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曉耕

(民間指墨畫家)

鎖定
張曉耕(1885—1944),又名資生、逢年,江西萍鄉湘東鎮硯田村人,民間指墨畫家。抗日戰爭爆發後,張曉耕返居老家,在鄉間從事繪畫活動。1944年被國民黨軍抓去,殺害於蘆溪大安裏,終年五十九歲。 [1-2] 
中文名
張曉耕
別    名
資生
國    籍
中國
籍    貫
江西萍鄉
出生日期
1885年
逝世日期
1944年
人物生平
張曉耕(1885—1944),又名資生、逢年,江西萍鄉湘東鎮硯田村人,民間指墨畫家。張曉耕出身農家,幼時上過私塾,後隨父耕田種地,可他聰穎好學,酷愛繪畫,未從名師而練出一手好畫。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22歲時,離家赴景德鎮以瓷繪營生,但不曾停過拜師精畫,畫技長進很大,先後到湖南醴陵、武漢、廣州、天津、上海、青島、北平等地以繪畫、賣畫營生,20世紀30年代還出海赴日,從事書畫活動。抗日戰爭爆發後,張曉耕返居老家,在鄉間從事繪畫活動。 [1] 
張曉耕作品
張曉耕作品(5張)
張曉耕的繪畫風格,既保持了中國傳統畫的技法,又兼有西洋畫的技巧。他的指墨畫(又稱“爪痕畫”)達到爐火純青的境地。用指頭、指甲作畫,指法精巧流暢,水墨色彩調和,粗獷工細錯落有致、工筆寫意兼而有之,所繪山水、人物、花鳥、蟲魚、走獸,傳神至極。往往着墨不多,卻流水有聲、草木生情。現今萍鄉市博物館還收藏有他的部分作品,如工筆畫長卷牡丹、菊花,指墨畫《雙虎圖》等。那幅《雙虎圖》,畫的是皓月當空的夜間,兩隻斑斕猛虎一前一後走出松林。整個畫面構思新穎,佈局巧妙,水墨濃淡相宜,給人一種蟲蟻息聲、虎嘯生威的感覺。據人介紹,張曉耕在武漢新市場賣畫營生時,曾畫過一睛一雨兩幅仕女撐傘圖,雖是取材生活中常見之事,卻因表現手法高超,被世人視為珍品,有一個外國人竟認為是寶畫,出高價買去了這兩幅畫。張曉耕在他所繪的畫上,還多用指書題寫詩句。他的詩句也相當精練,表現出很深的文學修養。張曉耕還有一個絕技,就是擅長微雕。他能在民國時期發行的一分硬幣上,雕刻一篇孫中山先生的遺囑;在一方寸的象牙上,能刻一篇《大學》和半部《中庸》。我們看到過他的一把小象牙骨扇子,在上寬5毫米、下寬4毫米、長118毫米的兩片夾子上,各刻有七行共二千餘字的行草,字體圓潤清晰,用二十倍的放大鏡方可辨認。張曉耕雖身懷絕技,但在舊時,卻生活清苦。尤其是日寇入侵後,書畫銷售困難,收入無着。他回湘東後,想建幢房子都無法完工。1944年日軍侵入湘東,人們紛紛逃難。他因去過日本,能説幾句日語,又想到自己已經六十歲了,就沒有走。誰知日軍走後,有人説他有漢奸嫌疑,故被國民黨軍抓去,殺害於蘆溪大安裏,終年五十九歲。 [2] 
參考資料
  • 1.    肖振松編著,近代景德鎮陶瓷史略,江西美術出版社,2017.04,第140頁。
  • 2.    政協萍鄉市湘東區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中共萍鄉市湘東區委黨史工作領導小組 編,湘東文史資料 第二輯,萍鄉教育學院印刷廠,1991年01月,第192-1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