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爾岐

鎖定
張爾岐(1612年8月18日 [1] 1678年1月20日 [6]  ),字稷若,號蒿庵處士,又號汗漫道人,濟陽西鄉宜約 [20] 今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回河街道張稷若村 [4]  )人。明末清初經學家。 [1] 
張爾岐自幼熟讀經史,兼及諸子百家,旁及太乙奇門之學。一生未出仕。三十多歲時,張爾岐開始致力於經學。 [1]  康熙十二年(1673年)至十四年(1675年),張爾岐受聘參與《山東通志》的修纂,交遊為之日廣,局面為之日廓。 [3]  康熙十六年(1677年),抱病著《春秋傳議》一書,同年臘月二十八日因病去世,終年六十五歲。 [1] 
張爾岐經學理學並重,兼備漢學宋學兩者之長。他修正了程朱理氣觀,提出了本體論上的“氣本”“氣機”説。為矯空疏之弊與晚明以來的道德淪喪,提出了“六經皆禮”説,注重據禮顯理,循名責實,重申儒家傳統的道德精神與修養。 [10]  著作有《儀禮鄭注句讀》《老子説略》等。 [2] 
概述圖片來源:濟陽區博物館藏張爾岐先生人物像 [18] 
本    名
張爾岐
稷若
蒿庵處士、汗漫道人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濟陽西鄉宜約
出生日期
1612年8月18日
逝世日期
1678年1月20日
主要作品
《儀禮鄭注句讀》
《老子説略》
主要成就
提出了“氣本”“氣機”説
提出了“六經皆禮”説

張爾岐人物生平

張爾岐早年經歷

萬曆四十年七月二十二日(1612年8月18日),張爾岐出生於濟陽西鄉宜約 [20] 今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回河街道張稷若村 [4]  )。自幼聰穎,七歲入學,拜陳蒼屏為師, [7]  熟讀經史,兼及諸子百家,旁及太乙奇門之學。 [1]  張爾岐十五歲拜師董之有,後又從師董之朋。 [7] 
張爾岐十五歲開始研讀《神農本草》等醫書,十六歲入考縣學成為秀才,十九歲前因對當時科舉所用的八股文不感興趣,在鄉試中沒有考取舉人,開始通讀《書經》《春秋》等歷史典籍。二十三歲時,張爾岐因一樁官司受株連,坐了三個月的監禁。 [19] 

張爾岐遭遇變故

明崇禎十一年(1638年)冬,清兵入塞,兵至山東。張爾岐奉父命帶家人逃難,途中三弟張爾徵與四弟張爾崇被擄走。次年正月十六日,其父張行素被清軍殺害。張爾岐歸家後悲憤異常,先是想投水自溺,後又想穿上道士服棄家出走,見老母在堂無人奉養,才不得已作罷。他將自己住的小屋命名為“蒿庵”,深居簡出,不聞不問世間之事,終生不穿彩色的衣服,不吃肥腴的飯菜,不欣賞歡娛的音樂。從此放棄科考。 [1] 
張爾岐先後在濟陽白楊店、曲堤聞韶書院、濟陽縣城和濟南按察司街等地教書講學。 [7] 順治三年(1646年),地方大員推薦張爾岐參加秋試,張爾岐以貧病婉拒。順治七年(1650年),他被選送國子監學習,以母老而辭謝。 [12] 

張爾岐致力經學

三十多歲時,張爾岐開始致力經學的學習研究,專心著述立説。
張爾岐於濟南講授《儀禮》時,偶爾為當時著名學者顧炎武聽到,顧炎武十分敬佩其見解精闢,翌日即登門拜訪,談論歡洽,遂訂交為友。直到張爾岐去世前,兩人一直保持着詩書往來,互尊為師。顧炎武親自為張爾岐的著作《儀禮鄭注句讀》撰寫了序言。 [1] 
康熙八年(1669年)夏,張爾岐寫成《老子説略》。 [8]  康熙九年(1670年),張爾岐寫成《蒿庵閒話》。 [5] 
康熙十二年(1673年),張爾岐被省志館聘去參加纂修《山東通志》,主編地方人物,結交了李煥章劉孔懷薛鳳祚等幾位外地朋友。這些志同道合之人在一起工作,直到圓滿完成修志任務,才各自迴歸。臨分別時,張爾岐同顧炎武、李煥章、薛鳳祚一起乘船遊覽了大明湖。 [1] 
康熙十四年(1675年),張爾岐從濟南迴到家鄉後,繼續從事經學研究和著述。 [1] 

張爾岐因病去世

康熙十六年(1677年)春天,他身患疾病,仍堅持着《春秋傳議》一書的研究著述工作。同年冬天,張爾岐病情加重,於臘月二十八日(1678年1月20日)去世,終年六十五歲。他臨終前口述墓誌,簡述了自己的一生所為。 [1] 

張爾岐主要影響

張爾岐經學

  • 研究《老子》
張爾歧在《老子説略》中所具有的限制君權意識,與黃宗羲等啓蒙思想家在這方面的認識有相通之處,代表了明末清初儒家學者對待《老子》這一道家經典所具有的一種新態度。張爾岐的《老子説略》具有開一代新風的劃時代意義,與王夫之的《老子衍》合轍,共同體現出那個階段老學史的新變化。張爾岐在這個時期老學發展中所起的作用重大。 [8] 
  • 研究《儀禮》
張爾岐主張在經中尋得聖人之意,其所撰《儀禮鄭注句讀》以發明鄭《注》,辨析賈《疏》為宗,一反宋明以來輕視漢唐註疏之治學理路。張爾岐《儀禮鄭注句讀》於《儀禮》文字有校勘,其所撰《監本正誤》和《石本誤字》還對《儀禮》監本和石本做了校勘。張爾岐還將所傳《儀禮考注》的內容與吳澄《儀禮考注序》進行比較,指出世傳《儀禮考注》有三個方面的內容與吳《序》不合。清人從事《儀禮》詮釋時,對張爾岐的《儀禮》解義頗為重視,並時有徵引。張爾岐的《儀禮》詮釋崇實黜虛,順應了明末清初反王學末流的學術大勢,成為清代實學之先聲。 [9] 

張爾岐理學

張爾岐以鄉里塾師身份參與到明清之際的思潮中,形成了其學守程朱,有因循,有創新的思想體系。從崇實黜虛着眼,順應反王學思潮,宗程朱,注重內外本末兼修,"尊德性"與"道問學"相為並重,窮經體道。修正了程朱的理氣觀,提出了本體論上的"氣本""氣機"説。為矯空疏之弊與晚明以來的道德淪喪,提出了"六經皆禮"説,注重據禮顯理,循名責實,重申儒家傳統的道德精神與修養。其思想代表了當時的一個學術方向。 [10] 

張爾岐歷史評價

顧炎武:①獨精“三禮”,卓然經師,吾不如張稷若。 [4]  ②根本先儒,立言簡當。以其人不求聞達,故無當時之名,而其書實似可傳。 [20] 
李煥章:①處士為人,外合內剛,非義不能奪。②處士性至孝,志節烈,好讀書。 [17] 
陸耀:①先生獨守程朱説,不少變。②先生縞紵不通,而風期合轍,隱然,有以開陸清獻張清恪之先。 [14] 
胡德琳:蒿庵先生,篤行君子也。 [16] 
李元度山東自鄭玄、孫復、石介以後一人而已。 [20] 

張爾岐人際關係

  • 五世祖:張清 [15] 
  • 高祖:張旻 [15] 
  • 曾祖:張信 [15] 
  • 祖父:張蘭 [1] 
  • 父親:張行素 [1] 
  • 母親:郭氏 [1] 
  • 弟弟:張爾嶸、張爾徵、張爾崇 [1] 
  • 配偶:原配朱氏、繼娶徐氏、妾齊氏 [15] 
  • 子女:子四人,女五人,姓名不詳 [15] 
  • 孫輩:孫二人,孫女七人,姓名不詳 [15] 

張爾岐主要作品

張爾岐一生著作很多,有《儀禮鄭注句讀》《周易説略》《詩經説略》《夏小正傳注》《老子説略》《弟子職注》《蒿庵閒話》《蒿庵集》《春秋傳議》《新濟藝文》《濟陽縣誌》等。 [2] 

張爾岐後世紀念

張爾岐祠堂

康熙四十年(1701年),濟陽闔學生員,全縣官紳,公舉張爾岐崇祀鄉賢祠。乾隆四十年(1736年),蒿庵書院在濟南按察司迤東重修。民國十四年(1925年),濟陽城內建成蒿庵祠。 [7] 

張爾岐墓址

張爾岐墓
張爾岐墓(2張)
張爾岐墓原位於今山東省濟南市濟陽區回河街道陳王寨村東首,1970年 [12]  遷至回河街道張稷若村東100米。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11] 

張爾岐影視形象

微電影《大儒蒿庵》:孫佩峯飾少年張爾岐,路順波飾成年張爾岐。 [1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