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遼

(漢末三國時期曹魏名將)

鎖定
張遼(169年 [169]  ~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人,三國時期曹魏名將。聶壹的後人。 [168] 
張遼年少時為雁門郡吏,中平五年(188年),被幷州刺史丁原召為從事。入京後,先後隸屬於何進董卓呂布,為騎都尉。興平元年(194年),從呂布攻曹操於兗州。後與呂布奔徐州,領魯相。呂布敗亡後,張遼率眾降曹操,任中郎將。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之戰中,數有戰功。戰後,奉命平魯國諸縣,又收降地方豪強昌豨於東海。從徵冀州有功,行中堅將軍。又獨領一軍攻佔趙國常山以及海濱地帶,升蕩寇將軍。建安十二年(207年),隨曹操徵柳城。於白狼山之戰率領先鋒大破烏桓,並斬殺烏桓單于蹋頓。次年,以靜制動平定軍中謀反。次年,擊滅江淮軍閥陳蘭梅成。後進駐合肥。 [166] 
建安二十年(215年),合肥之戰,張遼率領八百將士 [170]  ,襲擊東吳十萬大軍, [171]  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下 [172]  ,令吳軍崩潰。 [173]  在東吳撤軍時,張遼率領追兵,大破孫權、甘寧、淩統等 [174]  ,差點活捉孫權。 [175]  經此一役,張遼威震江東。 “張遼止啼”成為流傳千古的典故。 [1]  戰後,升徵東將軍。曹丕即位後,轉為前將軍,受封晉陽侯。
黃初三年(222年),帶病率軍攻吳,破吳將呂範。不久病卒於江都,諡曰剛侯。張遼為歷代所推崇,成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
全    名
張遼
文遠
所處時代
漢末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雁門馬邑(今山西朔州
出生日期
169年
逝世日期
222年
主要成就
陣斬蹋頓,大破烏桓
合肥之戰,威震江東
官    職
徵東將軍前將軍
爵    位
晉陽侯
諡    號
剛侯
持麾經歷
白狼山之戰
典    故
張遼止啼;登鋒陷陣

張遼人物生平

張遼顛沛奔波

張遼出生於幷州雁門郡馬邑縣,其家鄉位於漢朝的北方邊陲,人習戎馬,畜牧於野 [2]  。張遼本是聶壹馬邑之謀的發起者)的後人,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為張姓
張遼出生時,塞外的胡人已經在檀石槐的統治下而變得非常強盛。因此,張遼所在的雁門郡經常遭到胡人的殺掠洗劫 [3-5]  。熹平六年(177年),雁門郡的軍民曾與一些匈奴人聯合反攻檀石槐,卻大敗而還,死傷慘重 [6]  。張遼自幼就經歷了大量的邊塞戰亂,少年時便成為雁門郡的郡吏。 [7] 
徐少華飾演的張遼 徐少華飾演的張遼
中平五年(188年)三月,幷州刺史張懿在抵禦胡人的進攻時,戰敗被殺。 [8]  繼任為幷州刺史的丁原因為張遼武力過人,召其為從事,命他帶兵趕赴京城,去接受大將軍何進的領導。大將軍何進又派遣張遼前往河北募兵。張遼在河北共募得千餘人,然後,返還京城向何進覆命。 [9]  何進被宦官所殺。憤怒的將士們攻殺宦官。 [10]  倖存的宦官劫持漢少帝。最終,董卓立下了救駕的大功,回京後,便掌握朝中大權。 [11]  由於何進已死,張遼作為大將軍何進的直屬部下之一,便像何進的其他部屬一樣,統兵從屬於董卓。後來,董卓敗亡。張遼統兵從屬於呂布,遷任騎都尉 [12] 
由於涼州軍人是董卓舊部,主持朝政的王允打算削弱涼州軍人的權力,於是,涼州軍人在李傕郭汜樊稠的帶領下紛紛造反,攻打長安,擊敗呂布,殺死王允。張遼跟從呂布向東奔逃。在兗州,呂布集團又吸收了陳宮等人,並在此處鏖戰曹操,戰事持久而慘烈。呂布集團曾數次戰勝曹操,一度將曹操打得僅剩1萬餘士兵 [14]  。後因蝗災大起而各自罷兵 [14]  。休整之後,曹操擊敗呂布。張遼又隨呂布前往徐州
建安元年(196年),呂布奪取徐州,自領徐州牧。 [15-16]  張遼領職為魯國的國相,時年二十八歲(古代用農曆記錄虛歲農曆的28歲為公曆的27歲)。 [17] 
建安三年(198年),呂布的部下奉命用金子購買軍馬,但在途中,金子都被劉備軍隊抄掠走了。張遼雖然與關羽交好,但依然奉命出戰,與中郎將高順一起攻打劉備軍隊。劉備向曹操求援,曹操便派遣夏侯惇救援劉備。高順、張遼先是共同擊敗夏侯惇,隨後又共同擊潰劉備 [18]  [19] 
此前,曹操正在親征張繡。 [20]  在高順、張遼擊潰劉備之後 [18]  [19]  ,曹操停止攻打張繡,轉而東征徐州。呂布親自固守下邳城,被曹軍包圍。 [21] 
建安三年十二月癸酉(199年2月7日),呂布的嫡系將領侯成宋憲魏續三人綁縛陳宮向曹操投降,並打開城門使得曹操軍隊急速衝入下邳城。 [22]  然後,曹操使呂布徹底破滅於下邳城中。 [23]  然後,張遼率領自己的軍隊 [13]  歸降曹操(同一時期,至少有5篇類似的史書記載可以共同論證,張遼的投降時間晚於呂布的下邳破亡 [24]  [25]  [26-28]  。《資治通鑑》記載,在曹操對下邳城內的投降者們以禮相待之後,張遼率軍投降 [29]  )。曹操將張遼拜為中郎將,並賜爵關內侯。 [24]  而張遼的魯國國相的職務則由畢諶來接替。 [25]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爆發。袁紹首先派兵襲擊白馬。曹操依荀攸之計,親率軍隊救援白馬,張遼與關羽作為前鋒,擊破顏良軍隊 [30]  。在官渡之戰的數次戰鬥中,張遼數有戰功,遷裨將軍。 [31] 
同年十月,袁紹主力潰敗後,曹操另派曾經領有魯國的張遼去安定魯國諸縣。 [32]  這是因為曹操的兗、豫之地在袁紹大舉攻曹之時,有非常多的郡縣投靠了袁紹。 [33] 

張遼勸降昌豨

動漫遊戲版張遼
動漫遊戲版張遼(26張)
建安六年(201年),張遼與夏侯淵同圍昌豨於東海郡,歷經數月,糧秣將盡,眾人商議都認為應該引軍而還。在“眾議還”的氛圍中,唯有張遼看出昌豨有動搖之心,於是向夏侯淵説:“這些天以來,每當我巡視圍城的軍情時,昌豨就兩眼盯着我看。而且,他的士兵所發射的箭日益稀少,此種跡象必定是因為昌豨心懷猶豫,所以才沒有力戰。我希望能挑試一下他,並與之洽談,倘若可以成功誘使昌豨投降,豈不是更好嗎?” [34] 
於是,張遼派遣使者向昌豨傳話:“曹公有命令,讓張遼來對你傳達。”昌豨果然走下來與張遼對話。張遼便説:“曹公神武,正在用他的美德感化四方,先歸附的可以受大賞。”於是昌豨便答應投降。張遼知其肯降,於是隻身上三公山,入昌豨家中,並拜候其家人。昌豨見張遼如此坦誠相對,心中歡喜,便隨之往見曹操。 [35] 
曹操先遣昌豨返還東海郡。隨後,曹操便責備張遼道:“隻身赴敵巢穴,這不是大將所為。”張遼拜謝了曹操的關懷,又根據當時的形勢,回答道:“憑着明公威信著於四海,我張遼拿着聖旨,昌豨必然不敢害我。所以我才這麼做。” [36] 
通過張遼的成功勸降 [37]  ,東海郡在此後保持了長達5年的平靜。此時,黃河以北的袁氏勢力依然強大。直到5年之後,曹操平定了冀州並打垮了袁氏,統治東海郡的昌豨才再次發起叛亂。 [38-39] 

張遼從攻袁氏

建安七年(202年),張遼從討袁譚袁尚於黎陽時,累有功勞,行中堅將軍。 [40]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攻袁尚於鄴城,袁尚堅壁守壘,曹軍久攻不下。因此曹操採納郭嘉之計讓二袁自行內鬥而先還許都,同時令張遼與樂進攻拔陰安,把當地百姓遷移到黃河以南。 [41] 
建安九年(204年)二月,袁尚再次攻打袁譚 [150]  ,張遼再次跟從曹操攻打鄴城。 [41]  袁尚回軍救援鄴城,被曹操所破。袁譚趁機奪取了原屬袁尚的冀州東部。 [152] 

張遼獨領一軍

建安九年(204年)八月 [151]  ,鄴城被攻破後,張遼獨領一軍向北攻佔趙國常山二郡(“徇”的含義是攻佔 [157-159]  ),曹操親率主力向東攻打袁譚。張遼招降了那些靠近太行山邊緣的諸多賊眾及黑山軍孫輕等,此後,張遼跟從曹操攻擊袁譚。 [42] 
建安十年(205年),袁譚敗亡後,張遼獨領一軍攻佔沿海數郡的海濱地帶,攻破遼東軍閥公孫度所置的營州刺史柳毅 [43]  又與長廣太守何夔合兵平定了矣平的從錢等人 [44] 
建安十一年(206年) [156]  ,收復東萊郡諸縣後的張遼引軍還鄴城。曹操親自出城迎接,邀請張遼同乘一輛車,並任命張遼為蕩寇將軍。 [43] 
張遼再次獨領一軍攻打荊州,平定江夏諸縣,引軍還,屯兵在臨潁縣,受封為都亭侯。 [46] 

張遼大破烏桓

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要征討在柳城的袁尚、袁熙與烏桓。張遼進諫:“許都,是天子所在的地方。現今,天子就在許都,曹公北征甚遠,若劉表派遣劉備攻擊許都,佔據它而號令四方,明公您大勢去矣。”曹操推測劉表必不能任用劉備,於是,大軍出征。 [47] 
八月,曹操帶領先鋒部隊登上白狼山,突然與敵兵遭遇。敵人的數量很多。當時,曹操軍隊的主力重兵還在後方,尚未到達前線,而曹操身邊只有少量的軍隊。曹軍將士們希望等待後續部隊,並對當前的危險局面都感到恐懼。 [48] 
在“左右皆懼”的曹軍氛圍中,張遼力排眾議,反對畏敵不前,極力勸説曹操應當趁着胡虜的陣勢不整,立刻進行交戰,而不是等待後援。張遼勸戰時的語氣非常振奮。曹操十分欣賞張遼的雄壯鬥志,又看見烏桓的軍隊尚未排好戰鬥陣形,於是,採納了張遼的建議。曹操親自將自己所持的麾,授予給張遼暫用,於是張遼與張郃 [145]  、曹純 [146]  等人攻擊敵軍,並臨陣斬殺了以驍武著稱的烏桓單于蹋頓 [49-50]  (曹操“自以所持麾授遼”。《淮南子·主術訓》:“軍之持麾者,妄則亂矣”,説明,“持麾”的作用在於“”,張遼負責白狼山之戰的臨陣指揮。 [51-52]  《魏武軍令》:“麾前則前,麾後則後,麾左則左,麾右則右。不聞令而擅前後左右者斬”,説明,曹軍各部的進攻方向、進攻時機全由張遼決定 [53-54]  。)此役,雖然敵眾我寡、左右皆懼,並且,“蹋頓又驍武,邊長老皆比之冒頓”,但是,烏桓的軍陣當時還沒有排列整齊,張遼極力主張迅速進攻,終於,其疾如風,虜眾大崩,胡、漢降者二十餘萬。 [55] 
白狼山之戰是漢人擊敗胡虜的重要一戰,張遼也因此名聲卓著。唐朝的昭文館大學士甚至將張遼與衞青霍去病相提並論,於是有詩句寫在《登長城賦》:“衞青開幕,張遼闢土,校尉嫖姚,將軍捕虜。”

張遼智破謀反

建安十三年(208年),當時,荊州尚未安定,人心尚未歸附。曹操在那一年,重新組建了許多軍隊。張遼率領其中一支新組建的軍隊,屯駐於長社。軍隊臨出發之際,軍中忽有謀反者起事騷動,在夜間,驚亂起火,全軍盡受其擾。此時,張遼經過審時度勢,對左右説:“不可亂動。這一定不會是全營盡反,必然是那些製造叛變之人,想藉此騷動去惑亂眾人而已。”於是,張遼傳令軍中,只要不是謀反者就安坐勿動。而張遼則帶領親兵數十人,守立於陣中。情況逐漸穩定下來,不久,在軍中查出並擒獲了製造動亂的首領,並將其肅清殺死,徹底挫敗了軍中夜叛。 [56]  此事被《通典》評價為:“張遼審計,立擒賊首,亦同料敵之義。” [57] 
赤壁之戰時,曹操徙趙儼為都督護軍,督護于禁、張遼、張郃朱靈李典路招馮楷七軍。

張遼勇者得前

建安十四年(209年),曾經“聚眾數萬在江、淮間” [148]  的江淮豪強陳蘭、梅成佔據灊縣六縣(今本《三國志》此處作“氐六縣”,據《資治通鑑》及《考異》所引繁欽《徵天山賦》等更正,其中灊於本傳下文亦有,六縣即六安縣)叛亂。 [162-163]  曹操於是遣于禁、臧霸等去討伐梅成,又遣張遼督領張郃牛蓋等去討伐陳蘭。當時,于禁的軍隊率先到達,梅成詐降于禁。于禁中計,輕率地回軍。梅成旋即復叛,帶其軍眾投奔陳蘭,二人又率眾轉入灊縣之山中自守 [160]  ,佔據了地利。灊縣的山有天柱山在今安徽省潛山市 [161]  ),高峻約有二十餘裏,道路險狹,陳蘭等眾避於其上,山下進軍難通。張遼意欲進入天柱山追剿敵軍,諸將皆説:“此山道路險惡,我軍兵少,很難可以深入用兵。”張遼卻説:“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只有勇者可以前進)。”於是進至山下安營,起兵上山攻擊,終於斬下陳蘭、梅成首級,盡虜其眾。曹操論諸將功勞,説:“登上天柱山,踏過險峻,成功討取陳蘭、梅成,都是蕩寇將軍張遼的功勞。”於是增其邑,假節。 [58] 

張遼守衞合肥

建安十八年(213年)正月,從徵孫權,攻濡須。後來,曹軍攻破孫權江西營,擒獲孫權都督公孫陽。因為春水上漲 [59]  ,曹操在慨嘆孫權軍隊的軍容齊肅之後,便撤兵。 [60-61] 
建安十九年(214年)五月,孫權親征皖城,張遼從合肥向皖城馳援,在增援途中得知皖城失守。張遼在硤石的南面迅速築起了一座被稱為“南硤戍”的堡壘,作為合肥的前哨。 [62] 
同年七月,曹操征伐孫權。同年十月,曹操無功而返,自合肥還。曹操在離開合肥時,帶走了大批部隊欲作西征之用,給屯駐合肥的張遼與樂進李典等將領只留下了七千餘人。張遼得知曹操有西征之意,認為合肥即將孤立無援,孫權必會趁機來攻,於是開鑿了藏舟浦,用來隱藏舟船。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率領重兵西征張魯,讓護軍薛悌送去一封信函,信函邊還寫明,要在有敵人來攻時再打開來看。 [63] 
建安二十年(215年)八月,東吳之主孫權率領十萬大軍進圍合肥,張遼與諸將打開信,信中説:“若孫權軍來到,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不得與戰。”合肥諸將們都感到疑慮。張遼根據曹操遠征漢中合肥缺乏後援的現狀,做出了分析,提出在合肥城還沒有被孫權大軍完成合圍之前,率先出擊,“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就可以守住城池。張遼此番分析消除了諸將的疑惑。李典也對張遼所説的話表示贊同。 [64] 
於是,張遼在當夜募集敢於出城迎戰的精鋭將士八百人,開剝牛肉賞給將士飽食,準備明日大戰。 [65]  天色剛亮,張遼披甲持戟,親自先登直陷敵陣,撕裂了東吳軍隊的防線。在他率軍衝入東吳的營壘之前,張遼就已經親自斬殺了數十名東吳士卒和兩名東吳將領。他一邊大聲呼喊着自己的名號,一邊登鋒陷陣 [66]  ,衝入東吳的營壘。此後,張遼率軍繼續猛攻,一直衝殺到孫權的主帥旗之下。孫權見狀大驚,東吳眾將士也因驚慌失措而不知道該如何應付,於是,孫權等人逃跑到一座較高的山冢上,用長戟來自衞。張遼見敵方主帥退避,便叱喝孫權,挑釁他下來對戰。但孫權沒有輕舉妄動,隨後孫權發現張遼所率領的士兵非常少,於是聚攏東吳軍隊將張遼的部隊重重包圍。張遼的軍隊分別向左向右驅逐圍兵,然後徑直向前實施“急擊”,將東吳的包圍圈打開。在戰鬥中期,張遼曾經帶領着中期破圍的幾十人突出了重圍,沒能衝出重圍的人們大聲呼喊:“將軍要捨棄我們嗎?”於是,張遼帶領着中期破圍的幾十人,又殺入了重圍,去救援的餘眾幾百人。孫權軍隊皆望風披靡,沒有人再敢抵擋張遼了,也被稱為“權眾破走” [1]  [67] 
這次戰鬥,雙方從凌晨戰到中午,吳軍士氣全失,回軍修整守備,合肥守軍的軍心因為首戰大勝而安定了下來,李典、樂進等合肥諸將們都對張遼表示心服口服 [68] 
對於這場發生在合肥被圍城時的戰鬥,《三國志》記載“孫權圍合肥,張遼、李典擊破之” [45]  ,《魏書》記載“孫權率十萬眾圍合肥,遼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鋒陷陣,大破之” [66]  ,《魏略》記載“張遼為孫權所圍,遼潰圍出,復入,權眾破走” [1] 
史料分類 史料分類
《三國志》的陳武本傳 [153] 潘璋本傳 [154] 賀齊本傳 [155]  ,三篇本傳皆無徹軍,皆無津北,所涉人員皆被甘寧本傳的“唯”字排除在津北之外,可知,《三國志》賀齊本傳與《江表傳》賀齊篇發生在合肥戰役的不同時間段,發生在合肥境內的不同地點,東吳猛將陳武是戰死在這場發生於圍城時的戰鬥中。
而後,孫權率軍守在合肥地區十餘日,認識到不可能奪取合肥城了,於是退兵。 [69]  張遼率領諸軍乘勢追擊,幾乎再次捉住孫權。同時,張遼又統籌了戰局,準確預估了孫權的逃生路線,並分兵繞過東吳軍隊進行毀橋 [70]  。而孫權甘寧蹴馬趨津,又有谷利鞭馬助勢,才得以躍過斷橋,死裏逃生。 [174]  張遼因為不知道孫權的相貌而錯失了活捉孫權的機會。曹軍士兵聽説此事都表示嘆息悔恨。 [71]  曹操得知此戰,對張遼的表現大加讚許,並拜張遼為徵東將軍 [72] 
張遼威震逍遙津塑像 張遼威震逍遙津塑像
當時,曹魏軍隊的主力遠在漢中,而曹魏江淮一帶的兵力則非常空虛,無法派遣援兵。正是所謂的:“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因此,曹操非常看重張遼在此戰中立下重大功勞,史載“太祖大壯遼”,“大壯”兩字在《三國志》裏僅用過兩次,分別是在《張遼傳》、《徐盛傳》 [73]  ,可見分量之重。
此役之後,若江東小兒啼哭不止,其父母只要嚇唬説:“張遼來了,張遼來了!”孩童就不敢再哭泣了。 [75]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再徵孫權。到合肥後,曹操循行視察昔日張遼作戰的地方,讚歎良久。於是,給張遼增兵,多留諸軍,遷徙去居巢屯駐。 [76]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季,曹軍抵達居巢,開始進攻濡須。 [77]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正月,曹操大軍在居巢集結完畢,並在二月全線猛攻濡須,迫使孫權退走。三月,孫權又派遣徐詳向曹操請降。 [77]  曹操回師,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 [78]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圍曹仁於樊城,適時孫權稱藩於魏,為了讓孫權安心攻打荊州,於是曹操召張遼及諸軍悉數回救曹仁。 [79]  張遼素來知曉曹操的用意,雖然他收到詔令較晚,但向樊城的進軍速度卻很快 [80]  。而張遼尚未到達,徐晃就已經打敗關羽。張遼便與曹操會師摩陂,曹操乘車出來慰勞他,並派他屯於陳郡 [81] 

張遼轉官晉爵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即位魏王,張遼轉任為前將軍,又分封其兄張汛(或作“張泛”)及一子列侯。 [82]  同時,賜給張遼的帛多達千匹,谷多達萬斛。 [83] 
張遼畫像 張遼畫像
不久,孫權再叛變。張遼還屯合肥,並進爵都鄉侯。曹丕賜輿車予其母以示榮寵,並派遣兵馬送其家人到他駐軍的地方,又派遣嚮導們預先在各地張貼告示,宣告張遼的家人將要到臨,指引着大家出迎。張遼“所督諸軍”的將士官吏們都羅列在道路兩側,拜迎張遼的家人。看見此景的人們都認為這是十分榮耀的事。 [84] 
同年,曹丕稱帝,再封張遼為晉陽侯,增邑千户,並前二千六百户。 [85] 
黃初二年(221年),張遼到洛陽皇宮朝拜,曹丕便引張遼會晤於建始殿,親問其昔日破吳時的情狀。張遼述説過後,曹丕向左右嘆息道:“簡直是古代的召虎啊。(召虎,即召穆公,是與方叔尹吉甫南仲等齊名的西周大將。他曾平定淮夷,所以被曹丕借作比喻。 [86]  )”於是,曹丕下令為張遼建造屋舍,替其母興建殿室,當年跟從張遼突破吳軍陣線、直衝孫權帥旗而臨時應募的一眾步卒,都被封虎賁 [87] 

張遼病逝江都

張遼像 張遼像
黃初三年(222年),孫權再次向曹魏稱臣。張遼奉命還屯雍丘,卻在此得病。曹丕遣侍中劉曄帶著太醫審視其疾。眾多的虎賁勇士們詢問張遼的病情,人來人往,以至於在道路上互相遇見。 [88]  梁章鉅三國志旁證》中提到:“漢三公病,遣中黃門問病。魏、晉則黃門郎,尤重者或侍中。(張)遼位未至公,而遣侍中,蓋寵之也。” [89]  可見曹丕如何重視張遼。
張遼之疾久未痊癒,曹丕命人把他接到自己的行營,自己則車駕親臨,握着他的手,賜給他御衣,太官每天來送御膳。病情稍有好轉後,張遼便返回其軍中,然後率軍與朱靈一同還屯合肥,忠於職守。 [90] 
正當其時,孫權再次背叛曹魏,曹丕派張遼乘舟,與曹休到海陵臨江駐防。此時,雖然張遼受到曹休(曹丕的族兄)的督領 [91]  ,但孫權得知張遼至此,甚為忌憚,敕令諸將道:“張遼雖然抱病,但仍是難以抵擋的,千萬要謹慎!”同年,張遼與王凌等人進軍至廣陵。一天夜裏,呂範等人的東吳水軍漂至北岸。張遼與王凌等人出戰,大破吳將呂範等人,並繳獲了大量舟船。之後,曹仁退走,東吳諸軍乘勝擊破曹休、張遼等魏軍。 [92]  [176]  張遼的病情也日漸嚴重,最後終於在江都逝世,一代名將就此隕落。曹丕為之流涕,諡曰剛侯。其子張虎嗣任其爵。 [93] 
黃初六年(225年),曹丕追念張遼、李典在合肥之功,詔曰:“合肥一役中,張遼、李典僅以步卒八百人,破賊十萬之眾,自古用兵,未見如此。他們使賊眾至今仍氣為之所奪,真可謂國之爪牙。現分封張遼、李典的家族各增邑百户,對他們兩人各自的一個兒子賜爵為關內侯。” [94] 
正始四年(243年),張遼得享從祀於曹操廟庭。 [95] 

張遼人物評價

名稱
評價
曹操
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徵,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 [96] 
曹丕
此亦古之召虎也。 [96] 
孫盛
以致命之兵,擊貪墯之卒,其勢必勝;勝而後守,守則必固。 [96] 
孫權
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 [96] 
魏略
張遼為孫權所圍,遼潰圍出,復入,權眾破走。由是威震江東。兒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遼恐之。 [97] 
陳壽
太祖建茲武功,而時之良將,五子為先。 [96] 
温恢
遼等素知王意,後召前至。 [98] 
衞青開幕,張遼闢土,校尉嫖姚,將軍捕虜。
紇幹
張文遠身先士卒,果立殊功。
張仲宣
張遼運籌之方,可以歸之於先軌關羽搴旗之效,可以論之於後塵。 [99] 
杜佑
張遼審計,立擒賊首,亦同料敵之義。 [57] 
舊五代史·列傳五·李存孝傳》
李存孝每臨大敵,被重鎧橐弓坐槊,僕人以二騎從,陣中易騎,輕捷如飛,獨舞鐵楇,挺身陷陣,萬人辟易,蓋古張遼、甘寧之比也。 [100] 
《智證傳》
魏將張遼,唐將王彥章皆有威名。當時小兒啼不止。其母呼兩人者名。而兒啼止。
張預
“設若奮寡以擊眾,驅弱以敵強,又不選驍勇之士使為先鋒,兵必敗北也。凡戰,必用精鋭為前鋒者,一則壯吾志,一則挫敵威也。故《尉繚子》曰:‘武士不選,則眾不強。’曹公以張遼為先鋒而敗鮮卑謝玄劉牢之領精鋭而拒苻堅,是也。
孫子曰:‘以利動之。’遼諭以先附受賞,而昌豨果降。又曰:‘以靜待譁。’遼安坐中陣而定軍中之亂。又曰:‘三軍可奪氣。’遼折權盛勢,以奪吳人之氣是也”。
王文鬱
賊眾我寡,正當折其鋒以安眾心,然後可守,此張遼所以破合肥也。 [101] 
蘇籀
錯捐金帶子輿台,李典張遼安在哉。濟溺我應知大略,摧鋒人自得高才。
洪邁
張遼走孫權於合肥,郭淮拒蜀軍於陽平,徐晃卻關羽於樊,皆以少制眾,分方面憂。 [102] 
葉適
孫權十萬攻合肥,守者七千。旁無近援,固已不自保。而遼乃募士八百,擊其未合,以至尾追,幾獲大丑。非操之智,無以使張遼;非遼之勇,而明亦不能自任。勝負成敗,蓋誠以人,不在眾寡。士常如此,則立於積衰甘弱之地,為預怯莫前之説,以自附於明哲者,可察矣。 [103] 
陳元靚
天造草昧,君子經綸。篤生晉侯,為魏元臣。千載嘉會,一代偉人。風雲千載,孰繼後塵。 [104] 
郝經
張遼、徐晃諸將壯猛有謀,亦關張之亞匹;然失身於操,終為勇而無義。 [105] 
朱元璋
王保保以鐵騎勁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使有謀臣如攸、彧,猛將如遼、郃,予兩人能高枕無憂乎。 [106] 
羅貫中
諕殺江南眾小兒,張遼名字透深閨。才聞乳母低聲説,夜靜更闌不敢啼。
黃道周
魏圍昌豨,糧盡欲歸。遼請少緩,當中有機。屢視以目,發矢又稀。似可挑誘,因示德威。先附大賞,豨降不違。軍中忽亂,絕不驚疑。不反安坐,反者自知。有頃有定,首謀殺之。魏恐賊至,封教相遺。賊來開教,教意頗微。唯遼有識,力戰破圍。孫權敗走,安守合肥。為將若此,方稱出奇。 [107] 
袁枚
然而公始則霽雲斷指,繼乃公孫洞胸。小白未僵,大黃猶射。又典韋臨危之戟,橫貫數人。衝張遼已出之圍,再呼殘卒。淺色黃衫,蓋棺之衣早備。玄緌新篋,歸元之面如生。可以謂之勇矣,可以謂之烈矣。 [108] 
毛宗崗
①張遼之守合淝,其真大將之才乎!大將之才三:既勝而能懼,是其慎也;聞變而不亂,是其定也;乘機以誘敵,是其謀也。宜其為關公之器重歟!惟大將不懼大將,亦惟大將能知大將。 [109]  ②晃之戰沔水,與張遼之戰合淝,彷彿相類。兩人皆有大將才,故關公與之友善。然(張)遼能救(關)公於患難之中,(徐)晃獨窮(關)公於患難之際,則(徐)晃之為人殆遜於(張)遼。 [110] 
趙翼
其以少擊眾,戰功最著者,如合肥之戰,張遼李典以步卒八百,破孫權兵十萬。 [111] 
曾國藩
孫仲謀之攻合肥,受創於張遼;諸葛武侯之攻陳倉,受創於郝昭;皆初氣過鋭,漸就衰竭之故。 [112] 
鄭觀應
古之所謂將才者,曰儒將、曰大將、曰才將、曰戰將。英布王霸、張遼、劉牢之、曹景宗高敖曹周德威、擴廓貼木兒等,戰將也。
王歆
曹魏多名將,而張遼為第一。從徵柳城,格斬蹋頓;並鎮合肥,突權麾下。以八百破十萬眾,賁育不過其勇也。合肥之戰,勝不僥倖,乃得‘急’、‘裂’二字。急者,料敵於先,乘敵不備,破敵未合。權以重兵來犯,以為當者披靡,城守皆深溝高壘,不敢出應,是以惰將統驕卒。逆而擊之,安得不破?裂者,募敢死士,以寡凌眾,以強踐弱,前指渠魁,立奪三軍氣也。設權杖槊當道,被矢不退,小大之勢在,則遼必無功矣。不體天,不察地,不知我,不料敵,是權在合肥之謂也。遼既破賊,長屯居巢,以懾吳人,是魏武之能用人也。世多名將,鮮能終始,時移勢易,勝負難以逆料。而‘張遼雖病,不可當也’語,是真畏敵也。遼能全功,或端賴權之功耶?一笑。
梅公毅
為將之道,膽欲大而心欲細;膽大則勇,心細則智,所以能戰勝攻取,即有不利,亦不至一敗塗地。三國時將材,可當此者,魏之張遼,漢之趙雲而已。 [113] 
韓兆琦
不僅智勇雙全,而且為人忠厚坦誠。在曹魏武將羣中,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格典範。 [114] 
孫萊芙
張遼在合肥之戰中僅憑區區七千餘步騎,就能粉碎孫權十萬大軍的攻勢,此戰不但影響漢末三國,也被後人作為經典戰例。 [167] 

張遼軼事典故

張遼張遼止啼

日本民間俗語:遼來來 日本民間俗語:遼來來
在公元215年的合肥之戰,雖然孫權帶領十萬大軍,以及呂蒙甘寧、陳武、徐盛宋謙潘璋賀齊淩統蔣欽等眾多的東吳名將一起進攻合肥。但是,張遼率領800人衝陣東吳十萬大軍,使得孫權以“走登高冢”的方式逃命,張遼突出重圍之後,為了救援那些身陷重圍的將士們而再次衝進入東吳十萬大軍。猛將眾多的東吳軍隊都無法擋住張遼,最終,被張遼擊破而敗走。從此,張遼威震江東。每當江東地區的小孩們啼哭不止,小孩們的父母就會説“張遼來了” [75]  來嚇唬小孩們 [1] 
唐朝李翰所作的《蒙求》收錄了“張遼止啼” [115]  的典故。該典故也被《太平御覽》收錄多達3篇(卷二百七十九,即兵部十;卷四百三十四,即人事部七十五;卷四百八十八,即人事部一百二十九)。
而在日本,民間流傳着“遼來來(遼來々)”的俗語。該俗語,是緣於唐朝、宋朝的中日文化交流,使得“張遼止啼”的典故傳入日本,並在日本民間興盛了數百年之久。直到1274年的文永之役,該俗語在日本民間的盛行地位才被“蒙古來襲”所取代。

張遼公私分明

當年,關羽暫時投於曹操營下,張遼與關羽為好友,曹操便派張遼以關羽私交好友的身份去尋問關羽的去留之心。關羽表明只會跟隨劉備。因為是曹操要問 [116]  ,所以,張遼不得不回覆,並因此感到為難:若説實話,怕曹操殺關羽;若説假話,不是事君之道。張遼沉思良久,嘆息道:“曹公,是君父;關羽,是兄弟(君父是對君主的尊稱,與臣子相對應 [117-119]  )。”最終,張遼在擔憂關羽安危的同時,依然堅持履行臣子的責任,而且,張遼還為關羽擔保“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也”。 [120] 
張遼此舉,不但使得他與關羽之間的私人情誼得到了後世文人的千古傳頌 [121-125]  ,而且還被後世認為是臣子們恪守責任、能識大體的榜樣,如南朝宋左僕射劉穆之曾説:“我蒙公(指劉裕)恩,義無隱諱,此張遼所以告關羽欲叛也。” [126]  尚書右僕射何尚之亦曾言:“臣思張遼之言,關羽雖兄弟,曹公父子,豈得不言?” [127] 

張遼顧全大局

張遼與李典、樂進素來不睦,甚至與李典有舊日的仇怨(昔日,張遼所在的呂布集團、李典所在的乘氏李家,雙方曾經展開激烈廝殺,血債累累:呂布集團本來已經數次戰勝曹操 [14]  ,但因蝗災大起,呂布集團缺糧,求助於乘氏李家。乘氏李家假裝幫忙,以肥牛、酒、胡餅麻痹了呂布集團 [128]  ,卻趁機將呂布集團擊破 [129]  。呂布集團潰退之後,同仇敵愾、捲土重來,猛烈地報復了乘氏李家,李典的至親李乾也被呂布集團所殺),但在合肥城面對東吳大軍的侵攻之際,張遼依然能夠不計前嫌地邀請李典共同出戰。李典也同樣展現了顧全大局的風度,願與張遼一同出戰。 [74] 

張遼改過自新

張遼曾在呂布集團當中與曹軍舊將們慘烈廝殺,因此,他與于禁、樂進等人不和,也是合情合理。
然而,有一次,張遼卻與他的護軍武周產生了矛盾。於是,張遼來見揚州刺史温恢,希望請胡質來擔任他的護軍。胡質以生病為藉口,推辭了任命。張遼、胡質出屋之後,張遼對胡質説:“我非常地器重你呀,而你為什麼要如此辜負我呢?”胡質説:“古人管仲鮑叔牙相交:管仲在生意分紅時取走了很多,鮑叔牙仍然相信他不是貪心的人;管仲在參軍打仗時常常逃跑,鮑叔牙仍然相信他不是膽小的人;聽聞詆譭管仲的流言,鮑叔牙不會相信那些流言。這樣的交情才能長久啊!武周身為雅士,在往常,您對他讚不絕口,如今卻因為一些小事就產生了矛盾。何況我胡質才能淺薄,怎麼能始終得到您的信任呢?這才是我不願就職的原因啊。”張遼非常感激胡質所言,於是便改過自新,與武周又恢復了和睦。 [130] 

張遼觀陣料敵

根據《三國志》記載,張遼非常善於行伍之間的審時度勢——觀陣料敵。
建安六年(201年)在東海郡,按照《張遼傳》,張遼看到昌豨軍陣射矢漸稀而斷定昌豨猶豫。後來,果然如張遼所料,昌豨有動搖之心,遂被張遼勸降。
建安十二年(207年)在白狼山,按照《武帝紀》、《張遼傳》,張遼看到烏桓軍陣尚未整齊而力勸急攻。後來,在張遼的勸戰之後,然後才有了曹操的決定、張遼的遂擊、白狼山之戰的輝煌戰果。
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社,按照《張遼傳》,張遼看到夜間的火勢而斷定謀反者以動亂人。後來,張遼針對謀反者的以動亂人,實施了以靜制動,平定了軍中的夜間謀反。
建安二十年(215年)在合肥,按照《張遼傳》、《潘璋傳》,張遼沒有在難以觀敵的夜色中實施夜襲,而是等到太陽昇起,才發起突擊。最終,張遼實現了攻敵於“諸將不備”、攻敵於“眾不知所為”。
在東吳軍隊撤離合肥時,按照《甘寧傳》,“張遼覘望知之,即將步騎奄至”。張遼先觀察敵情,然後才率兵追擊。後來,張遼“幾復獲權”。

張遼後世地位

張遼 張遼
張遼的軍事表現受歷代所尊崇。唐朝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併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魏徵東將軍晉陽侯張遼”。 [131]  同時代被列入廟享名單的只有關羽張飛周瑜呂蒙陸遜鄧艾陸抗而已。宋朝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亦包括張遼。 [132] 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張遼亦位列其中。
另外,唐代李翰所撰《蒙求》中有“張遼止啼”一語。日本俗語中有所謂“遼來來(遼來々)”一語,正是來自張遼止啼的典故。

張遼家庭成員

關係
姓名
備註
祖先
聶壹
馬邑的豪商,曾發起“馬邑之謀”,使得西漢匈奴正式開戰。
同輩
張汛(或作“張泛”)
張遼之兄,於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因張遼之功而被封為列侯 [96] 
子輩
張虎
張遼之子,在其父張遼去世後,襲爵晉陽侯,官至偏將軍 [93]  [96] 
張?
張遼之子,於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因張遼之功被封為列侯。史書沒有記載其名 [82]  [96] 
張?
張遼之子,於黃初六年(225年)因張遼之功而被封為關內侯。史書沒有記載其名 [94]  [96] 
孫輩
張虎之子,張遼之孫,在其父張虎去世後,襲爵晉陽侯 [94]  [96] 

張遼墓址

逍遙閣 逍遙閣
張遼墓位於安徽省合肥市逍遙津公園內湖中島上,為衣冠冢,現存墓冢,張遼陳列館、逍遙閣和渡津橋,園中有張遼持刀立馬的青銅塑像。
另外,據《宋高僧傳·卷十·唐揚州華林寺靈坦傳》載:“元和五年相國李公墉之理廣陵也……召居華林寺,寺內有大將軍張遼墓。”此段記載則稱張遼墓位於廣陵(今揚州市廣陵區)一帶的華林寺內。

張遼藝術形象

張遼文學形象

張遼影視形象
張遼影視形象(33張)
三國時繁欽作品《徵天山賦》,主要描寫張遼征討陳蘭、梅成時的狀況。賦題寫明:“丞相武平侯曹公東征,臨川未濟,羣舒蠢動,割有灊、六,乃俾上將蕩寇將軍張遼治兵南嶽之陽。”清末民初時期學者古直《曹子建詩箋》指出,陳思王曹植的作品《白馬篇》中的主角,是以張遼於207年征討烏桓時的形象為創作原型的。南北朝時的文學作品中,庾信哀江南賦》有“張遼臨於赤壁,王濬下於巴丘。乍風驚而射火,或箭重而回舟。未辨聲於黃蓋,已先沈於杜侯。落帆黃鶴之浦,藏船鸚鵡之洲”之句。元代雜劇中,張遼主要有兩個身份:一是呂布手下“八健將”之一,二是曹操的親隨軍師,更有“百計張遼”之稱。託名關漢卿所作的雜劇《關雲長千里獨行》中,張遼的開場白就已道出其出身:“筆頭掃出千條計,腹內包藏七字書。小官姓張名遼,字文遠。幼習儒業,頗看韜略之書。先曾在呂布之下為健將,後在於曹丞相手下為參謀。”而在不少雜劇劇目,張遼與許褚分別擔任曹操軍中重要的文武代表,二人經常作為曹操的心腹愛將而並列。如《劉玄德醉走黃鶴樓》中有“曹操以雄兵百萬,虎將千員。左有百計張遼,右有九牛許褚,獨霸許,虎視中原”句,《諸葛亮博望燒屯》中則有“則仗着主公前關將張飛,那裏怕他曹操下張遼許褚,更共那孫權行魯肅周瑜”句。《三國志平話》中,張遼仍然擔任曹軍軍師,有“智囊先生”的稱號。 [133]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張遼的歷程大概依循正史而為。《三國演義》有兩個回目出現張遼的名字,分別是第五十三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升,孫仲謀大戰張文遠》,與及第六十七回《曹操平定漢中地,張遼威震逍遙津》。他先為呂布部將,多番令曹軍陷於苦戰,其武勇連關羽亦甚稱道,他曾對張飛説:“此人(張遼)武藝,不在你我之下。” [134] 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壬午本,則保留了張遼的相貌特徵:“面如紫玉,目若朗星,年二十歲,官授騎都尉,雁門馬邑人也,姓張,名遼,字文遠” [135] 
後來,呂布戰敗遭擒,張遼亦成為戰俘,於白門樓上表現剛烈,罵呂布為“匹夫”,大呼曹操為“國賊”,視死如歸。曹操下令絞殺呂布後,劉備、關羽為張遼求情,曹操便待張遼以上賓之禮。張遼感其恩情,於是投降,自此成為曹操將領。 [136]  第二十五回中,曹操在下邳城外的土山上包圍關羽,張遼請纓勸説關羽暫降曹軍,以報關羽白門樓相救之恩。 [137]  關羽降曹期間,張遼一直擔任曹操與關羽之間的協調者與斡旋者。後來關羽過五關斬六將,被夏侯惇追趕糾纏,亦賴張遼趕至拆解二人紛爭,讓關羽可以順利離開曹營。 [138]  張遼跟隨曹操後,一直隨軍征討,不久參與官渡之戰以及平河北之戰,先後大戰張郃,斬蔣奇,大敗袁尚沮鵠 [139]  在追擊袁熙、袁尚時張遼受曹操任命,秉持軍麾,擔任首將,率領許褚、于禁、徐晃迎擊烏桓軍,張遼更親斬烏桓單于蹋頓,建立諸多戰功。 [140] 
張遼 張遼
曹操南下追擊劉備於長坂時,張飛據橋拒守,曹操一時被其氣焰嚇退。張遼從後追上曹操,分析張飛只有一人,不足深懼,宜重新追擊。 [141]  赤壁之戰時,張遼與許褚一起擔任“護衞往來監戰使”,當孫權軍中的黃蓋以詐降計發動火攻時,曹操形勢艱險,張遼親載小舟渡曹操脱難,並射傷黃蓋。曹軍戰敗撤退期間,張遼一直護衞著曹操,為其抵敵呂蒙、張飛,最後曹軍受關羽堵截,張遼的出現令關羽動故舊之情,放過曹操,曹操才得免於難。 [142]  赤壁之戰後,曹操命張遼為主將,引李典、樂進等守合肥,以御孫權。第五十三回中,孫權親臨合肥戰線,與張遼經歷多場戰爭,均未能攻克合肥,其將領太史慈使計派遣吳兵混入魏軍城中,打算結連張遼軍中的養馬後槽一起製造禍亂騷擾魏軍,而張遼則冷靜悉破策略,號令全軍不反者皆靜坐,沒多久副將李典便抓住了吳兵及後槽,張遼更將計就計引太史慈入城,對其伏擊,最後令太史慈傷重身死。 [143]  第六十七回,孫權乘曹操遠在漢中的時機,再次引軍進攻合肥,張遼在曹操密令的指示下,靈活調動軍隊,大敗孫權軍隊。 [144] 
最後,張遼隨曹丕以大船征伐江東,軍隊被徐盛所擊敗。曹丕登岸逃亡時,吳將丁奉從岸邊殺至,張遼為保護曹丕上前迎敵,卻被丁奉以箭射其腰,回營後不治身亡,曹丕厚葬之。及至魏將曹真司馬懿主理對蜀戰爭之時,以張遼之子張虎及樂進之子樂綝二人為軍鋒,可惜二人表現平庸。

張遼影視形象

歷代張遼飾演者
年份
影視類型
電視劇/電影
飾演者
1976
電視劇
宋嘉豪
1985
電視劇
諸葛亮
鄭恕峯
1992
電視劇
關公
艾長緒
1994
電視劇
徐少華(《羣雄逐鹿》)
張亞坤(《赤壁鏖戰》)
王衞國(《三足鼎立》)
1996
電視劇
黃仲裕
1996
電影
劉新春
1999
電影
劉新春
1999
電視劇
曹操
孫長江
2001
電視劇
趙毅
2004
電視劇
高天昊
2008
電影
赤壁
徐豐年
2010
電視劇
三國
程湘銀
2010
電影
關雲長
邵兵
2011
電視劇
黃文標
2013
電視劇
新洛神
慄小原
2013
電視劇
曹操
丁俊
2016
電視劇
孫浩然
2017
電視劇
劉旭
2017
電視劇
黃俊杰 [165] 
2018
電視劇
王鋭 [164] 
2020
電影
《趙雲傳之龍鳴長坂坡》
祝濤
參考資料: [147]  [149] 
參考資料
  • 1.    《魏略》:張遼為孫權所圍,遼潰圍出,復入,權眾破走。由是威震江東。兒啼不肯止者,其父母以遼恐之。
  • 2.    《史記》:未至馬邑百餘裏,行掠滷,徒見畜牧於野,不見一人。
  • 3.    《後漢書·卷九十·烏桓鮮卑列傳第八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2-09]
  • 4.    《後漢書·卷九十·鮮卑傳》:靈帝立,幽、並、涼三州緣邊諸郡無歲不被鮮卑寇抄,殺略不可勝數。
  • 5.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十二月,鮮卑及濊貊寇幽並二州。……鮮卑寇幷州。……冬,鮮卑寇幷州。……鮮卑寇幷州。……鮮卑寇幽並二州。……鮮卑又寇幷州。……鮮卑寇幽州。……是歲,鮮卑寇幽州。……鮮卑寇三邊。謂東、西與北邊。……鮮卑寇遼西。……是歲,鮮卑寇酒泉。……鮮卑寇幽並二州。……鮮卑寇幽、並二州。……鮮卑寇幽並二州。……鮮卑寇幽、並二州。……十二月,鮮卑寇幽並二州。
  • 6.    《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列傳》:屠特若屍逐就單于某,熹平元年立。熹平,靈帝之元年。六年,單于與中郎將臧旻出雁門擊鮮卑檀石槐,大敗而還。
  • 7.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張遼字文遠,雁門馬邑人也。本聶壹之後,以避怨變姓。少為郡吏。
  • 8.    《後漢書·卷八·孝靈帝紀》:三月,休屠各胡攻殺幷州刺史張懿,遂與南匈奴左部胡合,殺其單于。
  • 9.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漢末,幷州刺史丁原以遼武力過人,召為從事,使將兵詣京都。何進遣詣河北募兵,得千餘人,還。
  • 10.    《後漢書·卷六十九·竇何列傳第五十九》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7-08]
  • 11.    《三國志·卷六·董卓傳》:大將軍何進與司隸校尉袁紹謀誅諸閹官,太后不從。進乃召卓使將兵詣京師,並密令上書曰:"中常侍張讓等竊幸乘寵,濁亂海內。昔趙鞅興晉陽之甲,以逐君側之惡。臣輒鳴鐘鼓如洛陽,即討讓等。"欲以脅迫太后。卓未至,進敗。中常侍段珪等劫帝走小平津,卓遂將其眾迎帝於北芒,還宮。時進弟車騎將軍苗為進眾所殺,進、苗部曲無所屬,皆詣卓。
  • 12.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進敗,以兵屬董卓。卓敗,以兵屬呂布,遷騎都尉。
  • 13.    方詩銘《三國人物散論》:從史籍留下的記載,至少可以知道,在擺脱涼州軍控制後逐漸形成的幷州軍事集團,包括了呂布、張遼、張楊等三支武裝力量。張楊的地盤在河內,與呂布一直保持着密切聯繫;張遼雖然“以兵屬呂布”,但他以北地太守或魯相名義(《三國志·魏志·張遼傳》,同書《蜀志·劉備傳》注引《英雄記》),在呂布軍中仍保持相對的獨立地位。呂布、張遼、張楊三人組合的幷州軍事集團,他們擁有強勁武裝,先後取得一定地盤,成為當時重要的割據勢力之一。
  • 14.    《三國志·卷十四·程昱傳》:太祖與呂布戰於濮陽,數不利。蝗蟲起,乃各引去。於是袁紹使人説太祖連和,欲使太祖遷家居鄴。太祖新失兗州,軍食盡,將許之。時昱使適還,引見,因言曰:"竊聞將軍欲遣家,與袁紹連和,誠有之乎?"太祖曰:"然。"昱曰:"意者將軍殆臨事而懼,不然何慮之不深也!夫袁紹據燕、趙之地,有並天下之心,而智不能濟也。將軍自度能為之下乎?將軍以龍虎之威,可為韓、彭之事邪?今兗州雖殘,尚有三城。能戰之士,不下萬人。以將軍之神武,與文若、昱等,收而用之,霸王之業可成也。願將軍更慮之!"太祖乃止。
  • 15.    《三國志·卷三十二·先主傳》:袁術來攻先主,先主拒之於盱眙、淮陰。曹公表先主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是歲建安元年也。先主與術相持經月,呂布乘虛襲下邳。下邳守將曹豹反,間迎布。布虜先主妻子,先主轉軍海西。
  • 16.    《後漢書·卷七十五·呂布傳》:時,劉備領徐州,居下邳,與袁術相拒於淮上。術欲引布擊備,乃與布書曰:“術舉兵詣闕,未能屠裂董卓。將軍誅卓,為術報恥,功一也。昔金元休南至封丘,為曹操所敗。將軍伐之,令術復明目於遐邇,功二也。術生年以來,不聞天下有劉備,備乃舉兵與術對戰。憑將軍威靈,得以破備,功三也。將軍有三大功在術,術雖不敏,奉以死生。將軍連年攻戰,軍糧苦少,今送米二十萬斛。非唯此止,當駱驛復致。凡所短長亦唯命。”布得書大悦,即勒兵襲下邳,獲備妻子。備敗走海西,飢困,請降於布。布又恚術運糧不復至,乃具車馬迎備,以為豫州刺史,遣屯小沛。布自號徐州牧。
  • 17.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布為李傕所敗,從布東奔徐州,領魯相,時年二十八。
  • 18.    《英雄記》:建安三年春,布使人齎金欲詣河內買馬,為備兵所鈔。布由是遣中郎將高順、北地太守張遼等攻備。九月,遂破沛城,備單身走,獲其妻息。
  • 19.    《資治通鑑·卷六十二》:呂布復與袁術通,遣其中郎將高順及北地太守雁門張遼攻劉備。曹操遣將軍夏侯惇救之,為順等所敗。秋,九月,順等破沛城,虜備妻子,備單身走。
  • 20.    《三國志·卷十·荀攸傳》:建安三年,從徵張繡。攸言於太祖曰:“繡與劉表相恃為強,然繡以遊軍仰食於表,表不能供也,勢必離。不如緩軍以待之,可誘而致也;若急之,其勢必相救。”太祖不從,遂進軍之穰,與戰。繡急,表果救之。軍不利。太祖謂攸曰:“不用君言至是。”乃設奇兵復戰,大破之。
  • 21.    《三國志·卷十·荀攸傳》:是歲,太祖自宛徵呂布,至下邳,布敗退固守,攻之不拔,連戰,士卒疲,太祖欲還。攸與郭嘉説曰:“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皆北,其鋭氣衰矣。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夫陳宮有智而遲,今及布氣之未復,宮謀之未定,進急攻之,布可拔也。”乃引沂、泗灌城,城潰,生禽布。
  • 22.    《三國志·卷七·呂布傳》:太祖塹圍之三月,上下離心,其將侯成、宋憲、魏續縛陳宮,將其眾降。布與其麾下登白門樓。兵圍急,乃下降。
  • 23.    《三國志·卷七·呂布傳》裴松之注引《典略》:下邳敗,軍士執布及宮,太祖皆見之,與語平生。
  • 24.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太祖破呂布於下邳,遼將其眾降。拜中郎將,賜爵關內侯。
  • 25.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及布破,諶生得,眾為諶懼,公曰:"夫人孝於其親者,豈不亦忠於君乎!吾所求也。"以為魯相。
  • 26.    《三國志·卷二十二·陳羣傳》:屬呂布破,太祖闢羣為司空西曹掾屬。
  • 27.    《三國志·卷十一·袁渙傳》裴松之注引《袁氏世紀》:布之破也,陳羣父子時亦在布之軍,見太祖皆拜。渙獨高揖不為禮,太祖甚嚴憚之。
  • 28.    《三國志·卷十八·臧霸傳》裴松之注引《魏書》:太祖破呂布,使霸招觀兄弟,皆厚遇之。
  • 29.    《資治通鑑·卷六十二》:十二月,癸酉,成與諸將宋憲、魏續等共執陳宮、高順,率其眾降。布與麾下登白門樓。兵圍之急,布令左右取其首詣操,左右不忍,乃下降。……宮請就刑,遂出,不顧,操為之泣涕,並布、順皆縊殺之,傳首許市。……前尚書令陳紀、紀子羣在布軍中,操皆禮而用之。張遼將其眾降,拜中郎將。臧霸自亡匿,操募索得之。
  • 30.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使張遼、關羽前登,擊破,斬良。
  • 31.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數有戰功,遷裨將軍。
  • 32.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袁紹破,別遣遼定魯國諸縣。
  • 33.    《三國志·卷二十三·趙儼傳》:時袁紹舉兵南侵,遣使招誘豫州諸郡,諸郡多受其命。
  • 34.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與夏侯淵圍昌豨於東海,數月糧盡,議引軍還,遼謂淵曰:“數日已來,每行諸圍,豨輒屬目視遼。又其射矢更稀,此必豨計猶豫,故不力戰。遼欲挑與語,儻可誘也?”
  • 35.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乃使謂豨曰:“公有命,使遼傳之。”豨果下與遼語,遼為説“太祖神武,方以德懷四方,先附者受大賞”。豨乃許降。遼遂單身上三公山,入豨家,拜妻子。豨歡喜,隨詣太祖。
  • 36.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太祖遣豨還,責遼曰:“此非大將法也。”遼謝曰:“以明公威信著於四海,遼奉聖旨,豨必不敢害,故也。”
  • 37.    《孫子兵法·謀攻篇》: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38.    《三國志·卷十七·于禁傳》:冀州平。昌豨復叛,遣禁徵之。
  • 39.    《三國志·卷九·夏侯淵傳》:昌豨反,遣于禁擊之,未拔。復遣淵與禁併力,遂擊豨,降其十餘屯,豨詣禁降。淵還,拜典軍校尉。
  • 40.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從討袁譚、袁尚於黎陽,有功,行中堅將軍。
  • 41.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從攻尚於鄴,尚堅守不下。太祖還許,使遼與樂進拔陰安,徙其民河南。復從攻鄴。
  • 42.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鄴破,遼別徇趙國、常山,招降緣山諸賊及黑山孫輕等。從攻袁譚。
  • 43.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譚破,別將徇海濱,破遼東賊柳毅等。還鄴,太祖自出迎遼,引共載,以遼為蕩寇將軍。
  • 44.    《三國志·卷十二·何夔傳》:矣平賊從錢,眾亦數千,夔率郡兵與張遼共討定之。
  • 45.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八月,孫權圍合肥,張遼、李典擊破之。
  • 46.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復別擊荊州,定江夏諸縣,還屯臨潁,封都亭侯。
  • 47.    《傅子》:太祖將徵柳城,遼諫曰:“夫許,天子之會也。今天子在許,公遠北征,若劉表遣劉備襲許,據之以號令四方,公之勢去矣。”太祖策表必不能任備,遂行也。
  • 48.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眾甚盛。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
  • 49.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從徵袁尚於柳城,卒與虜遇,遼勸太祖戰,氣甚奮,太祖壯之,自以所持麾授遼。遂擊,大破之,斬單于蹋頓。
  • 50.    《三國志·卷三十·烏丸傳》:臨陳斬蹋頓首,死者被野。
  • 51.    《淮南子·主術訓》:軍之持麾者,妄指則亂矣。
  • 52.    《淮南子·主術訓》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0-21]
  • 53.    《太平御覽·兵部二十七》引《魏武軍令》:麾前則前,麾後則後,麾左則左,麾右則右。不聞令而擅前後左右者斬。
  • 54.    《太平御覽·兵部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0-13]
  • 55.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 56.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時荊州未定,復遣遼屯長社。臨發,軍中有謀反者,夜驚亂起火,一軍盡擾。遼謂左右曰:“勿動。是不一營盡反,必有造變者,欲以動亂人耳。”乃令軍中,其不反者安坐。遼將親兵數十人,中陳而立。有頃定,即得首謀者殺之。
  • 57.    《通典·卷一百五十·兵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7-06]
  • 58.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陳蘭、梅成以氐六縣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討成,遼督張郃、牛蓋等討蘭。成偽降禁,禁還。成遂將其眾就蘭,轉入灊山。灊中有天柱山,高峻二十餘裏,道險狹,步徑裁通,蘭等壁其上。遼欲進,諸將曰:“兵少道險,難用深入。”遼曰:“此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遂進到山下安營,攻之,斬蘭、成首,盡虜其眾。太祖論諸將功,曰:“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蕩寇功也。”增邑,假節。
  • 59.    《三國志·卷四十七·吳主傳》裴松之注引《吳歷》:公見舟船器仗軍伍整肅,喟然嘆曰:"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權為箋與曹公,説:"春水方生,公宜速去。"別紙言:"足下不死,孤不得安。"曹公語諸將曰:"孫權不欺孤。"乃徹軍還。
  • 60.    《三國志·卷四十七·吳主傳》: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須,權與相拒月餘。曹公望權軍,嘆其齊肅,乃退。
  • 61.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十八年春正月,進軍濡須口,攻破權江西營,獲權都督公孫陽,乃引軍還。
  • 62.    《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六·南直八》:漢建安十九年,孫權攻皖,張遼自合肥馳救,至硤石,聞城已破,築壘硤石南而還,謂之南硤戍。
  • 63.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太祖既徵孫權還,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太祖徵張魯,教與護軍薛悌,署函邊曰“賊至乃發”。
  • 64.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俄而權率十萬眾圍合肥,乃共發教,教曰:“若孫權至者,張、李將軍出戰;樂將軍守,護軍勿得與戰。”諸將皆疑。遼曰;“公遠征在外,比救至,彼破我必矣。是以教指及其未合逆擊之,折其盛勢,以安眾心,然後可守也。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何疑?”李典亦與遼同。
  • 65.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於是遼夜募敢從之士,得八百人,椎牛饗將士,明日大戰。
  • 66.    《魏書》:孫權率十萬眾圍合肥,遼募其敢死者八百人,登鋒陷陣,大破之。
  • 67.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平旦,遼被甲持戟,先登陷陳,殺數十人,斬二將,大呼自名,衝壘入,至權麾下。權大驚,眾不知所為,走登高冢,以長戟自守。遼叱權下戰,權不敢動,望見遼所將眾少,乃聚圍遼數重。遼左右麾圍,直前急擊,圍開,遼將麾下數十人得出,餘眾號呼曰:“將軍棄我乎!”遼復還突圍,拔出餘眾。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
  • 68.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還修守備,眾心乃安,諸將鹹服。
  • 69.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權守合肥十餘日,城不可拔,乃引退。
  • 70.    《三國志·吳書十·淩統傳》:扶扞權出,敵已毀橋。
  • 71.    《獻帝春秋》:“張遼問吳降人:‘向有紫髯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是誰?’降人答曰:‘是孫會稽(即孫權)。’遼及樂進相遇,言不早知之,急追自得,舉軍嘆恨。
  • 72.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太祖大壯遼,拜徵東將軍。
  • 73.    《三國志·卷五十五·徐盛傳》:魏嘗大出橫江,盛與諸將俱赴討。時乘蒙衝,遇迅風,船落敵岸下,諸將恐懼,未有出者,盛獨將兵,上突斫敵,敵披退走,有所傷殺,風止便還,權大壯之。
  • 74.    《三國志·卷十八·魏書十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第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3-26]
  • 75.    《魏書》:“江東小兒啼,恐之曰:‘遼來,遼來!’無不止矣。”
  • 76.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建安二十一年,太祖復徵孫權,到合肥,循行遼戰處,嘆息者良久。乃增遼兵,多留諸軍,徙屯居巢。
  • 77.    《三國志·卷四十七·吳主傳》:二十一年冬,曹公次於居巢,遂攻濡須。二十二年春,權令都尉徐詳詣曹公請降。
  • 78.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二十二年春正月,王軍居巢,二月,進軍屯江西郝谿。權在濡須口築城拒守,遂逼攻之,權退走。三月,王引軍還,留夏侯惇、曹仁、張遼等屯居巢。
  • 79.    《魏略》:先王以權推誠已驗,軍當引還,故除合肥之守,著南北之信,令權長驅不復後顧。
  • 80.    《三國志·卷十五·温恢傳》:遼等素知王意,後召前至。
  • 81.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關羽圍曹仁於樊,會權稱籓,召遼及諸軍悉還救仁。遼未至,徐晃已破關羽,仁圍解。遼與太祖會摩陂。遼軍至,太祖乘輦出勞之,還屯陳郡。
  • 82.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文帝即王位,轉前將軍。分封兄泛及一子列侯。
  • 83.    《魏書》:王賜遼帛千匹,谷萬斛。
  • 84.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孫權復叛,遣遼還屯合肥,進遼爵都鄉侯。給遼母輿車,及兵馬送遼家詣屯,敕遼母至,導從出迎。所督諸軍將吏皆羅拜道側,觀者榮之。
  • 85.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文帝踐阼,封晉陽侯,增邑千户,並前二千六百户。
  • 86.    《大雅·江漢》: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闢四方,徹我疆土。
  • 87.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黃初二年,遼朝洛陽宮,文帝引遼會建始殿,親問破吳意狀。帝嘆息顧左右曰:“此亦古之召虎也。”為起第舍,又特為遼母作殿,以遼所從破吳軍應募步卒,皆為虎賁。
  • 88.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孫權複稱籓。遼還屯雍丘,得疾。帝遣侍中劉曄將太醫視疾,虎賁問消息,道路相屬。
  • 89.    梁章鉅.三國志旁證:人民出版社,2000年
  • 90.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疾未瘳,帝迎遼就行在所,車駕親臨,執其手,賜以御衣,太官日送御食。疾小差,還屯。
  • 91.    《三國志·卷九·曹休傳》:帝徵孫權,以休為徵東大將軍,假黃鉞,督張遼等及諸州郡二十餘軍,擊權大將呂範等於洞浦,破之。
  • 92.    《三國志·卷二十八·王凌傳》:文帝踐阼,拜散騎常侍,出為兗州刺史,與張遼等至廣陵討孫權。臨江,夜大風,吳將呂範等船漂至北岸。凌與諸將逆擊,捕斬首虜,獲舟船。
  • 93.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孫權復叛,帝遣遼乘舟,與曹休至海陵,臨江。權甚憚焉,敕諸將:“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是歲,遼與諸將破權將呂範。遼病篤,遂薨於江都。帝為流涕,諡曰剛侯。子虎嗣。
  • 94.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六年,帝追念遼、典在合肥之功,詔曰:“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八百,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使賊至今奪氣,可謂國之爪牙矣。其分遼、典邑各百户,賜一子爵關內侯。”虎為偏將軍,薨。子統嗣。
  • 95.    《三國志·卷四·三少帝紀》:七月,詔祀故大司馬曹真、曹休、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太常桓階、司空陳羣、太傅鍾繇、車騎將軍張郃、左將軍徐晃、前將軍張遼、右將軍樂進、太尉華歆、司徒王朗、驃騎將軍曹洪、徵西將軍夏侯淵、後將軍朱靈、文聘、執金吾臧霸、破虜將軍李典、立義將軍龐德、武猛校尉典韋於太祖廟庭。
  • 96.    《三國志·卷十七·魏書十七·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08-25]
  • 97.    《太平御覽·卷四百八十八·人事部一百二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9-28]
  • 98.    《三國志·卷十五·魏書十五·劉司馬梁張温賈傳第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3-26]
  • 99.    《對知合孫吳可以運籌決勝策》
  • 100.    《舊五代史 列傳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5-31]
  • 101.    《續資治通鑑·卷七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10-01]
  • 102.    《容齋隨筆·卷第十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10-01]
  • 103.    葉適.《習學記言》:中華書局,1977年
  • 104.    《事林廣記後集》
  • 105.    《續後漢書》卷三十四《魏臣·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朱靈李典傳》
  • 106.    《明史·列傳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5-31]
  • 107.    黃道周·《廣名將傳》
  • 108.    《小倉山房文外集·卷六》
  • 109.    《匯評三國志演義》第五十三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3-07]
  • 110.    《匯評三國志演義》第七十六回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9-28]
  • 111.    《皇朝經世文統編·經武部》載《古來用兵兵多者敗》
  • 112.    《曾國藩文集》 處世金針·治軍之術
  • 113.    梅公毅·《越南新志》
  • 114.    《中國古代文學名著人物形象辭典》
  • 115.    《蒙求》:蔡裔殞盜,張遼止啼。
  • 116.    《三國志·卷三十六·關羽傳》:初,曹公壯羽為人,而察其心神無久留之意,謂張遼曰:“卿試以情問之。”
  • 117.    《京氏易傳》:配於人事:為首,為君父。
  • 118.    《史記·卷四十九·外戚世家》:雖君父之尊而不奪臣子所好愛。
  • 119.    《漢書·卷六十·杜周傳》:臣子背君父,事雖不同,其類一也。
  • 120.    《傅子》:遼欲白太祖,恐太祖殺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嘆曰:“公,君父也;羽,兄弟耳。”遂白之。太祖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義士也。度何時能去?”遼曰:“羽受公恩,必立效報公而後去也。”
  • 121.    《懷悼朱秦仲總制》:謾使張遼説關羽,誰將全武易秦裴。煩君更緩須臾死,要對春風酒一杯。
  • 122.    《曹孟德許田射鹿》:雲長曰:“關某素知文遠忠義之士,吾以性命保之。”操擲劍,大笑曰:“我亦知文遠忠義之士,故相戲之耳。”
  • 123.    《張遼義説關雲長》:遼曰:“兄今盡死,其罪有三,豈不為萬世恥笑乎?”公曰:“汝且説我哪三罪?”遼曰:“當初劉使君與兄結義之時,誓同生死。近使君敗於小沛,當戳力同心,死戰沙場,其名萬古不朽,不合逃遁而去。腳到之處,誰不相容?兄今欲死於此地,倘使君復出,專望於兄,兄豈不是負卻孤主,而背當年之誓乎?誤主喪身,誠為不美。其罪一也。昔者劉使君以家眷重託於兄,以為萬全之計。兄今戰死,二夫人無所依託,若能守節,一死無疑;若不守節,又屬他人。此是兄負卻使君倚托之重,實為不義。其罪二也。兄武藝超羣,更兼深通經史,不思期共使君,匡扶漢室,拯救生靈;徒欲赴湯蹈火,以成匹夫之勇,上負祖宗,下辱其主,安為義?其罪三也。兄有此三罪,弟不得不告之。”
  • 124.    《雲長擂鼓斬蔡陽》:惇曰:“秦琪是蔡陽外甥。”遼曰:“我見蔡將軍自有分解。既丞相美滿教關雲長去,不可廢丞相寬洪之意。”惇方引軍馬退去。
  • 125.    《關雲長義釋曹操》:雲長大喝一聲,眾皆下馬,拜哭於地。雲長不忍殺之。正猶豫中,張遼縱馬至。雲長見了,亦動故舊之心,長嘆一聲,並皆放之。
  • 126.    《宋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二·劉穆之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1-15]
  • 127.    《宋書·卷五十三·列傳第十三·庾炳之傳》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8-11-15]
  • 128.    《英雄記》:李叔節與弟進先共在乘氏城中。呂布詣乘氏城下,叔節從城中出詣布,進先不肯出,為叔節殺數頭肥牛,提數十石酒,作萬枚胡餅,先持勞客。
  • 129.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蝗蟲起,百姓大餓,布糧食亦盡,各引去。秋九月,太祖還鄄城。布到乘氏,為其縣人李進所破,東屯山陽。
  • 130.    《三國志·卷二十七·魏書二十七·徐胡二王傳第二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10-24]
  • 131.    《新唐書·卷十五·志第五·禮樂五·吉禮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2-10-28]
  • 132.    《宋史·卷一零五·志第五十八·禮八·吉禮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3-08-25]
  • 133.    《三國志平話卷中》載“(曹操)即便立智囊先生張遼為軍師,夏侯惇為先鋒,曹仁為大將”句。
  • 134.    賈文和料敵決勝 夏侯惇拔矢啖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9-22]
  • 135.    《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壬午本《呂温侯濮陽大戰》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7-08]
  • 136.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9-22]
  • 137.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9-22]
  • 138.    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9-22]
  • 139.    曹操倉亭破本初 玄德荊州依劉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9-22]
  • 140.    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9-22]
  • 141.    張翼德大鬧長坂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9-22]
  • 142.    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9-22]
  • 143.    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9-22]
  • 144.    曹操平定漢中地 張遼威震逍遙津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09-22]
  • 145.    《三國志·卷十七》:從討柳城,與張遼俱為軍鋒。
  • 146.    《三國志·卷九》:及北征三郡,純部騎獲單于蹹頓。
  • 147.    電影《趙雲傳之龍鳴長坂坡》(愛奇藝版)片尾字幕1小時13分34秒  .愛奇藝視頻[引用日期2021-11-19]
  • 148.    《三國志·卷十五·魏書十五·劉司馬梁張温賈傳第十五》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1-12-21]
  • 149.    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 第1集 43分50秒  .優酷網[引用日期2022-03-14]
  • 150.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二月,尚復攻譚,留蘇由、審配守鄴。公進軍到洹水,由降。既至,攻鄴。
  • 151.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八月,審配兄子榮夜開所守城東門內兵。配逆戰,敗,生禽配,斬之,鄴定。
  • 152.    《三國志·卷一·武帝紀》:公之圍鄴也,譚略取甘陵、安平、勃海、河間。
  • 153.    《三國志·卷五十四·陳武傳》:建安二十年,從擊合肥,奮命戰死。
  • 154.    《三國志·卷五十四·潘璋傳》:合肥之役,張遼奄至,諸將不備,陳武鬥死,宋謙、徐盛皆披走,璋身次在後,便馳進,橫馬斬謙、盛兵走者二人,兵皆還戰。
  • 155.    《三國志·卷六十·賀齊傳》:二十年,從權徵合肥。時城中出戰,徐盛被創失矛,齊中兵拒擊,得盛所失。
  • 156.    《三國志·卷十七·樂進傳》:建安十一年,太祖表漢帝,稱進及於禁、張遼曰:"武力既弘,計略周備,質忠性一,守執節義,每臨戰攻,常為督率,奮強突固,無堅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別徵,統御師旅,撫眾則和,奉令無犯,當敵制決,靡有遺失。論功紀用,宜各顯寵。"於是禁為虎威;進,折衝;遼,蕩寇將軍。
  • 157.    《三國志·卷九·曹仁傳》:太祖徵張繡,仁別徇旁縣,虜其男女三千餘人。
  • 158.    《三國志·卷九·曹仁傳》:紹遣劉備徇濦強,諸縣多舉眾應之。
  • 159.    《三國志·卷十八·許褚傳》:太祖徇淮、汝,褚以眾歸太祖。
  • 160.    《後漢書》 卷七十五《劉焉袁術呂布列傳第六十五》:四年夏,乃燒宮室,奔其部曲陳簡、雷薄於灊山。[[[李賢注:灊縣之山也。灊,今壽州霍山縣也。灊音潛。]]]
  • 161.    歷史沿革  .潛山市人民政府.2022-04-06[引用日期2022-04-13]
  • 162.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卷第六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2-05-10]
  • 163.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六十六·漢紀五十八》:廬江人陳蘭、梅成據灊、六叛、〔灊、六二縣、皆屬廬江郡。賢曰:灊,今壽州霍山縣。灊,音潛。〕操遣盪寇將軍張遼討斬之;〔盪,徒朗翻。考異曰:遼傳無年。按繁欽徵天山賦雲「建安十四年十二月甲辰,丞相武平侯曹公東徵,臨川未濟,羣舒蠢動,割有灊、六,乃俾上將盪寇將軍張遼治兵南嶽之陽。」又云:「陟天柱而南徂。」故置於此。〕因使遼與樂進、李典等將七千餘人屯合肥。
  • 164.    三國機密之潛龍在淵 第01集 騰訊視頻 片尾演員表 44分12秒  .騰訊視頻[引用日期2022-08-02]
  • 165.    少兒也三國 第二季:三讓徐州 片尾演職員表第20分53秒  .優酷[引用日期2022-09-12]
  • 166.    張遼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5-31]
  • 167.    孫萊芙著.走進朔州[M].太原:山西經濟出版社,2016.06.第162頁
  • 168.    卷十七 魏書十七 張樂於張徐傳第十七  .三國志[引用日期2023-06-23]
  • 169.    張遼  .朔州市人民政府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3-06-23]
  • 170.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得八百人。
  • 171.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權率十萬眾圍合肥。
  • 172.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衝壘入,至權麾下。
  • 173.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權人馬皆披靡,無敢當者。自旦戰至日中,吳人奪氣。
  • 174.    《水經注·卷三十二》:孫權之攻合肥也,張遼敗之於津北,橋不撤者兩版。權與甘寧蹴馬趨津,谷利自後著鞭助勢,遂得渡梁。淩統被鎧落水,後到追及,流涕津渚。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06-23]
  • 175.    《三國志·卷十七·張遼傳》:遼率諸軍追擊,幾復獲權。
  • 176.    《建康實錄》:仁使子泰來攻,自將萬人留為後拒。桓分步兵當仁身自拒,破泰,斬數千級。仁退,諸軍乘勝破曹休、張遼等,魏引退。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