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植弟

鎖定
張植弟(1929-1999),出生年份另一説為1930年。 [2]  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湖北巴東人。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湖北省貧下中農協會副主任,中共巴東縣委第書記。1977年在中共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1999年11月,張植弟因心臟病突發去世,時年69歲。 [1] 
中文名
張植弟
別    名
羅光弟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29年10月
逝世日期
1999年11月10日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曾用名
羅光弟
性    別

目錄

張植弟人物生平

張植弟(1930—1999),曾用名羅光弟,湖北巴東人,巴東“泉口精神”的代表人物。
張植弟出生於貧苦農民家庭,從11歲起就在地主家做長工,直到全國解放。1950年1月,他在巴東泉口村先後任泉口、羅坪農會主席,12月入伍,在巴東縣公安隊擔任民警。1957年11月,他先後任巴東縣公安二大隊主任、泉口管理區信用社會計、管理區主任。1958年11月,他加入中國共產黨。1960年12月任泉口公社黨委書記;1964年,他被評選為湖北省勞動模範;1966年,他任沿渡河區委書記;1968年任中共恩施地委委員、革委會副主任、巴東縣泉口公社黨委書記;1972年11月,任中共恩施地委常委、巴東縣委副書記。1973年10月,任巴東縣委第一書記、縣革委會主任。1978年5月以後,他先後任中共恩施地委副書記、鄂西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中共恩施州委顧問。
1960年,張植弟任泉口公社黨委書記後,常年蹲在生產隊,住在農户家,帶領羣眾開墾坡度較緩的荒地,“向山要糧”,使“吃飯靠供應、用錢靠救濟”的泉口,變成糧食自給有餘、年年對國家有貢獻的公社。1965年,他被推薦為代表,參加北京天安門國慶觀禮。在觀禮過程中,他結識了山西昔陽大寨黨支部書記陳永貴,並在觀禮結束後,專程去大寨參觀學習。回到縣裏,他自掏腰包為20多個生產隊各買一本《毛澤東著作選讀(乙種本)》和一根鋼釺,首先帶領三大隊二生產隊的社員在賈家水井挖坡平地,抬石壘坎,改出坡改梯樣板田,並召開全公社現場會,要求各生產隊抽調精壯勞動力,組建常年坡改梯專班,在陡哇的山坡上改田不止,陸續改出一片片能保土、保水、保肥的高標準梯田,此舉使公社糧油產量逐年上升,由此泉口被樹為全省“農業學大寨”的先進典型。1973年,他任巴東縣委書記後,帶領巴東人民弘揚“泉口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在“全國學大寨,全省學泉口”的口號中大搞農田基本建設。其時,他仍然保持親歷親為的作風,帶頭紮實苦幹,櫛風沐雨,餐風宿露,走到哪裏都要同那裏的基層幹部比手繭,為改善巴東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張植弟先後當選為中國共產黨的九大、十大、十一大代表,多次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親切接見。1977年8月,他在黨的十一大會議上當選為中共中央候補委員。1978年,他到地(州)委工作後,分管農業、農村。其間,經常深入基層調查研究,積極實踐地(州)委提出的“多種經濟超糧食”的工作方針,為全州放手發展農村多種經濟,特別是發展茶葉生產作出了特殊貢獻。1994年9月退休後,他仍然一如既往地關心恩施州的發展,開展調查研究,向州委、州政府獻計獻策。1999年11月,張植弟因心臟病突發去世,時年69歲。 [2] 
參考資料
  • 1.    劉金田,沈學明主編;王琦等撰. 歷屆中共中央委員人名詞典 1921-1987[M].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1992.05:209.
  • 2.    恩施州政協編. 恩施名人[M]. 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2007.08:370-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