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德秀

(革命烈士)

鎖定
張德秀(1909—1934年),字之英,福建省泉州惠安縣張坂鎮(今屬泉州台商投資區)浮山村人。1930年,參加廈門進步組織普羅學社和互濟會組織,在黨組織直接領導下開展革命活動。1931年春夏間被派往瀋陽,開展黨的工作,其間被捕入獄。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日軍佔領瀋陽時被釋放出獄。1931年底回廈門,受中共廈門中心市委委派到晉江、南安一帶開展黨的工作,建立中共晉南臨時特別支部並擔任書記。1933年3月擔任中共廈門中心市委執委,主要負責互濟會黨團工作。同年11月調到漳州游擊區開展工作。1934年9月回廈門中心市委聯繫工作,途中不幸被捕並遭殺害,犧牲時年僅25歲。 [1] 
中文名
張德秀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9年
逝世日期
1934年9月
出生地
福建省泉州惠安縣張坂鎮(今屬泉州台商投資區)浮山村
人物生平
出生在惠安縣張坂鎮(今屬泉州台商投資區)浮山村的張德秀,從小家境貧寒。3歲時母親離世,他與祖母一起生活。1924年,年僅15歲的張德秀背井離鄉,前往石碼(現漳州市龍海區)幹雜工餬口。1926年,輾轉到廈門幫人打雜工,過着十分清苦的生活。 [1] 
苦難生活的磨鍊,使張德秀的意志更加堅強,吃苦耐勞的他在繁重的勞動之餘,還不忘自學文化知識。由於初到廈門時,正值大革命時期,在進步思想的影響下,張德秀陸續閲讀了一些社會科學書刊和革命文學作品,思想覺悟有了明顯提高。而交友甚廣的他,亦結交了許多青年知識分子,身邊不少友人是新聞記者。正是經常幫記者朋友開展日常採訪活動,張德秀在1928年冬成為廈門《思明日報》的一名外勤記者。 [1] 
1930年夏,張德秀在廈門參加了由李文端、曾奕梅等人發起的普羅學社。不久之後,這個學社由學術團體轉變成為黨的外圍組織,在黨組織的直接領導下開展革命活動。後因普羅學社解散,包括張德秀在內的一批成員一起轉入了反帝大同盟、互濟會組織。1931年春夏間,張德秀由黨組織派去瀋陽開展黨的工作。不久,他不幸被捕入獄。在獄中,他經受住反動派的嚴刑拷打,始終堅貞不屈,嚴守着一切機密,沒有暴露與共產黨組織的關係。九一八事變發生後,日軍佔領瀋陽,關在牢裏的一般囚犯被遣散,張德秀因此得以釋放出獄。 [1] 
歷經輾轉,張德秀終於在1931年冬天回到廈門,與組織接上關係,此後,他仍以報社記者的公開身份作為掩護,積極參加反帝大同盟的黨團工作,不久後便被吸收為中共黨員。同年底,受中共廈門中心市委委派,張德秀到晉江、南安一帶開展黨的工作,發展黨員及成立中共晉南臨時特別支部,並擔任書記一職。由於張德秀積極工作,晉南形勢頗有進展,革命活動的範圍逐步從安海擴大至東石、內坑、官橋、嶺兜、水頭、石井等地。同時,張德秀積極發動農民、工人、學生,組織了學生反日會、赤色工會、農民協會、婦女會和姐妹會,並注意吸收進步青年參加共青團組織,發展了20多名青年團員,建立了6個團支部。其中有兒童反日會組織,人數達600人,還有農會組織也頗具規模,如蓮河農民協會,參加組織的農民有150多人,更有包括帆船貧民和碼頭工人的組織。 [1] 
1933年2月,廈門中心市委被敵人破壞。在整頓和恢復組織的過程中,張德秀被提拔為中心市委執委,負責互濟會黨團工作。同年9月,國民黨反動派糾集百萬兵力向中央蘇區發動第五次軍事“圍剿”。為了配合中央蘇區反“圍剿”鬥爭,張德秀在晉南發動羣眾開展抗捐抗税鬥爭,他通過親友關係借槍,組織武裝遊擊小組,抵抗國民黨徵收捐税,並組織遊擊小組砍電杆、剪電線、挖公路、燒橋樑,破壞敵人的交通電訊,以擾亂敵人的後方,牽制敵人,減少對中央蘇區和安南永德地區的壓力。 [1] 
1933年11月,張德秀被派往漳州游擊區工作期間,曾多次回廈門向廈門中心市委彙報、請示工作。1934年9月,張德秀受漳州黨組織的委派,前往廈門向中心市委聯繫工作,途經漳浦地區反動民團的警戒線,為了避開敵人,他抄小路越過哨卡,不料遇到了反動民團的巡邏隊,張德秀不幸被捕並遭殺害,犧牲時年僅25歲。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