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樹軍

(北京城市排水集團研發中心技術主管)

鎖定
張樹軍,現任北京城市排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科技研發中心技術主管,“紅菌”脱氮等可持續污水生物處理技術學術帶頭人。 [1-2] 
中文名
張樹軍
國    籍
中國

張樹軍研究方向

長期從事難度極大的污水厭氧氨氧化生物脱氮(即“紅菌”脱氮)技術的研究和工程實踐,原創性的開展了高氨氮廢水和城市污水“紅菌”生物脱氮新理論、新工藝、新技術的研究與工程化。 [1] 

張樹軍主要貢獻

在《Water Research》、《Bioresource Technology》等最具影響力專業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獲發明專利12項、實用新型14項。創建多項污水生物脱氮新工藝和新技術,並帶領團隊實現技術的工程化。
主持建立了國內第一家“紅菌”工程化培育基地和第一個“紅菌”脱氮實際工程,使中國成為國際上有能力實現該技術工程化的國家之一,對中國水污染治理和水環境改善具有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

張樹軍科研項目

一、提出前置/同步反硝化產甲烷工藝技術並實現工程化
提出了前置/同步反硝化產甲烷工藝技術和控制方法,創造性的解決了高氨氮廢水"厭氧-好氧"傳統工藝脱氮效率低難題,無須投加藥劑,實現有機物和氮素協同高效去除,在製藥廢水、垃圾滲濾液等多種廢水處理中得到大規模應用,獲得了巨大的經濟、社會與環境效益。
二、創建污泥發酵同步污水反硝化新理論和新技術
突破發酵和產甲烷耦合傳統理論束縛,創建"污泥發酵同步污水反硝化理論和技術"。通過發酵菌和反硝化菌的互惠共生關係,同步實現污水脱氮和污泥減量化,徹底解決了傳統內碳源開發效率低、易產甲烷等難題,優先於國外同類技術。該原創理論和技術獲得“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一等獎”。
三、國內率先實現消化液“紅菌”脱氮工程化,技術水平國際領先
厭氧氨氧化為可持續脱氮新工藝,採用該技術污水廠建設和運行費用分別降低30%、40%以上,可為"十二五"氨氮減排提供最佳技術保障。其研發的厭氧氨氧化技術及設備均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打破國外技術的壟斷,率先實現了厭氧氨氧化菌的工程化富集,併成功開發相關設備及控制軟件。負責創建的國內首個消化液厭氧氨氧化示範工程處理水量100 m3/d,脱氮率87%以上,穩定運行4年以上。
2013年7月,在北京高碑店污水處理廠應有原創性的“紅菌”原創性脱氮技術主持建成了國內第一個“紅菌脱氮”實際工程,日處理高氨氮污水1000m3/d。目前系統處理量為350kg N/d,氨氮去除率高於90%,總氮去除率高於80%。這標誌着北京排水集團科技研發中心自主研發的“紅菌”脱氮技術在啓動時間、出水水質、運行成本等方面均到達國際領先水平。依託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創新服務平台,將該技術在高碑店污水處理廠成功落地轉化。該技術將來會進一步用於處理垃圾滲濾液水等高氨氮廢水,為北京提供更多高質量的再生水,促進首都的生態文明建設。
四、主持了國際上最早的城市污水“紅菌”脱氮技術開發
在現有城市污水處理過程中,水中有機物通過消耗電能轉化為CO2和生物固體廢棄物。污水脱氮除消耗電能外,還要投加化學藥劑(甲醇等)。這種傳統的污水處理方式,佔地面積大、建設和運行成本高,將水中污染物轉移到大氣和土壤中。張樹軍博士帶領團隊率先在國內開展了城市污水“紅菌”脱氮技術研究,在國際環境領域最權威期刊上發表的相關研究成果為國際上最早的2篇文獻之一,同時獲得該領域國內唯一的國家發明專利。目前,北京排水集團的城市污水“紅菌”脱氮技術研究已經獲得突破,進入規模化研發階段,實際應用的時間已指日可待。
張樹軍博士研發的“紅菌”脱氮等可持續生物污水處理技術及設備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打破了國外技術的壟斷,實現了工程化厭氧氨氧化菌的富集,相關設備及控制軟件的成功開發,在污水脱氮領域形成了強大的核心競爭力。張樹軍博士立足北京,服務全國,對我國污水處理行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創造了顯著的經濟價值與社會效益 [1] 

張樹軍所獲榮譽

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北京水務科技特等獎1項;
2014年,入選“國企楷模-北京榜樣”候選人名單。 [1] 
2023年,入選第五屆傑出工程師獎獲獎名單。 [2] 
2023年10月,入選2023年“北京學者”名單。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