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憲周

(清末武狀元)

鎖定
張憲周(1862-1914),字道東,山東曹州鄆城(今山東菏澤市鄆城縣張魯集鎮狀元張樓人),因張憲週中狀元,其村後人更名狀元張樓,清末武狀元。
中文名
張憲周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62年
逝世日期
1914年
主要成就
清末武狀元
出生地
山東菏澤市鄆城縣狀元張樓村

張憲周張憲周人物生平

他出身豪門,天資聰穎,15歲拜武癢生李鳳山為師習武練功。20歲考中武庠生。練就了一身刀馬純熟的武功,所用兩柄大刀,一柄重120斤,一柄重180斤。所用犀牛角弓,需300斤臂力方能拉開,人稱“神童”,弱冠即中秀才。 [1] 

張憲周相關事蹟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會試中武進士。是年殿試(恩科),在京與山西王金鈎比武。張憲周打馬疾馳,身穩如山,在馬上揮舞120斤重的大刀輕鬆自如;舉重時,重360斤的志石,一聲“起!” 張憲周穩穩舉起,後又放180斤大刀於上,繞場一週,他面不改色,全場歡聲雷動。輪到山西王金鈎舉志石事,他剛舉兩下,汗如雨流,扔下志石而退。光緒帝遂點張憲周為武狀元,京城一時流傳“點了張憲周,氣死王金鈎”之民謠。 [1] 
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封為陸部朝參鎮殿將軍。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赴任開州(今河南濮陽)協鎮。他愛民如子,使農有餘粟,商有餘財,道不拾遺,夜不閉户,百姓交口稱讚。後遷任崮關、娘子關從一品參將。重農治本,興修水利,使一方五穀豐登,歌舞昇平。 [1] 
1900年(清光緒二十六年)庚子之變,八國聯軍進犯北京,京畿失陷,光緒皇帝和西太后倉惶西逃,聯軍聞訊分道追駕,張憲周勤王護駕,行至居庸關,利用山高谷隘,埋兵佈陣,襲擊洋人,使光緒皇帝化險為夷。光緒帝在西安龍德殿召見張憲周時説:“挽狂瀾之既倒,支大廈之將傾,乃社稷之臣,誠功莫大焉。”後光緒皇帝返京,御賜金字匾額“捍禦功偉”,至今猶存。 [1] 
後來,張憲周被委任兗州鎮守使,尚未赴任,卻被他人從中做梗,用重金將官職買去提前充任。張憲周憤而返鄉,不再出任。他兩袖清風,僅幾間民房幾畝薄田。返鄉後親躬田畝,自食其力。於民國三年(1914年)鬱郁離世,享年五十二歲。 [1] 
鄆城縣張魯集鄉狀元張樓村內,現存“狀元祠”與張氏家族家廟,內供奉張氏家族列族牌位與張憲周照片,村旁有兩處龐大張族墳冢、墓碑等。狀元張樓的張氏家族歷史悠久,橫跨明代、清代至今。今海內外阜的張族後裔常來狀元張樓祭族追根,謁拜祖墳。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