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愷帆

鎖定
張愷帆,安徽無為人。1926年,入蕪湖民生中學求學,在進步師生影響下,參加學生運動。1927年,返鄉在新橋小學當教師。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在中共蕪湖中心縣委領導下,參與領導六州暴動,後又在無為一帶堅持武裝鬥爭。1932年9、10月間,任蕪湖中心縣委巡視員,南陵宣城縣委代理書記等職
1933年初,到上海工作。4月,任中共吳淞區委書記。後又任中共滬西區委書記。10月,遭國民黨當局逮捕,先後被關禁在吳淞區公安局、上海市公安局、國民黨龍華淞滬警備司令部看守所、漕河涇江蘇省第二模範監獄和蘇州陸軍監獄等。在獄中,倍受酷刑,但始終堅貞不屈,並組織難友,成立“捫 詩社”,以詩文相互激勵。 [1]  全面抗戰爆發,在中共黨組織的營救下,1937年8月終於獲得自由。11月,中共長江局決定張為中共皖中工作委員會成員之一,後又任新四軍秘書長。解放戰爭時期,任山東兵團前委秘書長,中共合肥市委書記等職。
新中國成立初期,任安徽省副省長、省委書記處書記等職。1959年,因糾正“大躍進”運動中的浮誇風,下令解散公社公共食堂等,在中共八屆八中全會後被定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右傾機會主義分子,開除出黨,撤銷副省長等職務。1962年7月,中共中央撤銷對張錯誤的決定,恢復黨籍、名譽和原職務。“文化大革命”期間,張又遭受迫害。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後,1979年復出工作,先後任中共安徽省委書記和省政協主席等職。 [1] 
(資料圖來源: [2] 
中文名
張愷帆
籍    貫
安徽省蕪湖市無為縣
民    族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8年
逝世日期
1991年10月29日
原    名
張昌萬

張愷帆人物生平

張愷帆,原名張昌萬,曾用名張覺扉、王文喬,安徽省無為縣人。他7歲就讀私塾,頗有才名。1922年入縣城競成小學讀書,曾在校參加聲援五卅運動的活動。
1925年夏,張愷帆小學畢業,去江蘇省無錫中學讀書。次年初考入蕪湖民生中學。在蕪湖讀書期間,他深受革命運動影響,奔走呼號於江城街頭,宣傳革命,並參加了蕪湖學生聯合會,在文書股負責寫傳單、標語。
蕪湖“四一八”反革命事件發生後,張愷帆回到無為,到新板橋小學任教員。在中共無為特別支部指導下,張愷帆閲讀了《共產黨宣言》等馬列主義書籍,確立了對馬列主義的信仰。1928年8月,張愷帆參加了中國共產黨,並在鬥爭中逐步成長為無為黨組織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29年,他參與領導了反對糧食奸商囤積居奇和偷運出境的鬥爭,把十幾萬斤糧食分給飢餓的農民。他在縣委的領導下,在無為東鄉致力於發展黨員,組織農民協會,擴大黨的影響。縣委創辦了《紅旗》,張愷帆又兼任主編,刊發了許多為勞苦大眾所歡迎的文章。
1930年9月,無為縣舉行六洲暴動失敗。1931年7月,又發生革命隊伍內部叛亂的真武殿事件,無為革命力量遭到重大損失。在十分困難的局面下,張愷帆轉移到西鄉堅持鬥爭,代理中共無為縣委書記。12月,張愷帆奉調去中共蕪湖中心縣委工作。
1932年初,張愷帆到達蕪湖,組織上委派他任宣城、南陵兩縣巡視員。不久,黨組織又被敵人破壞,他失去了與黨的聯繫。1933年2月,張愷帆抵達上海。3月,他與中共江蘇省委接上了關係。4 月,張愷帆被任命為中共吳淞區區委書記。10月,張愷帆調任中共滬西區區委書記。11月初,由於叛徒出賣,他不幸被捕。在酷刑逼供下,他始終嚴守黨的秘密。
11月底,張愷帆被關進龍華鎮淞滬警備司令部看守所。面對死亡,他在獄中的牆上寫下了那首流傳極廣的《龍華詩》:“龍華千古仰高風,壯士身亡志未窮。牆外桃花牆裏血,一般鮮豔一般紅。”獄方給他下的評語是“冥頑不化,不可救藥”。
1934年3月底,張愷帆被以“危害民國罪”判刑5年。在獄中,他和政治犯們舉行了怠工、破壞機器、絕食等鬥爭。1936年年底,張凱帆得了傷寒病,在難友的幫助下才保住性命。 [2] 
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形勢下,張愷帆於1937年8月經黨組織營救出獄, [3]  返回家鄉。10 月,與中共組織恢復聯繫,到南京八路軍辦事處報到,後奉派回無為開展工作。11月,中共皖中工委成立,李世農任書記,張愷帆、桂蓬任委員。張愷帆負責巢縣工作。 [2] 
1938年2月,張愷帆到馮玉祥的侄兒馮宏謙開辦抗日干部訓練班擔任教官,同時開展黨的工作。4月30日,巢縣縣城淪陷。張愷帆和馮文華號召學員武裝抗日,響應者僅10餘人。經小芙嶺、夏閣鎮戰鬥,發展到200多人。在此基礎上,組建了皖中第一個抗日地方武裝——巢縣黃山遊擊大隊,馮文華任大隊長,張愷帆任政委。他們共同指揮了東山口、西山驛、河梢劉、龜山等戰鬥,成功遏制了日軍對巢縣柘皋、黃山一帶的騷擾。
6月底,遊擊大隊內部發生叛亂,張愷帆和馮文華向新四軍第四支隊的東北流亡抗日挺進隊求援,消滅了叛軍,將遊擊大隊餘部編為挺進隊第二支隊,馮、張分任支隊長和教導員。1939年2月,這支部隊改名新四軍抗日東進大隊,進軍和縣、含山。6月底,由於發生了與國民黨軍隊衝突的金城廟事件,張愷帆受到撤職處理,調到新四軍第五支隊政治部任總務科長。不久,即升任司令部秘書長。12月,他作為羅炳輝司令員的代表,到泰州做國民黨軍蘇魯皖邊遊擊總指揮李明揚的統戰工作,此行獲得了很好的效果。
1940年3月15日,淮南津浦路東第一個抗日民主政權來安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民主人士鄭伯川任縣長,張愷帆任中共來安縣委書記兼縣政府秘書,實際主持各項工作。10月,張愷帆調任津浦路東聯防辦事處秘書長,主管文書、總務、秘書3科,致力於籌糧籌款、徵兵支前、貨檢和接待安置工作。
1942年底,張愷帆調任皖中行署副主任,在共產黨內擔任黨組書記。張愷帆和行署主任呂惠生團結合作,在發展地方武裝、建立“三三制”政權、發展經濟支援主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諸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績,其中以統一戰線和財經工作尤為突出。
1944年12月,張愷帆擔任中共皖南地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12月31日夜,張愷帆帶領一批幹部和精幹武裝,乘船橫渡長江。抵達南岸後,首戰告捷,打下了赤沙灘鎮敵據點。其後,皖南抗日力量得到較快的發展。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5年9月,張愷帆隨七師北撤到江蘇淮陰地區,擔任蘇皖邊區政府秘書長。國共停戰協定簽訂後,張愷帆以很大精力協助軍調處執行部淮陰小組的各項工作。國共談判破裂後,張凱帆隨部隊撤往山東。解放戰爭期間,張凱帆任東線兵團前敵委員會秘書長,主要負責接收城市的工作。淮海戰役結束後,張愷帆轉到地方工作。
1949年2月下旬,中共安徽省委組成,他是14名委員之一。4月3日,華東局決定暫不成立安徽省委和安徽省政府,以長江為界成立皖南、皖北行政區。皖北區黨委成立後,張愷帆任區黨委委員兼宣傳部長。1949年5月,張愷帆任中共合肥市委書記。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愷帆長期在安徽工作,歷任淮南礦區黨委書記、省委統戰部部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省委書記處書記、副省長、省政協副主席、主席等職。他為黨的事業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利益死而後已。特別是在三年困難時期,他回到家鄉實地調研後,發現問題嚴重。他冒着巨大的政治風險,果斷採取解散食堂等措施,使無數百姓得到生機。他卻因此招禍,被冤為張、陸反黨聯盟,並被開除黨籍,撤銷副省長職務,遭到批鬥和勞動改造。1962年得到糾正。
1991年10月29日,張愷帆在合肥病逝,終年83歲。遵照他生前留下的“喪事概免”的遺囑,未舉行遺體告別儀式,未開追悼會。但自發前往殯儀館為他送行的,有近兩千人。 [2] 

張愷帆人物事蹟

張愷帆

1930年12月,張愷帆參與領導無為縣六洲暴動。暴動失敗後,到上海尋找黨組織。1933年4月任中共吳淞區委書記,10月調任中共滬西區委書記,11月因叛徒出賣被捕。他在龍華監獄被囚五個月,和同室難友組織“捫蝨詩社”,以寫詩激勵鬥志,斥責叛徒。他還參加了抗議獄中非人虐待的絕食鬥爭。1934年4月,張愷帆以“危害民國罪”被判五年徒刑,移送漕河涇監獄。在移送的檔案中稱他“梗頑不化,不可救藥”。1936年10月,又被解送蘇州軍人監獄。離開上海時,他在北火車站向羣眾發表演講,抨擊國民黨反動統治,要求上前線抗日救國,還放聲唱了《國際歌》。
張愷帆在獄中多次受到酷刑,動輒軍棍毆打,又一直住在陰暗、潮濕、污穢的囚室,到蘇州不久,就患了傷寒,高燒不退,幾乎死去。看守已經決定把他抬到停屍房去,還請來修女為他作臨終禱告。憑着頑強的意志和難友的照料,他終於活下來了。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形勢下,張愷帆於1937年8月經黨組織營救出獄。張愷帆在獄中三年又九個月,經歷了生死折磨,堅持了不屈不撓的鬥爭。那時還年輕的張愷帆,已經表現了共產黨人的堅定信念,錚錚鐵骨。 [3] 

張愷帆

張愷帆出獄回到家鄉,參與了中共皖中工作委員會的建立,分工負責巢縣的工作。1938年3月巢縣縣城淪陷,張愷帆和馮文華動員羣眾武裝抗日,組建了巢縣黃山遊擊大隊,馮文華任大隊長,張愷帆任政治委員。這是皖中的第一支抗日地方武裝。他們勇敢地進行了小芙嶺、夏閣鎮、東山口、西山驛、河梢劉、龜山等地的戰鬥,雖然規模都不大,但是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鼓舞了民眾的抗日信心,部隊也在戰鬥中得到了發展。
這支游擊隊還有一項人們不大知道的貢獻:為新四軍第四支隊東進提供了幫助。曾任第四支隊第八團參謀長的趙啓民晚年回憶説:1938年8月第八團率先向皖東敵後挺進,越過淮南鐵路,到了巢縣的柘皋。那時對敵後的情況瞭解很少,不知道將會遇到什麼環境。到了柘皋,得到了遊擊大隊的迎接,見到了張愷帆。雖是初次見面,卻是一見如故。他詳細地介紹了當地的黨組織工作、羣眾的情況、國民黨方面的情況、抗日鬥爭的形勢。在遊擊大隊發動羣眾的基礎上,第八團一面對日軍作戰,一面向羣眾作宣傳,迅速贏得了廣大羣眾的信賴,站住了腳跟。
此後,遊擊大隊經歷了幾次改編,最後編為第八團一營。
1939年7月,以第八團為骨幹組建新四軍第五支隊,張愷帆調任支隊司令部秘書長。1940年10月,張愷帆任皖東津浦路東各縣聯防辦事處秘書長;1941年1月,兼任皖東津浦路東參議會秘書長,5月,又兼任中共皖東津浦路東區委秘書長。這就是説,張愷帆在黨委、政府、軍隊和參議會都當過秘書長。這是一個事無鉅細都要照應因而十分繁忙的崗位。張愷帆得心應手,遊刃有餘。曾任新四軍第五支隊政治部主任的張勁夫,對此作過生動的記述:“當時要堅持抗日統一戰線,團結一切愛國的抗日力量共同對敵。在根據地未建立以前,部隊的給養,除了派武工隊到敵佔區籌集外,主要靠在部隊活動地區,向開明地主士紳籌措。對舊政權人員,在未公開反共時,還要向他們做工作,要他們幫助籌措。因此,就要用寫信、派人聯絡、開會聚餐等方式進行統戰工作,來完成這一任務。在這方面,是由愷帆同志主要負責的。愷帆同志舊文學根底很厚,書法也很好,凡遇到要和上述對象打交道的事,所有書信都是由愷帆同志辦的。他構思敏捷,一揮而就,而且字寫得漂亮,措詞落落大方,不卑不亢,使收信者無不感到新四軍真有人才,深為佩服。”
張愷帆還作為第五支隊司令員羅炳輝的代表,多次化裝穿越敵佔區,到國民黨部隊去做統一戰線工作。他曾到蘇北泰州,會晤蘇魯皖邊遊擊總指揮李明揚。北伐戰爭時期,羅炳輝和李明揚曾在第三軍並肩戰鬥,此行獲得預期的效果,配合了陳毅對李明揚的工作。1940年2月,張愷帆去安徽省第六專員公署專員盛子瑾處聯絡,得知盛子瑾率所部三千餘人南移。他和張愛萍緊急磋商,處置了這一突發情況,截留了盛子瑾部人槍。 [3] 

張愷帆人物紀念

張愷帆長眠在家鄉無為縣烈士陵園。家鄉人民為了永遠懷念他,還把城區的一條交通要道命名為“愷帆路”。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