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明鄉

鎖定
張明鄉,隸屬於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地處商水縣境西北部,東、東北緊靠沙河與西華縣西夏亭鎮隔河相望,東南與鄧城鎮相鄰,南與譚莊鎮接壤,西與郾城老窩鄉搭界,北與郝崗鄉毗鄰,距商水縣城35千米, [1]  區域總面積61.8平方千米。 [4] 
現張明鄉原屬西華縣。1949年,歸商水縣;1983年,由張明公社改為張明鄉。 [1]  截至2018年末,張明鄉户籍人口為69895人。 [4]  截至2020年6月,張明鄉下轄23個行政村, [2]  鄉人民政府駐西張明村。 [1] 
截至2018年末,張明鄉有工業企業10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95個。 [4] 
中文名
張明鄉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南省周口市商水縣
地理位置
商水縣境西北部
面    積
61.8 km²
下轄地區
23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西張明村
電話區號
0394
郵政區碼
466142
氣候條件
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豫P
人    口
69895人(截至2018年末户籍人口)

張明鄉建置沿革

現張明鄉原屬西華縣。1949年,歸商水縣。
1958年初,設張明中心鄉。
1962年,建立張明公社。
1983年,由張明公社改為張明鄉。 [1] 

張明鄉行政區劃

截至2011年末,張明鄉下轄西張明、東老門潭、河渡口、王崗、董灣、胡莊地、溝西、龍勝、董範、沱河地、蔡莊、屈莊、東張明、陸間樓、寺王、後馬、坡杜、閆莊、誇陳、尚集、曹莊、賙濟鋪、大連莊23個行政村,下設199個村民小組、40個自然村。 [1] 
截至2020年6月,張明鄉下轄23個行政村:西張明村、東老門潭村、何渡口村、寺王村、董灣村、葫蘆灣村、溝西村、龍勝村、董範村、沱河村、蔡莊村、屈莊村、東張明村、陸間樓村、小王莊村、後馬村、坡杜村、閻莊村、胯陳村、尚集村、曹莊村、賙濟鋪村、大連莊村, [2]  鄉人民政府駐西張明村。 [1] 

張明鄉地理環境

張明鄉位置境域

張明鄉地處商水縣境西北部,東、東北緊靠沙河與西華縣西夏亭鎮隔河相望,東南與鄧城鎮相鄰,南與譚莊鎮接壤,西與郾城老窩鄉搭界,北與郝崗鄉毗鄰,距商水縣城35千米, [1]  區域總面積61.8平方千米。 [4] 
張明鄉

張明鄉地形地貌

張明鄉地處黃準平原,地勢平坦;境內最高點張明南坡,海拔平均50.5米。 [1] 

張明鄉氣候

張明鄉屬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其特點是温度適宜,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温14.5℃,1月平均氣温0.2℃,極端最低氣温-16.7℃;7月平均氣温27.5℃,極端最高氣温43.2℃。生長期年平均90天,無霜期年平均245天,年平均降水量50毫米,最大雨量200毫米(1975年),最少雨量30毫米(1997年),降雨集中在每年6—8月,8月最多。 [1] 

張明鄉水文

張明鄉境內河道屬淮河流域,沙河沿鄉東北部繞過,境內長6.5千米,黃鹼溝橫穿中部,境內長4千米。 [1] 

張明鄉自然災害

張明鄉主要自然災害有大風、乾旱、洪澇、冰雹等。嚴重的一次洪澇災害發生1975年8月8日至15日,由於連降暴雨,三里河決口,水經郾城縣流入商水縣境內,老王坡的洪水經上蔡縣傾瀉而來,大路李閘門被沖毀,四路洪水使張明鄉溝河滿溢,平地積水1米以上,深處2至3米,水災之嚴重,秋作物大部分絕收。 [1] 

張明鄉自然資源

2011年,張明鄉有耕地6.2萬畝,人均1.17畝。 [1] 

張明鄉人口

截至2011年末,張明鄉總人口有52574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2463人,城鎮化率4.7%;另有流動人口17846人。總人口中,男性29564人,佔56.2%;女性23010人,佔43.8%;14歲以下15780人,佔30%;15—64歲31560人,佔60%;65歲以上5260人,佔10%;以漢族為主,達51762人,佔98.4%;有回族1個少數民族,共812人,佔1.6%。2011年,張明鄉人口出生率11.25‰,人口死亡率6.3‰,人口自然增長率4.95‰,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859人。 [1] 
截至2017年末,張明鄉常住人口為33112人。 [3] 
截至2018年末,張明鄉户籍人口為69895人。 [4] 

張明鄉經濟

張明鄉綜述

2008年,張明鄉農民人均純收入3800元。
截至2011年末,張明鄉財政總收入97.2萬元,比2010年增長47.2%;全年一般預算收入87.2萬元,比2010年增長32.1%;其中,國税完成21.2萬元,地税完成76萬元,税收佔一般預算收入的100%;農民人均純收入4200元。 [1] 
截至2018年末,張明鄉有工業企業10個,其中規模以上2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95個。 [4] 

張明鄉農業

2008年,農業總產值達到2.7億元,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15億元,糧食總產值1.1億斤,是商水縣糧食生產大鎮。
2011年,張明鄉農業總產值36360萬元,比2010年增長20%,農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40%。張明鄉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張明鄉生產糧食52731噸,人均1000千克。張明鄉主要經濟作物有棉花、煙葉、蔬菜等。2011年,張明鄉棉花種植面積1780畝,產量267噸;煙葉種植面積268畝,產量93噸;瓜果蔬菜種植面積4970畝,產量4980噸,主要品種有大白菜。張明鄉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為主。2011年,張明鄉生豬飼養量11.9萬頭,年末存欄45912頭;羊飼養量21552只,年末存欄5562只;牛飼養量4680頭,年末存欄2480頭。2011年,張明鄉生產肉類6570.7噸,其中豬肉6174噸,牛肉330噸,羊肉66.7噸,禽蛋1420噸,鮮奶40噸;畜牧業總產值20000萬元,佔農業總產值的55%。2011年,張明鄉水果種植面積100畝,產量120噸,主要品種有小白瓜、桃等;漁業以沙河坑塘養魚為主,漁業總產值210萬元,佔農業總產值的1.07%。 [1] 

張明鄉工業

張明鄉是農產品深加工生產基地,初步形成了以小麥、花生等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2011年,張明鄉工業總產值為9500萬元,比2010年增長9.5%,工業增加值佔生產總值的10%。 [1] 

張明鄉商貿

截至2011年末,張明鄉有商業網點365個,專業集貿市場1個。2011年,張明鄉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34000萬元,比2010年增長10%。 [1] 

張明鄉金融業

截至2011年末,張明鄉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為2.46億元。 [1] 

張明鄉社會事業

張明鄉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張明鄉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200人,專任教師8人;小學19所,在校生5400人,專任教師220人;初中2所,在校生1400人,專任老師11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1] 

張明鄉科技事業

截至2011年末,張明鄉有各類科技人才3682人,其中專業技術人才74人,經營管理人才110人,技能人才1288人,農村實用人才2210人。 [1] 

張明鄉文體事業

截至2011年末,張明鄉有文化站1個,圖書室1個,文化大院3個,農民業餘劇團5個,有舞龍、舞獅、嗩吶隊8個。截至2011年末,張明鄉有體育場地4處,安裝健身器材18處;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40%。截至2011年末,張明鄉有廣播喇叭84只,入村率100%,通響率100%;有50多個電視頻道在該地落户;有線電視用户數為1835户,電視覆蓋率100%。 [1] 

張明鄉醫療衞生

截至2011年末,張明鄉有衞生院1所,村衞生室23個;設病牀68張,每千人擁有病牀1.3張;有醫生141名(其中衞生院44人、鄉村醫生97人),每千人擁有醫生2.7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48214人,參合率98%;農村衞生廁所普及率85%。 [1] 

張明鄉社會保障

2011年,張明鄉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885户,人數2345人,支出202.6萬元,比2010年增長2.2%;農村醫療救助4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960人次,共支出4.8萬元,比2010年增長6.6%;農村五保供養對象560人,支出78.7萬元;孤兒48人,支出23萬元;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11人,撫卹事業費支出92.9萬元,比2010年增長0.55%;有敬老院3家,牀位95張;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20300人,參保率72%。 [1] 

張明鄉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張明鄉有郵政網點1個,投遞點17個,鄉村通郵率100%;有固定電話用户3150户,移動電話用户15865户。 [1] 

張明鄉交通

張明鄉有107國道複線由鄉境西部經過;219省道過境,境內長3千米。截至2011年末,張明鄉有縣鄉公路3條。 [1]  S219線縱貫南北

張明鄉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張明鄉因明永樂年間(1403年至1424年),張、李兩姓人家由山西洪洞縣遷此建村,始名張李村;後築寨,更名張李寨;後衍變成張明寨,簡稱張明。 [1] 
參考資料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黃樹賢總主編;張克強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河南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7年3月:3206-3207.
  • 2.    張明鄉2020年統計用區劃代碼和城鄉劃分代碼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5-21]
  • 3.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8(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05:320.
  • 4.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9(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05: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