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本禹

鎖定
張本禹 (1899-1937)安徽巢縣人。 字文衷,早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1928年 任國民黨政府軍陸軍教導第二師警衞營少校營長。1935年任陸軍第十三軍第四師第十二旅少將副旅長。抗戰爆發後,本部參加著名的南口保衞戰,從8月5日起擊退日軍多次進攻。下旬奉令在南口車站指揮裝卸軍火時,遭日機轟炸,當場壯烈犧牲。 [2] 
2015年8月24日,入選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4] 
中文名
張本禹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899年
逝世日期
1937年
畢業院校
黃埔軍校三期
職    業
軍人
出生地
安徽省巢縣(今巢湖市)
軍 銜
國民革命軍陸軍少將
性    別

目錄

張本禹人物生平

張本禹(1899~1937), 字文衷,文忠。安徽巢縣人。少將副旅長。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畢業。張治中將軍胞弟。生於巢縣建麓鄉洪家瞳,少年時父母雙亡,依靠舅舅做活餬口。後隨長兄張治中參加孫中山的護國軍,因見黃埔軍校大門上的對聯“真革命的請進來,不革命者滾出去”,對軍校產生興趣和嚮往。 [1] 
二十歲時遠走廣東參加孫中山護國軍當兵。1924 年冬考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1925年7月升第三期步科軍官生,1926 年1月畢業。分配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副官處任副官。8月參加北伐戰爭,10月隨北伐軍到武漢,1926 年冬調任總司令部學兵團上尉副連長。
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張掩護學兵中一些共產黨員逃離武漢。恰逢此時,有一營長因剋扣軍餉,激起學兵們的強烈憤慨,張剛毅地站在學兵們一邊,並去責問。被譴責為“聚眾犯上”,判半年監禁。後其兄張治中託人從中斡旋,才獲提前釋放。
1930年張本禹調南京,任教導第二師少校營長,5月參加蔣、馮、閻中原大戰,得勝回京,不久升任中校。
1931年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已處於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張本禹深感國土日整之痛,多次請纓效命。1935 年冬調任第十三軍第四師第十二旅少將副旅長。1936 年8月,日本關東軍唆使偽“蒙古軍政府”的保安團攻佔綏東重鎮百靈廟,綏遠危急。國民革命軍第三十五軍軍長傅作義將軍,先發制人,決心指揮所部攻擊被敵侵佔的百靈廟,希冀收復失地。
張本禹奉命率領一個團馳援,不畏強敵,智勇謀略,頑強阻擊並與友軍部隊,密切配合對日寇連續作戰三日,阻敵南侵。在中國軍隊強大攻勢,日寇及偽蒙軍李宗信、王英等部紛紛敗退,偽蒙軍七師師長逃走,克復百靈廟,贏得綏東大捷;國人為之振奮,“ 四萬萬人聞之,神為之旺,氣為之壯。”張也增添戰勝日寇的信心。由於張在百靈廟大捷的外圍作戰中指揮有方,起到了有效的支援作用,受到上級嘉獎。後來傅作義將軍回憶説:“張文衷將軍在百靈廟戰役打外圍,很勇敢,臨陣堅毅沉着,應敵有方,阻止了日軍南犯之路,給我軍以很大的支援,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將領。
1936年秋,張本禹奉命到南京受訓。1937 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者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中國人民奮起抵抗。張本禹新婚燕爾,告別親人,奔赴華北抗日前線。日軍侵佔平津後,8月5日,日軍參謀本部又作出迅速佔領全華北的決定。為達其目的,日軍以一個師團,四個混成旅團和兩個支隊共四萬餘人,分成東西兩個兵團,發動南口、張家口戰役。首先板垣第5師團,鈴木第11旅團向平綏東段要塞,北平通往晉、察、綏的咽喉南口進攻。當時駐南口我軍部署是以湯恩伯第十三軍(轄第四、第八十九師)在南口居庸關一線擔任正面防禦, 以高桂滋第十七軍(轄三十一、第八十四師)在赤城延慶、懷柔地區組成左翼陣地,企圖扼住南口咽喉,確保晉、察、綏之安全。
8月4日,日軍先以第11旅團向南口發起攻擊。7日,日軍向華北地區增兵三個師團至天津。8日展開全面進攻,第5師團側擊南口右翼鎮邊城、橫嶺城等陣地。張本禹旅奉命率部對日軍板垣師團激戰於橫嶺城山地一帶。面對板垣師團瘋狂進攻,張本禹鎮定自若,巧設奇兵殲敵。張剛到前線時,見日軍氣焰囂張,指揮所部佈置陣地,為誘敵冒進深人,令部屬不動火炮,只放冷槍,並組織民兵用石塊反擊。驕橫的板垣,以為中方彈藥不足,未知中計,日軍猛進,張並親自督戰,當日軍進人我預設陣地時,一聲令下萬槍齊發,炮火齊轟,打得敵人狼狽逃竄,迅速擊退日寇。
中國軍隊在武器裝備都處劣勢的條件下,在南口地區繼續浴血奮戰四晝夜,頑強地阻擊了日軍攻勢,但戰況激烈,彈藥消耗巨大,後方供應不及,為了繼續戰鬥,張“辦事最力”奉命去太原催送軍火。8月12日,當滿載彈藥的列車到達南口車站時,張親自指揮卸車。正當其時,日機凌空轟炸、掃射,為保護這批軍火,臨危不懼,堅持指揮,命司機將車頭開走,以引開敵機。不料敵機投彈、引發車廂內彈藥爆炸,張將軍壯烈殉國。16日南口失守。
在日軍飛機、大炮又施放毒氣的猛攻下,更由於彈藥奇缺,傷亡甚重,29日,第四師與第七十二師從橫嶺城突圍,我十三軍等部在南口、張家口地區堅守二十五天,基本完成阻擊任務而轉進。
張本禹將軍殉國的消息,在《申報》和安徽地方報刊均以巨大篇幅報導:譽之為民族英雄。1937 年10月中旬,張本禹將軍靈柩運至故鄉巢縣,當地各界人士召開隆重追悼大會以示哀悼,公葬於巢縣南鄉銀屏山南麓。
1981年2月經民政部批准追認張本禹將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抗日烈士”,並頒發證明。其家屬享受烈屬待遇。1985年安徽省巢湖市為張本禹將軍重新修墓、立碑、以志紀念。 [3] 
參考資料
  • 1.    安徽省地方誌編纂委員會編. 安徽省志 66 人物誌[M]. 北京:方誌出版社, 1999.08:408-409.
  • 2.    李盛平主編. 中國近現代人名大辭典[M].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89.04:354.
  • 3.    何蘭生編著. 中國抗日將領英烈譜 上[M]. 北京:團結出版社, 2014.01:74-75.
  • 4.    民政部公佈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  .中國軍網[引用日期2022-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