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樹權

(革命先烈)

鎖定
張樹權(1918—1996),曾用名舒非,男,漢族,1918年9月18日出生於遼寧省遼中縣養土堡村一個農民家庭。其父張家烈(原名張甫山)奉天講武堂畢業,張樹權1935年10月參加革命,193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年6月至1948年11月任榆樹縣公安局局長。他在榆樹工作期間,積極開展剿匪反特、鎮壓惡霸、保衞土改、支援前線等鬥爭,為建立鞏固的榆樹革命根據地做出了重要貢獻。1996年11月28日,張樹權因病在大連逝世。 [1] 
中文名
張樹權
別    名
舒非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8年
逝世日期
1996年
出生地
遼寧省
性    別

張樹權人物簡介

張樹權(1918.10—1996.11)原大連市政協副主席。遼寧遼中人,中共黨員。1931年至1936年,在東北中學讀書,參加學校愛國革命活動。1936年10月,在西安東北軍學兵隊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參加張學良、楊虎城兩將軍發動的西安事變。抗日戰爭開始後,在第三集團軍戰地服務團任黨組成員,做抗日救亡和組織民兵武裝工作。1938年1月至9月,在晉十九軍政治處做統戰工作,後任團政治處代理主任。1938年9月至1939年10月,在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總校七大隊三隊及晉察冀軍區抗大二分校三大隊十二隊學習。1939年10月至1943年10月,任晉察冀抗大二分校政治部四團特派員,附屬中學生活指導科科長,陸軍中學特派員,鋤奸科代理科長、副科長。1943年10月至1945年9月,在晉察冀軍區二分區政治部鋤奸科任副科長、科長。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10月至1949年1月,先後任遼中縣公安局長,中共遼中縣委常委、社會部長,東北工作團九台分團工作組長兼九台縣公安局副局長,吉林省榆樹縣公安局長,中共榆樹縣委委員、榆樹縣政府黨組副書記。1949年始,先後任吉林省公安廳治安科長、政保處長、機關黨委書記、黨組成員、副廳長兼吉林省公安幹校校長。1953年9月調到旅大市工作,歷任旅大市公安局第一副局長、局長、黨組副書記、書記,中共旅大市委政法部部長、市委常委。1965至1966年,任復縣副縣長。1977年後,任中共大連市中山區委常委、革委會副主任,中共大連市紀委副書記,政協大連市第五屆委員會副主席。1983年離職休養。1996年11月逝世。 [2] 

張樹權人物事蹟

1945年,抗日戰爭以日本侵略者無條件投降而告終。當人們的喜悦歡呼聲、勝利鑼鼓聲響遍華北平原大地的時候,張樹權正在晉翼區黨委黨校學習,在此學習隊伍中,原籍東北的同志共有四名,他們很快接到中央指示:“實現幹部本地化、排以上幹部,原籍東北的一律回東北”。根據這個精神、黨校領導找張樹權等談話後,只給兩天準備時間,張樹權等四個人集在一起一邊準備行裝一邊高興的又哭又笑。張樹權在興奮和喜悦中浮想聯扇,夜難入睡,實一言難盡。於是就這樣告別了黨校和同志們,背起簡單的行裝踏上歸途——東北。“打回老家去”,多少年來,張樹權日日夜夜思念的這一天終於來到了。 [3] 
途中很艱苦,到處是一片混亂。有時騎馬,有時坐馬拉膠輪車,還坐過一段沒有車廂車棚的平板火車(很危險、因為周圍什麼也沒有,是那種專為拉運大木料的光板火車)。而大部分則是步行。日夜兼程的急行軍,趕到瀋陽,已經過了近一個月的時間。馬上去東北局報到,當時東北局管組織的李夢令同志對張樹權説:“你是遼中人,回遼中吧。遼中的縣委書記李正亭同志正在這兒等着要幹部呢。”張樹權説:“我原是晉察冀二分區的軍隊幹部呀,多年來一直在部隊工作。”夢令同志説:“我知道你在部隊是鋤奸保衞科長,遼中正少一位公安局長,同是保衞工作、性質差不多。”。這時李正亭同志也來了説:“回遼中吧,我們一起幹,你當公安局長很合適,實在不願於地方工作,回縣後,到遼中保安團當團長也可以。”張樹權一貫服從組織分配,工作需要第一,已經習慣了,再無話可説。於是張樹權和楊慶春、朱川,一同隨李正亭回到遼中。時間是1945年10月。 [3] 
抗日戰爭勝利初期,遼中情況是非常複雜的,鬥爭也是非常尖鋭的。當時所謂的縣公安局。還有大量的偽滿警察在那兒上班。政府也是一樣。所以張樹權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清理敵偽人員,建立自己的隊伍,讓政權掌握在可靠的人的手裏。於是張樹權把公安局的偽警察一個不留的清洗掉。政府中的偽官吏也全部清除,只留幾個貧窮人家出身的勤雜人員繼續工作。同時在社會的青年學生中、農村的勞動青年中,經審查召進一批,充實工作隊伍。張樹權的秘書李志義就是當地中學畢業的青年。張樹權想到的第二件事:是必須有自已的武裝。於是經請示縣委決定組建一個警衞營,完全從張樹權的家鄉養士卜子前後村屯的貧下中農中的子弟組成,名日警衞營,實際是個警衞連,只有120人建制,下分三個排。“槍支武器是現成的、都是敵偽留下來的。服裝鞋帽也易解決,因為偽政府的倉庫中還存有一部分佈料等物資,於是沒有費多大事就很快把警衞營成立起來,連長白玉璽同志是一個貧農出身的青年,打過獵,槍法很好,參加革命後很快加入中國共產黨,一直革命到年老退休。當時這個警衞營負責維護社會治安,負責縣委、縣政府的警衞,以及看押犯人、參加匪等任務。在當時的動盪環境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直到一九四六年春天,張樹權奉命從遼中撤退後,這個警衞連才與縣保安團一起併入解放軍正規野戰部隊,繼續為革命戰鬥。 [3] 
在遼中期間,張樹權久別家鄉,回來就當了公安局長也算“衣錦還鄉”了,他小時候的老師、同學紛紛找上門來,有的請求“關照”,有的請求“賞碗飯吃”,還有的來給被捕人犯説情。張樹權一一拒絕。後來竟有一個同鄉曾充張樹權伯父的名義來向我要十車棉花籽(遼中產棉花,棉籽可榨油)。張樹權很生氣,找到伯父嚴詞批評一通。(後來弄清楚與其伯父無關,其伯父為人老實忠厚,後來參加革命工作,一直到死)。這時副縣長金肇野同志之弟,是偽憲兵,且有罪惡,來找金庇護。金肇野不客氣的當即把該人扣押起來。與張樹權一同返鄉的楊慶春的哥哥,也來找他,想搞點違法活動。當即被楊慶春怒斥而去。這樣一來,在羣眾中影響很大,對發動羣眾大有好處,當時流傳着説:“這幾個回來的老八路,可真鐵面無私、六親不認呵,他們是欺兄、押弟、罵大爺,可不得了,咱誰也別再去碰釘子了”。 [3] 
參考資料
  • 1.    王佩平主編;大連市史志辦公室編,大連市志 人物誌,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06,第379頁
  • 2.    大連上市史志辦公室編,大連復轉軍人風采錄 第1輯,中央文獻出版社,2000.07,第25頁
  • 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遼中縣委員會文史資料徵編委員會編,遼中文史資料 第7輯,,1989.10,第1-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