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煥喬

鎖定
張煥喬,1933年12月13日出生於四川省巴縣,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12] 
張煥喬於1952年考入武漢大學 [10]  ;1956年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後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工作 [13]  ;1958年至1960年在前蘇聯科學院庫爾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實習;1960年至1982年擔任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1982年至1984年在意大利里亞洛國家實驗室工作訪問 [3]  ;1984年至1993年擔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任副研究員、研究員;1993年至1994年在意大利里亞洛國家實驗室工作訪問;1994年擔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1997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4] 
張煥喬主要從事中子物理、裂變物理和重離子反應的實驗研究 [4] 
中文名
張煥喬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四川省巴縣
出生日期
1933年12月13日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煥喬人物經歷

1933年12月13日,張煥喬(幼名泰亨)出生於四川省巴縣土主場(現重慶市沙坪壩區)毛家崗。
張煥喬
張煥喬(9張)
1946年夏,考入重慶市巴蜀中學,初中時得益於數學老師蔡嗣靜的啓蒙教育,在高中受到數學老師吳常健、物理老師董貞熙和化學老師王正文的指導,使他對數理化學科產生興趣。
1952年,考入武漢大學物理系,二年級時是獲各科滿分的4位學生之一。
1955年秋,國家為發展原子能事業,決定從幾所重點大學物理系選調近百名高年級學生去北京大學物理研究室學習,由武漢大學調選10名學生,張煥喬被選中,實現了他想學核物理專業的夢想(武漢大學沒有該專業)。
1956年,從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現中國科學院原子能研究所),在戴傳曾領導下從事中子物理實驗研究。
1958年10月,被派往前蘇聯科學院庫爾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實習,師從M·彼伏日涅耳。
1960年1月,從前蘇聯回國負責將一台晶體譜儀改建成中子衍射儀;9月,由中子衍射組調到裂變物理組,在何澤慧領導下承擔235U、238U和239Pu重核裂變中子譜平均截面的測量任務,完成異形釙α源強度與均勻性的測量。
1965年底,承擔檢驗國產核石墨性能,為天然鈾石墨生產堆的安全運行提供必要的數據。
1982年1月,應邀訪問意大利國家核物理研究院裏亞洛國家實驗室,參加在XTU-16串列加速器上的重離子融合反應實驗研究,建成靜電偏轉分離器,負責完成了重離子融合反應的檢驗實驗 [2] 
1984年2月,回國後提出開展壘下重離子融合裂變反應碎片角分佈的研究,計劃開展重離子融合裂變中子多重性和壘下重離子融合反應激發函數這兩個研究課題 [1] 
1984年—2000年,擔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1993年—1994年,在意大利里亞洛國家實驗室工作訪問。
1993年—2000年,擔任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核物理研究所科學技術委員會主任 [3] 
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4] 

張煥喬主要成就

張煥喬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張煥喬參與壓電石英單晶中子衍射增強現象的發現,並提出合理解釋。為國防需要測量部分重要核數據,提供若干測試手段和方法。系統研究自發裂變和中子誘發裂變的中子數及其與碎片特性的關聯,提供了高精度252Cf自發裂變的平均中子數,被收入國際標準。系統研究近壘和壘下重離子熔合裂變角分佈,發現碎片角異性的異常現象。研究壘下重離子熔合反應的平均角動量激發函數和熔合勢壘分佈,揭示了雙聲子激發引起熔合勢壘分佈劈裂成三個峯。採用轉移反應作探針和發展ANC方法,觀測到12B第二,第三激發態和13C第一激發態為中子暈態,擴大了暈核研究範圍 [5] 
  • 學術交流
2015年6月21日至26日,張煥喬與張英遜、圖雅和賈會明同行,去意大利卡塔尼亞核物理國家實驗室(LNS)參加第12屆核核碰撞國際會議(NN2015) [1] 
  • 科研成果獎勵
獲獎時間
項目名稱
獎勵名稱
1979年

國防科委重大成果獎二等獎
1982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1992年
近壘重離子誘發裂變機制
部級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1999年

國家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1] 

張煥喬人才培養

  • 教育思想
張煥喬教育學生既要勤奮努力,又要動腦思考。既要腳踏實地,立足現實,又要謀求發展,着眼未來。在實際工作中要靈活處理自主研發與購買設備的關係 [1] 
  • 指導學生
截至2018年4月,張煥喬先後培養了二十多名博士、碩士研究生和一名博士後,在培養過程中,對學生要求嚴格,自己身先士卒,帶領他們開展科學研究,幫助他們儘快成長,鍛鍊成具有獨立研究能力的科研工作者 [1] 
  • 團隊建設
2019年,柳衞平、葛智剛和張煥喬帶領的原子能院“核基礎和核數據”創新團隊獲得國防科技創新團隊獎 [11] 

張煥喬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單位
1991年
核工業總公司優秀科技工作者

1997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2004年11月
何梁何利基金 [6] 

張煥喬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98年
高能物理與核物理》編輯委員會委員
1999年4月—2007年9月
中國物理學會第七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1999年10月
1999年
《物理》編輯委員會委員
2000年
原子核物理評論》編輯委員會委員
2000年5月
北京大學兼職教授
2000年—2004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八、九屆學科評審組成員
2001年—2004年
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國家實驗室第五屆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2001年—2004年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委
2001年
中國核數據委員會顧問
2001年3月
華中科技大學兼職教授
2001年7月
《Chinese Physics Letters》編輯委員會委員
2001年10月
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原子核理論中心科學顧問
2002年—2004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一屆數理學科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2002年
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國家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
2003年1月
《中國科學G》編輯委員會委員
2003年2月
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諮詢委委員
2003年3月—2007年12月
《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二版物理學學科副主編
2004年3月
2005年9月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常務委員
2006年4月
2006年4月
科學技術部高能物理重大國際合作專家顧問組成員
2006年9月
現代物理基礎叢書》編輯委員會委員
2006年11月
2007年9月
中國核物理學會主任委員、理事會理事長
2007年10月—2012年9月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第九屆(開放所第七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8] 
2007年12月—2012年11月
中國科學院大科學裝置理論物理中心第一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2008年—2011年
北京大學核物理與核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資深顧問 [9] 
2011年
北京串列加速器核物理國家實驗室第七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2013年
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第八、九屆戰略發展委員會 [7] 

張煥喬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張煥喬的父親張玉田一生經商,鼓勵子女求學。他和兄長相差11歲,皆好學,先後於大學畢業。在他5歲時,生母辭世。當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父兄皆在重慶,他在農村讀小學,學校條件很差,學習全靠自己努力,而且每天獨自上學,來回要走18里路,客觀上從小培養了他的毅力、獨立能力和自學意識。1949年5月,父病逝,9月,父親留下的紙店在重慶“9.2”大火災中焚燒殆盡,高中讀書全靠兄長支持 [1] 

張煥喬人物評價

張煥喬為中國第一台中子晶體譜儀和第一台中子衍射儀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5] (中國科學院學部與院士評)
縱觀張煥喬先生的核物理生涯,他師從名師,勤奮嚴謹,先後從事中子物理、裂變物理和重離子物理研究,在每個領域都取得了很重要的成果,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強記博聞、記憶精準;他為人謙遜,樂於關心、幫助同事;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在做人、育人和科研工作上都是後輩學習的楷模 [1] (《中國科學報》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