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樾丞

鎖定
張樾丞(1883—1961),名福廕,以字行,河北新河人。十四歲時在琉璃廠益元齋刻字鋪當學徒,十八歲時在來薰閣琴書處開業治印。刻銅技藝亦佳,因為梁啓超所書的“龍飛虎卧”刻字而名聲大噪。之後為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制作“宣統御筆”、“宣統御覽之寶”“無逸齋精鑑璽”等八枚印,尤以“無逸齋精鑑璽”最為出色;為載濤、載澤、榮臻、寶熙等皇親貴胃治印,也為當時的內閣協理大臣、後來任過北洋政府總統的徐世昌治印。為歷任北洋政府元首和首腦治印多枚,如段祺瑞、朱啓矜、陸徵祥、唐紹儀、黃郛、吳佩孚、曹汝霖等人,也為周恩來、朱德等共產黨人刻過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即出自其手。平生為政軍界要人、知識界名流治印數以十萬計。當時王公貴人、文儒墨客,得其一印皆以為寶。1961年1月15日病逝於北京。 [1-2] 
(概述圖來源: [2] 
中文名
張樾丞
別    名
張福廕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883年12月 [3] 
逝世日期
1961年1月15日 [2] 
職    業
篆刻家
主要成就
刻制開國大印
出生地
河北省邢台市新河縣南小寨村

張樾丞人物生平

張樾丞,1881年12月出生在河北省新河縣南小寨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雖只讀過幾年村塾,略通文墨,但他天分很高,在書法上可説是無師自通,寫得一手好字。
1895年,14歲的張樾丞徒步跋涉來到北京,在琉璃廠益元齋刻字鋪當學徒。由於他聰明好學,頗得老闆賞識,除了幹一些雜活,老闆允許他把全部時間都用在鑽研篆藝和讀書上。面對前人的印譜,張樾丞朝夕揣摩,大有所得。
1899年,張樾丞正式出師,在琉璃廠來薰閣琴書處開業治印。由於求印者甚多,張樾丞曾給宣統皇帝鐫刻過八方印。至民國年間,張樾丞已是篆刻界蜚聲海內外的泰斗級人物了。
1912年,張樾丞在西琉璃廠開設了圖章墨盒店,名為“同古堂”。同古堂刻的銅墨盒極為精美,尤以刻印名聞遐邇,刻治銅印,更是獨步一方。京津地區的名人都以能擁有張氏刻印為榮。北洋政府的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梁士詒以及羅振玉、康有為、馮玉祥、吳佩孚等上層人物,都喜用張氏刻章;北京大學授學位用的章、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上面的“中央銀行總裁印鑑”章,也都是張樾丞刻的。
據《魯迅日記》記載:魯迅從1917年3月至翌年10月間,前後3次在同古堂刻印,有“會稽周氏藏本”、“俟堂石墨”等共木印5枚、石印3方,頗得魯迅喜愛;魯迅二弟周作人的“周作人印”、“山上水手”、“啓明讀書”等刻作也出自張氏之手。大畫家溥心畲、張大幹、姚華等皆喜用張樾丞所刻之印。
解放前,同古堂享譽四方,財源滾滾。張樾丞與黃伯川、韓少慈並稱琉璃廠“三大財主”。張樾丞雖為富翁,但生活儉樸,煙酒嫖賭的事從來不沾邊。在同古堂,老闆、夥計都在一個桌上吃飯,沒有三六九等。一般是早上、中午二米飯(大米、小米摻和在一起),晚上小米麪窩窩頭。每月初二、十六改善兩次伙食,吃肉燉魚。
張樾丞把金錢積攢起來,不但用於擴大產業規模,同時還救濟窮人,做慈善事業。他對徒弟、夥計和下人一直都非常寬厚,誰家有事都要額外接濟。冬天是窮人最難熬的日子,張樾丞就去糧店交上一筆款子,換回許多“五斤棒子麪”一張的糧條,到和平門橋頭、城牆根、護城河一帶發放給面臨斷炊的窮苦市民。對他的樂善好施,那一帶百姓是有口皆碑。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中南海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周恩來委託前清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的陳叔通負責辦理國印之事,並讓齊燕銘協助陳叔通策劃這項工作。對書法還算精通的齊燕銘,自小就生長在北京,對琉璃廠治印行業頗為熟悉。他邀請張樾丞、頓立夫、唐醉石、魏長青等治印和刻字名家到北京飯店相聚,座談治國印之事。在眾多治印高手中,只有張樾丞會刻銅印,於是大家一致推舉張樾丞擔當治國印之重任。張樾丞接受治開國國印任務後,便回家翻資料、找印譜,認真畫了四張印樣,是隸、宋、漢篆、秦篆四種字體,文字樣式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毛澤東主席選定了宋體字的印樣,新政協籌備委員會正式決定將刻制國印任務交由張樾丞來完成。幾天後,一枚長寬各約11.6釐米的開國大印就做好了。
建國後,張樾丞還給周恩來、朱德治過篆字印,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大印也出自他的手筆。張樾丞為人低調,從不拿鐫刻國印之事炫耀,外人知道得很少。
1961年1月15日,張樾丞先生病逝於北京,享年78歲。 [2-3] 

張樾丞主要事蹟

1949年6月15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中南海勤政殿舉行第一次會議,會議推選毛澤東為常務委員會主任,周恩來、李濟深、沈鈞儒、郭沫若、陳叔通為副主任,李維漢為秘書長,齊燕銘為副秘書長。籌備會決定成立六個工作小組,各小組分別承擔開國盛典的相關事宜。周恩來委託前清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的陳叔通負責辦理國印之事,並讓齊燕銘協助陳叔通策劃這項工作。
對書法還算精通的齊燕銘,自小就生長在北京,對琉璃廠治印行業頗為熟悉。他邀請張樾丞、頓立夫、唐醉石、魏長青等治印和刻字名家到北京飯店相聚,座談治國印之事。在眾多治印高手中,只有張樾丞會刻銅印,於是大家一致推舉張樾丞擔當治國印之重任。
張樾丞接受治開國國印任務後,便回家翻資料、找印譜,認真畫了四張印樣,是隸、宋、漢篆、秦篆四種字體,文字樣式皆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半個月後,張樾丞接到齊燕銘的電話,便帶着印樣徑直到北京飯店,將印樣交給了齊燕銘。齊燕銘立即將印樣呈送中央領導人和新政協籌備會常委們過目、審閲。一星期後,齊燕銘親自到同古堂,高興地告訴張樾丞,毛澤東主席已經選定了宋體字的印樣,新政協籌備委員會正式決定將刻制國印任務交由他來完成。
張樾丞激動萬分,不住地點頭,連聲説:“好極了!好極了!”送走齊燕銘後,他對家人和夥計們説:“毛澤東這個人真了不起,歷朝歷代的國印都是篆書字體,他卻定為宋體。宋體字好哇,老百姓都能看得懂,容易認。共產黨的心裏果然是念着老百姓的。”
印樣確定之後,張樾丞就忙着指導兒子張幼丞跟夥計們對原料進行粗加工。先是化銅,澆鑄,然後打光,拿大銼銼,再用手工把做細的木炭磨光。這些工序做完後,張樾丞親自動手畫印樣,寫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拿鑿子鑿,用刀子修。幾天後,一枚長寬各約11.6釐米的開國大印就做好了。
鐫刻這種印璽是有極嚴格的特殊規矩的,刻完了不許打樣留底,印治成之後,四個角都要突出一點兒,不能是平的,要等到正式啓用前再磨平,名曰“啓封”,所以張樾丞家沒有留下成品國印印樣。
8月底,中央辦公廳監印官員和幾名工作人員來同古堂取印時,付高額酬金給張樾丞,張樾丞死活不肯要,中央辦公廳工作人員只好把錢帶了回去。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4]
張樾丞先生所治的開國大印屬國家一級文物,現被陳列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這枚新中國第一大印為方形圓柄,印面邊長9釐米、章體厚2.5釐米、柄長10.9釐米,銅胎鑄字。整體造型有氣勢,15個字的宋體印文搭配對稱、嚴謹,印痕字跡雋秀清晰、美觀大氣。 [3]  [4] 

張樾丞歷史評價

唐弢曾評價其刻印風格:“金石家中,張樾丞所鐫藏書印風格渾厚。” [1] 
着名藏書家、曾做過教育部長的傅增湘不僅介紹了張樾丞的生平,對其篆刻藝術也有很高的評價:“樾丞幼而寒悴,因之失學,遂力藝以自食,泊遊都市,乃勵志研求,因多識當世學者,如姚茫父、鍾子年諸公,從而就正商榷,得窺六書三倉之源流,秦漢篆籀之遷變。” 傅增湘還高度評價了張樾丞的為人“言行之篤實,宅心之純厚,不以外境之舒迫而易其素”,“君之名又不徒以印人傳也”,不因外界的影響而變化本質,不單單印好,人品也好,可謂德藝雙馨的篆刻藝術家。
對於張樾丞的藝術成就,馬彝德評價:“自來摹印大家,鹹由書出,書法之美溢為篆刻,變化無方,蒼渾無際,吾幼倚此衣食,未窺本原,老乃悔之無及矣。 所自信者,不敢牛鬼蛇神,眩俗欺世耳。” 説明張樾丞為藝樸實、正派,從他的印章風格也可得出此結論。 傅增湘也説:“筆法章法恪守古人矩度,無佻巧詭異之習,知於此道三折肱矣。” 陸和九評價道:“遵古法罔敢肆求”,“為古不詭異以炫”。 書畫大家溥儒對張樾丞的篆刻藝術的高度評價卻是更加從細節處眼了:“垂露懸針筆不斜,昆吾削玉似泥沙。 他年若遇黃文節,能賦元暉與米家。” [5] 
參考資料
  • 1.    周斌編著.中國近現代書法家辭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394
  • 2.    夏燕月主編.開國大典.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279—283
  • 3.    《張樾丞——開國大印的鐫刻者》,《邢台日報》2015年4月18日。
  • 4.    黃黎編著.見證中華民族復興之路 《復興之路》展覽文物細説.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7:149
  • 5.    《古典瞬間張樾丞及同古堂軼事》,《香港文匯報》2017年5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