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滂

鎖定
張滂(1917年8月25日—2011年11月29日),出生於江蘇南京,原籍湖北枝江,有機化學家,化學教育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生前是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 [1-3] 
張滂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同年,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1949年從劍橋大學畢業,獲得博士學位;1956年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2011年11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1-2]  [5]  [35] 
張滂長期從事有機合成和天然產物的研究與教學工作。 [1] 
中文名
張滂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湖北枝江
出生日期
1917年8月25日
逝世日期
2011年11月29日
畢業院校
劍橋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 
出生地
江蘇南京

張滂人物生平

1939年,青年張滂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留影 1939年,青年張滂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留影
1917年8月25日,張滂出生於江蘇南京。
1934年,從北京崇實中學初中畢業後,進入天津南開中學。
1937年,考入燕京大學。
1938年—1942年,就讀於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
1942年,任職於中央研究院化學研究所。
1945年,進入英國利茲大學學習深造。
1946年,轉入英國劍橋大學。
1949年,從劍橋大學畢業,獲得博士學位;同年,任教於燕京大學。 [35] 
1952年,任教於北京大學化學系。
1956年,任北京大學教授。 [35]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011年11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 [1-2]  [5] 

張滂主要成就

張滂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左起:羅建本、邢其毅、張龍翔、張滂 左起:羅建本、邢其毅、張龍翔、張滂
張滂注重基礎理論研究,研究領域涉及以天然產物為中心的合成,新型化合物和試劑的設計及合成方法的研究等。主要研究成果有內醚5-去氧戊糖、維生素B6、5-羥基嘧啶和天然芘醌的合成路線;氧雜環丁醇、含氧菁染料、水溶性氨基保護基和油水雙溶性接肽試劑的設計與合成;以及共軛不飽和酮的合成新方法;發現了三個新反應:3-取代-1,3-二甲氧基丙酮重排為3-取代丙酮醛二甲縮醛,對羥基苯乙酮及其 3-取代和3,5-二取代衍生物發生的烷羰碳碳鏈的斷裂,1,3-二酮烯醇芳酯在酸催化下重排為1,3,5-三酮或4-吡喃酮。 [5] 
  • 學術論著
張滂專著《有機合成進展》 張滂專著《有機合成進展》
截至2011年11月,張滂共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其代表論著有《有機合成進展》,譯著《有機化學》等 [2]  ,其中部分論著參考如下:
[1]張滂.青黴素(盤尼西林)的合成[J].化學通報,1958. [13] 
[2]張滂.有機合成進展[M].科學出版社,1992. [14] 
[3]王普善,葉秀林,張滂.5-(2,3-二羥丙基)嘧啶的合成及其高碘酸鹽氧化[J].化學學報,1984(07):722-726. [15] 
[4]姜貴吉,張滂.5-羥基嘧啶Ⅲ.—4,5-二羥基嘧啶的極譜氧化研究[J].化學學報,1958,24(4):22-27. [16] 
[5]費塞爾·路易.F,費塞爾·瑪麗,張滂.有機化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17] 
[6]李良助,張滂.甲基6-O-三苯甲基—α—D—葡萄吡喃苷在混合溶劑中的高碘酸鹽氧化的區選性[J].化學學報,1982(01):81-86. [18] 
[7]高鵬,利羣,王世玉,等.對羥基苯乙酮及其類似物的烷羰C-C鍵的斷裂[J].化學學報,2001,59(010):1697-1701. [19] 
[8]王世玉,張滂.5-羥基嘧啶—Ⅴ.1,3-二甲氧基乙酰丙酮與胍和硫脲的縮合[J].有機化學,1984(2):3. [20] 
[9]王世玉,張滂.胍乙啶的合成[J].有機化學,1984,4(2):111-113. [21] 
[10]付濱,張滂.天然茈醌合成的初步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 [22] 
[11]唐恢同,程淑鑫,張滂.1,3-二烷氧基丙酮的C-酰基化[J].化學學報,1982(11):79-85. [23] 
[12]王道全,李良助,張滂.幾個中性的水溶性碳二亞胺的合成及其在形成肽鍵中的應用[J].中國科學(B輯 化學 生物學 農學 醫學 地學),1986,16(5):476. [24] 
[13]付濱,趙晨,張滂.一個改進的Dallacker雙內酯的合成[J].高等學校化學學報,2000. [25] 
  • 學術交流
時間
學術活動名稱
舉辦地
1979年10月
北京地區高等學校有機化學教學問題座談會 [28] 
北京
1984年4月
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化學用字及讀音”討論會 [26] 
北京
1984年8月
北京化學會1984年學術年會 [30] 
北京
1984年10月
教育部直屬綜合大學化學系教學改革和課程結構研究會 [29] 
北京
1986年8月
全國第一屆有機合成專題講座 [31] 
太原
1986年11月
綜合大學化學系課程結構研究小組第四次會議 [32] 
廣州
1987年8月
中國化學會第一屆有機合成學術討論會 [27] 
貴陽

張滂人才培養

  • 治學態度
1987年,張滂與他所指導的研究生合影 1987年,張滂與他所指導的研究生合影
在教學中,張滂將自己的所知所學傾囊相授,無論是文獻的查詢方法,還是各種研究方法,都盡心給學生講解。他對待實驗十分嚴格,經常親自指導,他注重實驗中大大小小的每個細節。張滂教學時知識內容深入淺出,富有啓發性。對於講義的印製,張滂都是親自刻寫所印講義課程中的專業詞彙、化學結構、外文片段等專業內容。 [9] 
  • 講授課程
張滂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防化兵部隊講授《有機化學》等課程。 [11] 
張滂在北京大學任教期間,擔任《有機合成》課程的教學工作。 [11] 
  • 培養成果
張滂為中國培養了眾多化學專業人才 [3]  ,如北京大學教李良助 [8]  ,蘇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張雅文,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焦玉國等。 [33] 

張滂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1991年
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委員(院士) [1] 
2001年
何梁何利基金化學獎 [10] 

張滂社會任職

時間
擔任職務
1982年—1986年
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一屆理事會常務理事 [4] 
1986年—1990年
中國化學會第二十二屆理事會理事、常務理事 [4] 

北京市化學研究會理事長 [3] 

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 [3] 

中國科學院環境化學研究所有機化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6] 

中國科學院環境化學研究所有機合成學科組組長 [6] 

國家教育委員會化學系課程結構研究小組組長 [6] 

北京市化學教育研究會理事長 [6] 

張滂個人生活

  • 家世背景
張滂全家合影 張滂全家合影
張滂的父親張子高是中國近代化學家和化學教育家,張滂在清華照瀾院度過童年時光,受其父親的薰陶,從小酷愛化學。 [5]  張滂的弟弟是張懷祖,其妹妹是張秋華。 [12] 
  • 婚姻家庭
張滂的妻子嚴杜曾任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其子張驊曾供職於清華大學。 [5] 
  • 人生愛好
張滂與妻子嚴杜在北涪公園 張滂與妻子嚴杜在北涪公園
張滂有兩樣伴隨其一生的愛好,一是攝影,他有一隻第一代萊卡相機,是在上海讀書的時候花100多塊銀元買的,他不敢告訴其父親,因為所花費數目太巨大了。此外,他還喜歡旅遊,和老伴一起出遊,山清水秀,拍攝風景。 [7] 

張滂人物評價

左起:趙匡華、張滂、張青蓮、劉廣定 左起:趙匡華、張滂、張青蓮、劉廣定
“張滂畢生熱愛中國、崇尚科學、追求真理、淡泊名利、與人為善、嚴於律己,將全部心血奉獻給了化學教育與研究事業,是中國化學界的一代楷模。中國科學院評) [5] 
“張滂對促進中國有機化學的教學改革,推動學術交流和開展做出了貢獻。”(何梁何利基金評) [11] 
“張滂是愛國的、進步的,他做事嚴謹,一絲不苟,一生實事求是,誠實寬容,在為中國乃至世界培養有機合成化學人才方面做出了最大的貢獻。”(《大學化學》評) [34] 
“張滂學問好,人品好,在愛國主義旗幟下,為中國科學事業奮鬥終生。”(時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周光召評) [35] 
參考資料
  • 1.    張滂  .中國科學院學部[引用日期2022-08-22]
  • 2.    簡介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引用日期2022-08-22]
  • 3.    張滂院士  .中國科學院[引用日期2022-08-22]
  • 4.    歷屆理事會  .中國化學會[引用日期2022-08-22]
  • 5.    悼念張滂院士  .中國科學院[引用日期2022-08-22]
  • 6.    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滂先生逝世  .中國科學院[引用日期2022-08-22]
  • 7.    張滂:活在有尊嚴和熱愛的生活中  .中國科學院[引用日期2022-08-22]
  • 8.    張滂與學生在一起聚會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引用日期2022-08-22]
  • 9.    張滂:愛玩自拍的院士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引用日期2022-08-23]
  • 10.    張滂獲何梁何利基金化學獎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引用日期2022-08-23]
  • 11.    張滂  .何梁何利基金[引用日期2022-08-23]
  • 12.    張滂家族聚會  .中國科學家博物館[引用日期2022-08-23]
  • 13.    張滂.青黴素(盤尼西林)的合成[J].化學通報,1958.
  • 14.    張滂.有機合成進展[M].科學出版社,1992.
  • 15.    王普善,葉秀林,張滂.5-(2,3-二羥丙基)嘧啶的合成及其高碘酸鹽氧化[J].化學學報,1984(07):722-726.
  • 16.    姜貴吉,張滂.5-羥基嘧啶Ⅲ.—4,5-二羥基嘧啶的極譜氧化研究[J].化學學報,1958,24(4):22-27.
  • 17.    費塞爾·路易.F,費塞爾·瑪麗,張滂.有機化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
  • 18.    李良助,張滂.甲基6-O-三苯甲基—α—D—葡萄吡喃苷在混合溶劑中的高碘酸鹽氧化的區選性[J].化學學報,1982(01):81-86.
  • 19.    高鵬,利羣,王世玉,等.對羥基苯乙酮及其類似物的烷羰C-C鍵的斷裂[J].化學學報,2001,59(010):1697-1701.
  • 20.    王世玉,張滂.5-羥基嘧啶—Ⅴ.1,3-二甲氧基乙酰丙酮與胍和硫脲的縮合[J].有機化學,1984(2):3.
  • 21.    王世玉,張滂.胍乙啶的合成[J].有機化學,1984,4(2):111-113.
  • 22.    付濱,張滂.天然茈醌合成的初步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
  • 23.    唐恢同,程淑鑫,張滂.1,3-二烷氧基丙酮的C-酰基化[J].化學學報,1982(11):79-85.
  • 24.    王道全,李良助,張滂.幾個中性的水溶性碳二亞胺的合成及其在形成肽鍵中的應用[J].中國科學(B輯 化學 生物學 農學 醫學 地學),1986,16(5):476.
  • 25.    付濱,趙晨,張滂.一個改進的Dallacker雙內酯的合成[J].高等學校化學學報,2000.
  • 26.    佚名. “化學用字及讀音”討論會紀要[J].化學教育,1984,5(006):63-63.
  • 27.    佚名.中國化學會第一屆有機合成學術討論會(1987.8.貴陽)[J].大學化學,1987,2(6):46-46.
  • 28.    曹居東.北京化學會舉行高等學校有機化學教學問題座談會[J].化學通報,1980(03):65.
  • 29.    路石.教育部直屬綜合大學化學系教學改革和課程結構研究會在北京大學召開[J].化學教育,1985,6(001):60-60.
  • 30.    程鐵明.北京化學會召開1984年學術年會[J].化學通報,1985(01):000063-63.
  • 31.    王文江. 第一屆全國有機合成專題講座在太原召開[J].大學化學,1987(01):47-47.
  • 32.    齋.理科化學系課程結構研究小組第四次會議在廣州召開[J].大學化學,1987(02):64-65.
  • 33.    李良助,王道全,張雅文,等.緬懷我們的導師—張滂院士[J].大學化學,2012(2):4-5.
  • 34.    回憶張滂先生  .中國科學院院士文庫[引用日期2022-08-24]
  • 35.    張滂文集  .中國科學院院士文庫[引用日期2022-08-2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