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志珺

鎖定
張志珺,女,漢族,中共黨員,籍貫山東齊河,留英歸國博士(PhD),主任醫師 [1]  ,教授,東南大學首席教授,神經精神病學家,國家衞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
張志珺教授從醫37年,帶領團隊基於臨牀難題,開展科學研究,推動診療進展;主持國家級和省部市級科研項目30餘項,獲得教育科技成果獎3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52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80餘篇,共培養研究生134名,其中博士生55名。 [2] 
中文名
張志珺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63年12月17日
畢業院校
英國謝菲爾德大學醫學院
學    歷
博士研究生
教學職稱
教授、博士生導師 (Ph.D導師)
臨牀職稱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MD導師)
執業地點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
職    務
科主任,研究所所長,醫學院系主任
專業方向
神經精神病學

張志珺人物經歷

張志珺於1963年12月17日出生於河南省鄭州市,1986年6月畢業於東南大學醫學院,1986年7月至1995年11月在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原南京鐵道醫學院附屬醫院)相繼擔任神經內科住院醫師、總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從2004年至今,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神經內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特聘教授,首席教授,碩士生和博士生導師 [2]  ;2021年4月至今受聘於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研究員及深圳理工大學(籌)生命健康學院傑出教授。 [2] 
張志珺教授主持國家級和省部市級科研項目30餘項,包括國家科技部973計劃課題、863計劃項目、十二五新藥創制、十三五重大研發計劃、十四五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合作、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重大研發計劃指導專家組項目以及面上項目;獲得教育科技成果獎30餘項,其中省部級排名第一科技成果獎4項,包括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1項,江蘇省科技成果一等獎1項;至2022年11月共發表學術論文520餘篇,其中SCI收錄論文280多篇,包括The Lancet, Am J Psychiatry, Mol Psychiatry, Biol Psychiatry, Radiology, Nat Genetics, Stroke, Brain, Adv Funct Mater等;2014-2021年度連續8年入選全球醫學高被引學者,2020年度全球神經科學領域top2%影響力學者,2021年度醫學領域全球頂尖科學家榜,2022年全球學者學術影響力排行榜;已獲授權中國和國際發明專利6項,被受理16項;出版專著15部。 [2] 

張志珺教育背景

1971年春至1976年夏,小學,鄭州市金水區緯五路三小,少先隊中隊委(長),三好學生,班主任李瑞榮老師,全國“為人師表優秀教師”,河南省特級教師等;
1976年秋至1978年冬,初中,鄭州市金水區緯五路中學,班長,中共青年團團員,三好學生,班主任王好勤老師;
1978年冬至1981年6月,初三和高中,鄭州市第十一中學,三好學生,班主任孫世賢老師;
1981年9月至1986年6月,本科,學士學位,東南大學醫學院(原南京鐵道醫學院醫療系),班長、年級宣傳部部長,中共黨員,三好學生,年級輔導員李春成和洪大蓉老師;
1985年6月至1986年5月,臨牀實習,鄭州大學第五附屬醫院(原鄭州鐵路中心醫院),實習組大組長;
1995年11月至2000年2月,英國謝菲爾德學院英語進修,英國謝菲爾德大學醫學院精神衞生系(The Unit of Mental Health, Medical School,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UK)碩博研究生,博士學位(PhD),導師:Peet Malcolm系主任,主任醫師;
1999年3月至2000年2月,英國謝菲爾德大學生物醫學科學系(The Department of Biomedic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UK)博士後培訓,導師Gavin P Reynolds教授,曾任英國神經精神藥理學會主席;

張志珺工作經歷

1986年7月至1995年11月,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原南京鐵道醫學院附屬醫院)內科住院醫師,神經內科住院醫師、總住院醫師、主治醫師;
2000年3月至2004年4月,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腦科醫院精神科,大科副主任,神經精神疾病研究所副所長,副主任醫師,副教授,上崗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
2000年至2006年累計兩年多做為高級訪問學者先後在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和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Queen’s University Belfast, UK)科研合作,合作方為Gavin P Reynolds教授;
2004年5月至今,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神經內科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特聘教授,首席教授,碩士生和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流動站導師,東南大學神經精神醫學研究所所長,東南大學醫學院神經精神病學系系主任;曾任東南大學生命科學和醫學部學部委員,發育與疾病相關基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核心學術骨幹,生物電子學國家重點實驗室PI;
2021年4月受聘於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所腦認知與腦疾病研究所研究員及深圳理工大學(籌)生命健康學院傑出教授。 [2] 

張志珺擅長領域

神經系統常見病、多發病、危急重症和疑難雜症診斷、治療與搶救;精神心理疾病診斷與干預。

張志珺研究方向

神經精神疾病基礎與臨牀研究;目前主攻方向為抑鬱障礙診療生物學標記物及其功能驗證與精準靶向干預。
張志珺教授圍繞研究方向,開展科學研究,開創性工作和創新性成果按研究年限先後舉例如下:
  1. 基於患者屍檢腦組織首次發現鈣結合蛋白-PV標誌的精神分裂症海馬GABA能中間神經元選擇性缺失(Schizophr Res. 2002; Biol Psychiat. 2002),做為美國Stanley Foundation資助研究100多個神經化學分子中最顯著三個標記物之一(Biol Psychiat, 2005),為確定特殊GABA亞型是精神疾病模式動物和海馬相關記憶障礙神經病理特徵提供了早期實證;
  2. 基於臨牀患者闡明瞭抗精神病藥物所致不良反應的藥物遺傳機制,包括肥胖、代謝綜合徵、遲發性運動障礙、性功能障礙等,為醫藥公司修訂不良反應説明書提供了中國漢族羣體的實證,早期提出了基因水平個體化治療的理念(Lancet. 2002; Mol Psychiatr. 2002; Am J Psychiat. 2003; Brit J Psychiat. 2004);
  3. 經過20多年的探索,為採用多模態MRI揭示高級腦功能紊亂及其研究中遇到的難點與困惑不斷提出新思路新方法與研究證據(Biol Psychiat. 2008, 2009; Radiology. 2010; Psychol Med 2015, 2021; Cereb Cortex. 2016; Brain Behav Immun. 2016; NeuroImage-Clin. 2021; Biol Psychiat-Cogn N. 2021),例如首次為痴呆高危人羣“老年期抑鬱”和“遺忘性輕度認知障礙”“共”“異”腦區提供了腦白質結構系統網絡層面的實證(J Neurosci. 2012);
  4. 近年聚焦抑鬱障礙精準診療,基於患者,採用多組學結合生物信息學和機器學習並嚴格多重驗證篩選候選分子,並結合跨物種模式動物深入揭示其功能(Mol Psychiatry. 2020; Biol Psychiat. 2020; EBioMedicine. 2021a,b)並研發磁電神經調控和精準遞送靶向干預(Sci China Life Sci. 2021; Chem Eng J. 2021; Adv Funct Mater. 2022),為確定抑鬱障礙診療生物標記物、藥物新靶點和精準靶向干預提供相互印證的證據。 [2] 

張志珺科研項目

張志珺教授先後主持國家省部市級科研項目30餘項,其中國家級18項,主要包括科技部973計劃課題、863計劃項目、十二五新藥創制、十三五重大研發計劃和十四五科技創新2030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重大國際合作、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重大研發計劃指導專家組項目和麪上項目等,國家級項目具體如下:
項目名稱:抑鬱症的發病機制及干預技術研究-課題一抑鬱症生物和環境危險因素研究
項目編號:2022ZD0211701
經費來源:科學技術部中國生物技術發展中心 科技創新2030“腦科學與類腦研究”重大項目
起止年月:2023年1月至2027年12月
項目名稱:抑鬱障礙臨牀診斷、干預與轉歸的客觀標記物研究
項目編號:2016YFC1306700
經費來源: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重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控研究
起止年月:2016年9月-2020年12月(優秀結題)
項目名稱:抑鬱症個體化用藥生物標誌物篩查以及檢測試劑盒研發
項目編號:2012ZX09506-001-009
經費來源:科技部十二五計劃——“重大新藥創制”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起止年月:2012年1月-2015年12月
項目名稱:抗抑鬱藥物治療效應基因組學研究與臨牀應用
項目編號:2008AA02Z413
經費來源:國家高科技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
起止年月:2008年1月-2010年12月
項目名稱:抑鬱症和精神分裂症的基因與環境相互作用機理研究-課題8臨牀藥物療效個體差異
項目編號:2007CB512300;課題編號:2007CB512308
經費來源: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 973項目
起止年月:2007年7月-2011年8月(優秀結題)
項目名稱:維生素D結合蛋白介導小膠質細胞和神經元交互作用參與抑鬱發生分子和環路機制及其診療生物學標記物研究
項目編號:82130042(常見精神障礙的診療相關生物標記物及其生物學機制)
經費來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重點項目
起止年月:2022年1月-2026年12月
項目名稱:神經導航rTMS刺激視覺皮層個體化快速抗抑鬱及其機制和生物學標記研究
項目編號:81830040(物理性腦刺激治療精神、神經疾病的生物學基礎)
經費來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重點項目
起止年月:2019年1月-2023年12月
項目名稱:AD源性MCI患者血小板候選生物學標誌物縱向隨訪研究
項目編號:81671046
經費來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面上項目
起止年月:2017年1月-2020年12月
項目名稱:情感記憶調控環路解析的戰略調查研究
項目編號:91132000、91232000、91332000、91432000、91632000、91732000、91832000、92032000
經費來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重大研發計劃
起止年月:2010年1月-2018年12月
項目名稱:AD超早期髓鞘損傷以及抗LINGO-1促髓鞘重塑在AD診治中的作用
項目編號:81420108012
經費來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地區)合作項目
起止年月:2015年1月-2019年12月(優秀結題)
項目名稱:TREK-1 雙孔鉀離子通道拮抗效應與抗抑鬱治療快速起效分子機制研究
項目編號:31371074
經費來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面上項目
起止年月:2014年1月-2017年12月
項目名稱:少突神經膠質細胞與抑鬱症發生機制研究(中加健康研究合作計劃)
項目編號:81061120529
經費來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地區)合作與交流項目:NSFC-CIHR
起止年月:2011年1月-2013年12月
項目名稱:利用多模態磁共振在體探尋遺忘型輕度認知障礙神經影像特徵- 三年隨訪研究
項目編號:30971016
經費來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面上項目
起止年月:2010年1月-2012年12月
項目名稱:臨牀精神病學和生物精神病學
項目編號:30825014
經費來源: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起止年月:2009年1月-2012年12月(優秀結題)
項目名稱:TREK-1亞型雙孔鉀離子通道與腦卒中後抑鬱大鼠海馬神經再生關係研究
項目編號:30770779
經費來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面上項目
起止年月:2008年1月-2010年12月
項目名稱:腦卒中後抑鬱大鼠海馬神經細胞再生和5-HT1A受體關係的研究
項目編號:30570656
經費來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面上項目
起止年月:2006年1月-2008年12月
項目名稱:利用結構和功能核磁共振在體研究幻聽發生的神經基礎
項目編號:30370519
經費來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面上項目
起止年月:2004年1月-2006年12月
項目名稱:精神分裂症患者體重增加藥物反應遺傳研究
項目編號:30170344
經費來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面上項目
起止年月:2002年1月-2004年12月

張志珺學術論文

張志珺教授及其研究團隊至2022年底發表學術論文520餘篇,SCI收錄論文280餘篇,其中精神分裂症GABA能中間神經元病理特徵、精神藥物不良反應遺傳學、多模態MRI研究例如痴呆譜系疾病共同或差異腦網絡、ERP-MRI兼容技術揭示海馬情景記憶提取特徵、痴呆小動物7T MRI測定髓鞘受損、機器學習預測和鑑別痴呆及其轉歸、抑鬱障礙非編碼RNA生物標記物及其功能、基於任務態MRI結合近紅外神經導航的rTMS精準靶向個體化抗抑鬱,自主研發超順磁納米精準腦區注射外加磁場抗抑鬱、磁電調控修復神經損傷等,部分創新性發現,分別做為封面、高被引、F1000評論和國際頂級期刊正面評價論著得到國內外同道認可並推動診療進展,2014-2021年度連續8年入選全球醫學高被引學者。 [2] 
代表性論文:
(1) Xue L, Ye Q, Wu LY, Li D, Bao SY, Lu QB, Liu S, Sun DK, Sheng ZH, Zhang ZJ*, Gu N*, Sun JF*. Magneto-mechanical effect of magnetic microhydrogel for improvement of magnetic neuro-stimulation. Nano Research. 2023 Accepted.
(2) Kong Y Y *, Niu S, Gao H, Yue YY, Shu H, Xie CM, Zhang ZJ, Yuan YG*. Multi-Stage Graph Fusion Networks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Diagnosis. IEEE T Affect Comput. 2022; 13(4):1917-1928.
(3) Yang HB, Yu ZY, Ji SS, Yan J, Kong Y, Huo Q, Zhang ZJ*, Niu YM*, and Liu Y*. Regulation of synovial macrophages polarization by mimicking efferocytosis for therapy of osteoarthritis. Adv Funct Mater. 2022 Accepted.
(4) Dang XL, Zhang ZJ*, Luo XJ*.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using dopaminergic neuron eQTL identifies risk genes for Parkinson's disease. Movement Disord. 2022 Accepted.
(5) Wang JY, Liu JW, Li SW, Li XY, Yang JF, Dang XL, Mu CG, Li YF, Li KQ, Li J, Chen R, Liu YX, Huang D, Zhang ZJ, Luo XJ*. Genetic regulatory and biological implications of the 10q24.32 schizophrenia risk locus. Brain. 2022 Accepted.
(6) Chen R, Yang ZH, Liu JW, Cai X, Huo YX, Zhang ZJ, Li M*, Chang H* and Luo XJ*. Functional genomic analysis delineates regulatory mechanisms of GWASidentified bipolar disorder risk variants. Genome Med. 2022; 14(1):53.
(7) Han YH, Wu D, Wang YJ, Xie J, Zhang ZJ*. Skin alph a-synuclein deposit patterns: A predictor of Parkinson's disease subtypes. EBioMedicine. 2022; 80: 104076.
(8) Xie J#, Cheng ZH#, Gu LH, Wu BK, Zhang GJ, Shiu WS, Chen RL, Wang Z, Liu C, Tu J, Cai XC, Liu J*, Zhang ZJ*. Evaluation of cerebrovascular hemodynamics in vascular dementia patients with a new individual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algorithm. Comput Meth Prog Bio. 2022; 213:106497.
(9) Lu QB#, Wu FF#, Jiao J, Xue L, Song RZ, Shi YC, Kong Y, Sun JF, Gu N, Han MH*, Zhang ZJ*. Selective activation of ABCA1/ApoA1 signalling in the primary visual cortex by magnetoelectric stimulation rapidly ameliorates depression-like behaviours via regulation of synaptic plasticity. iScience.2022; 25(5):104201.
(10) Jiao J, Wang F*, Huang JJ, Huang JJ, Li ZA, Kong Y, Zhang ZJ*.Microfluidic Hollow Fiber with Improved Stiffness Repairs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through Non-invasive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and Controlled Release of NGF. Chem Eng J. 2021; 426 :131826.
(11) Shi YC#, Song RZ#, Wang Z#, Zhang H, Zhu JL, Yue YY, Zhao Y*, Zhang ZJ*. Potential clinical value of circular RNAs as peripheral biomarker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EBioMedicine. 2021;66:103337.
(12) Shi YC#, Song RZ#, Wang Z#, Zhang HX, Zhu JL, Yue YP, Zhao Y*, and Zhang ZJ*. Non-coding RNAs in depression: promising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biomarkers. EBioMedicine. 2021;71:103569.
(13) Gao LJ, Gu LH, Shu H, Chen J, Zhu JL, Wang B, Shi YC, Song RZ, Li K, Li XR, Zhang HS, Zhang HX, Zhang ZJ*. The reduced left hippocampal volume related to the delayed P300 latency in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Psychol Med. 2021; 51(12):2054-2062.
(14) Zhang ZJ#* , Zhang HX#, Xie CM#, Zhang M#, Shi YH, Song RZ, Lu X, Zhang HS, Li K, Wang B, Yang YF, Li XR, Zhu JL, Zhao Y, Yuan TF and Northoff Georg*. Task-relate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ased neuronavig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by individualized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of visual cortex. Sci China Life Sci. 2021; 64 (1) :96-106.
(15) Zuo L, Xie J, Liu Y, Leng S, Zhang ZJ*, Yan FL*. Down-regulation of circular RNA CDC14A peripherally ameliorates brain injury in acute phase of ischemic stroke. J Neuroinflamm. 2021; 18:283.
(16) Qian FY, Guo YD, Zu J, Zhang JH, Zheng YM, Ali AI, Pan ZH, Xie CM*, Gao HC*, Zhang ZJ*. A novel recessive mutation affecting DNAJB6a causes myofibrillar myopathy. Acta Neuropathol Com. 2021; 9(1) :23.
(17) Shu H#, Gu LH#, Yang P#, Lucas MV, Gao LJ, Zhang H, Zhang H, Xu Z, Wu W*, Li L*, Zhang ZJ*. Disturbed temporal dynamics of episodic retrieval activity with preserved spatial activity pattern in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 simultaneous EEG-fMRI study. NeuroImage-Clin. 2021; 30 :102572.
(18) Shi YC#, Wang Z#, Cheng PD, Cheng PY, Zhao K, Zhang HX, Shu H, Gu LH, Wang Q, Zhang HS, Xie CM, Liu Y*, and Zhang ZJ*. Episodic memory-related imaging features as valuable biomarkers for the diagno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A multicenter study based on machine learning. Biol Psychiat-Cogn N. 2021; 20 :30378-30385.
(19) Zhang Y#, Du LF#, Bai Y#, Han B#, He CC# , Gong L, Huang RR, Shen L, Chao J, Liu P, Zhang HX, Zhang HS, Gu L, Li JX, Hu G, Xie CM*, Zhang ZJ*, Yao HH*. CircDYM ameliorates depressive-like behavior by targeting miR-9 to regulate microglial activation via HSP90 ubiquitination. Mol Psychiatr. 2020; 25(6):1175–1190.
(20) Zuo L, Zhang L, Zu J, Wang Z, Han B, Chen BL, Cheng MJ, Ju MZ, Li MY, Shu GF, Yuan MQ, Jiang W, Chen XF, Yan FL, Zhang ZJ* and Yao HH*. Circulating circular RNAs as biomarkers for the diagnosis and prediction of outcomes in acute ischemic stroke. Stroke. 2020; 51(1):319–323.
(21) Xu Z, Xie CM, Xia L, Yuan YG, Zhu H, Huang XF, Li CH, Tao Y, Qu XX, Zhang FY*, Zhang ZJ*. Targeted exome sequencing identifies five novel loci at genome-wide significance for modulating antidepressant response in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Transl Psychiat. 2020; 10(1):30.
(22) Lu QB#, Sun JF#, Yang QY, Cai WW, Xia MQ, Wu FF, Gu N*, Zhang ZJ*. Brain magnetic stimulation using iron oxide nanoparticle-mediated selective treatment of the left prelimbic cortex as a novel strategy to rapidly improve depressive-like symptoms in mice. Zool Res. 2020; 41(4):381–394.
(23) Wang Z#, Xie J#, Tang TY, Zeng CH, Zhang Y, Zhao Z, Zhao DL, Geng LY, G, Zhang ZJ, Ju SH, Teng GJ*.Collateral Status at Single-Phase and Multiphase CT Angiography versus CT Perfusion for Outcome Prediction in Anterior Circulation Acute Ischemic Stroke. Radiology. 2020; 296:393–400.
(24) Zhang Y, Huang RR, Cheng MJ, Wang LR, Chao J, Li JX, Zheng P, Xie P, Zhang ZJ, Yao HH*. Gut microbiota from NLRP3-deficient mice ameliorates depressive-like behaviors by regulating astrocyte dysfunction via circHIPK2. Microbiome. 2019; 7(1):116.
(25) Liao WX, Zhang XR*, Shu H, Wang Z, Liu D, Zhang ZJ*. The characteristic of cognitive dysfunction in remitted geriatric depression and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Psychiat Res. 2017; 251:168-175.
(26) Bai F*, Shi YM, Yuan YG, Xie CM, Zhang ZJ*. Immunity factor contributes to altered brain functional networks in individuals at risk for Alzheimer’s disease: Neuroimaging-genetic evidence. Brain Behav Immun. 2016;56:84-95.
(27) Shu H#, Shi YM#, Chen G, Wang Z, Liu D, Yue CX, Ward D, Li W, Xu Z, Chen G, Guo Q, Xu J, Li SJ*, Zhang ZJ*. Opposite neural trajectories of apolipoprotein E I mu 4 and I mu 2 alleles with aging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risks of Alzheimer's disease. Cereb Cortex. 2016, 26(4):1421–1429.
(28) Xie C*, Bai F, Yuan BY, Yu H, Shi YM, Yuan YG, Wu D, Zhang ZS, Zhang ZJ*. Joint effects of gray matter atrophy and alter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on cognitive deficits in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patients. Psychol Med 2015; 45(9):1799-1810.
(29) Deng M, Wei L, Zuo XB, Tian YH, Xie F, Hu PP, Zhu CY, Yu FQ, Meng Y, Wang HH, Zhang FF, Ma HJ, Ye R, Cheng HD, Du J, Dong WW, Zhou SS, Wang CQ, Wang Y, Wang JY, Chen XW, Sun ZW, Zhou N, Jiang YB, Liu XX, Li XG, Zhang N, Liu N, Guan YJ, Han YS, Han YZ, Lv XY, Fu Y, Yu H, Xi CH, Xie DD, Zhao QY, Xie P, Wang X, Zhang ZJ, Shen L, Cui Y, Yin XY, Cheng H, Liang B, Zheng XD, Tatia M C Lee, Chen G, Zhou FS, Jan H Veldink, Wim Robberecht, John E Landers, Peter M Andersen, Ammar Al-Chalabi, Chris Shaw, Liu CF, Tang BS, Xiao SX, Janice Robertson, Zhang FY, Leonard H van den Berg, Sun LD, Liu JJ, Yang S, Ju XD, Wang K* & Zhang XJ. 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es in Han Chinese identify two new susceptibility loci for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Nat Genet. 2013; 45(6):697-702.
(30) Zhang XY, Liu L, Liu S, Hong X, Chen da C, Xiu MH, Yang FD, Zhang ZJ, Zhang X, Kosten TA, Kosten TR. Short-term tropisetron treatment and cognitive and P50 auditory gating deficits in schizophrenia. Am J Psychiat . 2012;169(9):974-81.
(31) Zhuang LY, Kiu XY, Xu XH, Yue CX, Shu H, Bai F, Yu H, Shi YM, Zhang ZJ*. Association of the interleukin 1 beta gene and brain spontaneous activity in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J Neuroinflamm. 2012;9:753.
(32) Xie CM, Bai F, Yu H, Shi YM, Yuan YG, Chen G, Li WJ, Chen GY, Zhang ZJ*, Li SJ*. Abnormal insula functional network is associated with episodic memory decline in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NeuroImage. 2012; 63(1): 320-327.
(33) Bai F#, Shu N#, Yuan Y, Shi Y, Yu H, Wu D, He Y*, Zhang ZJ*. Topologically convergent and divergent connectivity patterns of white matter structural networks between remitted geriatric depression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J Neurosci. 2012; 32(12): 4307–4318.
(34) Xie CM, Joseph Goveas, Wu ZL, Li WJ, Chen GY, Malgorzata Franczak, Piero G. Antuono, Jennifer L. Jones, Zhang ZJ*, Li SJ*. Neural basi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memory deficits in nondemented subjects: resting-state fMRI study. Hum Brain Mapp. 2012;33(6):1352-63.
(35) Zhang HY, Wang SJ, Liu B, Ma ZL, Yang M, Zhang ZJ, Teng GJ. Resting brain connectivity: changes during the progress of Alzheimer disease. Radiology. 2010; 256(2): 598-606.
(36) Bai F, Zhang ZJ*, David R. Watson, Hui Yu, Shi YM, Yuan YG, Zang YF, Zhu CZ, Qian Y. Abnormal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of hippocampus during episodic memory retrieval processing network in amnestic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Biol Psychiat. 2009; 65(11): 951-958.
(37) Wang SH, Zhang ZJ*, Guo YJ, Teng GJ, Chen BA.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serotonin 1A receptor in the dentate gyrus in association with chronic mild stress: A rat model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Psychiat Res. 2009; 170 (2-3): 245-251.
(38) Zhang XB, Zhang ZJ*, Sha WW, Xie CM, Xi GJ, Zhou HH, Zhang YM.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increases glial cell-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 serum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drug-resistant depression. Psychiat Res. 2009; 170 (2-3): 273-275.
(39) Yuan YG, Zhu WL, Zhang ZJ*, Bai F, Yu H, Shi YM, Qian Y , Liu W, Jiang TZ, You JY, Liu ZN. Regional gray matter changes are associated with cognitive deficits in remitted geriatric depression: an optimized voxel-based morphometry study. Biol Psychiat. 2008; 64 (6): 541-544.
(40) Zhang ZJ*, Hao GF, Shi JB, Mou XD, Yao ZJ, Chen N. Investigation of the neural substrates of voice familiarity in Chinese schizophrenic patients with auditory verbal hallucination:A event-related fMRI study. Acta Psychiat Scand. 2008;118(4): 272-280.
(41) Wang CJ, Zhang ZJ*, Sun J, Zhang XB, Mou XD, Zhang XR, Shang XF, Zhang TQ. Serum free fatty acids and glucose metabolism, insulin resistance in schizophrenia with chronic antipsychotics. Biol Psychiat. 2006; 60(12): 1309-1313.
(42) Zhang ZJ, Yao ZJ, Liu W, Fang Q, Reynolds GP. Effects of antipsychotics on fat deposition and changes in leptin and insulin levels-Magnetic imaging study of previously untreated people with schizophrenia. Brit J Psychiat. 2004; 184: 58-62.
(43) Reynolds GP, Zhang ZJ, Zhang XB. Association of antipsychotic drug-induced weight gain with a 5-HT2C receptor gene polymorphism. Lancet. 2002; 359 (9323): 2086-2087.
(44) Zhang ZJ, Zhang XB, Sha WW, Zhang XB, Reynolds GP. Association of a polymorphism in the promoter region of the serotonin 5-HT2C receptor gene with tardive dyskinesia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Mol Psychiatr. 2002; 7(7): 670-671.
(45) Bearsly CL, Zhang ZJ, Patten I, Reynolds GP. Selective deficits in prefrontal cortical GABAergic neurons in schizophrenia defined by the presence of calcium-binding proteins. Biol Psychiat. 2002; 52(7): 708-715.
(46) Zhang ZJ, Reynolds GP. A selective decrease in the relative density of parvalbumin-immunoreactive neurons in the hippocampus in schizophrenia. Schizophr Res. 2002; 55(1-2):1-10. [2] 

張志珺著作譯作

張志珺教授參編、譯編、副總編和副譯編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領域專著15部。
  1. 《西氏內科學》,譯者,(預計2023年上半年正式出版)
  2. 《陶國泰兒童少年精神醫學》,編委,(預計2023年上半年正式出版)
  3. 《科學應用—神經科學》,編委,2021年7月份編寫
  4. 《缺血性腦血管病》,編委,人民衞生出版社;2021年9月
  5. 《哈里森神經內科學》,譯者,科學出版社;2018年4月
  6. 《哈里森內科學》,副主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6月
  7. 《精神病學》;編委;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10月
  8. 《神經內科學習題集》;編委;人民衞生出版社;2014年6月
  9. 《精神病學學習指導與習題集》;編委;人民衞生出版社;2013年9月
  10. 《精神病學》;編委;人民衞生出版社;2013年3月
  11. 《醫學行為學》;副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年3月
  12. 《神經內科學高級教程》;編委;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年4月
  13. 《人格障礙》;副主編;人民衞生出版社;2009年4月
  14. 《精神病學學習指導與習題集(第3版)》;編委;人民衞生出版社;2008年7月
  15. 《精神病學(第6版)》;編委;人民衞生出版社;2008年6月
  16. 精神病學》;副主編;科學出版社;2002年8月
  17. 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編委;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年1月

張志珺發明專利

為了推動研究成果的轉化,張志珺教授及其合作團隊共申請受理專利20餘項,目前獲得授權6項。授權中國和國際發明專利如下:
  1. 澳大利亞革新專利:維生素D結合蛋白作為標誌物在精神疾病抑鬱症診斷中的應用,授權公告日:2021年5月19日
  2. 中國發明專利:維生素D結合蛋白作為標誌物在精神疾病抑鬱症診斷中的應用,授權公告日:2021年4月23日
  3. 中國發明專利:超順磁性氧化鐵納米顆粒在製備用於治療神經性疾病的神經磁刺激增強劑中的應用,授權公告日:2019年11月12日
  4. 中國發明專利:外周血全血長鏈非編碼RNA作為診斷抑鬱症的用途,授權公告日:2022年7月5日
  5. 中國發明專利:一種周圍神經損傷修復系統,授權公告日:2022年11月22日
  6. 中國發明專利:一種磁性水凝膠器件及其製備方法和應用,授權公告日:2022年7月29日 [2] 

張志珺學生培養

張教授在東南大學醫學院神經精神病學系和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承擔了五系十一門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海外班中英文教學,張志珺教授至今共培養研究生134名,其中博士生55名,優秀畢業生獲國家優博論文提名1名,江蘇省優博論文3名,江蘇省優碩論文1名,東南大學優秀碩士生和博士生論文共5名。一大批優秀畢業生逐漸成為高校附屬醫院和三級甲等醫院國家級和省部市級人才,做為學科和學術帶頭人堅持不懈從事醫教研和管理工作。獲得優秀研究生論文名單如下:
  1. 2022年度東南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結合利用多組學和機器學習技術探尋抑鬱症客觀生物標記物,張志珺(學生:師亞晨),東南大學,2022.6.21,證書號:SEUYB2022057
  2. 2018年江蘇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基於神經影像特徵的遺忘型輕度認知損害患者痴呆轉化模型構建與臨牀應用研究,張志珺(學生:陳玖),江蘇省學位委員會,2018.12.20
  3. 2018年東南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基於神經影像特徵的遺忘型輕度認知損害患者痴呆轉化模型構建與臨牀應用研究,張志珺(學生:陳玖),東南大學,2018.10.10
  4. 2016年寶鋼優秀學生教育獎,導師:張志珺(學生:陳玖),發證日期:2016.11,證書號:201620210,寶鋼教育基金會
  5. 2013年全國優秀博士論文提名獎:遺忘型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多模態磁共振成像研究,柏峯(導師:張志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2014年4月3日
  6. 2012年江蘇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遺忘型輕度認知障礙患者多模態磁共振成像研究,張志珺 (學生:柏峯),江蘇省學位委員會,2012.11,CX12B028
  7. 2010年江蘇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老年抑鬱症恢復期認知損害:從神經心理學測量到神經影像學研究,張志珺(學生:袁勇貴),江蘇省學位委員會,2010.11,CX10B036
  8. 2009年江蘇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指導教師:遺忘型輕度認知損害臨牀診斷、神經心理學特徵和BDNF血清水平及其基因多態性研究,張志珺(學生:宇輝),江蘇省學位委員會,2009.10,2009S023
  9. 2009年寶鋼優秀學生特等獎指導教師:張志珺(學生:柏峯),寶鋼教育基金會,2009.11,200920305

張志珺獲獎情況

張志珺科研教育成果獎

張志珺教授及其研究團隊共獲得科技教育成果獎31項,包括四項排名第一的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2009年度和2016年度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一等獎2項,2012年度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1項,2014年度江蘇省科技成果一等獎等,具體如下:
  1. 2021江蘇省預防醫學科技一等獎:老年性痴呆高危人羣早期識別體系的構建及臨牀應用,謝春明,張志珺,任慶國,王贊,顧麗華,束昊,王燕娟,吳迪,張正生,江蘇省預防醫學會,2021.11,證書號:2021-1-5-R1
  2. 2021東南大學教學成果二等獎:新型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構建與實踐,謝春明,張志珺,任慶國,閆福嶺,郭怡菁,東南大學,2021.8
  3. 2019年度江蘇省科技進步三等獎:抑鬱症的發病機制及療效預測標記研究,袁勇貴,張志珺,徐治,李曉莉,王贊,吳迪,嶽瑩瑩,侯正華,尹營營,江蘇省人民政府,2020.3.4,證書號:2019-3-141-R2
  4. 2019年度華夏醫學科技二等獎:老年性痴呆高危人羣早期篩查和診斷及其生物標記物與干預,張志珺,謝春明,袁勇貴,任慶國,閆福嶺,張洪英,束昊,陳玖,王贊,吳迪,顧麗華,孫君君,侯正華,張正生,王燕娟,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2019.12.27,獲獎編號:2019320.1457,證書編號:20193201457P1
  5. 2019年江蘇省衞生廳新技術引進獎二等獎:老年性痴呆高危人羣早期篩查和診斷及其生物標記物與干預,謝春明,任慶國,張志珺,江蘇省衞生廳,2019.12.3,證書號:2019-2-162-3
  6. 2016年度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一等獎:認知障礙發生機制和早期預警與干預研究,張志珺,徐林,陳曉春,柏峯,謝春明,潘曉東,袁勇貴,閆福嶺,毛榕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7.02.22,證書號:2016-020
  7. 2015年度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抗抑鬱藥物療效評估和預測方法及臨牀應用,徐治,張志珺,南京市人民政府,2016.1,證書號:201521032
  8. 2016年度江蘇醫學科技獎三等獎:磁共振影像學分析在認知障礙機制探討中的應用,柏峯,任慶國,張正生,周紅,張志珺,發證日期:2016.12.28,證書號:2016-A-181401P5-1,江蘇省醫學會
  9. 2014年度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老年性痴呆早期預警、診斷與干預研究,張志珺,陳曉春,汪凱,袁勇貴,柏峯,潘曉東,謝春明,朱春燕,王少華,閆福嶺,任慶國,江蘇省人民政府,2015.1.6,證書號:2014-1-14-R1
  10. 2014年度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抑鬱症的共病診斷、治療及發病機制研究,袁勇貴,吳愛勤,侯鋼,張志珺,劉陽,柏峯,李海林,李晶晶,姜文顥,中華醫學會,2014.12.29,證書號:201403175P0804
  11. 2014年度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神經影像技術在阿爾茨海默病早期診斷中的應用,柏峯,謝春明,張正生,袁勇貴,張志珺,南京市人民政府,2015.1,證書號:201414210075
  12. 2014年江蘇醫學科技二等獎:抑鬱症的共病診斷、治療及發病機制研究,袁勇貴、吳愛勤、侯鋼、張志珺、劉陽、柏峯、李海林、李晶晶、姜文顥,江蘇省醫學會,2014.12.30,2014-A-180500P7-4
  13. 2012年江蘇省衞生廳新技術引進一等獎:遺傳影像技術在老年抑鬱症轉化為老年性痴呆中早期預警價值,袁勇貴,張志珺,2012.07.01
  14. 南京市科技進步三等獎:老年抑鬱症認知損害的發生機制研究,袁勇貴,張志珺,柏峯,尤加永,臧署雨,2012.3,證書號:2011000142
  15. 2011年度上海市科學技術一等獎:阿爾茨海默病及相關任職障礙的發病機制和診治的基礎與臨牀,陳生弟,裴鋼,陳紅專,張志珺,王剛,趙簡,柏峯,王昊,馬建芳,楊紅旗,上海市人民政府,2011.11.23,20114292-1-R04
  16. 2011年中華醫學科技一等獎:精神疾病認知障礙的發生機制與臨牀研究,張志珺,李凌江,汪凱,袁勇貴,柏峯,滕皋軍,閆福嶺,馬寧,朱春燕,任慶國,王少華,程懷東,宇輝,張曉斌,張正生,中華醫學會,2011.11.16,證書號201101170P1501
  17. 2011年江蘇醫學科技二等獎:精神疾病認知障礙的發病機制與臨牀研究,張志珺,袁勇貴,柏峯,滕皋軍,閆福嶺,江蘇省醫學會,2011.12.20,2011A024P5-1
  18. 2011年江蘇省衞生廳新技術引進二等獎:2型糖尿病患者認知功能損害的規範化診療,周紅,張正生,張志珺,2011.12.31
  19. 2009年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一等獎:嚴重精神疾病發病機制和藥物治療研究,張志珺,李凌江,張向榮,袁勇貴,馬寧,王從傑,宇輝,楊建立,張曉斌,王少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0.1.25,2009-022
  20. 2009年民政部科學技術創新成果三等獎:抗精神病藥物所致遲發性運動障礙的分子遺傳學研究,張曉斌,沙維偉,張志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2009.7,2009-MZ-25
  21. 2008年江蘇省衞生廳新技術引進獎一等獎:神經重症監護病房在神經內科的建立與運作,張志珺,徐海清,江蘇省衞生廳,2008.12.24,第5號
  22. 2008年江蘇省衞生廳新技術引進獎一等獎:免疫抑制預測重症腦卒中相關性感染的臨牀應用,閆福嶺,張志珺,江蘇省衞生廳,2008.12.24,第6號
  23. 2007年度江蘇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抗精神病藥物治療相關代謝綜合症的藥理遺傳學研究,張志珺,王從傑,牟曉冬,孫靜,張向榮,張曉斌,江蘇省人民政府,2008.5.6,2007-03-108-01
  24. 2007年粟宗華精神衞生一等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腦側化與幻聽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張志珺,粟宗華精神衞生獎基金會,2007.12
  25. 2005年度中華醫學科技三等獎:抗精神病藥物治療效應和不良反映的藥理遺傳學研究,張志珺,張曉斌,姚志劍,牟曉冬,張向榮,孫靜,侯鋼,沙維偉,中華醫學會,2005.12.19,200503160P0801
  26. 2005年度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精神分裂症藥物治療的遺傳學研究,張志珺,張曉斌,姚志劍,牟曉冬,張向榮,南京市人民政府,2006.2,200527061
  27. 2003年度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抗精神病藥物所致遲發性運動障礙的分子遺傳學研究,張志珺,南京市人民政府,2004.1,200343171
  28. 11th Biennial Winter Workshop on Schizophrenia (瑞士)“青年科學家獎”:張志珺,2002.2
  29. 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chizophrenia Research (加拿大)“資深青年科學家獎”:張志珺,2001.4
  30. 10th Biennial Winter Workshop on Schizophrenia (瑞士)“青年科學家獎”:張志珺,2000.2
  31. 9th Biennial Winter Workshop on Schizophrenia (瑞士) “青年科學家獎”:張志珺,1998.2

張志珺學術人才榮譽

張志珺教授榮獲政府授予的人才稱號和榮譽包括,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者,國家衞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中國傑出神經內科醫師學術成就獎,江蘇省科教強衞工程醫學傑出人才,江蘇省突出醫學成就獎等,具體如下:
  1. 2018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者:張志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19.1.16,證書編號:2018182201
  2. 中國傑出神經內科醫師學術成就獎,張志珺,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2017.06
  3. 2016科教強衞工程醫學傑出人才:張志珺,發證日期:2016.10,江蘇省衞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
  4. 2016江蘇省突出醫學成就獎,張志珺,江蘇省醫學會,2016.6
  5. 2015年度第七屆國家衞生計生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張志珺,國家衞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2015.7,證書號:2015063
  6. 2012年度江蘇留學回國先進個人:張志珺,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2012.7
  7. 2012年度江蘇省優秀科技工作者:張志珺,江蘇省科學技術協會,2012.8
  8. 2011年江蘇省333工程人才(第二層次),張志珺,江蘇省人才工作領導小組,2011.9,(2011)Ⅱ-127號
  9. 2011年江蘇省優秀重點人才,張志珺,江蘇省衞生廳,2011.4.18,2011-3-6
  10. 2011東南大學中泰國立二等獎教金:張志珺
  11. 2008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張志珺
  12. 2007年度常州市人民政府獎教金:張志珺
  13. 2005年度六大人才高峯(C類):從腦卒中後抑鬱探討“抑鬱”情感障礙發生的神經生物學機制和治療策略,張志珺,江蘇省人事廳,2006.8,2006354
  14. 2004年南京市中青年行業技術、學科帶頭人:張志珺
  15. 2000年南京市衞生系統“213”人才培養工程(第三層次):張志珺
  16. 11th Biennial Winter Workshop on Schizophrenia (瑞士)“青年科學家獎”:張志珺,2002.2
  17. 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Schizophrenia Research (加拿大)“資深青年科學家獎”:張志珺,2001.4
  18. 10th Biennial Winter Workshop on Schizophrenia (瑞士)“青年科學家獎”:張志珺,2000.2
  19. 9th Biennial Winter Workshop on Schizophrenia (瑞士) “青年科學家獎”:張志珺,1998.2

張志珺學術任職

張志珺教授先後在國家省市各級學會兼職,如中國神經科學學會全國常務理事,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精神病學基礎與臨牀分會常委,第一屆中國醫促會認知障礙分會全國主任委員等。另外,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第十三屆、十四屆醫學科學部專家評審組成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情感與記憶的神經環路基礎”指導專家組成員;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評審專家;國家SFDA臨牀藥理機構評審專家;教育部高等學校臨牀醫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精神醫學專業教學指導分委會委員;江蘇省醫學會醫療事故技術鑑定專家等,學會任職詳情如下: [2]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七屆理事會 常務理事(2019.10-2023.10)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精神病學基礎與臨牀分會第五屆委員會 常委(2020.10-2024.9)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第八屆委員會神經心理與行為神經病學學組 副組長(2020.9.1)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第五屆委員會 全國委員(2020.12-2023.12)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 常務理事(2019.12.26-2024.12.25)
中華預防醫學會卒中預防與控制委員會血壓管理委員會 全國委員(2018-)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認知障礙分會 全國主任委員(2017.5.20-2022.11.19)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神經退行性疾病分會第一屆委員會 常委(2017.4-2021.4)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認知障礙分會 全國主任委員(2017.5.20-2020.5.19)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第四屆委員會 全國委員(2017.06-2020.06)
世界血管聯盟中國分部腦血管病專家委員會 副主委(2017.10.19-2019.10.18)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精神病學基礎與臨牀分會第四屆委員會 常委(2016.1-2020.9)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六屆理事會 全國理事(2015.10-2019.10)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神經病學分會 委員(2015.11-2018.11)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第六屆委員會痴呆與認知障礙學組 全國委員 (2014.2)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分會第一屆認知障礙委員會 全國委員(2014.6-2017.6)
江蘇省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遺傳及相關疾病學組 組長(2016.5-2019.5)
江蘇省醫學會第九屆神經病學分會 委員(2015-2017)
江蘇省醫學會第八屆精神病學分會 副主任委員(2013.12-2016.12)
江蘇省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神經變性病學組 副組長(2013.8-2016.8)
中國藥理學會藥物基因組學委員會 全國委員(2011.11)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第五屆理事會 全國理事(2011.10-2015.10)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第二屆委員會 全國委員(2009.2-2012.2)
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第七屆老年神經病學專業 全國委員(2010.7)
中華醫學會老年醫學分會神經病學組第七屆委員會 全國委員(2009.12)
國際神經精神藥理學會(CINP)中國分會(ChCNP)全國委員
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活血化瘀專業 副主任委員(2018.6-2021.5)
江蘇省中西醫結合學會活血化瘀專業 副主任委員(2015.5-2018.5)
江蘇省醫師協會第二屆神經內科醫師分會 委員(2012.12.27)
江蘇省醫學會第八屆神經病學分會 委員(2012.12.27)
江蘇省醫學會第九屆理事會 理事(2011.3.12)
江蘇省醫師協會第一屆理事會 理事(2010.1.23)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第四屆委員會 青年委員(2007.11.20)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第四屆神經心理學與行為神經病專業 全國委員
中國醫師協會神經內科醫師分會第二屆委員會 全國委員
中華醫學會醫學遺傳學會精神病學組 全國委員
江蘇省醫學會第七屆神經病學分會 委員(2009.11.26)
江蘇省醫學會第二屆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 委員(2008.9.19)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精神神經專業第三屆委員會 常務委員(2005)
中國神經科學學會精神神經專業第三屆委員會 委員(2004)
江蘇省醫學會第七屆精神病學分會 委員(2003-2006)
江蘇省衞生廳醫學倫理委員會 委員(2009.12)
南京醫學會神經精神專科分會第十一屆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南京中西醫結合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 副主任委員
南京醫學會神經精神專科分會第九屆委員會 委員
浙江大學醫學院精神衞生中心學術委員會第一屆 委員(2016.2-2018.2)
精神疾病診斷與治療北京市重點實驗室第二屆學術委員會 委員(2016.6-2019.6)
河南省生物精神病學重點實驗室第二屆學術委員會委員
東南大學生命科學與醫學部 委員
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臨牀研究倫理委員會獨立顧問

張志珺社會任職與稱號

2002年南京市第八屆華僑聯合會委員歸國留學人員工委會副主任
2003年中國婦女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2010年“東南大學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2011年江蘇省在寧高校黨代表
2011年江蘇省高等學校優秀共產黨員標兵,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週年,參與錄製中共江蘇省委教育工作委員會電視宣傳片
2011年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
2011年全國衞生系統職工職業道德建設標兵,中國教科文衞體工會全國委員會
2011年江蘇省第二屆名醫民選百姓信任的醫療專家
2018年胡潤-平安中國好醫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