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慶餘

(中國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參議)

鎖定
張慶餘 (1895—1963) 河北滄縣人。1937年7月28日晚上,率保安隊在通州起義。後曾任國民政府軍政部第六補充訓練處中將處長、91軍副軍長、國民黨軍委會中將參議。1946年夏退役,與家人定居天津。1963年9月18日,因病去世。 [2] 
出生地
河北省滄縣
出生日期
1895年
逝世日期
1963年
主要成就
發動通州事變屠殺侵華日軍 [1] 
本    名
張慶餘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目錄

張慶餘人物生平

張慶餘(1895—1963),字賀軒,河北省滄縣人。
1933年5月,國民黨政府與日軍簽訂喪權辱國的《塘沽協定》,將冀東地區劃為非軍事區,中國軍隊不得進駐。蔣介石密令河北省主席、第51軍軍長於學忠,以河北省政府名義成立特警總隊,訓練之後開進冀東。
接到組建特警總隊的命令後,于學忠將時任團長的張慶餘和張硯田兩位抽調過來,分別擔任河北特警第一總隊、第二總隊隊長,並迅速從河北各縣徵兵,組建隊伍,分駐武清縣和滄縣。
1935年5月,河北特警總隊進入冀東。不久,51軍奉命開赴西北,由於特警總隊不算正規軍隊就留了下來。臨行前,于學忠密召張慶餘、張硯田,叮囑他倆:“好好訓練部隊,以待後命。”7月,商震接替于學忠主政河北,將河北特警總隊改為河北保安隊。
同年11月漢奸殷汝耕在日軍支持下,在通州宣佈成立“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轄冀東22縣。隨後,將河北保安隊改名為“冀東保安隊”,歸偽政權統轄。 這下,張慶餘和張硯田率領的保安隊,就成為漢奸政府的隊伍。這讓他們非常懊惱,但又不敢和日本人單挑獨幹,於是就派親信赴保定向商震請示。商震回答:“暫時虛與委蛇,餘當負責向政府陳明。”迫不得已,張慶餘和大多數官兵一起,只好先忍着。
1935年12月,宋哲元出任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張慶餘、張硯田即秘密前往天津會晤宋哲元表明心跡。宋説:“二位願合力抗日,本人代表政府表示歡迎。”宋哲元囑咐他們做好準備工作。
直到1937年7月7日,侵華日軍悍然向宛平縣城發動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奮起抵抗,於是爆發了全國抗日民族戰爭。7月27日凌晨三時許,侵華日軍和通縣日軍守備隊突然向駐守在通縣新城南門外(今通州糧食加工廠址)29軍143師的一個營發動進攻,這個營的官兵奮力反擊,殺傷日軍百人。然而,埋伏在舊城南門及東總屯擔任截擊任務的偽政府保安隊,並沒有截擊突圍轉移的29軍部隊,只是對空鳴槍,打炮,佯裝阻擊撤退的29軍,同時在雙方激戰中也沒有給日軍任何支援。狡猾的日本特務機關長細木繁對保安隊產生了懷疑。
27日上午9時左右,日軍實施報復行動,派飛機12架狂轟濫炸舊城南門外保安隊營地,致使保安隊10餘人傷亡。保安隊廣大官兵憤憤不平,難嚥屈辱,張慶餘和張硯田及教導總隊沈維幹密和,認為不能坐以待斃,應該儘快採取行動。
28日夜12時保安隊舉行武裝起義。起義指揮機關設在縣城北關,規定以午夜進攻日軍兵營的槍聲為起義信號,兵分三路同時行動。午夜,起義的信號槍聲大作。起義部隊迅速佔領了長官公署和其他重要機關。
殷汝耕聽到槍聲,連忙呼喚衞隊長,衞隊長早已被起義部隊架到了指揮部。殷汝耕聽無人應聲,便藏身櫃頂。起義部隊官兵迅速撲進殷汝耕的卧室。但見被單、衣服散落在地,不見人。廁所、壁櫥、立櫃都搜盡,還是找不到人。從廂房搜出一個僕役,逼迫他交代殷汝耕的去處,僕役不情願地指向櫃頂:“長官您出來吧!”此時,殷汝耕嚇得屁滾尿流,渾身篩糠,哪裏還能動彈?幾個保安隊士兵上去就把殷汝耕拽了下來。隨後,將他押解到北關呂祖詞指揮部監禁起來。
主攻日本守備隊和特務機關的一路起義官兵,裝備精良。200多人的敢死隊為前導,乘敵不備解決了敵崗哨,然後摸進了日本特務機關和守備隊住所。細木繁聽到動靜,率隊衝了出來。他持短槍高聲喊道:“你們速回本隊,否則皇軍一到,你們休想活命!”起義官兵哪聽他的嚎叫,一勾槍扳機將他擊斃在地。
激戰進行6小時,共殲滅日軍官兵500餘人。第一總隊日本顧問渡邊少佐、教育廳顧問竹騰茂、憲兵隊長何田、通縣顧問申茂及冀東銀行行長等均得到了與細木繁同樣的下場。同時,搗毀日偽組織各機關,燒燬了日軍守備隊火藥庫。當夜,駐順義保安隊蘇連章團根據張慶餘指令,舉行起義,殲滅日軍200餘人,於29日上午10時開進通縣,與通州起義隊伍會合。時近中午,日軍派飛機20餘架輪番對通州城轟炸,起義部隊傷亡甚重。張慶餘得知形勢危急,當機立斷,命令部隊分成兩路向平西方向轉移與29軍會合。當起義部隊行至北平安定門與德勝門之間時,突然遭到日軍截擊,押解漢奸殷汝耕的士兵被日軍衝散,殷汝耕乘機脱逃,被日軍劫走。隨後,有裝甲車20餘輛掩護日軍截擊起義部隊,保安隊教導總隊長沈維幹、區隊長張會明帶隊突圍相繼陣亡。危難中張慶餘下令化整為零,分頭突圍,經門頭溝奔保定集合。
張慶餘率領保安隊在通州起義,在當時震動了整個中國,更加表明了中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後來,在保定見到宋哲元時,宋哲元還握着張慶餘的手嘆息地説:“你這次起義,不負前約,惜我軍倉促撤離,未能配合作戰,深覺愧對。”
張慶餘1946年夏退役,與家人定居天津。1963年9月18日,因病去世,葬於滄縣申莊子張家祖墳中。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