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志忠

(中國內地男演員、國家一級演員)

鎖定
張志忠,1955年11月出生於中國北京市,中國內地男演員、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演員 [1] 
代表作品:《娥》《衝出死亡營》《我的中國芯》《聖僧鳩摩羅什》等。
本    名
張志忠
性    別
民    族
漢族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55年11月
畢業院校
中央戲劇學院
星    座
天蠍座 [4] 
代表作品
《娥》
代表作品
衝出死亡營
《我的中國芯》
聖僧鳩摩羅什 [9] 
職    業
演員
主要成就
第七屆“梅花獎”
第三屆“金獅獎
中央戲劇學院首屆“學院獎”
創作札記
舞台,永遠駐守的家園
妻    子
張秋萍

張志忠早年經歷

1971年考入哈爾濱話劇院,哈爾濱對張志忠來説,並不僅僅是一個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那裏更是他事業走向成功的起點,用他自己的話説,那裏有無數個手把手教過他的老師與前輩。1986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1998年調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張志忠演藝經歷

2017年出演《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飾演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 [2]  主要作品有《榆樹下的慾望》。
2021年,在《百鍊成鋼》中飾演簡萬春;在《武當一劍》中飾演盧象升;參演電視劇《不惑之旅》。 [8] 
2020年,在《最初的相遇,最後的別離》中飾演黃髮祥。在《天邊加油站》中飾演王重慶。參演《帶你歸家》。 [7] 
2021年6月13日,參加電視劇《百鍊成鋼 [11] 
2022年,參演電影《這個殺手不太冷靜》。 [12] 
2023年1月30日,參演的電視劇《君子盟》播出。 [60-61] 

張志忠主要作品

張志忠參演電影

張志忠參演電視劇

張志忠話劇

(按首映時間排)
年份
話劇名
角色
2013
《有一種毒藥》
高希天
2012
甲子園
羣眾
2012
《知己》
吳兆騫
2009
知己
2008
《生·活》
--
2007
凱伯特
2007
《足球俱樂部》
勞森
2007
《蔡文姬》
左賢王
2007
高希天
2004
《開市大吉》
説書人
2002
《足球俱樂部》
現在主教練勞利
2001
蔡文姬
左賢王
1996
《阮玲玉》
唐文山
1996
1994
《滿江紅》
1991
《莊稼漢》
鐵柱
1991
《哈姆萊特》
哈姆萊特
1990
《暖冬》
長子
1990
《哈姆萊特》
哈姆萊特
1989
《曹植》
1989
《蛾》
1988
《安提戈涅》
海蒂
1988
《桑樹坪紀事》
福林爹、霸場的、估產幹部、小青年、牛舞、主唱等
1988
《虎符》
信陵君
1987
《哈姆萊特》
哈姆萊特
1985
《飛吧,海燕》
周毅
1984
《十五的月亮》
吳安
1983
《濛濛雨啊濛濛雨》
林林
1982
《吉它輕輕彈》
蘭力
1981
《十五樁離婚案的調查剖析》
羅南
1980
《拳王》
肖弟
1978
《保爾·柯察金》
保爾•柯察金
1977
《救救她》
徐志偉
1973
《風華正茂》
趙晨光
資料來源 [9] 

張志忠電視紀錄片

年份
片名
角色
合作演員
2011
辛亥

張志忠其他信息

朗誦:電視劇《大宋提刑官》片尾曲《滿江紅》,《悲劇的誕生》(上)(下),《喜劇的誕生》
小品:1987年《雨巷》中飾失意青年

張志忠獲獎記錄

第七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首屆中央戲劇學院“學院獎”(表演獎)
馬來西亞文化部“94”國慶戲劇節紀念獎
張志忠朗誦
電影《冼星海》獲第十九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電影《冼星海》獲珠海電影節“小百花”最佳男主角獎
首屆全國電視小品大獎賽三等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獎
中國劇協黑龍江分會“榮譽獎”
首屆東北話劇節表演一等獎
首屆東北地區小品彙演個人優秀表演獎
第三屆黑龍江省文花創作大獎榮譽獎
黑龍江戲劇小品大賽導演一等獎
黑龍江省文化藝術事業“獎勵基金獎”
哈市藝術人員基本功大賽“一等獎”
哈市“十佳演員”稱號
第三屆哈市天鵝文藝大獎“優秀表演獎”
2012年第4屆澳門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提名《鐵人王進喜》 [3] 

張志忠人物經歷

張志忠成長曆程

1955年11月張志忠出生在北京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原以為可以長成一個京腔京韻的正宗北京人,可是,命運卻偏偏給張志忠的人生來了一個曲折前行。就在他不滿7歲那年,張志忠隨父母下放來到了哈爾濱
兩個月後,張志忠該上小學了,太平區民樂小學———那是他度過六年小學生活的地方。
不長時間,這個從北京來的張志忠,不僅能説一口純正的東北口音的普通話,還練就一身游泳的本領。
對於張志忠來説,生活在哈爾濱的36年時間裏,道里區給他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演員張志忠 演員張志忠
張志忠小學從太平區民樂小學畢業以後,中學就讀於太平區第十二中學,家裏也一直住在太平區,只是偶爾父母有時間,才帶他們幾個孩子到道里區去逛一逛。那時候在張志忠的印象當中,彷彿只有道里區、南崗區才是真正的哈爾濱市。因此,每次只要聽父母説要去道里、南崗,他的心裏就別提有多興奮了。
張志忠説,自從爸爸媽媽領着他們幾個孩子去過道里區、南崗區,他才知道城市原來是那個樣子的,幼小的孩子心中充滿了嚮往。張志忠只要有機會回哈爾濱,無論多忙,他都要抽時間到中央大街走一走,他自己很詩意地總結説:“那不是在走路,而是在走過歷史!”是啊,他豈止是走過中央大街的歷史,他更是在用一種特殊的形式,走過自己成長的歷程,因為那條大街上也留下了他作為一個孩子的童年的歡樂與嚮往。
哈爾濱對張志忠來説,並不僅僅是一個曾經生活過的地方,那裏更是他事業走向成功的起點,用他自己的話説,那裏有無數個手把手教過他的老師與前輩。
1971年,張志忠從太平區第十二中學畢業後,憑藉自己的聰穎與天資,順利考入了哈爾濱話劇院。説起這個過程,張志忠説他最應該感謝的就是他的中學音樂老師孫淑筠,因為孫老師可以稱得上是他的啓蒙老師。那時候,孫老師拉着手風琴給他們上音樂課,而張志忠就坐在教室的第一排,隨着孫老師悠揚的手風琴聲,張志忠賣力地唱着,集體唱完之後,孫老師讓小張志忠跟着伴奏獨自唱一遍。他唱完之後,教室裏是掌聲一片。從那以後,孫老師推薦張志忠進了學校的宣傳隊。
不久,中學就要畢業了,當時哈爾濱話劇院演員彭玉的女兒和張志忠是同學,彭玉對這些孩子也很熟悉,知道他們要畢業了,彭玉就來問他:“志忠,你不考話劇院啊?”當時把張志忠就給問住了,自己能行嗎?
巧的是,孫淑筠老師的想法與彭玉不謀而合。彭玉親自為張志忠編排了一套節目,有朗誦、小品等,並一招一式地教給他,一點一滴地糾正他……張志忠説他是幸運的,因為在成長的路上遇到了這麼多的好老師。
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排練,張志忠在話劇院的考試中毫不費力地就考取了。從此,他走上了自己心愛的舞台。剛到話劇院的時候,張志忠對自己的要求甚是嚴格,每天都在排練場練到深夜。可以説,張志忠今天憑藉自己的實力開拓出來的一片天地,與當年在哈爾濱話劇院練功房裏每一個夜晚的苦練密不可分,正是那時的一分分耕耘,才有累累碩果。
哈爾濱話劇院在17年前排演了原創大型寫意話劇《蛾》,其演出形式的創造性和獨特的藝術想象力震動了全國演藝界。該劇在1989年獲得首屆東北地區話劇節優秀演出獎。編劇、導演、演員分別獲得全部的一等獎。而張志忠也因主演此劇於1990年獲得國家第七屆“梅花獎”。從那以後,張志忠在話劇舞台上一發而不可收,憑藉自己的實力出演了《救救她》、《保爾·柯察金》、《蔡文姬》、《虎符》等一大批劇目,獲得了很多的獎項。
張志忠在哈爾濱話劇院一共呆了28年,這28年既是他事業起步的階段,也是他事業走向顛峯的時期。他記得曾經在那裏度過的日日夜夜,記得那裏每一位幫助過他的師長與同行們……

張志忠作品介紹

《太平天國》楊秀清 《太平天國》楊秀清
扮演楊秀清是張志忠從藝以來接到的最重要的角色,為此,他苦做案頭工作。張志忠説,他眼裏的楊秀清是一個出身低微卻天資聰穎、智計深沉的人,他指揮打仗往往與古兵法不謀而合,而且很能治理朝政。為了演繹好這一人物,張志忠採用了“冷處理”的辦法:面部表情冷峻、説話節奏沉穩、手勢富有力度,顯示出一種不怒自威的氣勢。
天嘯
《天嘯》 《天嘯》
在電視劇《天嘯》中,張志忠成功地塑造了一個粗中有細、有勇有謀、敢作敢當的軍人形象。為了塑造好這個人物,從開機到關機,他整整75天沒有睡好一個安穩覺,常常是夜不能寢,半夜三更爬起來研讀劇本。他説,他過去也演過部隊領導,但真正讓他領銜主演部隊領導的戲,這還是第一次,尤其是五、六十年代軍人的戲。他反覆對那個時期人物的思想、行為,人與人之間關係的處理進行揣摩。為此,他每天除了進現場演戲,只要有空隙時間,他都是在研讀劇本,找出每場戲的戲核和人物關係的鏈接點,並將自己對每場戲的心得看法,詳細記在劇本空欄中,真正用心、用功去演這個人物。
《天地糧人》
《天地糧人》(3張)
一貫以“硬漢”形象示人的張志忠,堪稱性格派的代表,此次他在《天地糧人》中扮演憑藉妻子孃家的高官背景,順利當上副省長的曲正平,然而政見上的迥異,使得他與好友高遠分道揚鑣,成為勢不兩立的敵人。具有豐富表演經歷的他,將掙扎於情感和利慾的人物性格刻畫得逼真動人。
在路上
這是一部展示內審人風采的長篇電視連續劇,主人公內部審計部部長——田浩然,憑着深厚的專業知識、踏實深入的工作作風,把堅守原則看作比生命還重要。從選項、立項,風險預測上層層把關,將兼併的企業重新整合、打造,不斷給天海集團注入新的新鮮血液,贏得了龍城市委市政府、集團董事會的高度讚揚,更使他的老上級董事長孟顯龍對他刮目相看,給他及他的內審部門一把尚方寶劍——內審報告對集團所有項目都有一票決定權。看完此劇,對田浩然的人品和堅守原則的態度很是讚賞,同時對他能有那樣的審計環境而欣慰。
張志忠 張志忠
該劇從曹魏的全新視角切入,抒寫了魏國軍師司馬懿跌宕起伏的傳奇一生,
展現了波瀾壯闊的後三國時代。張志忠在劇中飾演性格耿直公正的司馬防
司馬懿之父。

張志忠創作札記

舞台,永遠駐守的家園
————“高希天”創作日記
話劇《有一種毒藥》劇照
話劇《有一種毒藥》劇照(6張)
重新回到闊別已久的排練場,心中油然升起一種親切感。一切似乎都是那樣的熟悉,猶如骨髓配型成功一樣百分百的吻合,好像一下子就融入了進去。望着每一塊佈景、每一件道具及每一位合作者,我這位曾經視舞台藝術如生命、被中戲的同學戲稱為“戲癌”,而如今卻對舞台表現出一種冷漠態度的“遊子”,被感動了,我回來了。
回來了,我又回到了熟悉的排練場……
每日早早來到排練場,一個人靜靜地,一支煙,一杯茶,細細揣摩昨日已排過的段落和即將排練的下一場。一句台詞翻來覆去地誦讀,找到它最好的、最準確的表達方式和感覺。一段戲拿出幾套方案反覆與導演斟酌。我興奮、我更激動,因為我又重新站在舞台上主宰自己所飾人物的命運了。這就是話劇呀!它不會有拍影視“一條兒過”留下的遺憾。這就是舞台吸引我的無窮魅力。
只有話劇才會給你這樣的時間和空間,允許你將一句台詞,一段戲掰開了揉碎了去斟酌、推敲、探討、爭論。對手與對手之間,你來我往,你傳達給我一個信息,我將如何準確接受;再如何恰到好處地反饋回去,像“推手”一樣絲絲入扣,一環套一環,其過程真是美妙至極。
在平庸和粗俗的深處發掘詩情畫意
————《榆樹下慾望》創作心得
話劇《榆樹下的慾望》劇照
話劇《榆樹下的慾望》劇照(7張)
我首先是要感謝偉大的劇作家——尤金·奧尼爾先生為我們留下了《榆樹下的慾望》這部震撼人心的不朽劇作,才得以使我們這些中國的“戲劇人”能在幾十年後的今天有機會重新演繹這部“人間悲劇”。
這次塑造的《榆樹下的慾望》中凱伯特形象,也同樣傾注了我太多的心血。這個無數偉大演員塑造過的“父親”形象,我該怎麼演?我將如何去塑造?
絕不去重複上一個,始終是我追求的目標!
最終,我把凱伯特定位在:一個國王、一個嚴夫嚴父、一個孤獨可悲的老人。
我演吳兆騫
話劇《知己》劇照
話劇《知己》劇照(11張)
吳兆騫形象的塑造
此次參與郭啓宏先生花費近三十年之心血而鑄成的力作《知己》的創作,實乃我人生的大幸事。能塑造一位清代文人形象,正是我夢寐以求的。毫無疑問,最終目的是“不但要儘可能完美的完成人物塑造”,而且一定要超越前一個。清朝戲,自己除了在影視劇中接觸過外,在舞台上完整地上演一出清代人間悲喜大戲尚屬首次。
初始,可以説心中無底。無數的未知在前面等着我。全新的人物,全新的年代,全新的劇本,全新的導演構思,未來的演出是一個什麼樣子——不知道。
於是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認真研讀劇本,把初讀劇本當作一頓饕餮大餐,細嚼慢嚥,反覆品味。因為這是一個在創作中不可小覷、十分重要的環節。
記得在哈爾濱話劇院學員班的時候,我的恩師高嵐先生就曾告誡我們:“第一次讀劇本,一定要選擇一個安靜的時刻,要認真閲讀,一氣呵成,並記錄下自己真實的感受。”我牢牢記住了這些話並沿用至今。歷經幾十年的表演經驗方體味出其中的奧妙,體味到“初讀”的無窮力量。
演出中,觀眾首先看到的是流放之前的吳兆騫。此時的他狂傲不羈,不把一般人放在眼裏。在小茶館裏引經據典、出口成詩。我緊緊抓住這些特徵,把他的風采展現出來,與第三階段的“迴歸”形成強烈對比,從而引起觀眾最後的反思。

張志忠個人生活

張志忠和夫人張秋萍 張志忠和夫人張秋萍
北京人習慣把家中最小的孩子叫做“老疙瘩”,張志忠和夫人張秋萍,結婚前在各自的家中都是“老疙瘩”,從小就習慣了享受父母及哥哥姐姐們的照顧,從沒為家務事操過什麼心。就連籌備結婚這麼大的事,都是兩家四位爸爸媽媽以及所有哥哥姐姐們包辦了所有的事情,新郎新娘只是在做新衣的時候自己走了一趟,因為量體裁衣這事別人替代不了。
兩個“老疙瘩”成為一家人後,仍與父母同住,繼續過着無憂無慮的日子。在父母的全力支持下,張志忠和張秋萍在事業上比翼雙飛。1986年,張志忠考進中央戲劇學院,次年,張秋萍也考入上海戲劇學院學化妝。夫妻倆當年所在的哈爾濱話劇院排演的話劇《蛾》在匯演中榮獲一等獎,張志忠獲表演一等獎,張秋萍獲得造型設計大獎。在哈爾濱文化系統組織的基本功考核比賽中,張秋萍為丈夫設計了偉人列寧的造型,以此肖像妝再獲一等獎。張志忠更是劇院的台柱子,第一個挑大樑的戲就是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一個人飾演從少年到雙目失明的保爾·柯察金,並曾因《蛾》劇榮獲戲劇表演的最高獎項——梅花獎。可是,家中的一場變故促使張秋萍很快轉變了自己的生活重心……
有了自己的兒子後,他們把孩子交給秋萍的媽媽照看,倆人依然一心奔事業。那一年夫婦倆隨劇院出國演出,從新加坡演到馬來西亞,一去就是半年。就在他們回到哈爾濱的當天晚上,秋萍的媽媽積勞成疾住進了醫院,並且再也沒從醫院出來,28天后,媽媽永遠離開了他們。張秋萍在難過之餘頗感內疚,媽媽是為了咱們的兒子累病的,我們太忽略老人的健康了,如果我們不下力氣把兒子培養好,實在對不起故去的母親。從此秋萍痛下決心,除每天認真做好本職工作,此外的事情一概不接,她要像母親一樣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家裏,放在兒子身上。
兩個“老疙瘩”終於開始不依賴別人,自己過日子了。可這談何容易啊!天天都要做飯,可張志忠連煤氣罐怎麼換都不知道;火牆裏邊堵了,滿屋子冒煙,明知道應該去掏,可就不知道該捅開哪塊磚去掏。結果,那火牆被他捅得到處是洞,像是個篩子……兒子就更不讓他們省心了,小時候老生病,還淘氣,經常會出點小狀況。有一回張志忠下班回家一進門,見妻子兒子正抱頭痛哭,他嚇了一跳,忙問原由。原來是兒子跟同學悠鐵門玩,被鐵門打在臉上,把兩顆剛剛換好長齊的門牙齊刷刷震掉了。聽完兒子的描述,張志忠只問了兩個字:牙呢?話音未落,他跳起身就往外跑……
説起張志忠的兒子,那可是爸爸媽媽的“金疙瘩”。他是當年北京四中的狀元,全北京的高考榜眼,一舉考上了清華大學。更重要的是,孩子不光學習成績優秀,還逐漸懂得了為人處世的道理。開始讀研究生課程後,又積極競選了學生會副主席,他想利用做社會工作的機會,有意識地培養自己人際交往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
天下的父母,哪個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儘早成材,成為一個善良聰明、好學進取、對社會有益的人。而天下的父母,哪一個是生來就有培養教育孩子的經驗呢?何況張志忠夫婦這對“老疙瘩”,曾幾何時,他們自己的生活還不能自理呢。説是教育孩子,其實也是教育自己,他們在和孩子同時成長。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