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想

(中國首隻放歸野外雌性大熊貓)

鎖定
張想,大熊貓,雌性,譜系號826。 [2]  2011年8月20日出生,母親是野生大熊貓張卡
張想是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繼“祥祥、“淘淘”後”第三隻放歸的圈養大熊貓,也是首隻放歸野外雌性大熊貓。
中文名
張想
出生日期
2011年8月20日
放歸日期
2013年11月6日
性    別
雌性
出生地
卧龍自然保護區

張想熊生經歷

出生於卧龍自然保護區的“野外放歸培訓圈”中的張卡,通過母獸帶仔的方式,讓“張想”從媽媽“張卡”那裏學到獨立生存的本領。在接受了為期兩年的野外生存技能培訓後,於2013年11月6日,“張想”被放歸到四川石棉縣栗子坪自然保護區,成為了全球首隻放歸野外的雌性大熊貓。 [1] 

張想淡定出籠進山

2歲零2個月的大熊貓女漢子“張想”,在經過26個月的野化訓練,憑藉兇悍的表現,順利畢業。離開“媽媽”懷抱的“張想”正在籠內悠閒地吃着竹子,工作人員説,之前裝籠時,它警惕地發出了叫聲,似乎在向工作人員示威。上午11時33分,裝着“張想”的籠子大門打開,但“張想”並沒有着急地衝出籠外,而是在籠子裏轉了幾個圈,然後探出頭東張西望,對外面的環境觀察了很久。確定沒有危險,“張想”才緩緩走出籠子,淡定地朝遠處叢林的山坡中走去,消失在大家的視線中。
對於“張想”的野外生存能力,卧龍中國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副總工程師黃炎説,“張想”是在自然環境中產下的大熊貓幼仔,爸媽均是野生大熊貓。通過隨母同訓的系統性野化訓練方法進行培訓,以及前期捕捉情況和體檢來看,“張想”具有較高的警惕性和自我保護意識,身體狀況非常健康。 [3] 
“張想”走出放歸籠

張想第一次回捕

冷杉樹上的“張想” 冷杉樹上的“張想”
2014年4月初,按照監測工作計劃,省林業廳啓動了大熊貓“張想”回捕工作。經過近20天的艱苦搜索,於4月19日11時,在公益海區域的温泉溝一棵冷杉樹上發現“張想”。在按照預案做好一切安全措施後,對其實施了麻醉、體檢和更換項圈等工作。體檢發現,“張想”體重42.5千克,比放歸時增加3千克,毛色亮麗,從外表和體重初步判斷,大熊貓“張想”身體健康,已順利通過一個冬天的野外考驗,基本適應放歸區域生活。 [4] 

張想跨保護區活動

放歸三年多的張想 放歸三年多的張想
2017年,在四川涼山冕寧縣的冶勒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記錄到一組大熊貓的畫面。經專家辨認,這正是三年多前被放歸的圈養大熊貓“張想”,大熊貓“張想”的放歸地是在四川石棉縣栗子坪自然保護區,紅外相機的拍攝地是在冕寧縣冶勒自然保護區。這種跨越保護區活動的行為,專家認為科研意義十分重大。
2013年放歸後,科研人員一直通過無線電信號和頸圈數據分析大熊貓“張想”的行蹤。2016年1月,曾發現“張想”的痕跡,但仍在放歸地石棉縣栗子坪自然保護區內。栗子坪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盆地西南緣的小相嶺山系,以108國道為界,東西兩邊的野生大熊貓分別屬於公益海局域種羣和石灰窯局域種羣。“張想”放歸時位於公益海局域種羣範圍內。
2016年4月,“張想”開始移動到相鄰的冕寧縣冶勒自然保護區,這裏屬於石灰窯局域種羣。也就是説大熊貓“張想”完成了兩個相對獨立的局域種羣間的遷徙。 [1] 

張想最新消息

2017年9月28日,四川栗子坪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冶勒自然保護區聯合在小相嶺山系拖烏山廊道玉兒坪一帶成功回捕放歸大熊貓“張想”,經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獸醫體檢,確認“張想”身體健康後,29日凌晨2點就地將“張想”放歸野外。 [5] 
第二次回捕的“張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