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氏正骨

鎖定
張氏正骨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周禮·天官》就載有“瘍醫(外科)下士八人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骨傷科)之祝藥,刮殺之劑”。張福庭,北京市昌平區馬池口鎮樓自莊村人,1885年生,12歲時,因腳扭傷,被一郎中治好,便與正骨結下不解之緣。通過拜牛先生為師和自學與實踐,1905年成為當地有名的正骨郎中。
中文名
張氏正骨
最早出處
《周禮·天官》
類    型
醫療手段
性    質
中醫學

目錄

張氏正骨簡介

後在四代傳承人的頑強傳承和發展中流傳至今。
張福庭 1885年生,1943年卒,樓自莊“祖傳張氏正骨”醫術創始人
張名山 1909年生,1984年卒,第二代傳承人
張永祿,1935年 6月17日生,第三代傳承人
張海濤,1965年10月31日生,第四代傳承人

張氏正骨特色

其特色是利用小夾板固定、紙夾板固定、小夾板固定過程中加以小壓墊,比較合理的解決了固定與活動這對矛盾,又稱為動靜結合,使固定不妨礙肢體一定限度的活動,又有利於固定,依傷者創面骨骼形狀、腫脹情況剪成的小壓墊,例如髕骨骨折剪成抱膝型、外踝骨折剪成葫蘆馬蹄形等等,使骨折患者功能恢復好,減少了併發症和後遺症。
目前,樓自莊“祖傳張氏正骨”門診部從昌平區八街和平家園搬至昌平南邵四合新村成立北京張氏名山堂中醫門診部,為本地區和許多外省市的患者服務。它是中國傳統醫學的繼承和發展,雖然被載入《當代中國骨傷人才》、《中國醫藥薈萃叢書·疑難雜症求醫指南》、《科學中國人叢書·中國專家人才庫》一書,被譽為“起死回生”、“正骨真傳”、“功同良相”、“京畿正骨一名門,傳世絕技獻人民”,被醫好的韓國受傷自行車賽手稱讚為“中國的正骨好的真快”,但面臨諸多的困難。張氏祖傳秘方“接骨丹”在治療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還申請製作成劑;由於現在許多年輕人不瞭解中醫,其又堅持“花錢少、痛苦小、見效好、少受罪”為宗旨,不分貧富與貴濺、一視同仁就診,且其主要面向農村無醫療保險和低收入者,還沒列入醫療保障定點單位等原因,而艱難生存和維持。為不使我國的醫學瑰寶之一——北京樓自莊“祖傳張氏正骨”醫術失傳,而發揚光大,更好地服務於大眾,現在必須施行保護措施。 [1] 
濟南張氏正骨---第四代傳人張霖
大凡中醫門診,都喜歡打祖傳的招牌。但真正的祖傳中醫又是何其少。在省城濼源大街飲虎池附近的一條小巷中,有一個門面並不起眼的骨科診所——市中區醫院分院中醫骨科。診所只有一名大夫,沒打過廣告,可每天到此就診的患者卻絡繹不絕,有平頭百姓,也有社會名流。箇中原因很簡單,這是一家傳承四世的百年老字號——“張氏正骨”。
“小夥兒也沒我手勁大”
“我家醫院自解放前就設在濟南市勸業場對面。醫院是五間大門頭房,後面是家人住的四合院。當年醫院的位置現在已劃入趵突泉公園。我之所以選在公園西側重開這個正骨診所,就是想重振祖輩當年的事業。”“張氏正骨”的第四代傳人張霖對記者説起她骨科診所的選址初衷。她所説的自家醫院就是當年在老濟南赫赫有名的“張楊文慈健民正骨醫院”,創始人張楊文慈是她的曾祖母,張楊文慈的醫術由孃家帶來,始自何代已不可考。
作為一種中醫治療方法,正骨在臨牀上適用於對頸椎病、腰椎病及跌打損傷的治療。“張氏正骨”是利用自成體系的“隔皮復位術”結合人工牽引、輔以推拿、按摩等方法對患者進行施治。記者在張霖的診所看到,在對每位患者進行施治時,她既要在精力上百倍集中,又要在體力上運氣十足。一番治療下來,患者和治療者頭上都汗氣騰騰。
“正骨是技術活,也是體力活。因為幹得時間長了,年輕小夥子一般都沒有我的手勁大。同時也因為我能吃苦,家裏才打破‘傳子不傳女’的傳統,破例將家傳正骨技藝傳授給我。”張霖邊説邊向記者展示她因職業磨鍊而變得厚實且結繭的手掌。
記者瞭解到,目前來她門診就醫的要麼是老患者推薦來的,要麼是慕名找來的。不少人竟還是二三十年前經她父親或祖父所治好的患者推薦來的。老字號的影響力在此可見一斑。1998年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先生來濟南時,一度與人談起老濟南頗有名氣的“張氏正骨”,當得知張楊文慈的曾孫女張霖繼承了祖業後,便立刻請她先後4次為自己治療頸椎痛,治後效果很好,歐陽中石先生即興書贈“正我疾患”橫幅給張霖,鼓勵她將祖業發揚光大。
韓復榘送來致謝匾
在張霖家裏,至今珍藏着一木一銅兩塊70年前的牌匾。它們分別是解放前山東省主席韓復榘和他的弟弟韓復銘所贈送。
據張霖父親張練講,當年韓復榘的兒子不慎在樓上摔下來,大腿摔得一動也不能動,疼痛不止。當時求遍了各大醫院的中西名醫,回答不是沒救了,就是要終身殘疾,最後求助到他祖母張楊文慈的門下,經診斷為股骨粉碎性骨折,髖半脱位加外傷。張楊文慈靠祖傳的中醫正骨隔皮復位術給他復位後,同時輔以夾板和皮外牽引固定手法治療,再加上家傳的“接骨丹”,經過兩個多月的精心治療,他開始恢復活動,後來雙腿未留下任何後遺症。為感謝救子之恩,韓復榘請著名書法家墨仙王納親自題寫“學富折肱”大匾。韓復榘的弟弟韓復銘則向張楊文慈贈送了銅匾,上面用銀雕鑄了曾祖母的頭像。
給達官顯貴施治只是張楊文慈行醫生涯中的一段插曲,在她眼裏,不分貴賤,救死扶傷是永遠的天職。解放前,那些為生計要幹繁重的體力活的貧民,常有跌打、閃挫、扭戾、墜墮等傷情發生。他們前來就診時,張楊文慈和兒子張永泰總是邊檢查病情,邊詢問是否吃飯。患者往往在這裏既能解決病痛,又能吃飽肚皮。“那時張家在濟南口碑好着呢,給窮人看病不但不收費,還免費管飯。”回民小區的老街坊米大媽回憶道。
學藝不易傳藝更難
回首“張氏正骨”的傳承史,可謂歷盡坎坷。
1956年,齊魯醫院邀請張楊文慈和張永泰組建中醫正骨科。張楊文慈當時為該醫院的五大名醫之一,醫術精湛的張永泰也經常被濟南各大醫院請去會診治病,家傳正骨醫術由家庭醫院一躍進入大醫院的門診。但好景不長,“文革”開始後,張永泰被冠以反動技術權威,蹲牛棚挨批鬥。兒子張練則被下放到濟陽農村的一家小醫院工作,一呆就是十幾年。農村跌、打、損、傷等骨傷科病人很多,張練默默為患者進行施治,非但沒有荒廢掉祖傳正骨術,反而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到的正骨手法。
“從八十年代初期開始,我就開始隨祖父和父親學習推拿、針灸及正骨手法,十多年後,才敢獨立為患者施治。”張霖説。她提到,經驗和技巧是學習正骨必過的兩道關。前者需要時間積累,後者則需要反覆揣摩才能掌握,沒有十幾年的工夫,根本達不到“一把就斷出癥結”。
談及這門家學的傳承,她説,現在還沒有計劃。倒不是因為怕家學外傳,主要是擔心找不到耐心學藝的徒弟而使醫術“變樣走形”,一旦那樣,必將遺患無窮。現在社會上有形形色色打着祖傳招牌的“中醫世家”在給人正骨、按摩、推銷神藥,既坑人錢財,又誤人病情。以頸腰椎病的治療為例,患者因為痛不可忍,往往誤信廣告而忘了最基本常識。那些鼓吹只要服一種神藥、貼一種什麼神膏、枕一種什麼神枕就能“立馬病除”的所謂神醫充其量在幹些治標不治本的事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