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曉峯

(“互聯網+百人會”發起人)

鎖定
管理學博士。“互聯網+百人會”發起人 [1]  ,“大協同”理論與模式的提出者、研究者、踐行者,智力資本領域中國早期研究者。資深的戰略諮詢顧問。
互聯網+、共享經濟、智能經濟、數字經濟、智力資本、中國新型智慧城市等領域知名專家。
2015年,與騰訊馬化騰合著《互聯網+:國家戰略行動路線圖 [2]  ;2016年,與滴滴程維、柳青合著《滴滴:分享經濟改變中國》;2020年,與百度李彥宏合著《智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形態 [3]  。2016年,與螞蟻集團聯合發佈《中國新型智慧城市白皮書》。
中文名
張曉峯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山東菏澤
出生日期
1968年8月
代表作品
互聯網+:國家戰略行動路線圖
智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形態
主要成就
“大協同”理論與模式的提出者
職    務
互聯網+百人會 發起人

張曉峯人物簡介

管理學博士。“互聯網+百人會”發起人,大協同理論方法的提出者、研究者、踐行者。資深諮詢顧問。
主要成就:在互聯網+、共享經濟、新型智慧城市、數字經濟、智能經濟、智力資本方面的研究。
代表作《互聯網+:國家戰略行動路線圖》被譯成日文、韓文,並出版繁體字版,助推中國信息技術與應用的國際影響力。“大協同”理論與模式的提出者。 [4] 
張曉峯 張曉峯

張曉峯學術和社會兼職

騰訊騰雲智庫專家;
新華社瞭望智庫特約研究員; [5] 
中國互聯網協會“互聯網+”研究諮詢中心發起專家;
中國互聯網協會分享經濟工作委員會專家委員;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智慧能源專委會常務委員;
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共享出行分會專家委員會委員;
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創業導師。

張曉峯經驗與研究方向

擁有資深諮詢、培訓、顧問經驗,擅長戰略、互聯網+、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共享經濟、智力資本與創新管理、產業互聯網與數字生態、新型智慧城市、大協同模式等方面的融合服務。
具央企、民企、事業單位、國際組織、社會組織、平台型公司、智庫的從業與管理經驗。曾服務騰訊、百度、螞蟻金服(現螞蟻集團)、滴滴、小米、小豬短租、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中國石化等多家機構,擔任多家地方政府和企業顧問、多間智庫組織成員。

張曉峯主要著作

互聯網+:國家戰略行動路線圖》,擔任主編,與騰訊馬化騰合作,2015年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發行 [6] 
智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形態》,擔任主編,與百度李彥宏合作,2020年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發行 [3] 
滴滴:分享經濟改變中國》,擔任本書主編,與滴滴出行程維柳青合作,2016年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發行
《新空間·新治理·新生活:中國新型智慧城市·螞蟻模式白皮書(2016)》,項目統籌、主筆、作者。與螞蟻金服2016年12月合作發佈。
關鍵:智力資本與戰略性重構》,個人專著,2006年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發行。ISBN:9787501776252 [7] 
《互聯網+:中國步入互聯網紅利時代》,副主編,2015年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

張曉峯代表論文

1、粵港澳大灣區:融合智力資本,成就世界級灣區,《黃金時代》,2017年07期
2、基於智力資本的企業戰略研究,《大連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 年,Vol.27 No.1;
3、企業績效角度的智力資本評估,《科學學研究》,2007, 25(z2);
4、智力資本導向的客户知識管理系統(CKMS)研究,《CAD/CAM 與製造業信息化》雜誌,2005年1月號;
5、2012年北京的第一場雪,讓滴滴活了,《中國經濟週刊》 2016年29期; [8] 
6、小卡位大引擎 分享連接新空間,《網絡傳播》雜誌,2016年12期;
7、網絡約租車 如何對付這“妖孽”,《企業觀察家》,2015年11期;
8、分享經濟為什麼這麼火,《中外書摘:經典版》2017年第8期;《北方人(悦讀)》轉載,2018年06期,第4-6頁;
9、九死一生 滴滴的逆商力量,《商學院》,2016年第7期;
10、“互聯網+”的紅利與教育改革,中國遠程教育(下半月),2015(000),011;
11、員工的預期管理,《人才資源開發》,2008 年第 5 期;《中國電力企業管理》轉載,2008年第11期;
12、雲管理:“互聯網+”時代的領導力,《雲管理》一書推薦序,機械工業出版社。2016;
13、尋求融合空間社會新契約,《互聯網+倫理》一書序言,電子工業出版社,2016;
14、新空間·新生活·新治理——中國新型智慧城市·螞蟻模式白皮書(2016)(節選),《杭州科技》 2017年04期;
15、新聯想的“破”與“立”,21世紀經濟報道,2004年12月23日;
16、《央企“裸奔”》----《央企十問》、《國資委的達摩五指》、《孱弱的治理結構》、《央企的神經元》、《央企的控制力》等五篇,《董事會》雜誌封面專題,2008年2期;
17、《動態調適企業》專題,分《為什麼動態調適》、《動態調適管理實務》、《中國南方電網:智力資本運作與擴張》三篇,發表於《國企》2008年第6期管理專題;
18、從隨需應變到全球整合的IBM,發表於《國企》2008 年第 7 期。

張曉峯人物觀點

1、在當下的中國,“互聯網+”正演變為一場重新發現生產要素、釋放生產力動能的集體實踐與社會化創造性實驗,一次關乎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社會生態治理模式等領域的深層次重構 [9] 
2、分享經濟既有時間窗口特徵,看百公里加速能力和迅速佔領用户心智模式能力,固然要有爆發力;但更是一場耐力賽,是一場信任接力。不斷自我革命、持續創新、沉澱信任、各得其所的平台才有持續的生命力 [10] 
3、山東發展產業互聯網的關鍵是尋求具有生態基因的夥伴,促進產業互聯網新基礎設施化、去中心化、生態化、信用化和協同化,構建“齊魯大腦+社會操作系統+產業互聯網+數字生態+協同創新”的超級智慧系統作為神經中樞 [11] 
4、要放下對於分享經濟的傲慢與偏見,任何一種新興事物都會對過去的結構帶來衝擊。在互聯網+時代,用户的“主權”會被充分地尊重,人性會被充分地尊重,做創新和創業,你的模式設計如果沒有對於人性的充分認識和安排,模式肯定有問題。反過來講,作為監管方,如果對於這種趨勢沒有了解,最後也難以達到預期效果 [12] 
5、智能經濟時代,有八類公司會崛起。第一類是在全產業鏈條、全要素、全節點、全空間、全生態上可以補足短板、可以獨樹一幟的公司。第二類是生態基因鮮明、生態能力強大的公司。第三類是在新基建、產業智能化上可以大有作為的公司。第四類是是助手化公司。第五類是“性感的”公司。第六類是與智能經濟智能社會11個屬性上具有強契合度的公司。第七類是助人成長的公司。第八類是促進大協同的公司。 [13] 
6、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會更多依賴網絡經濟空間給經濟增長帶來的持續推動。網絡經濟空間包括:技術經濟空間、信息消費空間、提質增效空間、新業態價值空間、智慧民生空間、共享經濟空間 [14] 
7、在互聯網+的時代,政府既不應該是旁觀者,也不應該是主導者。面對新技術和新市場,要鼓勵這種差別化的探索,往往導致失敗的恰好是完美無瑕的管理。 [15] 
8、“互聯網+”改變了商業運營模式,改變了社會治理的基本邏輯。在這一背景下,尊重人性及其意願,是最大、最根本的邏輯 [16] 
9、互聯網+的特質用最簡潔的方式來表述,就是“跨界融合,連接一切”。“互聯網+”時代有六大特徵:跨界融合,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連接一切。
10、分享經濟是指將社會海量、分散、閒置資源,平台化、協同化地集聚、複用與供需匹配,從而實現經濟與社會價值創新的新形態。
11、智能經濟是以新一代人工智能為基礎設施和創新要素,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為槓桿,與經濟社會各領域、多元場景深度融合,支撐經濟社會和人高質量發展的新形態、新範式。 [17] 
12、這個世界可以用這樣一個視角去解讀:IP落地,實現與受眾匹配,往往需要接口人在中間起到將IP供應進行整合,並與受眾個性化需求的精準匹配。廣而言之,每個人都是一個IP、一個App。決定其價值的是節點的重要性,流量的大小。IP、接口人和受眾之間可以相互轉化 [18] 
13、我們處於一個大連接、大空間、大協同的時代,“互聯網+”讓我們的連接無處不在,交互效能大大提升,表現為泛在連接、泛在感知、泛在共享,由此催生了一個協同時代的來臨 [19] 
14、中國新型智慧城市是將網絡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化,通過雲、網、端實現實時在線、智能集成、互聯互通、交互融合、數據驅動,拓展新空間,優化新治理,觸達新生活,從而重構人與服務、人與城市、人與社會、人與資源環境、人與未來關係的可持續化經濟社會發展新形態。 [20] 
15、粵港澳大灣區是一個“智力資本富集區”,並不是一個智力資本跨界融合區。沒有跨界融合,就沒有世界級大灣區,就會無端增加大量的信任成本、交易成本、協作成本和制度成本。信任性關係是驅動企業和區域成長的根本動力,沉澱信任性關係,就能深度挖掘大灣區關係資本與融合創新生態的紅利
16、刻畫我們面對的智能經濟智能社會這個未知世界,可以用全新的視角,從11個本質屬性的維度進行。這個維度體系代表了一種新的視角、新的範式、新的結構、新的方法論和路線圖 [21] 
17、“大協同”是在數字革命、智能革命、連接革命打破時空限制、改變組織邊界、重塑多重關係之後,基於利他、集約、共享、共創、共生,依託平台、生態、接口人與大規模合夥制,形成全新的協作、融合與生態,以共同達成價值創造目標的商業模式、社會資源組織和匹配方式。
18、未來產業是創新驅動、協同驅動,全要素生產率充分釋放,環境友好、生態友好、助人成長的。AI+5G雙引擎驅動,新基建與產業智能化結合,將推動中國向智能經濟、智能社會轉型,向高質量發展演進,從而避開中等收入陷阱,並迎來下一個長景氣週期。要通過知識管理、知識封裝、知識複用,知識的函數化、APP化等實現知識資本化。 [22] 
19、在規模優勢、數據優勢、產業優勢、場景優勢、政策優勢方面,中國是無可比擬的,這些優勢將成為中國率先開啓智能經濟大門的關鍵驅動因素,並形成未來十五年由創新驅動的高質量發展新賽道 [23] 
20、AI將是智能時代經濟社會最強大的基礎設施和最關鍵的驅動力,也是科技自立自強、實體經濟融合、多元場景革命的主戰場。AI驅動的基礎設施智能化、產業智能化、治理現代化、場景智慧化才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 [24] 
21、如果用一個關鍵詞概括十九屆五中全會與“十四五”規劃《建議》,那就是“高質量發展”。人工智能、智能經濟將為“十四五”高質量發展以及2035遠景目標實現按下“快進鍵” [25] 
22、未來的競爭是生態對生態的競爭。智能經濟為“十四五”高質量發展按下“快進鍵” [26] 
23、世界的真正改變往往又是多元因素、多重力量疊加推動的,特別是技術因素和非技術因素的交織。人工智能的本質是對人的理解。理解才能更懂你,更懂你才能更好地幫助你,助人成長是AI的至高倫理。 [27] 
24、如果説上一個30年,IT是最大的變量;那麼,下一個30年,最大的變量是AI。

張曉峯人物評價

張曉峯長期致力於互聯網+轉型、共享經濟、智力資本與創新管理、新型智慧城市等方面的研究,具有很高的思想水平和深厚的理論造詣——山東省政協 [28] 
從張曉峯眾多的頭銜中,我們不難看出,這是個頭腦閒不住的人,這是一個將注意力高度關注着當今經濟社會形態的人,這是一個對中國的未來懷揣夢想的人。張曉峯出生于山東的農村。按照他自己的話説,他有濃厚的農民情結,這也造就了他抱定把信息時代的新觀念、新思維、新技術導入中華大地的邊緣角落的夢想。他説他了解農民,知道農民需要什麼,“互聯網+”連接一切的本質,絕不會讓數億農民處於“失連”狀態;互聯網的橋樑一旦暢通於城鄉之間,將會極大地促進現代文明的新農村建設。——《中華兒女 [2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