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濟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

鎖定
張濟民(1896年4月1日—1987年11月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少將,江西省泰和縣人。1929年7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0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前曾擔任贛西南紅軍江西軍區獨立第四團司務長、副官長、書記官,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第八師政治部秘書處處長兼政務處處長、司令部書記長,紅三軍政治部組織部調查統計科科長,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調查統計科科長,紅軍後方政治部組織部調查統計科科長,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組織部調查統計科科長,紅軍大學教育幹事、經濟委員,抗日軍政大學校務部供給科長、經理處副處長、供給部部長、供給部政委,東北民主聯軍總後勤部供給部副部長、部長、政委,東北貿易總公司經理,東北軍區後勤經理部第二部長、供給部部長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東北軍區後勤部財務部政委、部長,瀋陽軍區後勤部財務部副部長、後勤部副政委等職。 [1]  [3]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 
1987年11月6日,張濟民同志在瀋陽病逝,享年91歲。 [1] 
中文名
張濟民
別    名
張以宸
性    別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西省泰和縣苑前鄉(今苑前鎮玉田村
出生日期
1896年4月1日
逝世日期
1987年11月6日
畢業院校
紅軍大學
軍    銜
少將

張濟民人物生平

張濟民早年經歷

1896年4月1日,張濟民出生於江西省泰和縣苑前鄉(今苑前鎮玉田村的一户農民家庭,原名張以宸。他是開國少將中11位19世紀出生的老將軍之一。張濟民4歲喪父,家道艱難,母親為供他上學,甚至變賣房產和土地。 [1] 
1914年,張濟民畢業於南昌省立二中。高中畢業後,張濟民種過地、做過豆腐,還當過兩年小學老師,但生活一直很艱難。 [1]  [3] 

張濟民土地革命時期

1929年7月,張濟民毅然告別家鄉,參加了中國工農紅軍。因為有較高的文化水平,而且辦事嚴謹,張濟民進步很快,入伍第二年9月就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張濟民先後任贛西南紅軍江西軍區獨立第四團司務長、副官長、書記官,紅一方面軍紅一軍團中國工農紅軍第三軍第八師政治部秘書處處長兼政務處處長、司令部書記長,紅三軍政治部組織部調查統計科科長,紅一軍團政治部組織部調查統計科科長,紅軍後方政治部組織部調查統計科科長等職。 [1] 
1933年6月,張濟民入瑞金紅軍學校學習。9月,張濟民調任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組織部調查統計科科長。 [3] 
1934年10月,張濟民隨中央紅軍從江西瑞金出發,踏上了長征之路。途中,他和戰友們歷盡艱難困苦,靠着理想如天、信念似鐵的革命精神,突破敵人一道道封鎖線,終於在1935年10月到達了陝北革命根據地吳起鎮 [1] 
1936年6月,黨中央在陝北瓦窯堡開辦紅軍大學,張濟民進入紅軍大學一科學習。這個科大部分學員是高級幹部,科的管理幹部均由學員兼任,科長為陳光,科政委為羅榮桓,學員有劉亞樓張愛萍蘇振華楊立三楊成武王平黃永勝等著名將領,張濟民為學員兼任教育幹事。開學不久,學校隨中央機關轉移到保安縣,紅軍大學一科選定距縣城5裏遠的一個被廢棄的牧場建營地。大家把山溝裏圈羊的幾個石洞整修為課堂和宿舍,把黑油墨塗在石壁上當黑板,用石塊和土坯做成座位;沒有牀鋪,就壘土炕或割草打地鋪。有一次毛主席來講課,風趣地對大家説:“不錯嘛,自己動手住進了洋(羊)房子。”當時每人每天伙食標準僅5分錢,吃的自然很差,科黨支部就發動大家獻計獻策。張濟民在討論中提出兩條建議:一是把應發給個人的學雜費墊支一部分飼養豬、羊,解決沒肉吃的問題;二是學員自己動手幹雜務,把勤雜人員組織起來上山打柴,節省燃料開支。黨支部採納了他的建議,對勤雜人員的任務做了調整,並派楊立三、王平、耿飈等同志與司務長一起到外地買回50多頭豬和羊,學員輪流幫助炊事班打青飼料精心飼養。不久,紅軍大學一科的伙食得到了令人羨慕的改善。學員兼“紅大”教育長羅瑞卿稱讚説:“這個辦法好,一定要把經驗介紹給其他學員單位。”通過這件事,領導和同志們認為張濟民有經濟頭腦,就讓他兼任經濟委員。 [1] 

張濟民全面抗戰時期

1937年1月,紅軍大學遷至延安,改編為抗日軍政大學。毛澤東親自修改教育大綱和教學計劃,朱德彭德懷賀龍、羅榮桓等領導經常到抗大教學輔導,劉少奇周恩來陳雲等也多次來檢查工作。張濟民儘管一直在紅軍政治部門工作,但因為紅軍大學的那段經歷,顯露了他的經濟管理才能,於是被組織留在了抗大校務部,擔任供給科長。西安事變後,隨着革命形勢的發展,奔赴延安抗大的進步青年越來越多,特別是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後,各部隊來抗大學習的人也多了起來。到1938年春,抗大已增編為12個學員隊、6000多名學員,但是這些人的吃、穿、住、學卻成了大難題。當時延安地區經濟落後、交通不便,既無工廠也無農場,甚至吃糧還要靠外縣供應;學員上課沒有固定校舍,缺少桌椅和教學用具;由於日軍飛機轟炸破壞,有的學員連民房都住不上,只好住在破廟裏。尤其是辦學沒有經費來源,國民黨政府只承認八路軍、新四軍的編制,不承認我軍辦的抗大,既不給學校軍餉,也不撥給教育經費。抗大遇到的財經困難,引起了黨中央和毛主席的高度重視,決定用黨費為抗大解決實際困難。當時陳雲任中央組織部部長,王首道任中央局秘書長。張濟民曾派人拿着中央領導的批條,到王首道秘書長那裏領了幾次黨費,用來補助教學之需。 [1] 
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期間,參加會議的八路軍領導聽説抗大遇到了經濟困難,便主動支援了一部分物資。有的部隊還把前線繳獲的戰利品、後方羣眾捐獻的慰勞品轉送給抗大,如一二九師竟把上級下撥做冬裝的棉布、棉花交給抗大,以解燃眉之急。面對日偽軍的封鎖和嚴峻的財政困難,抗大校領導發動全體人員艱苦奮鬥,自力更生,渡過難關。張濟民作為學校供給科長更是奮戰在第一線,他與大家一起挖窯洞、製作營具,按照校務部領導的要求,想方設法籌集糧、款,並組織實施生產自救運動,先後開辦了採買隊、合作社、粉房、豆腐房、洗澡堂等生產服務項目。同時,他還注重改進財經管理。如為了解決採買隊與合作社佔用經費較多,流動資金週轉困難,後勤經常拖欠個人津貼的問題,他研究印製了《欠津貼證券》,按月發給教職員和學員,代替現金到合作社購買物品,合作社的買賣也興隆起來,受到領導和羣眾的歡迎。由於他為抗大供給保障作出了積極貢獻,曾榮獲“教育戰線優秀戰士獎章”。 [1] 
1940年5月,抗大校務部改編為供給部,張濟民升任供給部長,後任政委。 [1] 

張濟民解放戰爭時期

1945年10月,張濟民帶領供給部的耿萬福、沈孝元、何流、黎琦、安鍾昌、劉文、張化龍、胡榮綬、徐濟民、李正榮、楊汝軍、高月星等12名財務軍需幹部,跟隨抗大副校長何長工率領的4000多人的學員隊伍,離開陝北延安,騎馬向遙遠的白山黑水進發。根據黨中央的戰略部署,1945年10月,我軍在瀋陽組建了東北人民自治軍後勤部,編制50餘人。供給部的主要工作是接收敵偽的軍需物資。12月,張濟民率領的一批幹部,風餐露宿兩個多月,終於到達東北通化 [1] 
1946年1月,他們一行在梅河口與原機構合併,重組了東北民主聯軍總後勤部供給部,高志潔任部長(未到職),魏廷槐任政委,張濟民任副部長,下設財政處、糧秣處、經建處、軍需處等部門。至此,東北民主聯軍的後勤機構正式建立。在此期間,張濟民因部長未到職,實際是行使部長職責,工作任務極其繁重。財務工作的主要任務是:積極籌措經費和物資,保證部隊作戰需要。在解放白山黑水的偉大戰爭中,供給部組織領導廣大後勤人員“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隨部隊輾轉作戰,與官兵生死相依。行軍中守護着馬背上的錢箱,宿營時盤坐在土炕上算賬,用黢黑的草紙撰寫供給標準,為籌措充足的經費殫精竭慮,有的在戰爭中獻出了生命。4月至5月,在四平保衞戰的關鍵時刻,部隊物資供應出現困難,供給部星夜派人趕往駐旅順蘇聯紅軍司令部,籌借蘇軍貨幣4200萬元,購買了糧食等大批軍需物資,及時運往前線部隊,保證了作戰部隊的生活供給。隨着戰局的不斷變化,總供給部先後遷至撫順、梅河口、哈爾濱,於7月移駐佳木斯,建立起了相對穩定的後方供應保障基地。其間,張濟民曾調到東北貿易總公司工作了幾個月,任經理。8月底,供給部長高志潔調佳木斯任供給學校校長,張濟民又由貿易總公司調回供給部任部長,高文智任副部長。駐佳期間的主要任務是,負責供應保障前方作戰部隊及轉送和疏散物資,還負責東北黨、政、軍機關、學校、工廠和鐵路局的供給,同時還負責各種物資製造、採購、運送及疏散物資和催糧等工作。9月,隨着根據地的擴大和政權日益穩固,民主聯軍所需經費,由部隊自籌逐步改為東北局供應。 [1] 
1947年初,東北民主聯軍在北滿進行了三下江南戰役之後,戰略形勢大為好轉。3月,總供給部主要機構遷至哈爾濱,佳木斯留軍需處全部及所屬工廠,繼續負責製造軍需物品。同時,供給部派出20餘名幹部組成前梯隊,專門負責供給作戰部隊並隨部隊行動。年底,為加強後勤領導,以便有效地保證作戰部隊及其他軍事機關的供應,成立了後勤司令部,總供給部亦改為東北軍區後勤供給部,蘇煥清任供給部部長,張濟民任供給部政委。他與蘇部長配合默契,始終堅持實事求是的作風,重視官兵的思想教育,善於謀劃部隊的供給工作,完成了一系列重要戰役的財務保障任務。 [1] 
1948年3月,東北軍區後勤工作會議之後,全區基本上統一了財務供給制度和標準,對各野戰部隊經費實行統一供應,財務管理隨着經費籌措方式、保障水平的變化開始完善。4月,供給部頒發了《供給標準修正草案》,戰區內首次建立了統一的供給制度。這是軍區財務工作歷史上第一個經費供應標準。夏末,遼寧軍區後勤部和騎兵師後勤部的王映曙、趙保全、李健飛、馬存禮、安榮久、蘇鳳山、朱文福等70餘名幹部調入供給部,有力地充實了財務幹部隊伍。秋季,東北部隊組成第四野戰軍,發起強大秋季攻勢。軍區後勤供給部向東北財經委員會申請了1個季度的經費,並預先為部隊發足了兩個月的需要量,為我軍解放東北全境,並積極準備向關內挺進,實施了有力的經費保障。與此同時,因應戰略形勢發展,軍區後勤供給部編制亦有很大變動。根據命令從供給部選調282名排以上幹部,組成第四野戰軍後勤供給部,蘇煥清任部長、殷承楨任副部長,隨部隊入關作戰。供給部其他人員(軍政大學後補入180名學員)組成東北軍區後勤經理部,東北人民政府財政部部長徐林兼任經理部長,張濟民任第二部長。經理部除供給東北部隊及二線兵團和所有軍事系統外,還承擔着支援第四野戰軍入關作戰的經費供應保障任務。據統計,東北解放戰爭期間,軍區財務部門共保障各項經費31萬億元東北幣。同時,軍區還在平津戰役對入關的四野部隊經費實施了支援保障。為支援四野揮師南下進軍中南和兩廣地區,供給部派幹部帶領押運班乘火車入關,共前送東北幣5000億元、銀圓400萬元,為全國解放戰爭勝利提供了重要物質支持。 [1] 
1949年2月,東北軍區後勤經理部由哈爾濱遷至瀋陽。7月,東北軍區後勤部撤銷,改為東北軍區供給部,張濟民任部長,耿萬福任副部長。東北由戰爭環境轉入和平建設,軍區供給部的主要任務也轉為:保障軍區部隊軍事訓練、生產和生活的各項經費供應。不久,隨着新中國的誕生,軍區財務工作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1] 

張濟民建國之後

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後,志願軍部隊出關入朝作戰。為及時保證各項供應,恢復組建了東北軍區後勤部。8月23日,以原東北軍區供給部為基礎,和中南軍區後勤財務蘇煥清部長等117人及中央派來抗美援朝幹部57人合編為東北軍區後勤財務部,蘇煥清任部長,張濟民任政委,單志輝、張世昌任副部長,下設秘書處、政治處、會計處、預算處、被服處、糧秣處、實物處。另燃料處調歸運輸部建制;以營管處為基礎擴組營管部,直接歸後勤部建制。抗美援朝戰爭中,財務部承擔的經費保障任務十分艱鉅,除保障東北軍區經費供應,還負責志願軍和部分朝鮮、蘇聯軍隊的供應,供應實力量多時達186萬人。財務部提出、要發揚我軍英勇善戰的傳統作風,不怕犧牲、不怕疲勞,為保障前線經費供應,實行特事急辦,探索建立了作戰費限額控制、首長責任支付的辦法,還多次派人到朝鮮運送朝鮮幣供部隊使用,期間財務部犧牲1人,重傷多人。截至1952年10月志願軍財務部成立,東北軍區供應志願軍經費17.7億元。 [2] 
1951年5月1日,為適應軍委統一編制及供應情況,做到後勤各業務部門分工更加細密,以原財務部機構分組財務部、軍需部,張濟民任財務部長,張世昌任副部長,下設秘書室、政委辦公室、預算處、經費處及1個供訓隊,9月增設檢查室。此後,張濟民還曾任瀋陽軍區後勤部財務部副部長、後勤部副政委等職。 [1]  [2] 
1955年9月,張濟民被中央軍委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 
張濟民少將1955年授銜照
1961年12月,張濟民離職休養,為行政八級,享受副軍職待遇。 [3] 
晚年的張濟民 晚年的張濟民
1982年8月,張濟民享受正軍職待遇。 [3] 
1987年11月6日,張濟民在瀋陽病逝,享年91歲。 [1] 

張濟民所獲榮譽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 
參考資料
  • 1.    孫瑞安,孫墨. 軍隊後勤先驅--張濟民[J]. 黨史縱橫,2014(10):47-48.
  • 2.    孫瑞安,許延年,徐文龍. 東北民主聯軍的後勤財務 [J]. 黨史縱橫, 2013, (11): 42-43.
  • 3.    泰和縣地方誌纂委員會.《泰和縣誌:1989~2008》:方誌出版社,2012.10:第61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