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洪年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榮休教授)

鎖定
張洪年,1946年生於上海,語言學者,香港中文大學文學碩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博士,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粵方言。張教授除了研究粵語外,在文學方面曾發表過一些關於紅樓、水滸、三言的分析文章。
現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榮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榮休講座教授,中國文化研究所名譽高級研究員。 [1-2] 
中文名
張洪年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46年
畢業院校
香港中文大學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
出生地
江蘇鎮江
代表作品
香港粵語語法的研究

張洪年人物介紹

張洪年教授,江蘇鎮江人。1946年生於上海。1947年隨父母移居香港。1967年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1969年取得中文大學文學碩士。後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深造,1974年獲博士學位。留校任教,前後共26年,1997年至1998年出任該校東方語言文學系系主任。
2000年冬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退休,後轉到香港科技大學任人文學部教授兼學部主任。他也曾在美國俄勒岡大學香港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短期任教。2011–2014年,曾任《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編輯委員會主席 [3] 

張洪年研究領域

張教授早年隨周法高教授習中國語言學,後師從張琨教授。對中國歷史音韻、語法、方言皆有涉獵。研究興趣主要集中在粵方言。 1969年碩士論文《香港粵語語法的研究》,採用結構派理論模式,對香港粵語作全面性探討和分析。1972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這是研究粵語語法第一本著作,對粵語研究有重要參考價值。
20世紀80年代以後, 張教授對粵語中各種音韻、語法、詞彙現象, 包括押韻、量詞、「將」字句、稱謂詞、歇後語、廣告語言等,曾作過一系列專題討論,論文在海外各學報發表。此後致力於研究粵語歷史發展的過程,利用早期傳教士的材料,探查從19世紀以來粵語裏發生的各種變化。已發表的論文包括:" Completing the Completive: (Re)Constructing Early Cantonese Grammar"(1997)、《早期粵語中的變調現象》(《方言》,2000)、《早期粵語裏的藉詞現象》(中研院語言所集刊, 2001,台灣)、"The Interrogative Construction: (Re)Constructing Early Cantonese Grammar"(2001)。
除粵語外,張教授也寫過關於鎮江方言和早期吳語(山歌)的文章。在歷史語法方面,他做過敦煌語言的研究。在歷史音韻方面,他曾翻譯高本漢的《中國聲韻學大綱》(1972)。在現代漢語方面, 也做過一些研究,他所著的"A Practical Chinese Grammar"(1995年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是對外漢語教學的語法專書。 [4] 

張洪年學術著作

1.“Naming the City: Language Complexity in the Making of an 1866 Map of Hong Kong.” to appear in Linguistic Essays in Honor of Professor Tsu-lin Mei on his 80th Birthday, Commercial Press. 37 pages. 。
2.“Cantonese Made Easy: Sentence-final particles in early Cantonese.” 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3.2. Li Fang-Kuei Society for Chinese Linguistics, & HK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2009. pp. 131-169. 。
3.“Retribution in the stories of Sanyan in 《重讀經典:中國傳統小説戲曲的多重透視》, Hong Kong: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pp. 251-269.
4.《香港粵語語法的研究》 增訂版 . (A Grammar of Cantonese Spoken in Hong Kong, Revised Edition) 2007. 中文大學出版社 . 440 pages. 。
5.“Where did THAT come from?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Demonstrative in Early Cantonese.” Linguistic Studies in Chinese and Neighboring Languages:Festschriftin Honor of Professor Ting Panghsin on his 70th Birthday, Taiwan: Academia Sincia. 2006. pp. 813-835.
6.“One Language, Two Systems: A Phonological Study of Two Cantonese Language Manuals of 1888.” Bulleti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1.1. Li Fang-Kuei Society for Chinese Linguistics, & HK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2006. pp. 71-200.
7.〈 21 世紀的香港粵語:一個新語音系統的形成〉 《第八屆國際粵方言研究會論文集》129-152. Beijing: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 2003.
8〈《碾玉觀音》中的觀音故事〉In 《明清文學與性別研究》, ed. by Hongsheng Zhang. 284-293. Nanjing: Jiangsu guji chubanshe, 2002.
9.“The Interrogative Construction: (Re)Constructing Early Cantonese Grammar.” In Sinitic Grammar:synchronicand Diachronic Perspectives, ed. by H. Chappell. 191-231.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10.〈早期粵語裏的藉詞現象〉 [Loan Words in Early Cantonese]. In Memory of Professor Li Fang-kuei: Essays on Linguistic Change and the Chinese Dialects, ed. by P.H. Ting & A.O. Yue. 319-337. Taiwan: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Academic Sinica, and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001.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