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氏登普斯基蕨

鎖定
中國地質博物館程業明博士帶領的科研團隊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山地區發現了一種奇特的白堊紀樹蕨植物化石——張氏登普斯基蕨(Tempskya zhangii Yang, Liu and Cheng)。這是該研究團隊繼2017年初在克山地區發現桫欏科樹蕨莖幹化石以來的又一項新的重大發現。新近發現的化石是登普斯基樹蕨植物化石在中國的首個記錄,也是研究我國東北地區恐龍生活時代的古植被、古環境、古氣候,以及探討東亞、西歐和北美地區白堊紀植物羣關係的重要的證據。 [1] 
中文名
張氏登普斯基蕨
植物界
登普斯基蕨科
分佈區域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克山地區
拼    音
zhàng shì dēng pǔ sī jī jué

張氏登普斯基蕨植物學史

登普斯基蕨屬化石發現和研究的歷史較長。該屬化石最早由Stokes和Webb於1824年在英國蘇賽克斯(Sussex)發現,被描述成單子葉被子植物棕櫚類,命名為Endogenites erosa。1845年Corda研究了歐洲西部捷克波西米亞等地的標本並給予新的屬名Tempskya(登普斯基蕨)。 [1] 

張氏登普斯基蕨形態特徵

張氏登普斯基蕨,白堊紀時期植物景觀
張氏登普斯基蕨,白堊紀時期植物景觀(1張)
它是一種非常怪異的樹蕨植物,與現生樹蕨植物截然不同。樹幹外表看起來很粗大,實際上是由許多纖細的莖(直徑3-6毫米)、葉柄基和周圍大量緊密排列的不定根組成,構成一種由莖、葉柄基和根纏繞在一起的假樹幹(false-trunk);莖幹不像一般樹蕨呈輻射對稱,而是具有背腹性,葉從莖幹的一側生出。莖多次向上二叉分枝,節間較短,葉子很小。這種形態特徵和生長方式與已知任何一種真蕨植物都截然不同。 [1] 

張氏登普斯基蕨分佈範圍

登普斯基蕨化石國外標本
登普斯基蕨化石國外標本(11張)
登普斯基蕨屬有20多個種的記錄,大多數報道來自北半球的北美、歐洲的法國、英國、捷克、西班牙和亞洲的哈薩克斯坦、日本的白堊系。南半球僅在阿根廷和澳大利亞的白堊系有少量發現。

張氏登普斯基蕨物種分類

張氏登普斯基蕨在中國的發現,擴展了該屬在全球的分佈範圍。黑龍江松遼盆地北部克山、綏稜、以及伊春等地大量登普斯基蕨類莖幹的發現表明,白堊紀時期松遼盆地及附近地區植物羣落中該類樹蕨佔據一定地位,在局部地區可能是優勢類羣。登普斯基蕨與桫欏科、紫萁科、擬蘇鐵科、松柏類等植物組成了當時的植物羣落。這些植物可能為其他陸生動物(如恐龍等)的生存發展提供了食物來源和棲息環境。 [1] 

張氏登普斯基蕨主要價值

登普斯基蕨僅發現於白堊系地層,是白堊紀植物羣的代表植物之一。當前化石的發現為開展不同大陸間白堊系地層對比及探討不同地區白堊紀植物羣的關係提供了重要證據。 [1] 

張氏登普斯基蕨樹蕨原貌

Tempskya樹蕨高約6米,樹幹直徑50釐米,葉子很小,生長在樹幹表面
登普斯基蕨 登普斯基蕨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