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掖大佛寺

鎖定
張掖大佛寺,原名迦葉如來寺,因寺內供奉釋迦牟尼涅槃像,又名“卧佛寺”,為歷代皇室敕建的寺院,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民主西街大佛寺巷,總面積三萬餘平方米。始建於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 [1-2] 
張掖大佛寺景區是絲綢之路上的一處重要名勝古蹟羣,也是歷史文化名城金張掖的標誌性建築。 [3]  這裏保存有全國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大佛殿、最大的室內木胎泥塑卧佛和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永樂北藏》,是集建築、雕塑、壁畫、雕刻、經籍和文物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博物館。 [2] 
1996年11月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張掖大佛寺
地理位置
張掖市甘州區民主西街大佛寺巷
開放時間
全年 08:30-17:00 [11] 
景點級別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門票價格
40元 [12] 
佔地面積
三萬餘平方米
著名景點
大佛殿
著名景點
佛教藝術陳列廳
土塔等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所處年代
西夏、清
編    號
112 [4] 
分類號
34 [4] 
官方電話
0936-8222048,0936-8212049 [11] 

張掖大佛寺歷史沿革

大佛寺 大佛寺
張掖大佛寺始建於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歷時五載,至西夏貞觀三年(1103年)竣工。
明永樂九年(1411年)敕名寶覺寺。
清康熙十七年(1678年)敕改宏仁寺。
明、清兩朝皆有擴建。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數次撥款遷建了牌樓、山門和三座散存的殿堂,令千年古剎面貌一新。 [5] 

張掖大佛寺建築格局

張掖大佛寺結構

張掖大佛寺內建有牌樓式山門和四大天王殿、關祠殿、過殿、陪殿、廂房、卧佛正殿。正殿南為感應寺,北為金塔殿,後為藏金閣和土塔。 [1] 

張掖大佛寺特色

張掖大佛寺作為歷代皇室家寺院,與西夏、元、明、清王室關係密切,具有典型的宮廷建築風格。寺院建築羣貫穿於東西走向的中軸線上,左右配殿呈對稱式排列,整組建築造型別致、佈局嚴謹、主題突出、基調鮮明。主體建築大佛殿是西夏建築藝術的傑出代表,殿身由兩層樓閣組成,平面構架工整規範,空間組合變換多端,給人以既瀟灑自然又莊重深邃,既鮮明真切又朦朧空靈之感,體現了皇家“九五至尊”的氣概。 [6] 

張掖大佛寺文物遺存

張掖大佛寺綜述

大佛寺現存古建築包括山門、牌坊、鐘樓、鼓樓、大佛殿、大成殿、藏經殿、土塔及金塔殿。大佛殿、佛教藝術陳列廳、佛教經籍陳列廳、土塔、山西會館、金塔殿等可供遊客參觀遊覽。 [2] 
1966年,在大佛寺中發現石碑、銅佛、銅鏡、佛經等珍貴文物。
1970年,在原金塔殿殿基下發現明正統六年(1441年)置放的石函一具,內盛琢磨精緻的玉雕、珍珠、銀器等。在繪有八卦圖案的銀盒內,放有珊瑚、琥珀、瑪瑙、硃砂、石英等,還有中國的古錢幣和波斯銀幣等。 [1] 

張掖大佛寺大佛寺正殿

大佛寺正殿為兩層樓,重檐歇山頂,高33米,平面長方形,面寬9間,進深7間,佔地總面積1770平方米。殿頂用青筒瓦笨覆蓋,殿周圍繞廊。
卧佛 卧佛
殿內塑釋迦牟尼涅槃像,為全國最大的室內泥塑卧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木胎泥塑,金描彩繪,面部貼金,頭枕蓮台,側身而卧,兩眼半閉,嘴唇微啓。右手掌展放在臉下,左手放在大腿一側,胸前畫有斗大“卐”字符號。梵文,意為“吉祥海雲相”。造像精美,比例協調,線條流暢,神態自然,相貌祥和,栩栩如生。佛像兩側塑優婆夷、優婆塞立像各一尊,背面是十大弟子悼念舉哀像。南北兩側塑十八羅漢羣像,形態各異,形象生動。殿內東西兩壁有取材於《西遊記》《封神演義》故事的巨幅壁畫。構圖雜而不亂,形象躍然壁上。
殿門兩側各鑲6平方米見方的磚雕一塊,上精雕如來佛講經説法的故事和神態各異的諸佛像。南為西方極樂世界,上書“登極樂天”,右下方書“西方聖境”。對聯為“寶殿巍峨無人量天成敬仰,金身顯煥河沙凡聖共皈依”。北為佛説法圖,上書“入三摩地”,右下方書“底園演法”,對聯為“佛日增輝萬善同歸登彼岸;法輪常轉十方瞻仰正菩堤”。此為中國磚雕藝術之珍品。殿門上有清代的兩副楹聯,其中一副是“創於西夏,建於前明,上下數百餘年,更喜有人修善果;視之若醒,呼之則寐,卧遊三千世界,方如此夢是真空”。 [1] 

張掖大佛寺藏經殿

土塔與藏經殿 土塔與藏經殿
正殿後為藏經閣。明正統十年(1445年)英宗皇帝朱祁鎮將正統五年(1440年)宮版印刷的經卷345種、685函、3584卷敕書頒賜給大佛寺。現藏用泥金書寫的《大般若波羅密多經》等佛門瑰寶。 [1] 

張掖大佛寺彌陀千佛塔

土塔 土塔
彌陀千佛塔,俗稱土塔。塔高33.37米。相傳置放着釋迦攝摩勝骨灰。全塔由塔基、塔身、相輪三部分組成。塔基每邊長23米,層層向上收小,共13節,華蓋直徑4米多,四周飾有36塊銅質板瓦,懸掛着36個流蘇風鈴。該塔造形別緻,和北京妙應寺白塔有相似之處。 [1] 
土塔所在的殿內已修建成了一座小型的博物館。館內陳列的都是在大佛寺內出土發現的歷朝歷代的經書、石碑、銅鏡、玉雕、珍珠等珍貴文物,還有中國的古錢幣和波斯銀幣等。 [3] 

張掖大佛寺《西遊記》故事壁畫

壁畫 壁畫
《西遊記》故事壁畫繪於大佛殿內卧佛身後的牆壁上,是該寺壁畫中的經典之作。這幅壁畫色彩斑駁,面積約15平方米,由若干個獨立的故事組成,畫面上有險山怪石、參天古木、奔流溪水、雲霧纏繞、高山火海,反映的是“取水子母河”、“道昧放心猿”、“嬰兒戲禪心”、“大戰紅孩兒”、“活人蔘果樹”、“路阻火焰山”、“大聖拜觀音”、“大聖鬧天宮”、“觀音收怪犼”、“大鬧金兜洞”等故事情節,孫悟空、唐僧、豬八戒、沙僧、觀音菩薩、紅孩兒等人物形象刻畫細緻。壁畫採取“通景散點式”構圖法,用人、神、魔、獸、樹、雲、水、火、山、石等點綴其間,或動或靜,或隱或現,或明或暗,極其傳神。 [6] 

張掖大佛寺歷史文化

多次更名
張掖大佛寺幾易其名,明清時期曾稱“弘仁寺”、“寶覺寺”、“宏仁寺”,民間稱作“甘州卧佛寺”、“大寺”等,後來亦稱“西夏國寺”。 [6] 
傳説軼事
據明宣宗朱瞻基《敕賜寶覺寺碑記》稱:西夏時,有位叫嵬咩的國師,一日靜坐,聽到附近有絲竹聲音,掘地三、四尺,得翠瓦金磚覆蓋的碧玉卧佛一具,因而就地建起了這座座東面西的佛殿。 [1] 
史載,西夏太后經常來寺內朝拜、居住;張掖大佛寺據傳曾為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元世祖忽必烈的母后別吉太后也曾在這裏久居,別吉太后的靈柩曾寄放於寺內。南宋末年,宋恭宗趙顯被虜後為避禍而出家於此。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被大佛寺的宏偉建築和張掖的繁華所吸引,曾留居一年之久。大佛寺規模宏大,16世紀時寺內可容納四五千人同時朝拜。 [1] 

張掖大佛寺研究價值

古剎張掖大佛寺與西夏、元朝皇室有着密切的關係。它所承載的歷史、藝術價值是研究張掖歷史文化、宗教文化和多民族融合的鮮活史書。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
在該寺發現中國的古錢幣和波斯銀幣,尤其是罕見而品相精美的波斯銀幣,成為絲綢之路對外貿易繁盛情景的有力佐證。 [1] 
張掖大佛寺內保存有全國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大佛殿、最大的室內木胎泥塑卧佛和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永樂北藏》,是集建築、雕塑、壁畫、雕刻、經籍和文物為一體的佛教藝術博物館。 [2] 

張掖大佛寺保護措施

1996年11月20日,張掖大佛寺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2004年,張掖大佛寺大佛殿修繕工程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立項,由河北古代建築保護研究所設計維修方案,工程於2005年7月動工,主要對大佛殿樑架結構進行了扶正、找平和加固,更換了槽朽、斷損的梁、柱、檁、椽,補配缺失的斗拱、門窗等構件,修復屋面、牆體、地面、壁畫和塑像,大佛殿全部修繕工程於2005年9月初完成。 [7] 

張掖大佛寺所獲榮譽

1995年,張掖大佛寺被命名為甘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6年,張掖大佛寺被評定為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 [6] 
2018年,中國西北旅遊營銷大會暨旅遊裝備展上,張掖大佛寺入圍“神奇西北100景”榜單。 [8] 
2022年9月,大佛寺入選“甘肅文旅100個美好目的地”名單。 [13] 

張掖大佛寺旅遊信息

地址:張掖市甘州區民主西街大佛寺巷
交通:乘坐公交車至大佛寺站下車,步行可達。
張掖大佛寺 張掖大佛寺
門票價格:遊客需持本人有效證件(居民身份證、軍官證、士兵證、武警警官證、人民警察證、學生證、老年證、殘疾人證、參戰(試)退役人員證等)在景區入口處領取優惠票。旅遊團隊人數達到10人可享1人免票。1.2米(含)以下兒童免費。 [9] 
票務中心:張掖大佛寺新票務中心建在大佛寺山門斜對面50米處,坐西向東,整體佈局合理、功能完善、設計科學,能夠滿足不同層面遊客的多種需求,有效避免高峯期擁堵。張掖大佛寺新票務中心同時兼備遊客服務、人工售票、自動售票等功能。具備網上購票、自助購票掃碼購等功能,遊客在網上購票後甚至無須換票,只要在閘機刷手機二維碼等相關支付憑證就可以進入景區。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