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桂英

(全國勞動模範)

鎖定
張桂英是全國勞動模範,生於舊時代,成長於新中國,很好的詮釋了新中國人通過奮鬥成長成才的苦難輝煌人生軌跡。
中文名
張桂英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39年
出生地
周口扶溝縣古城鄉桑村

張桂英苦命童年

1939年,周口扶溝縣古城鄉桑村,一個名叫桑偏的小丫頭出生了。從她有記憶時起,就整日待在父親肩上挑的簍子裏,和家人一起四處逃荒。
這種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父親又累又餓,一病不起。桑家拿不出一分錢來給支撐這個家的男人看病,沒過多久,這個苦命的男人就病死在他鄉。
沒隔多久,桑家迎來了又一場災難:桑偏的母親也一病不起,離開人世。舅舅帶人接走了桑偏兄妹,苦日子卻沒有自此結束。舅舅家同樣一貧如洗,年歲尚小的桑偏被送給了一户上了年紀的張姓夫婦。自此,世上就少了一個桑偏,多了一個張桂英。
養父母無兒無女,家境貧寒,年紀尚小的張桂英開始跟隨瞎眼養母走街串巷討飯。這段尚算平靜的日子,最終以逃亡而告終:養父所在窯洞的窯主,想要將她和一個男孩埋在窯裏,用以祭窯。養父得知消息後,連夜帶着她和養母逃了。

張桂英嶄新人生

逃亡只是一時之計。1948年,養父母年歲漸大,最終還是回到了家鄉,將年僅9歲的張桂英,給一户人家當童養媳。第二年,扶溝解放了,張桂英也從童養媳的身份中解脱出來,開始了她嶄新的人生。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年僅10歲的張桂英已是一個勤快肯幹的小大人了。正是她的勤快,讓土改工作隊的人看上了她。
在那個女人跟男人説句話都能遭人恥笑的年代,外出工作是鄉下女人想都不敢想的事。張桂英卻同意加入工作隊,她説,打動她的是工作隊長説的一句話:你是最受苦的,你要解放婦女。
不願聽見別人説“無父無母的孩子就是瘋”,每次從工作隊回家,她都像小偷一樣,東躲西藏。轉眼到了1953年,這時的她已很受人喜歡,回家時也不必再躲藏。後來,她進入供銷社做營業員。

張桂英全國勞模

張桂英 張桂英
那時的供銷社頗為簡陋,因要跟小業主、資本家競爭,商品價格也較為便宜。店中主要經營油鹽醬醋、農具等用品,連鉛筆都分成兩段來賣,最大件的家電當數手電筒了。
和如今的營業員相比,那時的張桂英辛苦得多。不論下雨還是下雪,經常天不亮就要去二三十里地外的縣城進貨,那時進貨靠肩挑,和她一起的女同事經常被累得號啕大哭,張桂英精神狀態卻很好。回來後,她仍是微笑着為顧客服務,百拿不厭、百問不煩。除此之外,她還經常和同事步行數十里上門送貨,或是回收破爛、垃圾。
那時,張桂英每月收入只有7元錢,5元上交給單位食堂作為生活費。剩下的那些錢,也總是到不了張桂英手裏,她總是給來買東西錢卻不夠的人悄悄墊上。那是個流行無名英雄的年代。
張桂英的勤快、敬業、善良最終打動了所有人。經過縣、市、省一級級評選過後,1956年,年僅17歲的張桂英最終被評上了全國勞模。她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來臨了。
被評為勞動模範後,張桂英得到了一筆不小的獎勵——一張獎狀、一支鋼筆和一個日記本。
1956年,他們這批勞模,要到北京參加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
聽説要到北京去,而且有國外領導人要來,張桂英又興奮又激動。去之前,他們先到省總工會訓練了一個星期,從最基本的禮儀學起——走路不要大蹦大跳,説話不要大聲喊,每天睡前要洗臉洗腳。這些規矩,讓他們好長一段時間都適應不了,但還是要努力去學。因為這次出去,是代表河南、代表中國的,無論如何也不能丟臉。
當時,張桂英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為了穿得體面些,她找到兩個人,分別借了一條褲子和一件上衣。
到了北京,他們被安排進賓館,從沒出過遠門的她,一下子蒙了。她拉住服務員,讓她幫忙找洗手間,服務員告訴她,洗手間就在房間裏,從來沒用過抽水馬桶的她,愣是不敢相信,晚上睡覺,也不敢相信那麼鬆軟的就是牀。
晚上,國家領導人宴請勞模。張桂英説,周總理端着酒杯到她面前時,笑着問她:“你是不是河南人啊?”她很高興,忙問總理怎麼知道,總理説:“你穿的是圓口布鞋,河南人的鞋都是圓口的。”張桂英高興極了,總理的平易近人也給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那次,她還見到了劉胡蘭的媽媽和黃繼光的媽媽。這些英雄的母親出現時,大家都激動極了,很多人過去,流着眼淚喊她們“媽媽”。她看到劉媽媽一隻眼睛已經失明瞭,再也忍不住,也流着眼淚喊:“媽媽!”
回去後,村裏的人都在等着,大家像迎接英雄一樣迎接她的歸來。這些興奮的鄉親們無法表達喜悦,一下子把她抬了起來。那時候,鄉里出一個全國勞模,是件多麼光榮的事。
1958年,作為勞動模範,張桂英還到北京給周總理送材料。這次,總理還給了她一個蘋果,她沒捨得吃,把蘋果帶回去,鄉親們把這蘋果傳着,摸了一個遍。那張照片,她至今還保存着。
1959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十週年,這些勞動模範再一次進京,參加全國羣英會。這時候,和張桂英一起被國家領導人接見的,還有大慶油田的“鐵人”王進喜和淘糞工時傳祥等人。

張桂英平凡生活

張桂英 張桂英
從北京回來,張桂英沉浸在幸福的喜悦中。她覺得,國家給了她這麼大的榮譽,她就應該繼續努力。於是,一如既往,她啥都不想,只想多幹點活兒。
於是,直到25歲張桂英才結婚,這在當時,已經算是“晚婚”了。
因為當時一直住集體宿舍,她的那些照片和獎章沒地方放,大多時候,她就把它們塞到衣服口袋裏,隨身帶着。
“文化大革命”期間,她也曾受過批鬥。那時,她什麼都不帶,只在身上揣着那些照片和獎章。批鬥她的時候,對她傷害最大的詞就是説她是“假勞模”,她覺得這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東西,這麼説是對她莫大的侮辱。
1972年,得到平反後,張桂英到扶溝縣勞動局上班,直到1993年退休。其間,她又多次被評為勞模,得了很多勞動獎章。
2002年,張桂英到鄭州和孩子們一起住。雖數次搬家,但當年那些照片和獎章,她到哪兒都隨身帶着。如今,“勞模”似乎失去了當年的光環。儘管如此,張桂英依然覺得,“勞模”是她這輩子最高的榮譽。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