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廷玉

(抗日殉國將領)

鎖定
張廷玉(1905-1938),字器成,原名聲橋。江西興國人。師政調處長。追贈陸軍少將。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科畢業。歷任國民革命軍連營、團、旅長等職。曾參加忻口戰役,1938年時任陸軍第三軍第七師政訓處上校處長。1938年8月在山西中條山地區對日作戰中不幸被日機彈片擊中,壯烈犧牲。國民政府追贈張廷玉為陸軍少將。 [3] 
中文名
張廷玉
別    名
原名聲橋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05年
逝世日期
1938年
畢業院校
黃埔軍校
職    業
軍人
犧牲職務
陸軍少將
曾任職務
連長、營長、團長、旅長、處長

張廷玉人物生平

張廷玉(1905-1938),原名聲橋,字器成,男,1905年出生,江西興國人。
1924年底南下廣州投考黃埔軍校,入第3期步科學習在校期間,參加平定楊希閔劉震寰軍閥叛亂和第二次東征等戰鬥。
1926年年初畢業後到國民革命軍第3軍朱培德部任職歷任連長、營長、團長旅長等職。
1937年張廷玉任國民革命軍陸軍第3軍2師政訓處上校處長。不久,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他隨部北上奔赴華北抗日戰場,曾參加過忻口戰役,又隨軍轉戰河北、山西等地戰場,後奉命南撤到臨汾以南整補。1938年,時任第3軍7師政調處處長的張廷玉在第7師師部所在地沁源遭到日機轟炸,中彈犧牲後被追贈為陸軍少將。 [1] 

張廷玉主要事蹟

張廷玉,1938年2月19日犧牲于山西沁源,時任國民革命軍第3軍第7師政訓處上校處長。第3軍為滇軍的班底,軍長曾萬鍾,雲南大關人,1926年年初第3軍成立是為第3軍第7師團長,後升任第9師師長。1936年,原軍長王鈞因飛機失事身亡,曾升任第3軍軍長兼第7師師長。第3軍到達河北前線後,隸屬第一戰區第2集團軍,其總司令為劉峙,系張廷玉在黃埔軍校的戰術教官。其時平津戰事已成定局,日軍兵分兩路沿津浦路和平漢路向南推進。第3軍的作戰地區是平漢路線一第。3軍到達戰區後,劉峙命令該軍在高碑店、淶水、易縣帶地區構築陣地,並準備爾後作戰。
1937年9月14日,日軍第1軍的3個師團齊頭並進,向涿縣、保定地區發起進攻。張廷玉隨部從定興、高碑店東進,經東、西雙鋪附近渡過大清河,包圍西進的日軍左側背。當張廷玉隨第7師在新城東北與日軍對峙時,日軍另一路第14師團西進,折兵南下突破滿城附近中國守軍的陣地後進入保定以西地區,第3軍不得不奉命後撤至滿城及其西北一帶高地防守。
9月24日,日軍第6師團對保定城發起攻擊,守軍第52軍團各師在強敵攻擊下紛紛自動後撤,保定遂在當日失守。保定失守,第3軍只好放棄固守滿城及其西北高地的計劃,自動後撤。
10月上旬,平漢路的抗戰重點是石家莊保衞戰。石家莊位於平漢路,西沿正太鐵路入娘子關,經壽陽、榆次而抵太原,是河北進入晉東的樞紐。第3軍後撤後轉進到石家莊前沿的沱河陣地阻擊日軍。
10月9日夜,第一戰區為確保實力配合山西忻口作戰,保護山西我軍的側翼和保衞山西,國民政府軍委會參謀總長兼代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程潛命令第14軍團長馮欽哉率第27路軍、第3軍、第17師、第30師和第38軍教導團向娘子關方面預定陣地轉移。娘子關位於晉、冀兩省交界之處,是正太鐵路上的重要關隘,內由東郊進入太原的咽喉。日軍如攻佔娘子關,則不僅可以西進太原盆地,切斷山西的南北交通,而且可以保障其沿平漢路南下翼側的安全,所以娘子關為中日雙方必爭的戰略要地。
10月13日,為策應第17師在雪花山的戰鬥,張廷玉隨部進駐娘子關舊關周圍的九龍關、白城口、雁過口等陣地拒止日軍。
張廷玉隨部在娘子關與日軍作戰近半個月左右,直到10月26日娘子關失陷才開始向西撤,且戰且退向太原方面轉移。
第二戰區曾制定了保衞太原城的計劃,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曾計劃將娘子關撤退過來的部隊置於太原城外圍,參加保衞戰鬥、由於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黃紹竑的反對而放棄這個計劃。這樣,保衞太原城的任務,主要由第2集團軍總司令傅作義指揮的第35軍擔任,其餘部隊奉命南撤到臨汾以南整補。
1938年2月19日,張廷玉在第7師師部所在地沁源遭到日機轟炸,不幸中彈犧牲。後被國民政府軍委會追贈為陸軍少將。 [2] 
參考資料
  • 1.    民政部優撫安置局編.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 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週年.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5:197
  • 2.    劉育鋼.黃埔驍將 國民黨抗戰殉難黃埔將領.北京:團結出版社,2013:159-160
  • 3.    何蘭生編著.中國抗日將領英烈譜 上.北京:團結出版社,2014: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