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村聖庵寺塔

鎖定
張村聖庵寺塔,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北景鄉張村村委會院內,佔地面積約9平方米,始建於北宋時期(960年—1127年) [3] 
張村聖庵寺塔坐北朝南,平面為六邊形,共七層,塔身第七層和塔剎遭雷擊損毀,現僅存部分剎木。張村聖庵寺塔造型簡潔勻稱,其結構與雕飾時代特徵明顯,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3] 
2013年3月5日,張村聖庵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張村聖庵寺塔
地理位置
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北景鄉張村村委會院內
所處時代
佔地面積
9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772-3-07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張村聖庵寺塔歷史沿革

據清康熙三十八年(1700年)《猗氏縣誌》記載,張村聖庵寺塔始建於北宋時期(960年—1127年)。
1958年,聖庵寺被毀,僅存張村聖庵寺塔。
20世紀70年代,塔身第七層和塔剎遭雷擊損毀,現僅存部分剎木 [3] 
張村聖庵寺塔 張村聖庵寺塔

張村聖庵寺塔主要建築

張村聖庵寺塔坐北朝南,高約13米,六角七級密檐式磚塔 [5]  ,塔底層每邊長約1.5米,殘高約11.62米。塔身向上逐層收分,每層均疊澀出檐,第一層塔檐下裝飾仿木結構斗栱、普拍枋,斗栱不出跳,把頭絞項作,鬥口出螞蚱頭。第三、四層塔身用磚雕刻出仿木構板門、直欞窗。塔身底層設有塔室,高約2.5米,結頂處設六邊形疊澀藻井,南面闢券門。塔身第七層和塔剎遭雷擊損毀,現僅存部分剎木 [3] 
張村聖庵寺塔

張村聖庵寺塔歷史文化

張村聖庵寺塔佛塔文化

古印度將塔稱作“悉堵波”,原義為“墳”,是天竺有地位的人死後的一種禮遇。塔初為圓丘,佛滅後,舍利入塔,塔遂被賦予佛教意義。佛塔隨着佛教傳入中國,塔在中國古代稱為“浮屠”“浮圖”,是梵文的譯音。中國的佛塔平面形狀以方形、八角形居多,層數一般為單數,通常由地宮、塔基、塔身、剎組成。經過與中國的樓閣建築結合,中國化的佛塔建築,造型多樣,主要有樓閣式塔密檐式塔金剛寶座塔等。從建築材料上看,有木塔,磚塔、磚石塔、金銀銅鐵塔等。隋以前多為木塔,後來木造塔多因火災被焚,到唐代多以磚結構的塔代替了木結構的塔 [6]  。張村聖庵寺塔是六角七層密檐式磚塔 [5] 

張村聖庵寺塔學術研究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4期收錄《晉南地區宋代磚塔建築特徵研究》,通過對晉南宋代磚塔建築形制、建造方式等方面的分析研究,總結晉南地區宋代磚塔的建築特徵 [7] 

張村聖庵寺塔文物價值

張村聖庵寺塔造型簡潔勻稱,結構與雕飾有明顯的時代特徵,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3] 

張村聖庵寺塔保護措施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3月5日,張村聖庵寺塔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2019年8月11日,山西省文物局公佈張村聖庵寺塔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2] 
張村聖庵寺塔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保護範圍
東自塔基向東200米;西自塔基西側向西50米,至村中大道西側邊沿;南自塔基向南200米,至村池塘南側邊沿;北自塔基向北100米,至村委會北民房沿線。
建設控制地帶
在保護範圍的基礎上向東西南北各延伸100米 [2] 
2022年6月13日,運城市文物局對聖庵寺塔修繕工程進行了初驗,提出了三方面意見:一是對塔基灰縫修補;二是對三至五層塔體裂縫重新剔補;三是清除五層塔檐雜草並修補灰縫,同時要加強塔體周邊原生環境的維護管理 [4] 

張村聖庵寺塔旅遊信息

  • 地理位置
張村聖庵寺塔位於山西省運城市臨猗縣北景鄉張村村委會院內。
  • 交通信息
自駕:從運城市臨猗縣人民政府出發,途經五一北路、蘇北線,到達張村聖庵寺塔,路程大約11.3千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