總督,正三品
別    名
孝感八松先生
宗器
所處時代
明代
民族族羣
出生日期
1427年
逝世日期
1481年
主要成就
除苛政,均役法,興學勸士,百廢俱舉,有良好政聲
主要作品
《東征紀行錄》、《土苴內外集》、《徵夷雜記》、《寧波郡志》
本    名
張瓚,字宗器
籍    貫
孝感(今湖北孝昌縣王店鎮響堂村)
張 瓚(?—1481) 字宗器,孝昌王店鎮人。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進士。授工部虞衡主事,遷員外郎,歷知太原、寧波二府,有善政。督山西餉和視山東決河,卓有才譽,出補太原知府,再補寧波府,除苛政,均役法,興學勸士,百廢俱舉,有良好政聲。升廣東參政,轉浙江布政使。時寧波、紹興二郡海溢(海潮),沖毀房屋,捲走人畜無數,其中蕭山縣災害嚴重。張瓚分遣官屬全力賑濟災民。後擢升右副都御史,任四川巡撫,在任時治理有方,理事有能,人皆服其理政方略。後以母病,歸養。復起,幫助朝廷處理松潘軍務。松、茂、疊三城為四川西部邊境,民眾易為騷動。成化十三年(1477年),皇帝下詔張瓚平叛。瓚帥軍萬人,分為五路,先襲白草壩,剪去羽翼,再渡白洋峪,進抵岷山、雪山、靈山和乾海泉、玻璃泉(洮河和長江、漢水的支流)。這些地方很快得到平定。播州(今貴州遵義和桐梓等市、縣)土官楊輝秦稱“大壩千苗作亂”,張瓚奏請設立“安寧宣撫司”,皇帝批准他的意見,詔拜户部左侍郎,但他婉辭不就任,請求回家終養。帝覆命他總督漕運,巡撫鳳陽。在任三年糧餉不絕,軍民安樂。相傳,明成化某年,其故鄉境內遇饑荒,老百姓流離失所,他疏請賑濟,就想一法,接皇上到故鄉巡查工作,他事先用蜂蜜在皇上盥洗室門口寫下“張督堂免麥糧”六個大字,等皇上如廁時,便發現許多螞蟻匯聚在一起,形成幾個大字,皇上便順口唸出,在一旁的張督堂馬上下跪稱“謝主隆恩”,皇上一看隨口説:“好是好,只是此人短壽。”這就是在孝北大地流傳至今“張督堂免麥糧”的由來。張瓚於成化十七年(1481)八月十三日卒。著有作品《東征紀行錄》、《土苴內外集》、《徵夷雜記》等。來源:孝感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