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弓鎮

鎖定
張弓鎮,隸屬於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地處寧陵縣西南部,東與程樓鄉交界,南與黃崗鎮相鄰,西與睢縣周堂鎮接壤,北與劉樓鄉相連, [2]  行政區域面積44.32平方千米。 [3] 
商代時期,屬葛國;1986年4月,改鄉為張弓鎮。 [2]  截至2018年末,張弓鎮户籍人口為52827人。 [3]  截至2020年6月,張弓鎮轄27個行政村。 [4] 
2011年,張弓鎮完成財政總收入1089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20萬元。人均財政收入23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03元。 [2]  2018年,張弓鎮有工業企業57個,其中規模以上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5個。 [3] 
中文名
張弓鎮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
地理位置
寧陵縣西南部
面    積
44.32 km²
下轄地區
27個行政村
電話區號
0370
郵政編碼
476733
著名景點
通華寺
古宋大運河
御馬井
卧龍橋
古宋一條街 展開
著名景點
通華寺
古宋大運河
御馬井
卧龍橋
古宋一條街
張氏宗祠等 收起
車牌代碼
豫N
人    口
52827人(截至2018年末户籍人口)

張弓鎮建置沿革

張弓鎮人民政府
張弓鎮人民政府(1張)
商代時期,屬葛國。
明代時期,為遷善鄉遷六野。
民國二年(1913年),屬西南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為張弓鎮。
1950年2月,張弓集為一區。
1956年8月,撤區設張弓鄉。
1958年12月,成立張弓公社。
1983年1月,改為張弓鄉。
1986年4月,改鄉為張弓鎮。 [2] 

張弓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張弓鎮轄27個行政村:張弓南、張弓東、張弓西、張弓北、郭子敬、魯莊、符樓、和莊、邢莊、焦樓、桑樓、曹西庵、王卜、姜莊、管莊、高堂、尖廟、喬樓、小楊莊、蘇莊、蘆堂、徐營、何樓、大徐莊、黃莊、小呂集、毛樓;下設196個村民小組。 [2] 
截至2020年6月,張弓鎮轄27個行政村。 [4] 
張弓鎮區劃詳情
郭子敬村
符樓村
邢莊村
曹西庵村
管莊村
喬樓村
蘆堂村
大徐莊村
毛樓村
魯莊村
和莊村
焦樓村
王堡村
高堂村
小楊莊村
徐營村
餘莊村
張弓西村
張弓南村
張弓東村
桑樓村
姜莊村
尖廟村
蘇莊村
何堂村
小呂集村
張弓北村

張弓鎮地理環境

張弓鎮位置境域

張弓鎮地處寧陵縣西南部,東與程樓鄉交界,南與黃崗鎮相鄰,西與睢縣周堂鎮接壤,北與劉樓鄉相連, [2]  行政區域面積44.32平方千米。 [3] 

張弓鎮水文

張弓鎮境內有五級河廢黃河、毛張河、太平溝3條,總長8千米。 [2] 

張弓鎮土地資源

張弓鎮有耕地面積4.6萬畝。 [2] 

張弓鎮人口

2011年末,張弓鎮總人口4680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13000人,城鎮化率27.8%。另有流動人口1320人。總人口中,男性23800人,佔50.8%;女性23000人,佔49.2%。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46800人;回族3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10.6‰,人口死亡率6‰,人口自然增長率4.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161人。 [2] 
2017年末,張弓鎮常住人口為47900人。 [1] 
截至2018年末,張弓鎮户籍人口為52827人。 [3] 

張弓鎮經濟

張弓鎮綜述

2011年,張弓鎮完成財政總收入1089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520萬元。人均財政收入23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803元。 [2] 
2018年,張弓鎮有工業企業57個,其中規模以上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5個。 [3] 

張弓鎮農業

張弓鎮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3.1萬噸,其中小麥1.6萬噸,玉米1.5萬噸,雜糧0.1萬噸。經濟作物以大豆、棉花為主。 [2] 
張弓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牛、家禽為主。2011年,生豬飼養量3.6萬頭,出欄1.9萬頭;羊飼養量1.8萬隻,出欄1萬隻;牛飼養量1200頭,出欄700頭;家禽飼養量12萬羽,上市家禽8萬羽。養殖大户170户。 [2] 

張弓鎮工業

張弓鎮初步形成了農副產品加工、木材加工、建築材料生產、白酒釀造、彩印包裝為主的工業體系。
2011年,張弓鎮工業總產值達到4.7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2.7億元,比上年增長20%。有企業64個,職工7600人。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3家。 [2] 

張弓鎮商業

2011年末,張弓鎮有商業網點336個,從業人員1021人。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2億元;鄉村集貿市場8個,年成交額2.8億元。 [2] 

張弓鎮金融業

2011年末,張弓鎮金融機構各類存款餘額1.4億元,各項貸款餘額1.3億元。 [2] 

張弓鎮社會事業

張弓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張弓鎮有幼兒園8所;小學16所,在校學生3960人,專任教師180人;中學1所,在校學生1272人,專任教師86人。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100%。2011年,預算內教育經費140萬元。 [2] 
截止2012年,張弓鎮在校學生9841名,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

張弓鎮科學技術

2011年末,張弓鎮有科普網點7個,擁有各類科技人員220人。其中農村實用人才160人。 [2] 

張弓鎮文體事業

2011年末,張弓鎮有鎮文化廣場1個,村文化大院26個,農家書屋16個,藏書8000冊。有嗩吶隊、腰鼓隊等文化藝術團隊3個。2011年,有線電視用户2820户,電視綜合覆蓋率100%。 [2] 
2011年,張弓鎮有體育場3個。3個村安裝了體育器材 [2] 

張弓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張弓鎮有衞生院2個,村衞生室27個;病牀162張。專業衞生人員99人,其中執業醫師44人,執業助理醫師30人,註冊護士21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3.8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99.1%。

張弓鎮社會保障

2011年,張弓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53户,人數64人,支出10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1427户,人數1528人,支出121萬元;農村五保供養154人,支出21.7萬元,敬老院1所,牀位54張;農村醫療救助108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新型合作醫療1647人次,共支出24.4萬元。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236人,撫卹事業費支出54萬元。 [2] 

張弓鎮郵政電信

2011年末,張弓鎮郵政儲蓄所投遞路線單程總長度18千米,鄉村通郵率100%;累計發行報紙、期刊2710份(冊)。電信企業2家,服務網點38個,移動電話用户8020户,固定電話用户3120户,寬帶接入用户263户。 [2] 

張弓鎮基礎設施

  • 給排水
2011年末,張弓鎮有自來水廠供水管道15千米,生產能力300噸/日。居民自來水普及率100%。排水管道8千米,污水處理100%。 [2] 
  • 供電
2011年末,張弓鎮擁有供電站1座,主變壓器82台,高壓輸電線路3條,總長102千米。 [2] 
  • 園林綠化
2011年末,張弓鎮有綠地面積10公頃。綠化覆蓋率30%,人均綠化7.7平方米。 [2] 
  • 水利
2011年末,張弓鎮有治理溝河12條,有機井848眼,建橋涵26座,總長380米。 [2] 

張弓鎮交通

張弓鎮境內有327省道經過。

張弓鎮歷史文化

  • 地名由來
據傳説,夏末商湯伐桀徵葛。葛城南有張弓將自制美酒獻上,商湯品嚐後賜酒名“張弓酒”,賜其村名為“張弓村”,後改為張弓集。 [2] 

張弓鎮風景名勝

  • 綜述
張弓鎮境內有張弓酒業及酒博物館、通華寺、古宋大運河、卧龍橋、御馬井、古宋一條街、張氏宗祠、將軍墓、堡子堌堆、淮海戰役張弓烈士陵園等景觀。文物古蹟有宋太祖亭遺址、山西會館遺址、丘公祠遺址、天齊廟遺址、關帝廟、路氏祠堂遺址、姑子廟、玉皇閣遺址等八處。
  • 張弓酒文化體驗館
張弓酒文化體驗館是張弓酒業興建的酒文化展示館。主要作用是宣傳展示張弓酒文化,是張弓企業文化建設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張弓酒文化體驗館展覽面積一千餘平方米,共展示“公司掠影”“企業榮譽”“產品展示”“漢文化展示”“酒道表演”等內容。酒廠發窖池被河南省文物管理局列為二級文物保護單位。 [5] 
  • 通華寺
通華寺位於張弓鎮北村,依傍於古宋運糧河南岸,佔地25畝,建有三間大雄寶殿;裏面供奉着各位佛祖神像,兩邊配有東西廂房各五間,大殿前中間有一雙面觀音菩薩端坐在蓮花池上,高達兩丈。
通華寺玉觀音 通華寺玉觀音
  • 古宋大運河
古宋大運河,又叫張弓河、運糧河、廢黃河、小黃河,流經張弓鎮7.5千米。宋朝時期,古宋大運河西接洛水和汴水,東通淮河和泗水,河寬裏許,是唐宋時期重要的水上交通要道。
  • 御馬井
御馬井位於張弓鎮卧龍橋西北200米張弓酒業院內,緊鄰古宋大運河。該井由古代藍磚砌成,井口呈八角型。
  • 卧龍橋
卧龍橋原位於張弓鎮原中學院外西南角,北有張弓烈士陵園,南是大隅首,各距200多米。因橋東西各有一株翠柏,所以,人們又以諧音稱為“兩柏單一孔”――卧龍橋。
卧龍橋 卧龍橋
  • 張氏宗祠
張氏宗祠 張氏宗祠
張氏宗祠位於張弓鎮西村,始建於明崇禎三年(1630年),佔地8畝之多,有五間大殿一座,裏面供奉着張氏列祖列宗之靈位,大殿前東西配房各六間,是族人議事的地方。南面是三間一過道的大門樓。
  • 堡子堌堆
堡子堌堆位於張弓鎮王堡村東北角,著名的戲劇《抬花轎》(香囊記)故事就發源於王堡村。堡子堌堆底部東西寬8米,南北長12米,高7米,佔地96平方米。
  • 淮海戰役張弓烈士陵園
淮海戰役張弓烈士陵園位於張弓集西北部敬老院前側,經商丘行署批准,於1978年4月建成,佔地面積4662平方米。

張弓鎮著名人物

  • 路建翰
路建翰(1704年—1748年),路璟次子,字捍倉,號雙賜,清雍正四年(1726年)武舉。清雍正八年(1730年)進士後,為官初任甘肅涼州守備,署遊擊護寧夏總兵印,聲名頗佳。其母病逝後,路建翰回寧陵守孝。起復後,補任涼標前遊擊,調寧夏,誥授懷遠將軍。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會兵前往剿大金川苗酋來犯,五月抵黨壩,協攻康八達。戰鬥中,路建翰冒着矢石身先士卒,衝鋒在前,頭中石傷,手中槍傷,猶憤呼殺敵,鋭不可當,因流血過多卒於陣中。戰後,朝廷論平川功列一等,追贈參將,晉贈昭勇將軍,並諭祭葬,旌忠烈,撫卹其家人。
  • 路建屏
路建屏,路璟長子,字偉倉,號止庵。清雍正二年(1724年)武舉。歷任陝西鎮番營西把截營守備、直隸冀州都司,誥授武德將軍。母親去世回家守喪,哭逝於靈柩前。晉贈明威將軍。
  • 路德貴
路德貴(1698年—1750年),路建邦之子。字士魁,號善長,清雍正七年(1729年)武舉。官居徽州(今黃山市)青山守備時,青山遭災,羣眾大飢,德貴遣人歸裏取銀賑濟,被救濟者甚多,民感其德,制萬民衣傘獻給他。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五月三日卒。

張弓鎮地方特產

  • 張弓綠豆丸子
張弓綠豆丸子利用傳統工藝與現代科學配方相結合,以牛肉、綠豆、海鮮、芝麻等為主要原料,用色拉油反覆烹炸而成。
  • 張弓燒餅
張弓燒餅源於漢代的“胡餅”,其特點:圓形黃色,以香、酥、脆著稱。據史料記載,明朝中葉,用以胡餅上貼烘烤的“胡餅爐”傳入張弓。張弓人在烤制大酥燒餅時,使餅上鼓起來的部分薄而香脆,加上芝麻,吃起來香而不膩。
  • 路家羊肉湯
路家羊肉湯始創於清嘉慶年間(1387年—1820年)。在羊肉湯成白色乳狀,鮮潔清香,不膩不羶的基礎上力求肉鮮湯鮮的製作原則,用火、配料、刀工器皿諸多方面加以改進。現宰活羊,以優質山羊為主。
參考資料
  • 1.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8(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9.05:第314頁.
  •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編;黃樹賢總主編;張克強本卷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大典·河南省卷[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7年3月:2661-2662.
  • 3.    國家統計局農村社會經濟調查司編.中國縣域統計年鑑·2019(鄉鎮卷)[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20.05: 323.
  • 4.    張弓鎮2020年區劃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引用日期2021-04-10]
  • 5.    張弓酒文化體驗館開館  .大河網[引用日期2021-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