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方庚

鎖定
張方庚(1917.12.28—1995.8.2)曾用名張方信。原中共臨沂地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江西道村人。男。漢族。 [2] 
中文名
張方庚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山東省淄博市張店區江西道村
出生日期
1917年12月28日
逝世日期
1995年8月2日

張方庚人物生平

張方庚出身貧農家庭。1938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至1945年10月,先後任桓台縣馬公鄉社會於事、除奸組長,桓台縣二區和縣交通股股長,中共山東分局社會部偵察組組長,山東軍區保衞部偵察組組長、山東軍區訓練隊隊長等職。不顧個人安危,堅持開展地下革命鬥爭和抗日工作,出色地完成了黨組織交給的各項任務。在日寇對沂蒙山區進行大“掃蕩”期間,他帶領武裝工作隊員在北沂蒙地區開展游擊戰,有力地打擊了敵人。1945年10月至1949年12月,歷任山東軍區保衞部二科偵察員、政法指導員,臨沂縣公安局副局長、黨支部書記,新海連特區公安局副科長。積極偵察敵情,組織羣眾開展邊沿區的對敵鬥爭。新中國成立後,先後任中共臨沂縣委委員、公安局長,臨沂專署公安處副處長,中共臨沂地委委員、政法黨組書記、專署公安處處長,地委委員、政治部部長,地委委員、常委、沂水縣委第一書記,地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等職。“文革”期間受到衝擊,仍堅持努力為黨工作。1970年7月後,歷任中共臨沂地委黨校黨委書記,地區公安處處長、政治組組長,臨沂地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紀委書記。任職期間,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對黨、對人民、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無限忠誠,對黨的事業一絲不苟,堅持原則,顧全大局,一心為公,勤政為民,為全區經濟發展及政法、黨的建設等項工作做出了貢獻。1984年12月離職休養,1995年8月2日病逝於臨沂。 [2] 

張方庚人物故事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以後,為了針鋒相對地開展對敵鬥爭,粉碎敵人的經濟封鎖。山東軍區敵工部(八路軍115師敵工部)抽調了張方庚(原臨沂地委組織部部長、行署副專員)、周子明(原棗莊行署副專員)等幾位搞過敵工工作的同志,建立了偵察隊。開始,他們主要是靠化裝偵察,例如巧裝改扮成小販、行商,伺機插入臨沂城內,在酒館、飯店、集場、賭局等敵人經常出入的地方,蒐集情報。這種做法,雖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也從敵人口裏摸到了一些只鱗片爪的情況,但不繫統不準確。特別是一些重要敵情,根本就搞不到手。
能不能尋求一種更好的方式瞭解掌握敵情呢?這時,張方庚猛然想到,過去在白區工作的同志,都是利用職業作為進行工作的掩護,那麼,咱們能不能搞點職業掩護呢?後來,他把這個想法告訴了情報處,幾個同志一商議,都認為“以職業為掩護,加強敵工工作”是個好辦法。在談論到以什麼職業作掩護時,有位同志講了聽到的一個故事,他説:“今年春天,有位同志到臨沂城裏去偵察,剛進南門,就看到聚攏着一夥人嚷嚷,近前一看,原來是兩個漢奸正在打架,一個漢奸的衣裳已被撕成布條,另一個漢奸的鼻子被打破了,鮮血淋淋。據圍觀的羣眾説,這兩個人都是煙鬼,為爭買一盒煙打得頭破血流。”聽到這裏,他不由心中一動,隨即脱口而出:“敵佔區缺煙,咱們根據地裏有的是煙,俗話説得好。親友見面,煙酒為先,我們何不在煙上做做文章呢?”他的話還沒有説完,大家就異口同聲地説:“好主意!”
濱海地區的農户,原來就有種黃煙捲紙煙的習慣,當時紙煙供應非常緊張,只有大連、青島、上海等地有正規的捲煙廠,許多人是吸不到紙煙的。他們就用簡易小型的土機子,手工製成捲煙到市場上出售,所謂的土捲煙機只不過是用幾塊木板和鐵皮製成的,但卷出的香煙也能和真的煙捲一樣好吸好看。每到煙葉成熟的季節,敵工部工作人員就在莒南縣的十字路、相邸、大店等集鎮上,把一家一户生產的捲煙買進來,然後通過自己的地下工作人員帶進敵佔區,一部分賣給小商販,與其建立供銷關係,一部分也是主要部分供應給我們的地下工作者,讓他們以捲煙作誘餌,靠近日偽軍,掌握敵情。
隨着對敵鬥爭的發展,捲煙的需要量越來越多,單純從農户中收購,顯然已供不應求。有些已經收購的捲煙,由於質量太差,日偽軍中比較高一級的頭目根本不用。為了讓捲煙打入敵人上層,使其在敵人核心中發揮作用。1943年5月,山東軍區政治部敵工部研究確定,自力更生,建立煙廠。
興建煙廠的決定下達之後,他們迅速做了各方面的準備:在莒南十字路北的扁山腳下劉家扁山選定為廠址,因為該村具有建煙廠的有利條件,該村在1940年建立民主政權,1941年建立黨支部,黨組織堅強,羣眾基礎好;村裏三面環山一面環河,尤其村北面山連山,便於掩護和隱藏,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加之村裏村外農户歷來有種植煙葉和捲煙的習慣,農民經常為維持生計採用土捲煙機制作捲煙到四處市場上出售。
廠址選定後,派人到上海購買了捲煙用的羅紋紙和制煙用的香料,聘請了技藝比較高超的捲煙師傅,招收了幾名捲煙工人,開始生產。
作為劉家扁山村的幹部羣眾,在黨的領導下翻身做了主人,他們相信共產黨,熱愛八路軍,煙廠辦在這裏,熱情的村民捐出大批的桌、椅、凳、牀等,騰出最大最好的各種用房20間給煙廠用,自己住偏房,把最好的牀鋪讓給職工睡,自己打地鋪,有些户三代人住在小茅草屋裏,村民劉繼亭將幾間大屋連同哥嫂結婚用的新房騰出給廠子,而自家八口人擠在一間房子裏。煙廠用的土捲煙機不足,有木工手藝的劉繼允就一夜不睡覺幫着製作。捲煙生產任務緊,人手缺乏,不少村民積極參與工廠的建設,主動幫着切煙捲煙,有的幫助揀拾煙葉,有的幫助加工,有的幫着裝成品,事事處處離不開村民們無私的支援。
要生產香煙,就得有個商號,創個牌子,到底叫什麼牌好呢?當中有這樣一段插曲:大雞煙廠創辦時,主要負責人、山東軍區保衞部幹部張方庚同志提出了一條起名的原則,概括起來就是兩句話:名字要通俗,含意要深刻。按照這個原則,大夥進行了熱烈的議論在場的同志都發了言,不多會就想出來十幾個名字,都感到不理想,一直討論到下半夜。忽然,傳來了一聲雄雞長鳴,啓發了大家的靈感,張方庚同志一拍大腿説:“有了”,就根據該村村東有個金雞嶺和勞動人民盼雞叫、盼天明、盼翻身解放的意願,確定叫“大雞”,煙廠的名字也隨之叫“大雞煙廠”了。煙廠職工孫魯光同志靜靜地坐在一旁,默默地用筆勾畫着什麼。當同志們問起他有什麼想法時,他笑了笑,把手中的紙一舉,一隻英武的大公雞展現在面前。大家同聲高喊:“好!”沒容大家繼續稱讚,他又高興地吟詩一首:
陰雲漫天霧重重,
東風橫掃露寒星,
雄雞高歌天破曉,
紅日冉冉正東昇。
在一陣熱烈的讚揚聲中,他們確定了香煙的牌子。
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開,大雞煙作為專供品,被送往延安,受到了來自各解放區的七大代表們的廣泛好評。自此,大雞煙紅遍了整個解放區。
1945年8月,日寇無條件投降。臨沂城內四千名拒降偽軍,雖然被我軍徹底殲滅,但一批日特和國民黨特務卻潛伏下來,敵人的魯中、魯南和濱海三個戰略區都向臨沂派出了特工人員。為了統一指揮,加強領導,徹底搞清臨沂城內的敵特活動,山東軍區保衞部研究確定,在臨沂城內南關大街上建立大雞煙廠臨沂分銷處,並確定由張方庚同志擔任分銷處的經理。他們又繼續利用大雞牌香煙聯絡各方人士,調查瞭解情況,查清了隋玉貞等一批暗藏的特務分子,揭露打擊了他們妄圖組織反革命暴亂的罪行,保障了社會治安,鞏固了新生的革命政權。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