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明文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鎖定
張明文,男,1941年生於山東淄博。淄博刻瓷藝術創始奠基者。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首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現任中國陶協刻瓷文化研究會會長,山東陶協刻瓷專業委員會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委,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評委,淄博市刻瓷藝術家協會名譽主席,山東陶瓷工業協會副理事長。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兼職教授。
1993年,國務院授予“為中國文化藝術事業做出突出貢獻”政府特殊津貼獎。1997年授予“全國優秀工藝美術專業技術人員”獎章。曾任原淄博瓷廠副總工藝美術師、藝術瓷廠廠長,現創辦“張明文工作室”。 1960年畢業於“山東省工業幹部學校”工藝美術班。長於書畫、造型,精於刻瓷藝術。四十多年藝術生涯,佳作蜚聲國內外,享有“中國刻瓷第一人”的美譽。
中文名
張明文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日期
1941年
畢業院校
山東省工業幹部學校
主要成就
淄博刻瓷奠基者,中國刻瓷第一人
出生地
山東淄博
代表作品
《敦煌歸真》《紀泰山銘》
稱    號
中國工藝美術大師

張明文展覽貢獻

張明文刻瓷作品 張明文刻瓷作品
“魯翠瓷”畫面獲全國創新評比一等獎,“寶石餐具”投產出口達十年之久,設計註冊“山川”刻瓷牌商標,其作品連續六年榮獲國家銀質獎;微刻“論語”、“蘭花頌”獲國際金獎、銀獎,“寶石寨”、“暢想曲”獲全國榮譽金獎、特別獎,部省級一等獎四次及其它獎項共80餘項。國畫“借得青山鑄千里”由人民畫報社收藏;“馬克思”像由西德馬克思故居博物院收藏。 1981年,首次將刻瓷藝術在西德辦展。先後在美國田納西、新加坡萊弗士城、美國芝加哥、瑞士、日本、香港舉辦展覽。創新了刻瓷的新刀法、技法、敷彩法、人像刻瓷、微刻法。 1983年,發表論文“刻瓷藝術與情理情趣”,1991年應邀撰寫“全國陶瓷行業刻瓷工等級標準”在宜興通過,1989年,中外文化出版社出版發行“張明文刻瓷藝術”。 1981年,“馬克思”肖像刻瓷收錄德文版《卡爾——馬克思》一書;1998年“湘雲醒夢”刻瓷瓶收錄《中國現代美術全集》,2005年“敦煌歸真”青刻瓷瓶收錄《美術大鑒》,2006年“石頭記羣芳”青刻瓷瓶收錄《中國美術館陶瓷藝術邀請展作品集》。 2003年“魯青瓷刻瓷尊”,經全國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編入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學校教科書。
淄博,可以稱得上是刻瓷的“王國”,光註冊的刻瓷技師就有千餘人,刻瓷愛好者更不下四五千人。它得益於淄博的歷史與現實環境,淄博陶瓷近些年飛速地提升為“當代國窯”的高度,這其中,刻瓷藝術的影響和在全國首屈一指的水平功不可沒。淄博的刻瓷界是一個金字塔結構,處在最上層的是幾位國家級和省級大師,而張明文先生則被公認為是“中國刻瓷第一人”。

張明文人物評價

走進張明文大師的家。大師清癯的面容和善而慈祥,眼睛明亮而睿智,他熱情地迎接了我。他的工作間就是一個充溢着濃濃藝術氛圍的天地,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陶瓷盤和瓷瓶等擺滿了幾個博古架,他手頭還有正待完成的作品。看得出,大師每天都在孜孜矻矻地學習、創作。
大師:不愧“中國刻瓷第一人”
張明文先生在創作
張明文先生在創作(2張)
大師讓我看一件綠色的小刻瓷瓶,上面刻着一株金黃色的梅花,背面配有毛主席的《詠梅》詞,同樣是金黃色的,整個作品顯得精緻、巧妙,別具情趣。大師説,那是他刻瓷的處女作,也是淄博的第一件刻瓷作品。他於是回憶起了那段經歷。
1974年冬天,張明文第一次看到在一個小瓷瓶上刻有一株牽牛花,那刻瓷畫既像是國畫,又有金石味。那是來自青島的鄭惠民的作品。看後他非常着迷,回到家中,自己就在一個瓷瓶上設計雕刻起來,於是一株梅花和毛澤東的《卜算子?詠梅》詞便在手下誕生。孰料,這件刻瓷梅花瓶被外交部禮賓司司長看中,當即訂做300件。為及早完成這項任務,翌年夏天,他到青島拜石可、鄭惠民為師學藝,從此踏入了刻瓷藝術新天地。
在大師家中,我看到一本封面印着馬克思頭像的外文書籍,大師説,這是馬克思的故鄉德國1981年出版的《卡爾?馬克思》。他翻到書中一幅形神畢肖的馬克思畫像,説這是他的刻瓷作品,並用手指給我看德文記載下的這段文字:“從此,中國的外交禮品由刻瓷盤子代替了紅本子。”先生充滿自豪地説,這是對淄博陶瓷國際地位的一種肯定,更是西方發達國家在那個年代對中國傳統藝術的高度評價。
張明文 張明文
1981年6月,中國刻瓷第一次走出國門——張明文被選為中國國家展覽團的藝術家訪問德國並現場表演刻瓷。在大庭廣眾面前,在無數的藍眼睛“聚焦”下,在叮叮噹噹有節奏的敲打韻律陪伴下,他從容地雕刻着一個個德國著名人物的頭像。在那裏一呆就是30天。他成功地在瓷盤上完成了馬克思、貝多芬等5位哲學家和藝術家的光輝形象創作。人們真真地被來自“china”故鄉的這位中國人神奇的技藝折服了,讚歎與驚訝不絕於耳。
張大師此行,不僅為祖國賺回了一萬一千馬克(相當於四萬人民幣)外匯,而且更令人高興的是,中國刻瓷藝術震撼了西方世界,從此進入了國際媒體和寰球公眾視野。
據資料載,1983年1月,《大眾日報》報道了張明文先生在美國第十四屆世界博覽會上的刻瓷表演,轟動了國際藝術界。美國前總統卡特和夫人、美國政府官員、赴美訪問的菲律賓總統夫人伊梅爾達,以及美國宇航員等,都觀看了張明文的現場表演,稱讚他是“真正的藝術家”。《紐約日報》連載5天,發表了題為《世界博覽會的奇才,中國館的刻瓷家張明文》的專稿,許多報刊、電台、電視台報道介紹了張明文精湛的刻瓷藝術。這次外出表演,直接為國家創外匯49970美元。在當時的中國,這是一個奇蹟!
更可貴的是,他善於總結思考刻瓷藝術實踐並上升到理論層面。他多次把自己的藝術見解和實踐經驗總結成文。在《刻瓷藝術與情理法趣》一文中,他積聚多年經驗,對刻瓷的淵源,刻瓷與繪畫、篆刻、書法的關係及刀法、着色的運用等作了詳盡論述,是省內最早有關刻瓷的論文,成為許多後學的重要學習資料。張明文還編寫了《刻瓷教學大綱》,在全國推廣刻瓷技法和刻瓷工藝。
大師:“刻瓷藝術的扛鼎之作”
敦煌歸真 敦煌歸真
大師家中擺放着一尊翠玉色的青瓷鹿頭樽刻瓷作品,上面雕刻着眾多仕女,人物造型栩栩如生,神態各異美不勝收,恰如敦煌壁畫的刻瓷移植,整個畫面給人以祥和安寧清朗的嚮往。張明文先生指着這件珍貴的作品説,這是我最心愛的“孩子”,外商出資50萬元要買我這一原件,我都沒有答應。這是我獲得國家級大師的作品憑證。他介紹,我採景德鎮之精瓷器,以天然鑽石作筆,傾盡全力來雕刻完成,並藉以慰藉保護和發展敦煌石窟的先人們,因為它是集我多次赴敦煌寫生的素材整理成稿的。我將人物身材比例由通常六個頭高適當誇張成八個頭高。在製作過程中,用特製的鑽石刀具,每刻一線,凝神靜氣,十指發力,汗透瓶背。尤其刻人物面部,一刀下去即成定局,不容修改。若臨其境,更覺其難。
此作把沉積了一千六百年的敦煌壁畫,以刻瓷的藝術形式展現在瓷器上,可以説是一種藝術的大膽創新吧。
藝術評論家蕭聯強前不久在《美術大鑒》撰文《刻瓷藝術的扛鼎之作》,盛讚張明文的這一作品。他説道:張明文把刻瓷從陶瓷的裝飾附麗下剝離出來,使之成為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形式,並被國內嚴肅的美術界認可。他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刻瓷拔尖人才,並把刻瓷形成產業化,成為當地文化經濟中的一大亮點。他説,中西方造型下的審美意趣用刻瓷的形式可以獲得完美表述,審美意趣異彩紛呈。張明文的刻瓷作品《敦煌歸真》就是刻瓷作品中的巔峯之作。器型為莊重靜穆的鹿頭樽。作品為單線白描,羣列的飛天舞姬,或蹲、或立、或彈、或奏,輕盈中育着靜穆,飄逸中透出雄強。這是刻瓷藝術不可多得的上乘精品,也是張明文嘔心瀝血之作。張明文曾多次遠赴蘭州敦煌莫高窟臨摹壁畫。站在前輩留下的藝術瑰寶面前,他被感動着,手摩心追,追逐那不滅的飛天精神和撼人的中國藝術之魂。
刻瓷是一種技藝性很高的藝術樣式,在它發展的歷程中,藝術家們掌握了豐富的表現技巧和高超技藝。一個刻瓷作者光有好的構思還是不夠的,還需要有嫺熟的刻瓷技藝,這需耗盡一個人一生的精力,在實踐中錘鍊,方能達到手心合一爐火純青的境地。這其中畫線白描是最難的,這是因為瓷器是世界上最硬的人造器物之一,且釉面光滑如鏡,運刀時若運力不勻或稍有不慎,極易出現敗筆和崩缺。要達到線的流暢和爽利,非一日之功能為。張明文的這件作品,把線的表達功能提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
張明文的作品,所傳達的藝術信息處處顯現着文化當下性的藝術之美,首先表現在他對“人”的主題的看重。如《敦煌歸真》裏的舞姬雖然還是身着古裝裙帶,但她們腰身所呈現的婀娜之姿,已傳遞出活脱脱現代人的些許生氣;她們的身高由於作了恰當處理後形體更美,且袒露着温潤的後背,姿態各異,顧盼呼應,縱橫開合。那種對舞姬奏音弄樂的歌舞昇平世界的再現,也變成了對人們的中國式美的姿態意趣的展示。他在作品中所表現出的遊刃有餘,是高超技藝與良好的藝術修養的結合,不愧是刻畫人物的經典之作。
實際上,無論任何藝術作品,刻畫人物都是最難的,美術又有其特殊的規律。張明文先生對我説,積我多年刻瓷的體會,感到刻人物有三難:刻人難刻臉,刻臉難刻眼,刻人還難刻手。大師又特別強調了刻臉難刻眼。是啊,眼睛是“傳神的阿堵”嘛,但張明文筆下和刀下的人物,眼睛的傳神是大家公認的。你看,無論是《敦煌歸真》裏的舞姬,還是《湘雲醒夢》、《石頭記羣芳》裏的眾仕女,其神情他都刻畫得或清雅飄逸,或柔媚聰慧,眼睛都是楚楚動人的,可謂“回眸一笑百媚生”;而為孔子或白石老人作像,則是那樣形神兼備,人物透露着儒雅、敦厚、睿智的長者風度或大家氣派;他鐫刻的才女李清照,從“心靈的門窗”中似可窺見,或“繡面芙蓉”的少女時代那“眼波才動被人猜”的嬌羞萌動之春情,或少婦時經歷的那種“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離情別緒之愁思;“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的神情,再借助人物的服飾語言、詩詞書法,一個秀外慧中、個性獨具、熱切追求美好生活的古代傑出女文學家形象,便立體地活脱脱地凸顯在觀賞者面前。
大師:孜孜不倦地追求探索
紀泰山銘 紀泰山銘
刻瓷藝術界,張明文先生是大家公認的最具有代表性的著名刻瓷藝術家。提起明文老師的名字,人們總是將他和刻瓷藝術的發展史緊密聯繫起來。可以説,張大師是刻瓷藝術發展史的主要見證人之一,也可以説,談張大師就是談刻瓷芝術的發展史。
其實,正如張明文先生刀下的作品那樣,“不是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先生能夠成為淄博乃至當代中國刻瓷第一人,絕非偶然,他自幼聰慧,酷愛學習。跟舅舅念過私塾,特別對中國的古典文學興趣甚濃。稍大點後又迷戀上繪畫,只要有空就動手畫畫。1958年進了淄博瓷廠學制瓷工藝。廠裏看他是個人才,1960年選派他上濟南的山東省工業幹部學校工藝美術專業陶瓷班學習。兩年畢業後被派到景德鎮學粉彩,回來後就從事彩繪設計,後來師多家之長。1974年從青島學習回來後,張明文專門刻畫禮品瓷和人民大會堂用瓷。他與同事一道潛心探索新的刻瓷技法,並逐漸摸索出了大寫意刀法、敷彩法和微刻法,使這門新的藝術逐漸走向完善。幾十年來,他個人的創作更是焚膏繼晷如痴如醉精益求精,終於達到如今爐火純青的境界。
張明文先生説,在人類古老燦爛的文明中,沒有哪項能比上中國陶瓷的魅力而成為世界文明之翹楚,再沒有比外國人以瓷器(CHINA)來象徵中國、解讀中國更能説明問題的了。但是刻瓷雖然在我國至少已歷經200餘年,然而前人所留經驗甚少。“清康熙年間,雖有藝人高手用鑽刀在瓷面上刻畫圖案,但終因其有相當的難度,而沒有留下文字技法資料,因而刻瓷傳世珍品更屈指可數。”張明文遺憾地説。是啊,在我國傳統雕刻藝術中,以刻瓷的難度最高,要闖出一條自己的路談何容易?!
他在1988年所作《刻瓷藝術與情理法趣》這篇“開創性”的刻瓷論文中,高瞻遠矚地指出,如何把刻瓷這門看似孤單的民族文化遺產引入現代文明的跑道上來,全仰仗不願忘記過去的前輩和一往無前的後來者。中國陶瓷是一棵參天大樹,刻瓷藝術是一片嫩葉。他説,藝術沒有固定的模式,新的藝術形式的出現,都是從息息相通的原理中不斷實踐而總結出來的。
二十年後的2008年12月12日,張明文在為《當代水墨》雜誌編輯的《對話大師》一刊作序時,站在很高的視角上回顧總結了淄博刻瓷藝術:淄博籍的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省級工藝美術大師,涵蓋了刻瓷、雕塑、內畫、彩繪四大門類,它們既各花入各眼,又抱團取暖,融於交流。尤其淄博的刻瓷藝術,承傳於點滴,興盛於當代,遊歷於國際藝壇之間,被媒體戲稱為帶“音樂”的藝術,起到了“外交官所起不到的作用”等等。刻瓷藝術2006年被國家發改委正式納入工藝美術一個新的門類。
茅盾説過,“創造的元素愈多,便愈美”,張明文的作品幾乎件件閃爍着創造精神,原因就在於他是把學習、繼承和創造、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的。他感慨道,那些年、那個過程真是太艱難了,常言説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你不吃那個苦就換不來甘甜。他同記者談到,刻瓷既要達到水墨淋漓的效果,又要追求大刀闊斧的金石味道,是十分不易的。但我一生有幾個大的台階,使我走的比較紮實,並且能夠集中精力幹事業。他深知“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直到今天,他仍然沒有被“大師”的光環罩住和壓住,依然是一如既往地鑽研、琢磨、創新,力求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同時還帶徒弟傳授技藝,希望青出於藍勝於藍。他説,當初跟他學習的學員中,有十幾個已經成了省級刻瓷大師,直到現在還有一人跟他學。他的夫人、大女兒、二女兒和三女婿都是從事繪畫創作,現在張明文的兩個女兒的刻瓷水平已經在同代人中名列前茅了。張大師説,傳統藝術如何與陶瓷材料和器皿巧妙結合,如何推陳出新,都是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我依然在不懈地努力。他已經習慣了凌晨4點鐘就起牀從事創作。他説,半夜裏一下子來了靈感,馬上就起來捕捉住它。
大師就是大師,除了讓人驚歎他的成就,更讓人尊崇他的精神與品格。張明文先生已經取得了如此驕人的成就,但他一如既往地仍然是那樣鑽研、探索,仍然是那樣質樸、謙遜,仍然是那樣執着、淡定。大概正是他的綜合修養,才成就了他的今天。
有人説,大師的品格,應該是一杆標尺,它既指引藝術的方向,又標識涵養和道德的高度。大師的品格在於內修人格、外樹德行,有獨立之精神,有自由之思想,博愛寬容,真誠豁達,令人高山仰止。張明文先生不愧這樣的大師。請看他的《福驢》畫盤:一大一小、一灰一黑的兩隻驢,前後呼應,情趣盎然。作者用刻瓷多變的刀法,去表現版畫的簡樸練達,國畫的淋漓墨色,寫意的飛白韻味,篆刻的金石意趣,素描的點線運用,的確是一件努力尋找刻瓷獨特語言的理想之作。更錦上添花的是作品的藝術內涵,請看上面配的行書自撰小詩:“胸中有海,兩眼無礙。名也身外,利也身外。福民興邦,何等自在”!您可以在欣賞簡潔畫面的同時,細心品味一下作者那種“不為浮雲遮望眼”、看淡名利等身外物,而將“福民興邦”放在首位的廣闊胸懷,那種超凡脱俗的可貴心態。
2009年是農曆己丑年,是牛年,大師特意繪製了《福牛》刻盤作為贈禮。畫面凸顯國畫的水墨淋漓,篆刻之金石趣味;大刀闊斧的刻瓷印記,彰顯出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底藴,讓人愛不釋手。大師在福牛形象上方題寫道:“牛也,力大無窮,俯首孺子而不逞強,事農耕耘而不居功,性情温順時亦強犟。穩步向前足不踏空,形容無華氣宇軒宏!”寥寥數語,不也正是作者自己精神品格的生動寫照嗎?!
就藝術層次而言,人品的高下,也是決定其創作格調高下的關鍵。北宋郭若虛説得好:“人品既已高矣,氣韻不得不高;氣韻既已高矣,生動不得不至,所謂神之又神而能精焉。一位大師,就像一座高山,高山之所以成為高山,一定有讓人仰望的高峯。這座高峯就是他的品格。
我查了下何謂“大師”,《現代漢語詞典》上的定義是:在學問或藝術上有很深造詣,為大家所尊崇的人。大師是指在某一學術領域或技藝領域有很高的學問,很深的造詣,冠絕天下,受人尊敬的人。特別在如今這個浮躁的時代,能有一分平易近人之心,能夠不被盛名所累,也早已是一位大師了。人説,大師感動人的永遠不是他的學術,更重要的是他為人處世的態度。就像李白感動我們的並不是他鳶飛戾天的意象而是他看事物的眼光。像張明文先生這樣的大師們高超的學術造詣,正是他們從小就養成的、終其一生而不變的好學善學的精神成果和為人處世的風格品質。
站在最頂尖的大師們發揮的作用,在當下無疑是最重要的。有人説過,一種文化的延續,不僅在於繼承,更在於要在繼承中不斷地創新,從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而大師往往就是能夠開一代文化風氣、創造文化新氣象的人。更為重要的是,真正的大師的學術成就和學術精神,往往能夠超越時代的侷限性,不僅能夠啓迪當前,更可指引未來。 [1] 

張明文央視專題

2015年3月8日,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流行無限》欄目專題介紹了張明文大師傳奇的人生經歷:從一名普通的窯工歷經幾十年的藝術探索及人生積澱蜕變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代工藝美術大師。其厚重的人文素養,精湛絕倫令人歎為觀止的藝術造詣,謙遜平和、淡泊隨心的個人品格,使我們全方位的感受到一代大師的風采。張明文大師對中國刻瓷的發掘、推廣、傳承做出了極其重要貢獻,其本身就是一部中國刻瓷史,不愧為“中國刻瓷第一人”的榮譽稱號! [2] 
2021年11月6日和7日。中央電視台國際頻道《平凡匠心》欄目,以上下兩期節目《刻瓷之美--張明文》再次專題介紹了張明文大師的刻瓷藝術成就 [3-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