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文熙

(明朝中後期官員)

鎖定
張文熙, 字念華,廣西桂林人。明萬曆五年(1577)進士。由讀書中秘,改御史,巡按陝西、浙江兼浙江鄉試考官,以應天府丞、太僕卿致仕。為官執法寬嚴適度,調解紛爭,公平善斷,越人欽服,建祠以祀。辭官回桂後,賦詩撰文,以著書自娛,與其父張騰霄同為當朝桂林詩人。其子玉、輅、衡三人,同舉鄉試,有“三鳳齊鳴”之譽。擅書法,在七星巖內書刻“第一洞天”四字。著述頗富,有《壬癸草》、《雲巖集》、《罔[穴良]窩山房全集》、《按浙集》、《敉寧錄》等 [2] 
全    名
張文熙
念華
所處時代
明朝
主要成就
提出“先搗倭巢”之議
主要作品
《雲巖集》
最高官職
應天府丞、太僕卿

張文熙人物生平

張文熙,明萬曆五年(1577)進士,萬曆二十年(1592年)提出“先搗倭巢”之議,萬曆二十年(1592年)十二月就以病乞放,致仕回鄉。

張文熙個人作品

《入荊門即事》明朝·張文熙亂石紛如馬,連岡勢若奔。徑危低落日,雲豁見孤村。忽散千峯紫,回光萬樹翻。客情方興劇,憑軾入荊門。
《登天寧閣》明朝·張文熙相逢意氣復依然,攜手憑高眺遠天。沱水東來千丈落,大行西望數峯懸。人家縹緲垂楊裏,塔影參差睥睨前。不定萍蹤君自見,馬頭明月幾回圓 [3] 

張文熙史料記載

萬曆十二年(1584)三月,御史張文熙曾諫言以前的內閣大臣的四件專橫恣意的事,奏請皇帝永遠將其禁革 [4] 
萬曆二十年(1592年)三月,張文熙提出圍魏救趙式的“先搗倭巢”之議。張文熙上疏稱,集臨海的浙、直、福、粵四省之兵,入海搗倭巢,有“四利”云云。不過張文熙就沒有劉繼文那麼幸運了,不但建議未被採納,還遭到吏科給事中楊廷蘭翻舊賬大加彈劾,萬曆二十年十二月就以病乞放,致仕回鄉。大理寺少卿吳亮編集的奏疏集《萬曆疏鈔》“卷四十三·東倭類”,記載了南京刑科給事中徐桓反對張文熙之議的《徵倭當急搗巢非計乞詳審以收勝算疏》:“張文熙調四省兵往以搗巢為請,臣……見其策甚奇而難行奉……日本尚遠,而邀其惰歸者且不可乘危幸功,況遠涉大洋,深入日本,而能取勝萬全乎……調四省兵遠征日本,彼見以為必死之役,誰肯捨生以勇往者!勢必騷動,別生事端,外患未除,內變先作 [1]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