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悌

(三國時期孫吳大臣)

鎖定
張悌(?-280年),字巨先。荊州襄陽郡(今湖北省襄陽市)人。三國時期孫吳大臣 [2] 
張悌自少有名理,於吳景帝時為屯騎校尉吳末帝天紀三年(279年)升任丞相。天紀四年(280年),西晉伐吳。張悌明知必敗,仍與沈瑩諸葛靚率軍三萬渡江接戰,與晉軍交戰,大敗於板橋。諸葛靚率眾來迎張悌,張悌不肯逃命,以身殉難。
概述圖片來源: [1] 
全    名
張悌
別    名
張巨先
巨先
所處時代
三國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荊州襄陽郡
逝世日期
280年
主要成就
力抗晉軍
官    職
丞相
爵    位
山都侯 [13]  [19] 

張悌人物生平

張悌少有名理

張悌是荊州襄陽郡人,他自少年時便可以辨析事物的是非同異。吳景帝孫休在位時,張悌任屯騎校尉 [2] 

張悌辯論蜀亡

張悌半身像 張悌半身像 [3]
永安六年(263年),曹魏派兵南征蜀漢,有人問張悌:“司馬氏自從掌權以來,屢有禍變,雖然有足夠的才智和勇力,但百姓沒有服從他。現在又傾其財力,遠征蜀漢,士兵和人民疲憊不堪,又不知體恤,敗日不遠,怎麼能成功?當年夫差伐齊,不是因為交戰失敗,之所以失敗的原因,是因為他不考慮自己的根本,何況他要爭奪土地呢!”
張悌説:“不是這樣的。曹操儘管功蓋華夏,威震四海,崇尚權術,征伐無度,百姓害怕他的嚴厲,但不感懷他的德行。曹丕曹叡繼承,想要依靠殘忍暴虐維繫他們的政權,在內興建宮室,在外害怕雄豪,東西邊境不停被侵擾,沒有一年是安寧的,它(曹魏)失去民心,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已經很久了。而司馬懿父子,重權在握,屢建奇功,他們廢除了繁重的苛捐雜税,施恩於民,百姓歸服於他們也已經很久了。所以淮南三叛而他們的腹心未遭到侵擾,曹髦死了,周邊也未受到驚動,摧毀強敵如折斷枯枝,蕩平叛賊易如反掌,任勇賢能的人,讓他們各自盡心盡力,如果不是智勇超羣,誰能夠像這樣啊?他們的威武得以宣揚,治政之根本得以鞏固,百姓之心得以歸服,野心得以確立啊。如今蜀漢,閹宦專朝,國無政令,窮兵黷武,兵民疲弊。一心只想漁利於外,而不修繕守備之器。這是強弱不同啊。謀略高人一籌,趁危而攻伐,大概可以取勝的。如果不能取得勝利,沒有過錯也沒有功績,最終也沒有退守北方之憂,全軍覆滅之慮,為什麼不可以呢?他們獲得成功,將給我們帶來恩惠。”那個人嘲笑他的這番話,結果蜀漢真的投降曹魏。 [4] 

張悌守節戰死

張悌遊戲形象
張悌遊戲形象(1張)
據《吳錄》記載:張悌少年時便知名,但自從顯貴後,卻迎合時勢,庇護左右,輿論以此譏笑他。 [5] 
天紀三年(279年)八月,軍師張悌升任丞相(《建康實錄》載張悌為丞相、領軍師將軍 [10]  )。 [6]  封山都侯。 [19] 
天紀四年(280年),西晉大舉伐吳,吳末帝孫皓命張悌督護軍孫震、丹陽太守沈瑩、副軍師諸葛靚,率眾三萬渡江迎戰。到牛渚時,沈瑩説:“晉在蜀地備辦水軍很久了,現在舉國上下齊心,一定率全益州之兵力順江而下。我們上流的軍部,缺乏戒備,名將皆死,幼少上任,恐怕沿江各城,都將無法抵禦啊。晉國水軍,也必定會到達此地,我們應集中眾人之力,等待一戰。現在渡江迎戰,恐怕不能取得勝利,如果兵敗,吳國就大勢已去了。”張悌説:“吳國名將都已死,這是眾人皆知的事,不是今天才發生的。我擔心蜀軍來到此地,軍心必定恐懼,並將無法休整恢復。現在應該渡過江去,可以決一死戰。如果我們失敗了,那麼我們同是為國捐軀,沒有什麼悔恨的,如果取勝,那麼敵人就會向北逃亡。我們將積蓄萬倍兵力,威勢由南而上中道迎擊,不擔心不能破敵。如果按照您的計策,恐怕兵力散盡,我麼只能坐以待斃,而君臣都投降,無一人死,不也是恥辱嗎?”於是渡江迎戰。 [11] 
張悌圍晉城陽都尉張喬於楊荷橋,張喬兵不過七千,閉柵自守,舉白接請降。諸葛靚建議屠殺張喬及其兵眾,張悌説:“強敵在前方,不適合先忙着處置他們的小部隊,況且殺害降人不吉利。”諸葛靚説:“這些人因為救兵未到、實力不足,故而假意投降當作緩兵之計,並非真心降服。趁敵軍沒有戰心時將他們盡皆坑殺,可以提升三軍的士氣。如果不處置就前進,他們必會成為後患。”張悌不聽,繼續前進。晉將王渾派司馬孫疇、討吳護軍張翰、揚州刺史周浚與吳軍結陣相對,沈瑩率領五千青巾兵三次衝鋒敵陣,晉軍都沒有動搖。沈瑩軍撤退後軍隊混亂,晉將薛勝、蔣班趁亂攻擊,吳軍潰散,張喬又從後進擊,大破吳軍於版橋。 [12]  [17] 
諸葛靚與五六百人退走,讓人去拉張悌一起走,張悌不肯,諸葛靚親自前往,對他説:“天下存亡是有定數的,難道是你一個人可以洞察的嗎,為何在此等死呢?”張悌流淚道:“仲思(諸葛靚表字),今天就是我的死期了。而且我還是孩童時,便為你家的丞相所賞識,我常常擔心自己不能死得其所,辜負了名賢眷佑。現在可以以身殉國,為什麼要逃走呢?不要再攔住我了。”諸葛靚也流淚不再牽他,才走了一百來步,就見到張悌被晉軍殺害。 [7]  張悌的首級也被晉軍傳到洛陽。 [18] 

張悌人物評價

三國志11張悌 三國志11張悌
陸凱:“姚信樓玄賀邵、張悌、郭逴薛瑩滕修及族弟喜、抗,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皆社稷之楨幹,國家之良輔。” [8] 
吳錄》:“悌少知名,及處大任,希合時趣,將護左右,清論譏之。” [15] 
襄陽耆舊記》:“少有名理。”
周禮:“顛危國祚勢難支,江左全收大將旗。張悌死忠懷食祿,為臣到此是男兒。”
三國演義》:“杜預巴山見大旗,江東張悌死忠時。已拚王氣南中盡,不忍偷生負所知。” [14] 

張悌軼事典故

張悌造攻車

三十國春秋》記載:吳主孫皓得知晉朝即將興師,令張悌造攻車於戲場。 [16] 

張悌人縛軍師

臨海郡松陽縣人柳榮跟隨張悌至揚州,因病在船上去世兩日了,當時軍隊已經上岸,沒有人埋葬他,他忽然大叫,説:“有人要捆綁軍師!有人要捆綁軍師!”聲音非常激烈揚,於是活了過來。眾人問他怎麼了,柳榮説:“我上天走到北斗星門下,看見有人要捆綁張悌,心裏很吃驚,不知不覺就大聲喊了起來,説‘為什麼捆綁張軍師。’門下人對我感到惱怒,怒斥驅使讓我離開。我感到很害怕,嘴裏喊出了沒説完的話。”那天,張悌就戰死。柳榮在晉元帝司馬睿在位時還活着。 [9] 

張悌史料記載

襄陽耆舊記·張悌傳》 [13] 

張悌文學形象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張悌形象與正史相似。司馬炎分兵伐吳時,張悌為丞相,分兵派諸將拒敵。自己則率眾出牛渚渡江抵抗。晉軍所到之處都被攻克,於是王濬等順流而下,張悌率沈瑩等力戰,死於亂軍之中。 [14] 
參考資料
  • 1.    歷代名臣名人像  .國學圖庫[引用日期2013-12-01]
  • 2.    《襄陽耆舊記》:悌字巨先,襄陽人,少有名理,孫休時為屯騎校尉。
  • 3.    張悌半身像取自清顧沅輯,道光十年刻本《古聖賢像傳略》。
  • 4.    《襄陽耆舊記》:魏伐蜀,吳人問悌曰:“司馬氏得政以來,大難屢作,智力雖豐,而百姓未服也。今又竭其資力,遠征巴蜀,兵勞民疲而不知恤,敗於不暇,何以能濟?昔夫差伐齊,非不克勝,所以危亡,不憂其本也,況彼之爭地乎!”悌曰:“不然。曹操雖功蓋中夏,威震四海,崇詐杖術,征伐無已,民畏其威,而不懷其德也。丕、叡承之,系以慘虐,內興宮室,外懼雄豪,東西馳驅,無歲獲安,彼之失民,為日久矣。司馬懿父子,自握其柄,累有大功,除其煩苛而布其平惠,為之謀主而救其疾,民心歸之,亦已久矣。故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擾,曹髦之死,四方不動,摧堅敵如折枯,蕩異同如反掌,任賢使能,各盡其心,非智勇兼人,孰能如之?其威武張矣,本根固矣,羣情服矣,奸計立矣。今蜀閹宦專朝,國無政令,而玩戎黷武,民勞卒弊,競於外利,不脩守備。彼強弱不同,智算亦勝,因危而伐,殆其克乎!若其不克,不過無功,終無退北之憂,覆軍之慮也,何為不可哉?昔楚劍利而秦昭懼,孟明用而晉人憂,彼之得志,故我之大患也。”吳人笑其言,而蜀果降於魏。
  • 5.    《吳錄》:悌少知名,及處大任,希合時趣,將護左右,清論譏之。
  • 6.    《三國志·卷四十八》:八月,以軍師張悌為丞相。
  • 7.    《襄陽耆舊記》:晉來伐吳,皓使悌督沈瑩、諸葛靚,率眾三萬渡江逆之。至牛渚,沈瑩曰:“晉治水軍於蜀久矣,今傾國大舉,萬里齊力,必悉益州之眾浮江而下。我上流諸軍,無有戒備,名將皆死,幼少當任,恐邊江諸城,盡莫能御也。晉之水軍,必至於此矣!宜畜眾力,待來一戰。若勝之日,江西自清,上方雖壞,可還取之。今渡江逆戰,勝不可保,若或摧喪,則大事去矣。”悌曰:“吳之將亡,賢愚所知,非今日也。吾恐蜀兵來至此,眾心必駭懼,不可復整。今宜渡江,可用決戰力爭。若其敗喪,則同死社稷,無所復恨。若其克勝,則北敵奔走,兵勢萬倍,便當乘威南上,逆之中道,不憂不破也。若如子計,恐行散盡,相與坐待敵到,君臣俱降,無復一人死難者,不亦辱乎!”遂渡江戰,吳軍大敗。諸葛靚與五六百人退走,使過迎悌,悌不肯去,靚自往牽之,謂曰:“(且夫)〔巨先〕,天下存亡有大數,豈卿一人所知,如何故自取死為?”悌垂涕曰:“仲思,今日是我死日也。且我作兒童時,便為卿家丞相所拔,常恐不得其死,負名賢佑顧。今以身徇社稷,復何遁邪?莫牽曳之如是。”靚流涕放之,去百餘步,已見為晉軍所殺。
  • 8.    《三國志·吳書·潘濬陸凱傳第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2-01]
  • 9.    《搜神記》:臨海松陽人柳榮從悌至楊府,榮病死船中二日,時軍已上岸,無有埋之者,忽然大呼,言“人縛軍師!人縛軍師!”聲激揚,遂活。人問之,榮曰:“上天北斗門下卒見人縛張悌,意中大愕,不覺大呼,言‘何以縛張軍師。’門下人怒榮,叱逐使去。榮便去,怖懼,口餘聲發揚耳。”其日,悌戰死。榮至晉元帝時猶在。
  • 10.    《建康實錄 卷四》:秋七月,以張悌為丞相領軍師將軍。
  • 11.    《資治通鑑 卷八十一》:吳主聞王渾南下,使丞相張悌督丹楊太守沈瑩、護軍孫震、副軍師諸葛靚帥眾三萬渡江逆戰。至牛渚,沈瑩曰:"晉治水軍於蜀久矣,上流諸軍,素無戒備,名將皆死,幼少當任,恐不能御也。晉之水軍必至於此,宜畜眾力以待其來,與之一戰,若幸而勝之,江西自清。今渡江與晉大軍戰,不幸而敗,則大事去矣!"悌曰:"吳之將亡,賢愚所知,非今日也。吾恐蜀兵至此,眾心駭懼,不可復整。及今渡江,猶可決戰。若其敗喪,同死社稷,無所復恨。若其克捷,北敵奔走,兵勢萬倍,便當乘勝南上,逆之中道,不憂不破也。若如子計,恐士眾散盡,坐待敵到,君臣俱降,無復一人死難者,不亦辱乎!"
  • 12.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四年春,立中山、代等十一王,大赦。濬、彬所至,則土崩瓦解,靡有御者。預又斬江陵督伍延,渾復斬丞相張悌、丹楊太守沈瑩等,所在戰克。【幹寶晉紀曰:吳丞相軍師張悌、護軍孫震、丹楊太守沈瑩帥眾三萬濟江,圍成陽都尉張喬於楊荷橋,眾才七千,閉柵自守,舉白接告降。吳副軍師諸葛靚欲屠之,悌曰:"強敵在前,不宜先事其小;且殺降不祥。"靚曰:"此等以救兵未至而力少,故且偽降以緩我,非來伏也。因其無戰心而盡坑之,可以成三軍之氣。若舍之而前,必為後患。"悌不從,撫之而進。與討吳護軍張翰、揚州刺史周浚成陳相對。沈瑩領丹楊鋭卒刀楯五千,號曰青巾兵,前後屢陷堅陳,於是以馳淮南軍,三衝不動。退引亂,薛勝、蔣班因其亂而乘之,吳軍以次土崩,將帥不能止,張喬又出其後,大敗吳軍於版橋,獲悌、震、瑩等。】
  • 13.    襄陽記-清人筆記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28]
  • 14.    三國演義(第120回)國學子部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0-28]
  • 15.    卷四十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第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28]
  • 16.    《太平御覽 卷三百三十六 兵部六十七》引蕭方等《三十國春秋》曰:吳王皓聞師之將興也,乃使劉恪守牛渚,使張悌造攻車於戲場。
  • 17.    《晉書 卷四十二 列傳第十二》:吳丞相張悌、大將軍孫震等率眾數萬指城陽,渾遣司馬孫疇、揚州刺史周浚擊破之,臨陣斬二將,及首虜七千八百級,吳人大震。
  • 18.    《晉書 卷三 帝紀第三》:王渾、周浚與吳丞相張悌戰於版橋,大敗之,斬悌及其將孫震、沈瑩,傳首洛陽。
  • 19.    《襄陽記》:張悌,字巨先,襄陽人,少有名理。孫休時,為屯騎校尉。孫皓時,為丞相,封山都侯。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