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橋鎮

(江蘇省常熟市下轄鎮)

鎖定
張橋鎮隸屬江蘇省常熟市,位於常熟市西南郊,地處沿江經濟發展帶,南部、西部、西北部分別與無錫市錫山區鵝湖鎮、厚橋街道、羊尖鎮接壤,東部、東南部和常熟市楊園鎮接壤,北隔南湖蕩與練塘鎮相望,其西部直接與無錫錫東新城接壤,距京滬高鐵無錫東站僅15分鐘車程。境內有錫太公路、錫太高速。全鎮總面積61.76平方千米,截至2014年轄15個行政村、3個居委會,38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6167人。
中文名
張橋鎮
外文名
Zhang Qiao
別    名
張橋街道、嘉菱、張家橋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中國華東
地理位置
江蘇省常熟市
面    積
61.77 km²
下轄地區
3個居委會、15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張橋街道東新路2號
電話區號
0512
郵政區碼
215552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人口數量
56167人(2014年)
著名景點
寺庵文化遺產
機    場
蘇南碩放國際機場
火車站
京滬高鐵無錫東站、常熟站(在建)、常熟西站(規劃中)
車牌代碼
蘇E
方    言
吳語蘇滬嘉小片
特    產
走油肉、麥餅、肉釀麪筋
軌道交通
無錫市域s3號線、蘇州市域s5號線
舊    稱
舊稱尤巷(明初張家崛起,聚族居此,在村旁建張家橋,鎮以橋名) [1] 

張橋鎮建置沿革

據1982年4月在廟橋村仁厚墩出土的一批距今4500年前的玉、石器證明,在原始社會晚期,此地屬一支強大的良渚文化時期部族集居地。 [2] 
商末,張橋為周太王子泰伯、仲雍所建立的“勾吳”古國北境,後為西周吳王周章領地。西漢至三國間,分屬虞鄉及南沙鄉,其後屬吳郡海虞縣。
至隋初,海虞等6縣併入常熟縣,張橋地隨屬之。常熟市(縣)內的詳細區域劃分,始見於唐。《吳地記》後集載常熟縣十二都:“積善、開元、太平、感化、南沙、崇孝、瑞委、歸政、雙鳳、思政、郭行、昇平”。其中歸政都轄區就在今張橋鎮的平墅、旺倪橋、張家橋、衞浜一帶。
五代時,張橋之地分屬平原鄉及歸政鄉所轄。宋元《琴川志》載:“常熟縣鄉都共分九鄉五十都,感化鄉(管都七)、崇化鄉(管都三)、南沙鄉(管都六)、瑞委鄉(管都六)、開元鄉(管都四)、思政鄉(管都五)、雙鳳鄉(管都十二)、積善鄉(管都二)、歸政鄉(管都五)。”其中歸政鄉在縣西南,管5個都。第四十八都,管2個裏:義遜、懷仁;13個鄉村:陳埭、朱巷、錢舍、顧涇、吳塔、里程、蔣店、陶舍、蔡姑、獲村、平墅。第四十九都,管3個裏:義遜、三遜、誠信;10個鄉村:前周、李祁、鶴窠、東祁、惠舍、鳥咀、西蔡姑、宛山、西顧莊。第五十都,管4個裏:承節、誠信、義遜、三遜。8個鄉村:東舍、馬瀆、惠市、錢塘、蒲波、西舍、楊尖市南、瞿裏村。
清《常昭合志》卷八《都圖志》敍日:“常熟舊統九鄉分轄五十都四百八十三圖,此益自宋端平正經界以來整齊嚴肅之規也。明弘治間設太倉割東南六都屬之其間,都改為區,或分或並,歸志未詳,不能悉其緣起矣。”歸政鄉在縣西南管都五(言《志》雲,四十六都,今分七十六區,領圖八,七十七區,領圖五。四十七都,今分七十八區,領圖五,七十九區,領圖五。四十八都今分八十區,領圖五,八十一區,領圖五。四十九都,今分八十二區,領圖六,八十三區,領圖未詳,五十都今並四區皆屬常熟)。“清朝雍正四年析置二縣後,常熟分為八場,昭文分為四場”,“今常熟縣分為八場,其南四場管都四。” [2] 
四十七都:張橋鎮志十四圖坐落旺倪橋朱家浜,田號五,共田蕩二千九百三十三畝零。十五圖坐落旺倪橋東南毛家場,田號十四,共田地蕩二千一百九十八畝零。十六圖坐落旺倪橋,田號十八,共田蕩二千六百五十一畝零。十七圖坐落平市,田號十一,共田蕩一千六百十八畝零。 [1] 
四十八都:三圖坐落木排厙;四圖坐落沈浜;五圖坐落平市東楊巷;十八圖坐落張涇。
四十九都:一圖坐落旺倪橋,田號二十六,共田地蕩三千一百二十五畝零。二圖坐落南廟橋,田號二十三,共田地蕩三千五十八畝零。三圖坐落旺倪橋北,田號二十六,共田地蕩二千七百六十九畝零。四圖坐落圩厙,田號二十五,共田地蕩三千六百八十三畝零。五圖坐落衞家浜,田號十八,共田地二千二百六十九畝零。六圖坐落衞家浜,田號二十一,共田蕩二千四百九十畝零。七圖坐落宛山,田號三十二,共田二千八百七畝零。八圖坐落洞涇橋,田號三十,共田地蕩二千八百八十二畝零。九圖坐落張家橋,田號十三,共田一千七百二十四畝零。十圖坐落宛山馬瀆。十一圖坐落許巷。十二圖坐落羊尖。 [1] 
據《常熟市志》載,辛亥革命後,常熟縣與昭文縣合併為常熟縣,民國元年(1912年)常熟縣劃為35個市、鄉,其中歸感鄉轄冶塘、楊尖(現為羊尖)、翁家莊、張家橋、衞家塘、蔣巷,歸政鄉轄平墅、旺倪橋、楊樹園、洞港涇。
民國18年(1929年)8月根據國民政府頒佈的縣組織法,縣以下實行區鄉制,以區轄鄉,全縣劃分為15個區,35個市、鄉,各鄉設鄉董1人,並用都圖制劃分區域,每圖設保正1人協助鄉董處理民間事務,經漕1人負責徵收田賦。其中苑華區(七區)等級丙,轄歸感鄉、練羅鄉。元和區(十四區)等級丙,轄歸政鄉,東城鄉、辛安鄉。 [1] 
民國23年(1934年)4月,全縣15個區改劃為8個區,下轄260個鄉,其中第三區練塘區轄練塘鎮、莫城鎮、辛安鎮、翁莊鎮、仁塘鄉、衞浜鄉、宛山鄉、圩厙鄉、平市鄉、鴛鴦鄉、歐陽鄉、羊尖鄉、張橋鄉等42個鎮鄉。其中張橋鄉鄉長為蔣德壽,衞浜鄉鄉長為衞友生。 [3] 
民國26年(1937年)到民國34年(1945年)的抗日戰爭時期,常熟淪陷達8年之久。民國26年(1937年)7月7日,發生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8月13日淞滬戰事爆發,不久常熟淪陷,日偽利用民國23年(1934年)舊制。
民國27年(1938年)7月,偽政權參照民國18年(1929年)劃分的區鄉,將全縣劃分為15個區及35個市鄉,次年3月,偽江蘇省維新政府廢除區制改由縣直轄鄉制,偽常熟縣知事公署在全縣撤區後將35個市、鄉併為31鄉,歸感鄉、歸政鄉的區劃按民國初期不變。
民國29年(1940年)7月,汪偽政府成立後,恢復區制,常熟偽政權將31個鄉改稱為31個區,鄉名改作區名,區以下設鄉鎮,並在鄉鎮編組保甲。是年8月,中國共產黨在蘇(州)常(熟)太(倉)和澄(江陰)、錫(無錫)、虞(常熟)地區建立了敵後抗日遊擊根據地民主政權,並將張橋楊園等地建置劃歸無錫縣抗日民主政權,下設區、鄉。翌年7月,日偽大舉“清鄉”抗日民主政權遭到破壞後,仍復歸常熟縣管轄。至9月,偽政權再次改劃為區鄉,全縣劃為10個區,張橋鄉、衞浜鄉屬第八區所轄,偽區公所在練塘鎮。此一區劃維持到偽政權瓦解。 [3] 
民國34年(1945年)8月抗戰勝利,日偽政權崩潰,11月縣政府撤銷偽置的區劃,恢復抗戰前8個區的建置。次年5月,對區以下的鄉鎮進行擴並,劃為82個鄉、鎮,並重編保甲。華西鄉、鶴頂鄉、張橋鄉、歐陽鄉合併為張橋鄉,鄉長方君浩。圩厙鄉、宛山鄉、衞浜鄉合併為衞浜鄉,鄉長衞雲龍。平墅鄉、道南鄉、竟南鄉、煥南鄉合併為平南鄉,鄉長葉水心。上述張橋鄉、衞浜鄉、平南鄉屬練塘區所轄。
民國37年(1948年)5月,常熟縣由82個鄉鎮再次縮併為57個鄉鎮,並均為縣轄。衞浜鄉、張橋鄉合併為嘉菱鄉,鄉公所設在衞家塘,上半年鄉長許明,下半年鄉長朱景良。平南鄉、新南鄉合併為歸政鄉,鄉公所設在楊樹園,鄉長鄒子健。 [3] 
民國38年(1949年)2月全縣改劃為6個區,分轄原57個鄉鎮,嘉菱鄉、歸政鄉同屬練塘區所轄。 [4] 
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全縣設7個常熟縣轄區和5個常熟市轄鄉鎮。嘉菱鄉、歸政鄉屬練塘區所轄,下設保甲。 [4] 
1950年2月常熟縣調整區、鄉的設置,全縣設14個區,轄218個鄉,市區劃分城區及壇南等4個鎮,並逐步廢除保甲,建立行政組。嘉菱鄉、衞浜鄉、宛山鄉、圩厙鄉、平墅鄉均屬練塘區,倪橋鄉屬昆承區。張橋境內共58個行政村。1954年10月練塘區的宛山鄉、圩厙鄉劃歸無錫縣。
1956年常熟縣、市的行政區劃又作了較大的更動和調整,全縣劃8個區,並實行小鄉併為中鄉,平墅鄉與昆承區的倪橋鄉合併為倪橋鄉,嘉菱鄉與羊尖鄉、衞浜鄉合併為嘉菱鄉。嘉菱鄉、倪橋鄉同屬練塘區所轄。鄉以下設農業生產合作社。 [4] 
1957年9月,全縣實行撤區並鄉,劃為44個大鄉及1個縣屬鎮。嘉菱鄉與倪橋鄉及翁莊鄉的鳳橋部分合併為張橋鄉,鄉政府設在張家橋。至年末建有17個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
1958年10月,以鄉建社,成立張橋人民公社。原屬張橋鄉的鳳橋、羊尖等地劃歸無錫縣的羊尖鄉。張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經濟歸公社一級核算,下設11個生產大隊和1個漁業大隊。隨後又劃成5個生產營。 [4] 
1959年1月劃併為7個大隊,至4月又重新劃分為12個大隊。
1961年11月又將12個大隊劃分為18個大隊,即1大隊劃分為南莊、周橋大隊,3大隊劃分為東古、平墅大隊,4大隊劃分為中安、東村大隊,6大隊劃分為廟橋、張橋大隊,8大隊劃分為嘉菱、鞋橋大隊,9大隊劃分為洞涇、歐陽大隊,加上原有的界涇、西旺、南湖、謝家塘、石橋、衞浜、漁業等7個大隊,全公社共有19個大隊。下半年又將2大隊劃分為界涇、倪橋大隊,全公社共有20個大隊,轄221個生產隊。 [4] 
1968年4月,“文化大革命”期間,張橋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改稱張橋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下設的20個大隊也相應更名為革命委員會。 [5] 
1981年10月,撤銷張橋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複稱張橋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大隊革命委員會複稱生產大隊管理委員會。同時對較大規模的生產隊作了調整,到1983年末全公社共有285個生產隊。 [5] 
1983年3月起,全縣實行公社改鄉,政社分設,複稱張橋鄉人民政府。生產大隊改為行政村,成立村民委員會,並建立村經濟合作社。生產隊改為村民小組。是年7月,為加強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建立張橋公社經濟聯合委員會。 [5] 
1989年9月,平墅村與東古村合併為東平村,界涇村與倪橋村合併為涇橋村。
1990年2月,張橋鄉設立人大主席團。 [5] 
1990年4月,南莊村與周橋村合併為南新橋村。
1991年4月,建立張橋鄉農工商總公司。
1992年12月,撤鄉建鎮,成立張橋鎮人民政府。
1999年8月,東村村與西旺村合併為東旺村,廟橋村與張家橋村合併為張家橋村,嘉菱村與鞋橋村合併為菱橋村,洞涇村與歐陽村合併為歐涇村。
2000年末,全鎮境內的行政村為:南新橋村、涇橋村、東平村、中安村、東旺村、張家橋村、南湖村、菱橋村、歐涇村、謝家塘村、石橋村、衞浜村、漁業村13個村和1個市鎮居民委員會。 [5] 

張橋鎮行政區劃

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全縣設7個常熟縣轄區和5個常熟市轄鄉鎮。嘉菱鄉、歸政鄉屬練塘區所轄,下設保甲。 [4] 
1950年2月常熟縣調整區、鄉的設置,全縣設14個區,轄218個鄉,市區劃分城區及壇南等4個鎮,並逐步廢除保甲,建立行政組。嘉菱鄉、衞浜鄉、宛山鄉、圩厙鄉、平墅鄉均屬練塘區,倪橋鄉屬昆承區。張橋境內共58個行政 村。 1954年10月練塘區的宛山鄉、圩厙鄉劃歸無錫縣。
1956年常熟縣、市的行政區劃又作了較大的更動和調整,全縣劃8個區,並實行小鄉併為中鄉,平墅鄉與昆承區的倪橋鄉合併為倪橋鄉,嘉菱鄉與羊尖鄉、衞浜鄉合併為嘉菱鄉。嘉菱鄉、倪橋鄉同屬練塘區所轄。鄉以下設農業生產合作社。
1957年9月,全縣實行撤區並鄉,劃為44個大鄉及1個縣屬鎮。嘉菱鄉與倪橋鄉及翁莊鄉的鳳橋部分合併為張橋鄉,鄉政府設在張家橋。至年末建有17個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
1958年10月,以鄉建社,成立張橋人民公社。原屬張橋鄉的鳳橋、羊尖等地劃歸無錫縣的羊尖鄉。張橋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經濟歸公社一級核算,下設11個生產大隊和1個漁業大隊。隨後又劃成5個生產營。
1959年1月劃併為7個大隊,至4月又重新劃分為12個大隊。
1961年11月又將12個大隊劃分為18個大隊,即1大隊劃分為南莊、周橋大隊,3大隊劃分為東古、平墅大隊,4大隊劃分為中安、東村大隊,6大隊劃分為廟橋、張橋大隊,8大隊劃分為嘉菱、鞋橋大隊,9大隊劃分為洞涇、歐陽大隊,加上原有的界涇、西旺、南湖、謝家塘、石橋、衞浜、漁業等7個大隊,全公社共有19個大隊。下半年又將2大隊劃分為界涇、倪橋大隊,全公社共有20個大隊,轄221個生產隊。 [4] 
2003年,將練塘鎮與張橋鎮合併設立練塘鎮,鎮政府駐練塘。2005年,撤銷練塘鎮,原練塘區域併入尚湖鎮,原張橋區域併入辛莊鎮。 [6] 
張橋鎮 張橋鎮
截至2014年,張橋鎮下轄15個行政村(南新橋村、涇橋村、東平村、中安村、東旺村、張家橋村、南湖村、菱橋村、歐涇村、謝家塘村、石橋村、衞浜村、漁業村)、1個居委會(張橋居委會),382個村民小組;4大小區(迎賓新村、東方家園、張豐苑、廣福家園)。

張橋鎮地理環境

張橋鎮地理位置

張橋鎮地處北緯32°37′,東經120°37′,位於常熟市西南部,東南部與楊園鎮接壤,西與錫山市甘露鎮、羊尖鎮、厚橋鎮相連,北瀕南湖蕩與練塘鎮相望,其中西面直接與無錫錫東新城區接壤。東西長約10千米,南北寬約6.6千米。距京滬高鐵無錫東站僅15分鐘車程。張橋鎮境內轄兩蕩兩河,即南湖蕩、嘉菱蕩、望虞河、九里河。
張橋鎮

張橋鎮地質

張橋鎮可分為黃泥土、烏泥底黃泥土、白底黃泥土、烏黃泥土、小粉白土、白土心、烏柵土、烏泥土、灰蘆底等9個土種,其中∶黃泥土和白底黃泥土面積最多,分別佔耕地(水稻)總面積的32.3%和31.6%。

張橋鎮氣候

張橋鎮位於北亞熱帶沿海地區,屬海洋性氣候。一年中季風盛行,冷暖顯著,四季分明。冬季盛行北方來的偏北風,以寒冷少雨天氣為主;夏季盛行海洋來的東南風,同時受副熱帶高壓控制,以炎熱多雨天氣為主。春秋兩季為交替時期,氣候宜人,有時出現冷暖乾濕天氣、晴雨變化多端的氣候。
張橋鎮年平均氣温15.4℃,有90%的年份在15℃以上。最高平均氣温為16.5℃,最低平均氣温為14.8℃。一年中以1月份最冷,平均氣温2.7℃,極端最低氣温—12.7℃;7月份最熱,平均氣温27.9℃,極端最高氣温40.1℃。一年中12月1日至次年3月20日為冬季低温階段;3月21日至6月5日為春季升温階段;8月25日至11月30日為秋季降温階段。平均無霜期242天,有80%的年份無霜期保證率為228天。初霜平均期在11月21日,最早10月24日。終霜期最晚為4月16日。平均有霜期123天,最長為146天,最短為93天,平均有霜日40.6天,最多有58天,最少僅18天。太陽年輻射總量為118.29千卡/平方釐米,屬中等水平。輻射量以7—8月最多,有14.1—14.5千卡/平方釐米,12月最少,僅6.2千卡/平方釐米。
年平均降水量1054.0毫米,900毫米以上年份佔80%。年最多降水量為1694.2毫米;最少為481毫米,差值1213.1毫米。全年平均降水日數(日降水量大於0.1毫米)127天,最多有154天,最少為65天。最長連續無降水期為66天;最長連續降水日期數為16天。一年中以4—9月降水量最為集中,月降水量在95毫米以上,這6個月的總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71%。其中2—3月為桃花水,4—5月為春雨,6—7月為梅雨,8月份雷陣雨較多,9月為颱風秋雨。月降水量最多的是6月,為165毫米,最少的是12月,為33.5毫米。

張橋鎮水文

張橋境內有湖泊4處。流域性河道1條、鎮級河道4條、村級河道17條、生產河道187條,河道總長123.7千米。

張橋鎮自然資源

張橋鎮植物資源

境內糧食作物主要有粳稻、糯稻、秈稻、小麥、大麥、元麥及少量的玉米、高粱。
境內水果類作物主要有桃子、李子、杏子、梅子、蘋果、枇杷、柿子、桔子、橙子、梨、石榴、葡萄、白蒲棗。
喬木類椐樹、朴樹、榆樹、雪松、香樟、銀杏、廣玉蘭、白玉蘭、楓楊樹、榨樹、葛樹、麻粟、礱糠樹、洋槐、刺槐、棕櫚、楊樹、柳樹、桑樹、松、柏、竹、水杉、池杉、皂莢樹、桂花(木樨)、梧桐、法國梧桐、冬青、法國冬青、黃楊、檀樹、椿樹、香椿頭、金鈎鈎等。
灌木類臘梅、夾竹桃、臭梧桐、合歡(絨花)、紫荊花、含笑、枸杞藤、野薔薇、杜鵑、米蝴蝶(麥步路)、野苧麻、搖田樹、薜藶(絡不藤)、爬山虎、野葡萄(陰核)、綠(紅)楓、鳥不宿(老蟲刺)、月季、玖瑰、牡丹、山茶、雀梅、水黃楊、扦扦活、木香、巴蕉、櫻花、海棠、木槿(繭樹)、側柏、楓樹、棕櫚等。
水生草類蒲包草、燈芯草、蘆葦、田字草(夜夜庵)、馬柱郎、水葱、野荸薺、野慈菇、野水芹、香附(三稜根)、滿天星、鴨舌草、水花生、水浮蓮、水葫蘆、野菱、野茭白、水莧菜、水百腳、紅頭繩、水牛勁、扁葉頭株草、雞頭末、荷藕、紅萍、綠萍、浮萍、稗草、婆善頭、青泥苔等。
陸生草類魚腥草、野百合、石蒜、石菖蒲、野韭菜、野管葱、茅柴、目疾草、新米野飯花、雞克蘆、蘆竹、幹棵、何首烏、山藥、野大麥、看麥娘(牛毛草)、野蕎、蒲公英、紫(白)花地丁、益母草、金錢草、金銀花、節節草、筆管草、井邊蘭草、瓦松、野芝麻、半夏、麥冬等98種。

張橋鎮動物資源

家禽家畜類境內家養禽畜有雞、鴨、鵝、鴿、豬、羊、兔、牛、狗、貓、鵪鶉、孔雀。
野生動物類蝙蝠、水老鼠、刺蝟(偷瓜畜)、水獺、鼬(黃鼠狼)、野兔、豬獾、狗獾、香狸貓、倉鼠、田鼠、家鼠、狐狸等哺乳類動物,老鷹、貓頭鷹、麻雀、麻格格、喜鵲、三青(灰喜鵲)、雉(野雞)、野鴨、(野)鴿、翠鳥、燕子、鸕鷀(水老鴨)、烏鴉、黃將、啄木鳥、黃鶯、斑鳩(鵓鴣)、水葫蘆、布穀鳥、秀眼、大雁、白頭翁、鵪鶉、叫天尊、叫天子、青滕子、黃滕子、八哥等鳥類動物及壁虎(守宮、天龍)、蜥蜴(四腳蛇)、蝮蛇(地扁虺)、火赤煉、水蛇、青梢蛇、烏梢蛇、秤心蛇、黃滿蛇等蛇類動物。
水產類、兩棲類青蛙(田雞)、蟾蜍(蛤蟆)、烏龜、甲魚(鱉)、青魚、草魚、鰱魚、鱅魚、鯉魚、鯽魚、鯿魚、魴魚、黃魚、鱖魚、穿鰷、尖嘴魚、泥鰍、鰻魚、黃尚、土婆、郎居、鯰魚、白戰黃鱔、烏鱧(黑魚)、白魚、鱸魚、橫鑽、白絲魚、銀魚、旁皮魚、昂古魚、金魚等魚類,青蝦、龍蝦、糠蝦、河蟹、河蚌、螃蜞、螺螄、望潮郎、釘螺、田螺、蜆子、蝸牛等甲殼類。
爬行昆蟲類蟋蟀、蟋蟀、螳螂、毛蟲、紅經刺毛、紡織娘(筒管娘)、天唧蛉、地唧蛉、胡蜂、黃蜂、竹蜂、蜜蜂、臭蟻、黃蟻、白蟻、黑蟻、蟑螂、螟蟲、螢火蟲、金龜子、坌屎蟲、蝗蟲、蚱蜢、蒼蠅、牛虻、跳騷、蚊子、蟬、地鱉蟲、瓢蟲、紅鈴蟲、棉鈴蟲、蚜蟲、蜻蜓、臭蟲、天牛、蜘蛛、蝴蝶、壁喜、蜈蚣、蠍子、鴿醉、跳板蟲、西瓜蟲(蒲鞋蟲)、麥象(羊子)、麥蛾、米蟲、扁毒、蚯蚓、螞蝗、蜓蚰。

張橋鎮人口民族

張橋鎮人口

1990年,全國第四次人口普查,全鄉共8347户,總人口27519人,其中男性13525人,女性13994人。
2000年,全國第五次人口普查,張橋鎮總人口26437人,其中男性12997人,女13440人。非農業人口為5688人、農業人口為20749人。
截至2014年,張橋鎮總人口56167人。

張橋鎮民族

張橋鎮境內有壯族回族土家族藏族苗族侗族6個少數民族。

張橋鎮經濟狀況

張橋鎮綜述

2007年全鎮地區生產總值9億元,比2003年增長125%。其中農業總產值1.3億元,比2003年增長63%。全部工業產、銷、利分別達16.5億元、15億元、0.6億元,比2003年分別增長128.8%、108.4%、262.5%。

張橋鎮農業

全年實現工商税收1.35億元,同比增長29.1%;國税開票14億元,同比增長32.4%;農民人均純收入16070元;服務業實現税收1100萬元,同比增長41%。

張橋鎮工業

工業集聚區產值從2003年的3000多萬元發展到2007年的3億多元,增長10倍以上。預計2007年實現建築施工產值5.9億元;服務業增加值3.9億元,比2003年增長102.1%;預計完成財政收入3240萬元,比2003年增長250%。繼國地兩税徵收首次突破2000萬元大關,又跨越3000萬元,創歷史新高。預計農民人均純收入6400元,比2003年增加3000元,增長88%。

張橋鎮社會事業

張橋鎮教育事業

新中國建立前,張橋境內僅有10所國民小學校。新中國建立後,教育事業得到重視和發展,至2000年末,全鎮有中心幼兒園1所,村完小幼兒園4所和點上幼兒園2所,共有幼兒班27個,幼兒教師45名,入園幼兒756名,入園率為99.5%。境內有中心小學1所,完小4所,中學1所,在校教師239名,在校學生3283名。另有成人教育中心校1所。全鎮形成了從學前、小學、中學到成人教育的教育體系。

張橋鎮醫療衞生

張橋衞生院幾經翻建,擴大了規模,醫療用房條件大為改善,醫療器械設備不斷更新,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和醫德醫風有所提高,傳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蟲病得到有效防治。全境有13個村級衞生室,配備鄉村醫生66名;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得到完善,人民醫療保健有所保障。全鎮有深水井7口,水塔6座,鋪設自來水管道98千米,居民基本飲用自來水。全鎮人民環保意識有所增強,鎮村環境有所改善。

張橋鎮體育事業

新中國建立後,加強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越來越受到張橋廣大幹部羣眾的重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體育設施趨於完善,中小學都建有田徑運動場和籃球場,成功地舉辦了4屆鎮農民運動會,豐富了羣眾性體育活動的內容。

張橋鎮文化事業

境內文化設施日益增加,文化站圖書室藏書2.1萬餘冊,提供讀者借閲。文化茶室和街心花園供人們休閒娛樂,影劇院常年有新片上映和各類劇團、歌舞團演出,節目豐富多彩。中老年民間文藝團體經常排練新劇目,每逢節日登台獻藝。收藏、書畫、集郵等愛好者經常交流心得和外出參展(賽)。有線廣播網和有線電視網覆蓋全鎮,廣播、電視成為張橋人民開拓思維、瞭解社會、陶冶情操、增長知識的重要工具。

張橋鎮科技事業

改革開放以後,張橋鎮工業、農業生產的發展逐步地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的軌道上來,科技進步在經濟增長中的貢獻份額越來越大。鎮科協在科普宣傳、組織科技培訓、開展科技諮詢、推廣工農業新技術和管理科技隊伍方面作出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中安塑料廠的船用尼龍電纜紮帶1985年獲江蘇省科技成果二等獎,授予江蘇省優質產品稱號,1986年獲農牧漁業部優質產品稱號;謝家塘化工機械設備廠的橡膠壓濾機板框1988年獲江蘇省“金牛獎”稱號,填補了國內空白;金剛石磨料磨具廠生產的導電鋼碗1989年獲江蘇省優質產品稱號,葉臘石粉壓塊1988年獲常熟市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鑽探用柱狀金剛石燒結體1988年獲常熟市科技進步三等獎。
參考資料
  • 1.    《張橋鎮志》編纂委員會.張橋鎮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06月:38
  • 2.    周阿林,陳錦良,陶雪康.張橋鎮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06月:37
  • 3.    《張橋鎮志》編纂委員會.張橋鎮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06月:39
  • 4.    《張橋鎮志》編纂委員會.張橋鎮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06月:40
  • 5.    《張橋鎮志》編纂委員會.張橋鎮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年06月:41-42
  • 6.    常熟市辛莊鎮  .行政區劃網.2012-12-26[引用日期2021-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