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東皎

鎖定
張東皎(1903—1932年)字伯英,陝西橫山人。1924年在榆林加入中共地下黨,輾轉寧夏、甘肅、北京等地進行地下活動,1929年,同謝子長、劉志丹、高崗等在陝北從事兵運。張東皎成功打入國民黨王子元部任副團長。1931年8月,張東皎代理國民黨靖遠縣縣長。同年冬,陝軍入甘,該部改編為甘肅宣慰使屬警備第三旅,張東皎任該旅副旅長。1932年春,謝子長到靖遠組織張東皎發動兵變。兵變失敗,謝子長、張東皎等出走蘭州繼續組織起義工作。5月30日,又在水泉正式成立“中國工軍紅軍陝甘游擊隊”,王子元派周維邦為總指揮,進攻紅軍游擊隊。張東皎受命在大山峁迎擊敵人。敵人憑強大火力多次組織進攻,均被游擊隊打退。張東皎又率部分游擊隊員在花岔溝繞到敵後,穿插襲擊敵人,擊斃周維邦,敵軍潰退。張東皎不顧安危,動員舊部參加起義,被潰兵打傷俘虜。張東皎嚴詞拒絕敵人威脅利誘,被殘酷殺害,年僅29歲。 [1] 
中文名
張東皎
別    名
張長髮
出生日期
1903年
逝世日期
1932年
出生地
陝西懷遠(今陝西橫山)
伯英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張東皎人物生平

張東皎,陝西省橫山縣人,又名張長髮,字伯英,小名閏月。 [2]  1903年出生於高鎮鄉張家村一户較為富裕的自耕農民家。張東皎幼讀私塾,勤奮好學,後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橫山縣第一中學。張東皎目睹了家鄉人民的悲慘遭遇,深感舊社會的黑暗,激發起渴求光明、救國救民的願望,一心向往革命。
1924年,張東皎在陝西榆林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後,他輾轉於陝西、寧夏、甘肅、北京、南京等地,從事秘密革命活動。1929年冬,中共陝北特委決定派共產黨員打入國民黨部隊,開展兵運工作。次年春天,張東皎和謝子長、劉志丹一起被黨組織派到寧夏鹽池縣搞兵運工作。鹽池縣國民黨駐軍團長王子元與謝子長、劉志丹是同學,又是義結金蘭的“把兄弟”。利用這種關係,張東皎擔任了15團副團長,以此身份作掩護在該團開展黨的秘密工作。
1930年秋,王子元團移駐甘肅省靖遠縣。以軍訓為名,15團成立學兵隊,張東皎任隊長。張東皎等人將陝北派來的黨員和進步青年集中在學兵隊學習,進行革命教育和軍事訓練。根據當時革命活動的需要,張東皎在該隊成立了黨的特別支部,由他任書記,高崗任副書記。特別支部積極與陝北特委、安邊、定邊、靖邊區黨委秘密聯繫,確保黨對武裝鬥爭的領導。張東皎在靖遠縣城辦起教導隊,對部隊中的黨團員和進步青年集中進行軍事知識訓練3個月,讓其掌握軍事知識,畢業後回連隊擔任班長,使黨牢牢掌握了部隊的基層力量。
1931年7月,張東皎被委任為靖遠縣長。這一年冬天,陝軍孫蔚如入甘討伐雷中田,王子元部被改編為宣慰使署警備第3旅,王子元任旅長,張東皎任副旅長。這時,王子元部隊中,共產黨組織的力量迅速壯大,由支部發展為團黨委,下設軍官、士兵、教導隊3個支部。黨組織力量的壯大和張東皎在敵軍中取得合法地位,為後來起義創造了組織基礎。
1932年4月,中共陝西省委向張東皎傳達了發動兵變的指示。張東皎積極執行上級決定,他利用王子元對他的信任,首先動員王子元起義。然而,王子元聽信他人挑撥,扣押了張東皎和中共黨員王儒林。事件發生後,經黨組織營救,王子元禮送張東皎出境,釋放了王儒林。
張東皎離開靖遠後來到蘭州,和謝子長、焦維熾及蘭州工作的杜潤滋、鄔逸民、吳景等人在閔家橋策劃了靖遠第二次起義。這期間,適逢王子元派傾向革命、贊成共產黨主張的警三旅特務連連長杜鴻範來蘭州領取槍支。張東皎抓住時機,和杜鴻範商議插旗建軍計劃,得到杜鴻範的認同。時隔不久,杜鴻範將所領到的步槍、子彈、軍裝交與謝子長。張東皎和其他同志又從多個渠道籌措了部分槍支和經費。他們將武器彈藥運到靖遠水泉堡,做好建立武裝根據地的準備。
1932年5月30日,陝甘工農紅軍游擊隊在水泉堡正式成立,後來又改名為陝甘游擊隊第3支隊。游擊隊活動在靖遠、海原、會寧、榆中、景泰五縣一帶,向羣眾宣傳革命道理,提出“打倒土豪劣紳”“反對要糧要款”“扶助工農大眾”的口號,深得民心,很快發展到400多人。
王子元得知他的槍支彈藥在蘭州被截後,即以周維邦為總指揮、梁佔勝為副總指揮,率部兵分兩路向游擊隊駐地水泉堡襲來。在謝子長等人的指揮下,游擊隊擊斃周維邦,打傷梁佔勝。張東皎佔據有利地形,指揮游擊隊員猛烈射擊,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在向敵中舊部喊話時,不幸被敵人打傷,滾下山坡被俘。敵人威逼利誘讓他招降游擊隊,張東皎嚴詞拒絕,當場被敵人殺害,時年29歲。 [3] 

張東皎後世紀念

張東皎墓
張東皎墓位於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水泉鎮水泉村。1988年被平川區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