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廷玉墓

鎖定
張廷玉墓,又稱文和園,位於安徽省安慶市桐城市龍眠鄉雙溪村,坐落於縣城西北龍眠山,佔地面積約7000平方米,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 [1-2]  [6] 
張廷玉墓由墓冢、墓地石像生等石雕件及享堂等構成;張廷玉墓對於研究藝術發展史具有重要價值,其中的石雕技巧、技術和經驗值得今人借鑑。 [2]  [12] 
2013年3月5日,張廷玉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張廷玉墓
外文名
Zhang Tingyu Cemetery
地理位置
安徽省安慶市桐城市龍眠鄉雙溪村
所處時代
清代
佔地面積
約 7000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開放時間
暫不開放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編    號
7-0586-2-070

張廷玉墓歷史沿革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張廷玉去世,歸葬於今址。 [6] 
1968年9月,張廷玉墓墳冢被炸,石刻人仰馬翻,拜台成為廢墟,享堂化為瓦礫。 [1-2] 
20世紀90年代,省市領導、社會賢達等有識之士尊重前賢、保護文物而積極要求修復張廷玉墓。市文管所職責所繫,先後爭取國家、省、市和社會捐贈計90餘萬元按原狀修復張廷玉墓。 [2] 
1995年,張廷玉墓土地收歸國有,由文物管理所負責管理。 [2] 
1996年11月,清代大學士張廷玉墓一期修復工程破土動工,工程歷時四年,分兩期完成,先修墓冢拜台,再修享堂前院。 [2] 
2000年10月,張廷玉墓正式對外開放,市文物管理所安排兩名大中專畢業生在墓從事管理工作。 [2] 
2009年,安徽省文物局根據實際情況,下撥“張廷玉享堂”專項維修經費20萬元。 [2] 
2010年,經館(所)長辦公會研究,並報請省文物局備案,選擇具有一定古建修復經驗的“安居裝飾有限公司”對張廷玉墓享堂等附屬建築進行維修。與此同時,由“安慶市雲雷新技術有限公司桐城業務部”對文和園享堂安裝避雷設施。 [2] 
2019年3月,張廷玉墓保護設施建設項目正式開工。 [3] 
張廷玉墓

張廷玉墓建築格局

張廷玉墓結構

張廷玉墓由墓冢、墓地石像生等石雕件及享堂等構成,進入園區,即為張氏享堂,院內竹林石橋,恬靜幽雅。入中門為橫式巨型照壁,前後二面分別銘刻“贊猷碩輔”和“調梅良弼”八個端莊道勁的大字。這是雍正皇帝對張廷玉的褒獎。中院前後為享殿、廊廡等建築。過享堂登上依山勢而逶迤增高的進往墓地的石階,後達設有九級拜台的墓地。 [2]  [5] 
張廷玉墓 張廷玉墓

張廷玉墓特點

張廷玉墓居半山腰,東向略偏南,北傍獅形地,南倚金交椅,鳳翼展護左右,龍溪瀅迥於前,極目遠眺,羣山逶迤,層巒迭嶂,眾多石像生雕刻細膩精美,造型棚栩如生,整組墓表裝飾物展現了墓主生前身後的威儀和恩榮。 [10] 
張廷玉墓 張廷玉墓

張廷玉墓文物遺存

  • 石雕建築
石雕建築由環形石塘壁、基碑、墓門石雕構件組成,面積300平方米。其下設三層地堰石祭台,上長40米,寬14米,由石像生,九道擋土牆及中貫神道石階組成。 [9] 
  • 享堂
享堂為三開間兩廂計五間及前後院落組成,磚木結構,佔地450平方米。 [9] 
  • 裝飾物
張廷玉墓上裝飾物有:石通(文武官員各一對),石馬一對,石虎一對,石羊一對,石獅一對,龜默碑一對,石碑坊一座,石望柱一對。 [9] 
張廷玉墓 張廷玉墓

張廷玉墓歷史文化

張廷玉墓相關人物

主詞條:張廷玉
張廷玉像
張廷玉像(1張)
張廷玉(1672年—1755年),字衡臣,號研齋。安徽桐城人。庶吉士出身。雍正、乾隆時期宰相。初為檢討,入值南書房。累遷刑部侍郎。世宗即帝位後,任協辦大學士等職。清雍正四年(1726年)遷任文淵閣大學士,兼户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清雍正五年(1727年)進文華殿大學士。清雍正六年(1728年)進保和殿大學土兼吏部尚書。清雍正八年(1730年)遷任軍機大臣,參預機密。為相主張刑部辦案應以法律為準,不可亂施刑罰。後又加任《明史》監修總裁官,並完成全書。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以年老有疾致仕。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卒,諡號文和。 [11] 

張廷玉墓相關詩文

當代·劉旭東《謁文和園》
龍眠山上卧良弼,龍眠山下水成溪。
生為衡臣諡文和,宰輔三朝史稱奇。
良弼一卧二百年,豈料文革遭鞭屍。
造反有理理何在,鞭屍滿門皆成屍。
或雲蒼天終不欺,世道人心自天理。
生前為民謀福佑,勝過身後金交椅。 [7] 
當代·周維國《重修張廷玉墓有感》
宰相墳聞地勢雄,良朋結伴看眠龍。
盤山路轉南還北,緣澗車行西復東。
疊嶂層巒花萬簇,茂林修竹景千重。
登臨不禁滄桑感,遙想當年國士風。 [8] 

張廷玉墓文物價值

張廷玉墓園石像生以寫實的雕刻藝術手法進行雕刻,其工藝精湛、造型樸實、風格厚重,代表了清初最高的石雕藝術水平。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藝術風格、工藝技術水平和審美觀念。對於研究藝術發展史具有重要價值,其中的石雕技巧、技術和經驗值得今人借鑑。 [12] 

張廷玉墓文物保護

1983年3月,張廷玉墓被桐城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1998年,張廷玉墓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 
2013年3月5日,張廷玉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張廷玉墓旅遊信息

張廷玉墓地理位置

張廷玉墓位於安徽省安慶市桐城市龍眠鄉雙溪村。 [1] 

張廷玉墓開放時間

暫不開放。 [3] 

張廷玉墓交通線路

桐城市內乘公交315路至文和園停車場站下車,即可到達張廷玉墓。
參考資料
  • 1.    張廷玉墓  .桐城市人民政府.2021-03-20[引用日期2022-07-17]
  • 2.    文化名城  .桐城市人民政府.2022-03-20[引用日期2022-08-16]
  • 3.    國保單位張廷玉墓(文和園)暫停對外開放  .安徽網.2019-03-10[引用日期2022-08-16]
  • 4.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2014-07-21[引用日期2022-08-16]
  • 5.    唐紅炬編著,桐城名勝,安徽美術出版社,2011.10,第126頁
  • 6.    唐紅炬著,蒼蒼龍眼 桐城市博物館館藏文獻文物研究,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09.10,第211-213頁.
  • 7.    劉旭東,人生到處 東坡之東十年詩存,江蘇文藝出版社,2018.09,第60頁.
  • 8.    鞠盛主編,全國詩社詩友作品選萃 第11集,華文出版社,1999.07,第62頁.
  • 9.    榮華堂主編;安徽省地方誌辦公室編,安徽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09,第159-160頁.
  • 10.    操鵬編撰,桐城市旅遊實用手冊 文都攬勝,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0.12,第93頁.
  • 11.    呂紹綱,呂美泉編著,中國曆代宰相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1.01,第502頁.
  • 12.    桐城市:走近新“國保”之張廷玉墓  .桐城網.2013-07-15[引用日期2022-08-1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