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忠旭

(雜優育種研究二室主任)

鎖定
職務:雜優育種研究二室主任
中文名
張忠旭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遼寧瀋陽
出生日期
1963年
畢業院校
瀋陽農業大學
性    別
學    歷
博士研究生

張忠旭人物生平

1997年獲瀋陽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專業碩士學位,2004年考取瀋陽農業大學並獲瀋陽農業大學作物學與耕作學博士學位,曾多次榮獲遼寧省農科院先進工作者,2004年被評為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人選。現任遼寧省稻作研究所雜優育種研究二室主任、北方雜交粳稻工程技術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作物學會水稻產業分會會員、遼寧省農學會會員。

張忠旭研究項目

1985年,張忠旭畢業後分配到遼寧省農科院稻作研究所,作為著名雜交水稻育種專家楊振玉先生的科研助手,開始從事雜交粳稻育種研究工作。
二十多年來,他先後曾承擔農業部、科技部、省科委(科技廳)“七五”、“八五”、“九五”“十五”攻關課題、國家“863”等項目。
1996年-2000年承擔了國家科委項目“北方兩系法水稻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副主持),
2001-2003年承擔了農業部課題“超高產雜交稻選育” (副主持),
1999-2003年承擔了總理基金“北方超級雜交粳稻的選育”(副主持);
2001年-2002年主持國家和地方聯合攻關“北方粳型超高產雜交稻選育及配套技術研究”;
2004-2006年主持科技部成果轉化資金項目“超級雜交粳稻遼優5218、遼優1052試驗示範”;
2005-2007年主持農業部農業結構調整重大專項“北方專用水稻新品種選育及高產高效技術研究”;
2005-2007主持省科技攻關“高產優質雜交稻新組合選育”課題;
2009-2011年主持農業部“北方稻區超級雜交粳稻新品種選育”;
2010年-2011年承擔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超級雜交粳稻新品種遼優2006、遼優9906示範推廣”(副主持);
2010-2011年承擔國家863計劃 “雜交粳稻配套應用技術研究”(副主持);
2011年主持遼寧省專利轉化資金項目“粳型雜交水稻高產製種技術應用”。

張忠旭學術理論

在學術理論研究方面,率先提出選育超高產中高稈、散穗型超級雜交粳稻時適當放寬對株高的限制,強調縮短第一、二節間長度、增加穗及穗頸節間長度在株高中的比例,以及加強基部莖稈各性狀的物理強度的超級雜交粳稻育種理論,選育耐肥、高而不倒的雜交粳稻新品種;在半直立穗理想株型超級雜交粳稻選育中,首先提出了以雜種優勢、理想株型、生態育種相結合,採用“優優配組和秈粳基因交換重組搭配協調適度”的原則,利用半矮稈、多穗、柱頭外露率較高(50%)優質半直立穗型粳型不育系與中稈、重穗、優質、抗病、一般配合力較強的彎曲穗型或半直立穗型廣親和恢復系配組,選育中高稈、優質、高產、抗逆理想株型雜交粳稻的技術路線,由此育成了遼優9906、遼優99957、遼優99960、遼優99210等理想株型雜交粳稻,解決了雜交粳稻高產、優質、抗倒之間的矛盾,為優質理想株型雜交粳稻育種提供科學依據。
在雜交粳稻抗倒伏能力研究方面,首次對選育的耐肥、高而不倒的雜交粳稻系列組合從微觀莖稈結構到宏觀羣體結構進行抗倒伏系統分析,探索利用雜種優勢塑造適合北方地區的雜交粳稻的理想株型模式。

張忠旭研究成果

在雜交粳稻育種上取得顯著的成果:
“雜交粳稻新組合秀優57開發”1990年獲遼寧省政府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北方遼寧地區實用型水稻光温敏雄性不育系選育研究”1998年獲遼寧省政府科學技術進步獎三等獎;
“雜交粳稻育種理論與方法及骨幹親本選育與應用”2003年獲遼寧省政府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該成果居國際領先水平);
“優質高產兩系雜交水稻新品種豐兩優1號選育與產業化”2008年獲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科學研究成果三等獎;
“超級兩系雜交稻揚兩優6號選育與應用”2009年獲神農中華農業科技獎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
“雜交粳稻9優418及其三系親本的選育與應用”2010年獲江蘇省政府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張忠旭出版著作

在多家省級以上刊物發表文章,其中主筆發表文章30餘篇,專著1部《北方雜交粳稻遺傳改良與生理基礎》(副主編),參編專著2部,翻譯2篇,其中“水稻抗倒伏能力與莖稈物理性狀的關係及其對產量的影響”一文獲遼寧省農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樂哉今歲事,贏得稻雲黃”,我們期待着張忠旭研究員勇攀高峯,為雜交粳稻的發展做出更大貢獻。《農業科技通訊》2012年第3期 [1] 

張忠旭經濟效益

先後申請國家發明專利6項,獲得專利兩項:
“粳型雜交水稻高產製種方法”2008年獲國家發明專利;
“粳型雜交水稻恢復系快速定向選育技術”2008年獲國家發明專利。
作為第一完成人育成了遼優4418、遼優3218、遼優0201、遼優2006、遼優2016、遼優9906等雜交粳稻新組合。
作為主要完成人育成了秀優57、屜優418遼優5218、九優418等雜交粳稻品種;這些品種均已通過國家和遼寧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北方地區水稻增產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些雜交粳稻組合在北方稻區總計推廣應用8040萬畝,增加純經濟效益57億元人民幣,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參與育成的N廣佔型光温敏不育系配製的系列組合(豐兩優1號、揚兩優6號、新兩優6號、兩優6326)2001—2009年在全國累計推廣應用面積9 045萬畝,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