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海國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

鎖定
張海國,男,1950年5月出生於中國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兼任復旦大學現代人類學實驗室教授。1977年,復旦大學人類學專業畢業後,進入上海第二醫學院從事教研工作(該校後改名為上海第二醫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直至退休。2012年,張海國教授獲上海人類學學會頒發的“人類學終身成就獎”。 [1] 
中文名
張海國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50年5月
畢業院校
復旦大學
出生地
上海
代表作品
主編《中華56個民族膚紋》等6本人類膚紋學的書籍
職    稱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教授
性    別

張海國個人作品

發表論文70多篇,撰著或主編《中華56個民族膚紋》等6本人類膚紋學的書籍,涵蓋膚紋學科普、膚紋學大學教科書、膚紋理論等各方面。經30多年(截至2012年)的努力,領銜調查研究中國56個民族的膚紋學資料。《中華全民族膚紋地理格局》是張海國作為第一單位第一作者、唯一通訊作者發表的論文。該文系涉及近百個單位和千餘名科學工作者、歷時30餘年完成的集體作品。論文的署名包括11箇中外單位、15位作者,收集整理中國56個民族150多個模式羣體的68000餘人的百萬數據。論文於2010年1月20日發表在《科學公共文庫·綜合卷(PLoS ONE)》5(1):e8783。 [1] 

張海國人物言論

1.尋根問源是每個民族的需要。中華民族由56個民族組成,在歷史長河中雖然有共同的淵源,但也有不同的進程,各民族在生理、心理、習慣、語言和體質上有很大的不同,表現出文化和體質的多樣性,目前我們對這些多樣性瞭解得不多,也不全面。 [1] 
2.膚紋是人類外露的生物學性狀,是遺傳標誌物,在羣體水平上表現性狀頻率相對穩定,在幾百上千年內,同一羣體的膚紋頻率很少遞進(增加或減少),並在各羣體之間出現很大差異性。 [1] 
3.膚紋對揭示民族間的差別有很大的作用。民族膚紋學以羣體遺傳學理論為基礎,羣體遺傳學理論包涵並指導膚紋學科,在一些民族間見到了膚紋有顯著差異,這就是民族膚紋多樣性的具體表現。通過研究,梳理通順膚紋在民族間的多樣性,探索多元成分,瞭解它的歷程和現實,能使我們更加珍愛統一的局面。 [1] 
4.學者的生命總有終時,但學者的學術思想和主張都融化在書籍裏,將伴隨時間而漫延流傳。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