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江舟

(中國國家畫院院委、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鎖定
張江舟 [2]  ,當代水墨藝術家,中國水墨人物畫領軍者之一,現任中國國家畫院院委、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俄羅斯國家藝術科學院榮譽院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文化部優秀專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1] 
曾任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水墨研究》執行主編。
中文名
張江舟
外文名
Zhang Jiangzhou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福建漳州
出生日期
1961年2月15日
畢業院校
中州大學
職    業
藝術家
代表作品
《熱血“一二·九”》《天地詞》《大夢典》《花逝》《極地光》《夢裏紅塵》《墨語》《塵緣暗殤》《生命·墨語》系列、《塵寰·墨語》系列、《人類圖像學研究》系列、《闕》系列等
藝術風格
當代水墨

張江舟藝術風格

“張江舟以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齊頭並進,學術文章與創作實績相互映發而顯於世”(曹玉林語),其水墨藝術創作多以現實人生為題。其“生命·墨語”系列、“塵寰·墨語”系列、“人類圖像學研究”系列、“闕”系列等多個大型系列作品和《熱血“一二·九”》《天地詞》《大夢典》《花逝》《極地光》《夢裏紅塵》《墨語》《塵緣暗殤》等作品以博大深沉的精神氣象,深切悲憫的人文情懷和鮮明的當代特質,實踐着對生命意義的深刻思考和對人類理想的不懈追求。
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批評家範迪安説:“張江舟作品在主題關切上的新視角和在語言方式上的新形態足以觸動我們的靈魂,引發我們的感慨。他從對人物的關切上升到對生命的關切,從對個體生命的關切到對大寫的“人”的生命關切。當“生命”不僅是一種形象性的“象”而是一種精神性的“形”之時,張江舟筆下的生命便成為了一股股生命之流,一種種生命本體的存在。他讓我們看到了水墨藝術的當代走向。”
創作實踐的同時,張江舟專注於理論研究。其論著《思與境偕》以寬闊的視野、獨特的視角、嚴謹的思辨勾畫出當代中國畫的創作現狀與未來思考。
作為中國創作研究的組織者,張江舟策劃並組織實施了“新時期中國畫之路”“東方之韻——中國畫大展”“聚焦西部——中國畫西部寫生創作展”“中國風格——中國國家畫院水墨藝術國際巡展”“水墨情懷——中國國家畫院水墨藝術歐洲巡展”等重要展覽論壇活動,並率中國美術家代表團出訪美國、法國、德國、比利時、盧森堡、阿根廷、馬耳他、俄羅斯、烏克蘭、波黑、黑山、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泰國、毛里求斯、尼泊爾、斯里蘭卡、緬甸等國,為中外藝術交流做出了突出貢獻。

張江舟主要作品

藝術家主要作品
作品名
作品圖
作品信息
熱血一二·九——北平一二·九學生運動
熱血一二·九——北平一二·九學生運動 熱血一二·九——北平一二·九學生運動
350cmx600cm/2009年
本作品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受版權保護
《天地詞》
《天地詞》 《天地詞》
250cmX250cm/2011年
本作品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受版權保護
《墨語》
《墨語》 《墨語》
200cmx400cm/紙本水墨/2021
本作品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受版權保護
《人類圖像學研究-界限》
《人類圖像學研究-界限》 《人類圖像學研究-界限》
130cmx130cm/紙本水墨/2019
本作品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受版權保護
《有霾的春天》
《有霾的春天》 《有霾的春天》
200cmx400cm/水墨設色/2021
本作品圖片由藝術家本人提供,受版權保護
人類圖像學研究

張江舟出版物

藝術家出版物
出版時間
出版物
出版社
2016年
《當水墨邂逅油彩——張江舟、羅伯特·哈特曼作品集》
河北美術出版社
2015年
《藝術百年:中國畫百年學術研究 張江舟卷》
天津美術出版社
2014年
《水墨前沿:張江舟》
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013年
《生命·墨語——張江舟水墨作品集》
河北美術出版社
2013年
《當代中國畫文脈研究——張江舟卷》
江西美術出版社
2010年
《當代中國畫藝術論著——思與境偕》張江舟著
江西美術出版社
2010年
《名師寫生——張江舟寫生集》
河北美術出版社
2008年
《中國當代水墨人物畫——名家小品》
江西美術出版社
2008年
《藝術與生活——張江舟》
安徽美術出版社
2008年
《中國主流畫家影像現在時——張江舟》
山東美術出版社
2007年
《水墨風格——中國當代名家研究·張江舟卷》
四川美術出版社
2007年
《中國畫名家書系——張江舟卷》
四川美術出版社
2006年
《2006中國畫名家年鑑——張江舟》
四川美術出版社
2005年
《中國畫壇60一代——張江舟卷》
四川美術出版社
2002年
《走近畫家——張江舟》
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5年
《人們崇尚那顆星》連環畫
西苑出版社
1995年
《敦刻爾克大撤退》連環畫
九洲出版社
大量作品入編《20世紀中國畫史》《中國當代傳世名家全集》《中國美術年鑑》《美術》《美術研究》《中國畫》《江蘇畫刊》《人民日報》《文藝報》《中國文化報》《中國藝術報》《中國美術報》《美術報》等書刊。

張江舟人物評價

範迪安(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教授):江舟的作品非常集中地去探討一個大寫的“人”,探討一種對生命的關切。他的作品的價值體現了當代中國整個藝術創作的思維,創作的情感和創作的方法,這在方法論的意義上能夠梳理或者總結出更多新的經驗來推動我們整個事業的發展。
張江舟這些年的藝術追求和一個最重要的命題——“命運”連接在一起。在張江舟的中國水墨畫實踐中,他一直力圖用自己的語言來講述關於命運的故事,因此也就有了這不斷展開的一組組水墨藝術的視覺圖景。在我看來,張江舟從三個方面實現了藝術的變革與創新,並構築起他對世界的看法和對人類命運的關照:首先是他在中國畫發展的歷程中尋找到了關於人的表達的突破口。張江舟堅持在人物畫的創作上不斷進入到現實,又從現實中抽離出來而形成他對人類命運的總體表達,是他藝術上的一個創新。
再者是張江舟用筆墨塑造了一種精神形象。無論是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的“生命·墨語”系列,還是他最新的這批創作於新冠肺炎肆虐之際的“塵寰·墨語”系列,都表明張江舟始終關注着、感應着外部世界的變化,而鉅變中人的命運成為他藝術表達的重要動力和核心議題。最後,張江舟始終創新與開拓着水墨語言。我們能感覺到張江舟不斷地用自己非常具有表現性和極具現代意識的藝術語言,超越着傳統文化認知中對水墨藝術的理解,而使得他的藝術擁有了跨越文化的能量。
薛永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張江舟先生的畫開拓了人物畫的精神內涵,豐富了人物畫的筆墨技巧,他從一個方面提供了人物畫創作,尤其是當代人物畫創作的寶貴經驗和有益啓示。我們看他的畫,不僅有寫實主義因素,也有浪漫主義因素,也有超現實主義因素,他打破了具體的時空。看到他的畫,我想到李可染先生説“不與照相機爭功”,他的畫,你用照相機呈照不出來的,無論從精神,還是從表現上,還是意象本身。他發揮了藝術家的創造力,而且是宣泄出來的,完全把對災難的感受,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思考在心裏揉化成了一個藝術意象。真正要繼承文人畫傳統,要有擔當,張江舟正是這樣一個社會責任感極強的畫家,值得尊敬。
劉曦林(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江舟的畫是屬於那種看完了會讓你思考的,所謂“令人喜不如令人思”就是這個意思,這是他藝術的一個特徵。江舟近年的作品,是夢,是殤,是朦朧詩,是他對人生的思考。他借用花季少女這樣一種羣體的造型,表達了現代人,或者21世紀人的一種迷茫、困惑、奮爭、理想、矛盾,這裏邊不是熱情頌歌,也不是憤青式的批判,而是對一種生命狀態的思考、關愛和反思。灰色調是江舟作品的一個特點,由灰色調凝結成的悽清色彩與他的情思、與他的想法是諧和的。他的藝術是直麪人生的藝術,他找到了自己的一個視角,他用了這樣一個“灰”,用了這樣一個“殤”,用了這樣一個“夢”,忠實地表達了這代人的某種感受。無疑張江舟是獨特的,他是用自己的思維、自己的語言表達了自己這一代人一些思考,對人生的關愛,對人生的思考,他是一個值得我們研究的對象。
王鏞(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我覺得張江舟的水墨藝術展,既有關愛生命的思想感情深度,又有表現個性的筆墨語言力度。他用一種個性化的筆墨語言來闡釋他的生命之思、生命之戀,這是很有藝術價值的。張江舟的水墨藝術最感人的地方就是他的悲劇意識,或者悲與情。這在中國當代藝術當中是比較缺乏的。張江舟他是一個有軍旅生涯背景的畫家,由於和人民的血肉聯繫,所以他對人民,特別是對遭受災難的普通民眾充滿了悲憫的情懷。我説過深刻表現人性的作品是真正可以打動世界的,張江舟的作品就恰恰是因為深刻地表現了關愛生命這種最寶貴的人性價值打動了我們。
王魯湘(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理論家):在“生命·墨語”系列中,張江舟用的是宣紙,以及輕盈的羽毛式的線條和筆法,畫面中升騰的身體具有某種透明感;而此次“塵寰·墨語”,他用的是皮紙,皮紙和宣紙相比,墨像不具有透明感,而且這次江舟還在畫面中大量使用了“手”這一元素,那種無助的、絕望的、用單手掩臉或是雙手抱頭的姿態在他的畫面中反覆出現,看不見人的臉,但是總會有一隻驚恐的大眼睛在黑暗中看着你,注視着你,而且畫面中經常會無來由地飄過一到兩個甚至更多的面具,我想這一定是有象徵意義的,表達了藝術家張江舟對於“塵寰”的描述,以及對這個我們不得不在其中生存的這樣一種無奈的現實的思考和尖鋭的批判。一般來説,中國水墨畫家很少在作品中表達自己對現實的思考和批判,思想和觀念是中國水墨人物畫稀缺的素質,但張江舟的“墨語”系列,從“生命”到“塵寰”,終於直面現實而不再苟且,這是他的藝術邁向自由的見證。
張曉凌(中國國家畫院院委、華東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20世紀中國畫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變革史、維新史,江舟幾個階段的變化可以統一納入到20世紀中國畫變革的邏輯體系中去觀察和評價,即自我優化與跨文化融合,張江舟的這批作品正是這兩種路徑結合下產生的全新墨語體系。張江舟的作品指向了中國當代藝術的兩個重大命題:一是中國當代藝術有無可能在西方話語體系之外,建構起屬於自己的當代藝術話語體系?二是中國當代藝術有沒有可能建立一個具有獨立價值的話語體系?我覺得此次江舟的作品就給了我們非常好的、肯定的答案。
吳洪亮(北京畫院院長):我相信一位好的藝術家,不僅有真感覺,也有將這種感覺凝聚成作品的能力。就像張江舟院長説的,藝術家可能是非常單純的,但是因為他們的敏感以及對自我意識的尊敬,他更願意用一觸即發的筆端來告訴我們他與世界的關係以及他對當下的一份認識。今天的人類正面臨着自詡和驕傲後的困難,而隱憂與質疑是張老師這幾年的作品裏我們一直能看到的,當然這其中也同時藴含着很多的期許。藝術不應只是陽光與歡笑,悲劇性其實才是有史以來讓我們昇華的能量,如同張老師在其短文裏提出“藝術是什麼”這樣的終極問題一樣,我相信觀者會從他的作品中找到那些立足於更遠方的問題,同時又能給我們今天以感悟的那些東西。也許這就是藝術的能量和藝術家每日筆耕不疲的意義。
安德烈·戈蘭奇(意大利藝術研究院繪畫院院長):我覺得張江舟的作品非常迷人,例如他使用了很少的顏色,比如:黃色、透明的綠色和淡粉色,而作品的大部分留給了黑色的墨。他總是用黑色的繪畫作為作品的整體結構,其特點就是通過這種造型使身體的形態緊密地聚集。我在張江舟的巨幅作品中發現了一些對歐洲表現主義的引用,特別是德國的,比如説藝術家恩斯特·路德維希·克爾希納、喬治·克羅茨,還有奧地利的席勒,還有弗朗西斯·培根,培根的這種人體的悲劇性和肉慾,這些在繪畫的痕跡和形象的要點中有着某種抽象主義和受自然,比如説樹枝、岩石、植物啓發的幻想,又會讓人聯想到藝術家格雷厄姆·薩瑟蘭。我很希望很快地能在歐洲看到張江舟的水墨畫展覽,他用他的研究和作品使這門古老而高貴的中國學科得到了發展和革新。
讓-弗朗索瓦·高立昂(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評論家、策展人):“塵寰·墨語”彙集了靈魂的概念,其中包括精神的概念(即智力的根源和中樞)、心靈的概念(即情感的根源和中心),以及良知的概念(即道德的起源和中心)。此外還有一種竊竊私語式的表達,主要為兩種,一為對情感和觀念的低聲表達,二是不具有固定形式的對情感和情緒的表達。
何凱特(英國倫敦蘇富比藝術學院現當代亞洲藝術項目主管、策展人):所見即所讀,它實際上代表着一種理解,一種認知的過程,張江舟的這批作品需要我們用更多的情感元素去進行解讀與迴應。張江舟的作品呈現出一種非常濃縮的意象表達,包含着很多的圖騰元素,而這種圖騰元素又散發出強烈的藝術張力。諸如我們能夠在作品中看到非常巨大的、沉重的手,它們彼此握在一起或者説纏結在一起,象徵了共同的人性。作品中的人物呈現出一種非常緊密的狀態,以一種變換無形的形式,表達着一種雕塑化的、非常持久的緊密狀態,體現了彼此之間的內在聯結。儘管畫面的色調以灰黑色為主,但我們仍然感受到其中所流露出的對人性的關照和對人類的關懷。
羅伯特·哈特曼(德國馬卡斯騰美術家協會主席):張江舟大尺幅的紙本繪畫充滿令人激動的動感。在開放的空間裏,眾多的人形聚合在一起,交錯、流動,在墨色深淺的變化中,重組成新的形象,構成新的畫面,產生新的意義。在我看來,這些畫面的震撼之處在於它們連接了現在與過去的記憶。“記憶”是我們現實生活的夢想,就像張江舟在其作品中向我們呈現的那樣,這些作品是我們得以探求過記憶的途徑。張江舟的藝術是一種哲學的藝術性表達,他的藝術觀念是對於現實的哲學式認識。他的作品有許多圖像積累,從創作初始到繪畫完成,在這詩意的累積中,誕生出有獨特地域性的藝術作品。這意味着他沒有停留在藝術家的自我範疇中,他以作品尋求對話,從個體走向羣體,並觀照人類。
約翰內斯·奧夫德雷克(德國馬卡斯騰美術家協會董事會成員、藝術史學家、策展人):作為一位源於西方的藝術史學家,張江舟的作品讓我不禁想起了德國藝術史學者瓦爾堡和他著名的悲情公式,因為在這種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瓦爾堡指定的用於表達情感的公式化手勢和麪部表情的通用表示法。張江舟作品中的人物經常是閉着眼睛的。他們是剛剛入睡,還是即將甦醒?他們是沉浮於夢想的世界,還是象徵着自我封閉?他們是屬於某個非常特別的藝術和圖像現實,還是呈現了對現世塵寰的記憶?我認為,張江舟在現實與抽象、動態與靜態、個性與流行、現實與理想的兩極之間展示了一種藝術大師的繪畫。

張江舟藝術年表

2021年
應邀赴湖北鄂州參加藝術活動,並以“語言與精神的內在邏輯”為題做中國創作原理講座。
應雲南美術館之邀,個展“塵寰·墨語——張江舟水墨藝術展”在雲南美術館舉辦,展出近三年的“人類圖像學研究”“闕”“塵寰”三大系列作品。之後展覽移至北京中國國家畫院展出,並舉行了同名國際線上研討會,歐洲英、法、意、德四國學者和國內著名學者、批評家參加研討。
2020年
應書畫頻道之邀主持“當代水墨人物畫創作思考”仰山論壇。
“水墨文章”學術研究展在武漢美術館舉行。參展藝術家有田黎明、張江舟、周京新、張望、邢慶仁、武藝。
攜工作室學員赴寧夏寫生,應邀赴寧夏圖書館“世紀大講堂”講座。
應邀赴江漢大學講座。
2019年
榮獲法國大皇宮“卓越獎”
榮獲法國泰勒基金會“泰勒獎”
率團出訪波黑、黑山。同時,“水墨情懷——中國國家畫院水墨藝術歐洲巡展”在波黑國家美術館、黑山國家美術館舉辦。
“命運墨皈”梁佔巖、袁武、張江舟水墨藝術展在湖北省美術院美術館舉辦,應邀赴湖北美術學院講座。
應邀在中央美術學院講座。
2018年
率團出訪法國、應邀赴法蘭西藝術院、巴黎國際藝術城座談,並在巴黎國際藝術城講座。同時,“中國風格——中國國家畫院水墨人物藝術展”,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開幕。
率團出訪烏克蘭,同時“寫意中國——中國國家畫院美術作品歐洲巡展”在烏克蘭國家美術館舉行。
率團出訪尼泊爾、斯里蘭卡、緬甸三國,同時,“中國風格·綠水青山——中國國家畫院水墨藝術國際巡展”在尼泊爾、斯里蘭卡、緬甸三國展出。
“命運墨皈”張江舟 梁佔巖 袁武水墨作品展在濟南美術館舉辦。
“墨海橫笛”張江舟工作室作品展在鄭州美術館舉行。
應邀在湖北美術院、解放藝術學院講座。
2017年
“命運墨皈”袁武、張江舟、梁佔巖水墨藝術展分別在多倫多藝術中心、重慶美術館,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
應邀在重慶美術館、四川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河南大學講座。
率團出訪韓國,“中國風格”展同時在中國駐韓文化藝術中心舉辦。
2016年
與德國藝術家羅伯特·哈特曼同赴雲南、江西寫生,並赴景德鎮畫瓷、講學。
“當水墨邂逅油彩”張江舟 羅伯特·哈特曼藝術交流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
“墨海橫笛”2016張江舟師生作品展,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舉辦。
率團出訪馬耳他、俄羅斯、比利時、阿根廷,同時在四國展出“中國風格——中國國家畫院國畫扇面作品展”。
另有作品參加“中國風格”“一帶一路”採風寫生展、“水墨中的人物”等展覽。
應邀在盧森堡大學、河南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傳媒大學講座。
獲聘俄羅斯藝術科學院榮譽院士。
2015年
“大美墨韻”15名家年展,在山東省文化館舉辦,參展藝術家有張江舟、範楊、林容生、袁武、何加林等。
“當馬奈邂逅水墨中國國畫家十二人展”,在馬奈藝術空間舉辦,參展藝術家有唐勇力、劉進安、張江舟、梁佔巖等。
“水墨本色”當代中國畫邀請展,在太廟藝術館舉辦,參加藝術家有劉進安、張江舟、王穎生等。
另有作品參加“彩墨中國”“筆墨新體”“墨彩風流”“寫意中國”等十餘項展覽。
2014年
“格桑花開——江舟水墨小品展”,在恭王府舉辦。
“南象北相”王贊、周京新、張江舟、王穎生人物畫展,在國家大劇院舉辦。
“關切的向度當代水墨六人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參展藝術家有劉進安、張江舟、周京新、梁佔巖、袁武、劉慶和。
另有作品參加“一人一品”“寫意中國”“中國意象”等十餘項展覽。
2013年
《北京廣播電視報•人物週刊》刊載《晚鐘》《風語》《花逝》《彼岸風》等國畫作品等7幅,同時刊載論文《回覆繪畫本體的當代水墨畫》;
《民政協報》2月1日刊載《當代中國畫50家——張江舟作品專題》;
“生命•墨語——張江舟水墨藝術展”全國巡展,4月至12月在中國美術館、河南省美術館、江蘇省美術館、廣東省美術館、西安美術館、山東省博物館巡迴展出;
2012年
作品《天地詞》《月光賦》應邀參加“都市•田園——中國美術館中國畫提名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邊地晨起風亦清》等四幅作品受邀參加“中國風格——中國國家畫院著名畫家邀請展”隨中國畫家代表團赴美國紐約、華盛頓訪問,並與美國相關藝術機構交流,同時參訪中國駐紐約領事館,赴中國駐聯合國大使官邸做客;
作品《彼岸風》《流螢谷》《清月》參加“藝術•經典——中國國家畫院美術作品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參加“書畫頻道”赴鄂爾多斯活動,參加“走進鄂爾多斯——當代中國畫展”開幕式;
赴汶川採風,為汶川博物館捐贈作品一幅;
作品《彼岸風》《流螢谷》《清月》參加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寫意中國——中國國家畫院國畫、版畫邀請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極地光》等3幅參加“中阿論壇美術作品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天地詞》《月光賦》《殤•戊子記憶》《熱血“一二·九”》應邀參加“紙上方式——567當代中國水墨藝術家作品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寧夏寫生》等18幅刊載於《藏家》第五期;
《人民政協報》3月9日刊載《當代中國畫50家——張江舟作品專題》;
中國教育電視台錄製播出電視片《探索創新突破——水墨中國•張江舟中國畫特色》;
2011年
《鑑寶》雜誌第一期封面人物專欄刊發張江舟藝術專題;
國畫作品《殤•戊子記憶》系列共四幅作品應邀參加“自由的尺度——中國當代水墨關懷名家邀請展(第二回)”併入編同名畫集;
《解放軍美術書法》第一期刊發《熱血“一二·九”》《高地》《殤•戊子記憶》等作品八幅,同時配發《軍人:我永遠的身份——張江舟訪談錄》;
《金鑰匙理財》刊發《熱血“一二·九”》等作品八幅,同時配發曹玉林的評論文章《繪畫之上,風骨常秀》;
帶領工作室學生赴山東煙台大欽島寫生,“墨海橫笛——中國國家畫院張江舟工作室師生作品(昆明)展”在雲南美術館舉行,之後帶領學生赴西雙版納寫生;
作品《天地詞》《月光賦》參加國家畫院30年院慶“東方既白——中國國家畫院美術作品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天地詞》《月光賦》參加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寫意中國——中國國家畫院國畫、書法作品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中國鋼筆書法(書畫教育)》期刊封面人物,欄目刊發《熱血“一二·九”》《殤•戊子記憶》等作品四幅,同時配發宓可紅採寫的專訪文章《張江舟•隱喻世界裏的大詞》;
作品《高地》參加中國文聯主辦的“中國共產黨成立90週年美術作品展覽”,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殤•戊子記憶》三幅作品入編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水墨語境——當代中國水墨人物畫名家作品集》;
《國畫風景線》(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編入吳楊的文章《一窗陽光——張江舟片段》並配發作品四幅;
作品《殤•戊子記憶》三幅,《人物寫生》四幅應邀參加“盛世水墨•相約金陵——中國畫邀請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熱血“一二·九”》《殤•戊子記憶》系列,《人物寫生》系列計18幅入編人民美術出版社的《藝術沙龍》雜誌第二期,同時配發論文《回覆繪畫本體的當代水墨畫》;
《國家藝術》雜誌第二期封面人物,專欄刊發作品15幅,同時配發論文《關於寫生》和《回覆繪畫本體的當代水墨畫》。《2011中國美術大事記》入編張江舟新作和文獻資料;
中國教育電視台拍攝播出專題片《版納之約——張江舟西雙版納寫生創作親記》,中國教育電視台攝製播出《墨海橫笛——中國國家畫院張江舟工作室師生作品(昆明)展》,中國教育電視台攝製播出電視片《薛永年解析張江舟人物畫作品》,數字電視“天下收藏”頻道錄製播出三集電視片《張江舟談藝錄》;
2010年
作品《殤•戊子記憶》等12幅作品入編文化藝術出版社出版的《盛世收藏•國畫卷》;
《藝術鏡報》刊發國畫作品《熱血“一二·九”》等三幅作品,並配發曹玉林的文章《形而下之藝與形而上之思——張江舟人物畫散論》;
《中外文化交流》雜誌第12期刊載國畫作品《熱血一二•九》和《殤•戊子記憶》系列共6幅,同時配發曹玉林的評論文章《形而下之藝與形而上之思——張江舟人物畫散論》;
《國畫家》雜誌、《中國藝術報》刊載“墨海橫笛——中國國家畫院張江舟工作室師生作品(蘭州)展”作品選;
展覽於1月15日在蘭州美術館舉行開幕式,同時召開作品研討會;
《中國藝術報》1月8日刊載《熱血“一二·九”》並配發徐濤的文章《“一二•九”創作六法與我——張江舟談熱血“一二·九”——北平“一二•九”學生運動》;
作品《殤•戊子記憶之六》參加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寫意中國——中國國家畫院國畫、書法作品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殤•戊子記憶之六》參加“中國•東盟美術作品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中華英才》期刊第22期刊發《高地》《熱血“一二·九”》《殤•戊子記憶》等六幅作品,同時配發鄧麗君、劉娜的評論文章《張江舟•寫意人生大境界》;
《中國美術報》刊發《清月》和採訪錄,《國酒書畫》雜誌第5期出版張江舟專號,收入作品50餘幅;
河北美術出版社出版《名師寫生——張江舟寫生集》;
《2010中國美術大事記》編入張江舟新作和文獻資料;
中國教育電視台攝製播出專題電視片《理性的思索•感性的光輝——張江舟人物畫作品都市系列篇》;
中國教育電視台攝製播出電視片《墨海橫笛展•寫意識出——張江舟工作室師生作品(蘭州)展》;
2009年
完成《熱血“一二·九”》創作,參加“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作品展”,作品入編同名畫集;
《文化參考報》藝術週刊以八個版的篇幅,以《中國水墨名家——張江舟》為題出版特刊;
《全球商業經典》雜誌以《穿透灰色的靈魂碰撞》為題,刊發《熱血“一二·九”》和專題評論文章;
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工作室訪談錄》入編張江舟訪談,同時刊發《熱血“一二·九”》《殤•戊子記憶》等作品十餘幅;
《中國畫觀察》雜誌刊載張江舟作品專題,並配發樊波的文章《筆墨酣暢•一起清和》;
《殤•戊子記憶》等六幅作品入編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百年中國畫經典》;
國畫作品《壬午記憶》刊發於《收藏熱點》雜誌;
作品《吟月圖》《殤•戊子記憶》應邀參加“2009當代最具實力中國畫名家邀請展”;
隨中國畫家寫生團赴湖南湘潭、鳳凰寫生,作品《殤•戊子記憶》系列作品四幅入編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的《美術60年——60位著名中國畫家作品集》;
《紅旗》雜誌第八期刊發張江舟藝術專題;
《2009中國美術大記事》編入張江舟作品和文獻資料;
中國教育電視台攝製播出電視專題片《心存高遠志•豪情寫詩篇——中國國家畫院“名家風采錄”之張江舟篇》;
2008年
中國畫作品《瀾滄江》《晨光》參加“六〇人物”畫展,並刊載於同名畫集;
策劃組織“新時期中國畫之路1978——2008作品回顧展”及學術論壇,該活動在中國美術館舉行,是改革開放30年重要紀念活動之一;
《中國畫研究》雜誌第二期刊載《張江舟訪談》;
作品《泉》《秋酣》參加“上和合作組織元首峯會”畫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清暉》《清露》《寧夏印象》,參加“寫意中國•水墨時代——首屆中國當代代表畫家水墨成就提名展”在日本名古屋展出,入編同名畫集,並擔任中國畫家代表團團長赴日參加開幕式;
作品《邊地陽光》等四幅作品入編湖北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美術家精品集》;
組織賑災筆會,為汶川災區籌建救災資金並多次參加民政部、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藝術研究院等單位主辦的賑災筆會,向民政部捐贈大型作品《中國士兵》用於賑災專項拍賣;
作品《林趣》參加“2008全國中國畫學術邀請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清秋》參加北京大學110週年校慶邀請展;
作品《瀾滄江》《晨光》受邀參加“水墨心境——中國當代水墨展”在中國美術館、柏林國家博物館、德累斯頓國家藝術收藏館分別展出;
帶領工作室學生赴勝利油田寫生,並出版《中國主流畫家影像現在時——張江舟勝利油田寫生全紀錄》(山東美術出版社出版);
論文《當代中國畫創作形態分類與辨析》刊發於《中國畫苑》雜誌第五期;
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美的嬗變——賞析當代中國畫壇50家》入編張修竹的文章《邊地,當代與筆墨——賞析張江舟》並配發國畫作品《吟月圖》;
作品《素月》受邀參加“第22屆亞洲國際美術作品展”赴印度尼西亞萬隆賽拉塞爾•蘇納爾沃藝術空間展出;
作品《索馬里陽光》參加“同一個世界”展,隨中國國家代表團赴澳大利亞墨爾本參加展覽開幕式,並與澳州藝術家交流;
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藝術與生活——張江舟》,受邀為多蘭多•皮特創作肖像畫《永遠的奧運冠軍》,並參加“永遠的奧運——奧林匹克史詩畫卷展覽”;
2007年
作品《景洪記事》《街市》參加“迴歸•交融——祖國內地和香港兩地美術家交流展”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清風》《邊地》《瑪曲秋風》參加“東方墨——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家邀請展”赴挪威奧斯陸美術學院展出,同時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秋天不單有落葉》等八幅作品參加“水墨品質——2007年度當代中國畫學術邀請展”;
作品《世家系列》和付京生的文章《重視生活體驗令榛莽變通途——畫家張江舟的藝術道路及其藝術成就(四)》刊載於《中國畫苑》雜誌第一期;
作品《清露》等六幅作品和付京生的文章《永恆專題的表率——畫家張江舟的藝術道路及其藝術成就(五)》刊發於《中國畫苑》雜誌第二期;
《藝術跟蹤》叢書第6至15輯持續跟蹤報道張江舟藝術行蹤“中國國家畫院張江舟師生作品展”在鄭州美術館升達分館舉行,同時召開作品研討會,《國畫家》《美術報》專題報道;
作品《秋的霞色》等三幅作品和專題文章刊發於《世界知識》雜誌第七期;
作品《婉風》受邀參加“第三屆全國中國畫作品展”;
《國畫大家》封面人物專欄刊發論文《恢復繪畫本體的當代水墨畫》,《壬戌記憶》等國畫作品30幅,同時配發樊波的評論文章;
論文《中國繪畫的傳統性》刊發於《中國畫苑》雜誌第4期;
作品《溪水清音》等三幅作品和付京生的文章《立足當代文化心理的直覺表現——張江舟繪畫藝術美學研究(六)》刊載於《中國畫苑》第三期;
《藝術典藏》叢書入編《清露》等國畫作品20幅,配發範迪安的評論文章《感覺灰色——張江舟新作片談》;
《工會博覽》雜誌第6期刊發《雕塑西部》等國畫作品19幅,並配發與付京生的談話錄《把自己變為自己的主題》;
9月,參加“第二屆當代中國畫學術論壇”
作品《素月》等七幅入編《中國國家畫院美術館》叢書,同時配發與付京生的對話錄《把自己變為自己的主題》;
作品《日落秋色遠》《湖畔清風》應邀參加“巴黎•中國美術周作品展”;
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畫名家畫系——張江舟卷》,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水墨風格——中國當代名家研究•張江舟卷》;
作品《清露》《人物寫生》和部分文獻資料入編《寫魂•藝術文獻展畫集》;
參加“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創作會議,並與工程辦公室簽訂創作委託責任書;
三次參加“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草圖觀摩會;
2006年
《邊緣地帶》參加“農民•農民——中國美術館邀請展”;
《暖風》等六幅作品參加《當代中國畫名家作品洛杉磯邀請展》;
四幅作品參加“東方墨”——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家邀請展“赴挪威奧斯陸美術學院展出;
有三十餘幅作品參加“2006國畫家提名展”“炎黃藝術館學術委員作品展”等10餘項全國性展;
大量作品入編《東方墨》《東方之韻》《美的星座》《當代30位中國畫家投資評析》《當代中國畫100家》《中國畫小品集》《北京畫壇》等畫集;
《美術觀察》《書畫收藏》《中國畫收藏導報》《藝術跟蹤》《國畫家》《北京晚報》《新聞晚報》《中國商報》《中國經營報》等報刊均有專題報導介紹其藝術成就;
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2006中國畫名家年鑑——張江舟卷》;
策劃並組織“生活之路——紀念黃胄先生誕辰80週年中國畫畫家寫生作品展”併為畫展撰寫前言;
八幅寫生作品參加展覽,併入編同名畫集;
作品《惠風和暢》參加“苦心禪境——水墨小品邀請展”;
作品19幅和專題文章刊載於《中國畫拍賣》雜誌;
作品《瑪曲陽光》等刊載於《中國畫市場》雜誌第9期;
作品《惠風和暢》等刊發於《紙上筆墨》《炎黃藝術》《中國鑑寶》《中國畫風景線》《中國畫市場》《國畫指數》等雜誌;
作品《寧夏印象》等六幅作品參加郎紹君主持的“筆墨經驗專題聯展”;
作品18幅刊載於《中國畫博覽》雜誌第一期;
《淡月清暉》等八幅作品刊載於《中國水墨》;
作品《夏山》等六幅作品入編《06年中國畫精品集》;
人文藝術出版社出版《當代中國畫市場調查報告•張江舟卷》;
《寧夏印象》等12幅作品入編《當代30位畫家投資價值評析》;
作品《雕塑西部》《女人河》和付京生的文章《求索探真•純化語言——畫家張江舟的藝術道路及其藝術成就(二)》刊發於《中國畫苑》第三期;
作品《聖途》《人•物》《女人河之二》和付京生的文章《精彩回放——畫家張江舟的藝術道路及其藝術成就(三)》刊發於《中國畫苑》第4期;
《中國書畫》雜誌第4、5期刊發國畫作品《青海湖》等人物和作品《青海湖》入編《2006中國文化年鑑》;
作品《邊地牧歸圖》等九幅作品入編《國畫經典》叢書第一卷,同時配發樊波的評論文章《筆墨縱橫中的文化思考——張江舟的繪畫心路》;
策劃組織“第三屆全國畫院優秀作品展”,作品《淡月清暉》刊發於《美術觀察》雜誌第2期;
作品《吟月圖》《清暉》《人物寫生》刊發於《美術觀察》雜誌第6期,同時配發風起的評論文章《筆墨語言與表現題旨的契合——張江舟近作簡析》;
作品《寧夏印象》等七幅作品刊發於《中國報道》雜誌,同時配發王昭、李尚錕的評論文章《水墨中追求時代聖境》;
作品《淡月清暉》等六幅應邀參加“東方之韻——當代中國畫名家作品洛杉磯邀請展”;
《熱血“一二·九”》草圖初選入圍“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
2005年
中國畫《人•物》參加“南京水墨傳媒三年展”;
《女人屋》參加深圳“國際水墨雙年展”;
數十件作品參加“首屆中國齊白石國際文化藝術節”“2005上海青年美術大展邀請展”“正當代•盛世中國”等十餘個全國性展覽,併入編同名畫集;
《國畫研究》《名畫典藏》《畫壇》《中國畫苑》《藝術中國》《中國藝術家》《藝術經典》《中國畫收藏導報》等報刊均有專題報導介紹其藝術成就,被評為“2005年全國最具增值潛力的30位畫家”;
赴台灣考察寫生,並參加“兩岸情深畫展”,中央電視台教育頻道播出個人專題片;
2004年
作品入選《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獲銅獎;
參加《南京中國畫傳媒展》《深圳水墨雙年展》榮獲第二屆全國畫院雙年展“學術大獎”,同時獲2004年度“黃賓虹獎”;
參加《2004黃賓虹獲獎畫家作品展》《回望—中國當代畫家作品展》;
2003年
《壬午記憶》等五幅作品參加“中國藝術研究院提名展”,同時收入同名畫集;
《風》系列作品和梅墨生撰寫的《張江舟作品的個性闡釋》一文同時發表於《江蘇畫刊》;
赴韓國參加“中韓美術大會”,作品《邊地陽光》在韓國竹圃美術館展出;
策劃並主持“東方之韻——2003中國水墨”活動,該活動由“再識傳統——當代中國畫成就展”“解讀當代——當代中國畫探索展”和“追求卓越——當代中國畫論壇”三項內容組成,並出版同名文獻集;
《都市記憶》入選“第二屆全國畫院雙年展”並獲學術大獎;
2002年
參加這個畫研究院寫生團赴河北寫生十餘幅作品參加“中國國家畫院寫生作品展”同時收入同名畫集六幅;
《女人屋》系列作品參加中央美術學院主辦的“2002水墨本色展”,同時收入同名畫集;
《女人河》等六幅作品和《創作札記》一組收入《水墨狀態》叢書第一期十餘幅作品收入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畫典——人物卷》;
《走近畫家——張江舟》由天津美術出版社出版;
2001年
六幅《OO狀態》系列作品參加“水墨本色——當代中國畫邀請展”同時收入同名畫集;
參加文化部主辦的“聚集西部——中國畫家西部行”採風團赴甘南、西雙版納寫生,寫生作品和採風隨筆刊發於《中國文化報》和《水墨》雜誌《大轉經》;
《磕長頭》參加“百年中國畫大展,同時收入同名畫集,並發表於《中國書畫報》《美術》《水墨》等報刊;
《聖途》參加”全國畫院雙年展“同時收入同名畫家集並發表於《水墨》雜誌;
《雕塑西部》等五幅作品參加“聚集西部——中國畫家西部行作品展覽”同時收入同名畫集,並發表於《美術觀察》《美術》《水墨》《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等報刊;
《雕塑西部》等三幅作品和徐恩存撰寫的《當下空間中的筆墨操作——張江舟訪談》一文同時刊發於《文藝報》;
2000年
《OO狀態》系列作品10幅和論文《感受困境、搜尋突圍》刊發於《美術觀察》,同時刊發的還有邵大箴、劉驍純、楊悦浦、翟墨、範迪安、徐恩存的點評文章;
《99逆光》《OO狀態》刊發於《振龍美術》並同時發表論文《遭遇迷茫》,八幅肖像作品收入江西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畫人物肖像集》

張江舟個人展覽

藝術家個人展覽
年份
展覽名稱及地點
地理區域
2021年
塵寰·墨語——張江舟水墨藝術展,個展,中國國家畫院
北京,中國
塵寰·墨語——張江舟水墨藝術展,個展,雲南美術館
昆明,中國
2016年
“當水墨邂逅油彩——張江舟、羅伯特·哈特曼藝術交流展”,雙個展,中國美術館
北京,中國
2013年
生命·墨語——張江舟水墨藝術展,個展,中國美術館
北京,中國
生命·墨語——張江舟水墨藝術展,個展,廣東美術館
廣州,中國
生命·墨語——張江舟水墨藝術展,個展,江蘇美術館
南京,中國
生命·墨語——張江舟水墨藝術展,個展,西安美術館
西安,中國
生命·墨語——張江舟水墨藝術展,個展,河南美術館
鄭州,中國
生命·墨語——張江舟水墨藝術展,個展,山東省博物館
濟南,中國

張江舟羣體展覽

藝術家羣體展覽
年份
展覽名稱及地點
地理區域
2020年
水墨文章第六回:我法像心——當代水墨研究展,聯展,武漢美術館
武漢,中國
2019年
藝術之都——法國藝術沙龍展,聯展,法國大皇宮
巴黎,法國
水墨情懷——中國國家畫院水墨藝術歐洲巡展,聯展,波黑國家美術館,薩拉熱窩;黑山波德戈裏察博物館暨美術館,波德戈裏察;克羅地亞杜布羅夫尼克現代藝術博物館,杜布羅夫尼克
/
2018年
中國風格——中國國家畫院水墨人物藝術展,聯展,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巴黎;斯里蘭卡中國文化中心,科倫坡;尼泊爾藝術委員會美術館,加德滿都
/
寫意中國——中國國家畫院美術作品歐洲巡展,聯展,德國DCKD德中藝術中心,杜塞爾多夫;烏克蘭全國藝術家聯盟中央大廈,基輔
/
命運墨皈——張江舟、梁佔巖、袁武水墨藝術展,聯展,湖北省美術院,武漢;濟南美術館,濟南
/
墨海橫笛——張江舟工作室師生作品展,聯展,鄭州美術館
鄭州,中國
2017年
中國風格——中國國家畫院水墨藝術國際巡展,聯展,首爾中國文化中心
首爾,韓國
命運墨皈——張江舟、梁佔巖、袁武水墨藝術展,聯展,多倫多藝術中心,加拿大;重慶美術館,重慶
/
2016年
中國風格——中國國家畫院水墨藝術國際巡展,聯展,布魯塞爾歐盟大廈,比利時;阿根廷裝飾藝術博物館,布宜諾斯艾利斯;馬耳他中國文化中心,瓦萊塔
/
2015年
當馬奈邂逅水墨,聯展,馬奈草地美術館
北京,中國
大美墨韻15名家展,聯展,山東省文化館
濟南,中國
水墨本色——當代中國畫展,聯展,太廟藝術館
北京,中國
2014年
南象北相——王贊、周京新、張江舟、王穎生人物畫展,聯展,國家大劇院
北京,中國
關切的向度——當代水墨六人展,聯展,中國美術館
北京,中國
2012年
中國風格——中國國家畫院名家邀請展,聯展,紐約曼哈頓的亞洲文化中心
紐約,美國
2011年
墨海橫笛——張江舟工作室師生作品展,聯展,雲南美術館
昆明,中國
2006年
東方墨——中國當代水墨藝術展,聯展,奧斯陸國立藝術學院,挪威
奧斯陸,挪威
1999年
水墨延伸——中國畫作品展,聯展,中國美術館
北京,中國
另有大量作品入選國家重大歷史題材美術創作工程、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全國美術作品展、全國畫院美術作品展、深圳水墨雙年展、南京水墨畫傳媒三年展、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等。

張江舟獲獎經歷

藝術家獲獎經歷
年份
獎項
地點
2019年
獲法國大皇宮“卓越獎”
巴黎,法國
2019年
獲法國泰勒基金會“泰勒獎”
巴黎,法國
2016年
獲俄羅斯國家藝術科學院金質獎章,
莫斯科,俄羅斯
2013年
當選《美術報》年度人物
杭州,中國
2013年
獲新華網“中國最受藏界歡迎的年度藝術家”稱號
北京,中國
2004年
獲中國美術獎
北京,中國
獲全國畫院美術作品展“學術獎”
廣州,中國
獲“黃賓虹”獎
北京,中國
1998年
獲“國畫家獎”
北京,中國
1995年
獲第四屆全國書籍裝幀藝術展封面設計獎
北京,中國

張江舟公共收藏

藝術家公共收藏
作品
收藏機構
地點
《高原清風》
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歐盟使團
布魯塞爾,比利時
《遊牧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與旅遊部
北京,中國
《熱血“一二·九”》
中國美術館
北京,中國
《逐光者》
中國美術館
北京,中國
《海誓——鄭和下西洋》
中國國家畫院
北京,中國
《人物寫生》
中國國家畫院
北京,中國
《秋日》
首都圖書館
北京,中國
《喂》
廣東美術館
廣州,中國
《高原陽光》
湖南美術館
長沙,中國
《噓》
河南美術館
鄭州,中國
《清風圖》
青海省博物館
西寧,中國
《高原陽光》
寧夏美術館
銀川,中國
《高原晨曲》
寧夏美術館
銀川,中國
《唐人詩意》
寧夏書畫院
銀川,中國
《雨花石》
湖北省美術院
武漢,中國
《愛蓮説》
山東美術館
濟南,中國
《松風吟》
山東美術館
濟南,中國
《牧歌》
濟南市美術館
濟南,中國
《高原陽光》
青島市人民政府
青島,中國
《清風翠影》
雲南美術館
昆明,中國

張江舟個人觀點

藝術是什麼
藝術是什麼?這一不曾疑惑的問題,近日一再地盤旋於腦際。是兒時塗鴉的快樂?是參展獲獎的欣喜?是旁人讚許的目光?亦或是揮灑過程的暢快淋漓?似乎都是也都不是。從藝四十餘年,一路走來,快樂越來越少,藝術之路愈發不堪重負。
在外人眼裏,藝術很美,藝術家很萌。我卻要説,藝術是藝術家的最大隱私,是藝術家的心靈獨語,是夜靜時分的內心隱痛。深入其中,那是精神的痛苦磨礪。
藝術創作遠非是技巧的嫺熟,藝術創作更不只是賞心悦目。優秀的藝術是靈魂之旅的艱難尋找與執着堅守。
我喜歡八大山人筆下的破敗山水和雪中孤立的禽鳥,我理解八大山人“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題畫詩中的深刻含義,那是面對國破家亡,一個明室遺民心中的憤懣與惆悵,是陰風怒號、濁浪排空中的人格獨立與精神孤傲。
記得周思聰先生的荷花系列作品在北京畫院美術館展出時,一位學法律的女孩,走出展廳急切地給我打電話。她説,張老師,我看到了一個太好的展覽,是周思聰先生的荷花,太感人了,我一直在展廳中流淚。我想這應該就是藝術的力量。
面對周思聰先生筆下的荷花,你全然不會顧及其筆墨是否嫺熟,造型是否準確,撲面而來的,是瀰漫其間的淡然悽切的審美情感,是歷經滄桑的從容與淡定,是洗盡鉛華的純情與美好。是由荷花透射出的周思聰先生內心的那份悽清與從容令人感動。
當然,繪畫有兩類,一類刺激感官,另一類觸及靈魂。刺激感官者也許賞心悦目,觸及靈魂者痛徹心扉“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兩者比較,品質自有高下之分。
中國藝術素有“文以載道”的優秀傳統,中國繪畫是超然物外,天地人神融通化一的精神遊歷。
我一直執拗地認為,藝術不應該是茶餘飯後的把玩之物。撫慰心靈、寄託情思、暢懷理想應該是藝術創作的核心主題。
藝術是什麼?是靈魂之旅的艱難尋找與執着堅守。藝術復歸心靈之路,正是在對人類美好情懷的執着堅守之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