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延賞

鎖定
張延賞(726年-787年),字寶符,蒲州猗氏(今山西省臨猗縣)人。唐朝宰相,中書令張嘉貞之子。
出身河東張氏,以門蔭入仕,起家太子左司御率府兵曹參軍。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關內節度從事、太原少尹給事中御史中丞中書舍人,遷河南尹,轉三鎮(淮南、荊南、西川)節度使,在西川任職時致力於恢復蜀地的經濟建設。涇原兵變時,大力支持朝廷,頗有功勳,唐德宗李適召其回朝,本欲拜相,在名將李晟的干涉下只加授左僕射的虛銜。
貞元三年(787年),張延賞與李晟和解,張延賞加授同平章事,正式拜相,暗中唆使唐德宗罷免李晟的兵權。張延賞任職時倡導減輕財政負擔,積極推行裁減官員,結果引起朝野強烈不滿,不久,張延賞病逝,終年61歲,德宗下詔廢朝三日,追贈張延賞為太保,諡號成肅。
本    名
張延賞
別    名
張寶符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蒲州猗氏
出生日期
726年
逝世日期
787年
官    職
左僕射、同平章事
爵    位
魏國公 [1] 
諡    號
成肅

張延賞人物生平

張延賞早年經歷

張延賞自幼喪父,在開元末年得到唐玄宗的召見,被授為左司御率府兵曹參軍。他博覽經史、通曉吏治,受到宰相苗晉卿的器重,得以娶其女為妻。 [2] 

張延賞累任要職

至德二年(757年),張延賞隨唐肅宗前往鳳翔,被擢升為監察御史,獲賜緋衣魚袋,又改任殿中侍御史,後被關內節度使王思禮闢為從事。乾元二年(759年),王思禮改任河東節度使,張延賞則任太原少尹,兼行軍司馬北都副留守。 [3] 
廣德元年(763年),吐蕃入侵,唐代宗逃往陝州。張延賞被授為給事中,後改任御史中丞、中書舍人。大曆二年(767年),張延賞被拜為河南尹、諸道營田副使。河洛久經戰亂,田地荒蕪,百姓流離。張延賞在治政上崇尚簡約,大興水利,修建宮廟,全力恢復生產,使得流民歸附,中原一帶重現繁榮。 [4] 
大曆五年(770年),唐代宗撤銷河南、淮西、山南等道副元帥之職,命其所屬部隊鎮守東都洛陽,並由張延賞暫代東都留守。他政績突出,在各地牧守中位居第一,被召拜為御史大夫。 [5] 
大曆六年(771年),成都司錄李少良彈劾權相元載。元載黨羽參奏李少良狂妄,將他交付御史台審訊,要給他安加罪名。張延賞因不肯配合,被外放為揚州刺史、淮南節度觀察等使。在張延賞的請求下,朝廷改以長江作為江南道淮南道的邊界。後來,張延賞因母喪守孝,期滿後被起復為檢校禮部尚書、江陵尹、兼御史大夫、荊南節度觀察使 [6] 

張延賞節度西川

大曆十四年(779年),張延賞改任檢校兵部尚書、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觀察使,仍舊兼任御史大夫。當時,蜀地先後經歷楊國忠兩徵南詔失敗及郭英乂崔寧楊子琳之亂,百姓疲敝,制度蕩然無存。張延賞到鎮後,輕徭薄賦,依法辦事,使得蜀地逐漸恢復繁榮,後被加為吏部尚書 [7] 
建中四年(783年),西山兵馬使張朏作亂,攻入成都,張延賞逃奔漢州(今四川廣漢鹿頭城。不久,張朏醉不設備,張延賞偵察到這個消息,派鹿頭關戍將叱幹遂討平張朏之亂,張延賞得以返回成都。涇原兵變後,唐德宗逃往梁州。張延賞向梁州運送大批物資,給朝廷予以支持。唐德宗將劍南蜀川倚為根本。 [8-9] 

張延賞擔任宰相

貞元元年(785年),唐德宗因宰相劉從一患病,徵拜張延賞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但張延賞因此前曾與鳳翔節度使李晟發生矛盾,在拜相任命上遭到李晟的阻撓,最終只被授為尚書左僕射(虛銜),未能成為宰相。 [10] 
貞元三年(787年),李晟入朝。唐德宗意欲拜張延賞為宰相,便讓浙西觀察使韓滉居中調解,化解李晟與張延賞之間的矛盾。韓滉宴請二人,盡歡而散,並讓李晟表薦張延賞為相。唐德宗遂任命張延賞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不久,李晟請求與張延賞聯姻,卻遭到張延賞拒絕,憤恨不已,認為張延賞只是表面和解。張延賞則在謀劃罷免李晟的兵權。 [11] 
此前,吐蕃將領尚結贊侵犯鳳翔,卻不劫掠,只道:“召我來,何不以牛酒犒勞?”然後撤軍而回,以此離間李晟。尚結贊在撤軍途中遭到李晟伏擊,險遭生擒,因此遣使求和。李晟入朝後,以“戎狄無信”為由,反對許和。韓滉表示支持,建議調撥糧草,讓李晟攻擊吐蕃。唐德宗卻疑心將帥求取邊功 [12] 
不久,韓滉病逝。張延賞揣知唐德宗的心意,宣揚和親之益,提出李晟不應久握兵權。唐德宗便削去李晟兵權,改任他為太尉中書令。張延賞不顧宰相主持三公冊禮的慣例,故意讓兵部尚書崔漢衡主持,以此輕慢李晟,受到輿論的非議。同年五月,吐蕃果然在平涼會盟時背約,謀劃劫持唐朝大將渾瑊 [13] 

張延賞裁官招怨

此前,韓滉入朝,曾推薦宣武節度使劉玄佐,建議讓他收復河湟,劉玄佐也有建立邊功之意。張延賞便上奏朝廷,建議裁減官員,減輕財政負擔,以供軍費,得到唐德宗的批准。這時,韓滉已經病逝,劉玄佐又稱病不肯應命,張延賞便欲改用李抱真。但張延賞因私怨罷免李晟兵權之事,引起武臣不滿,李抱真也推辭不應。 [14] 
裁官命令下達後,當年便裁減官吏一千餘人,引起輿論譁然,非議不斷。 [15]  張延賞憂懼不已,又建議對裁減的官員酌量保留。侍中馬燧、太子少保韋倫、浙西觀察使白志貞等人都上奏皇帝,認為裁減官員招人怨恨,請求全部恢復。此時,張延賞病重,在家養病,新任命的宰相李泌便將裁減的官員全部恢復。 [16] 
同年七月,張延賞病逝,終年六十一歲。唐德宗廢朝三日,追贈太保,賜諡成肅。 [17] 

張延賞軼事典故

張延賞錢可通神

張延賞曾命獄吏審理一樁冤案,並限期十日,次日便在書案上發現一張帖子,上寫:“出錢三萬貫,請你不要再過問此案。”張延賞大怒,要獄吏加大查案力度。第三日,書案上又放了一張帖子,上寫:“出錢五萬貫。”張延賞更加惱怒,命獄吏兩日結案。第四日,帖子上寫着:“出錢十萬貫。”張延賞嘆道:“出錢至十萬貫,連鬼神都可以買通,沒有不能挽回的事。我害怕災禍,不敢再管此事。” [18]  後人便以“錢可通神”比喻金錢的魔力和誘惑極大。

張延賞不識女婿

張延賞家世顯赫,經常舉行宴會招待客人,想要從客人中挑選一個女婿,可是沒有他滿意的。妻子苗氏是太宰苗晉卿的女兒,有識別人才的能力,挑選了秀才韋皋。她説:“韋皋將來的尊貴,無人能比。”便將女兒嫁給了韋皋。過二三年,因為韋皋性格清高,不拘小節,張延賞有點後悔,以至於對韋皋非常無禮,家中的奴婢們也逐漸瞧不起他。只有苗夫人對他一直很好,其他人對他都不好,他心中的愁悶和氣憤不能控制。妻子張氏哭着説:“韋皋是個七尺男兒,又文武全才,怎麼能長期呆在我們家中,讓家裏人和奴婢瞧不起。大好年華,怎麼能夠虛度?”韋皋向張延賞家裏的人告辭,獨自準備東遊,妻子張氏將自己的嫁妝首飾全都送給了他。張延賞對於他的出走很是高興,送給他用七匹馬所馱的物品。每到一個驛站,他就叫一匹馬馱着物品返回家中,經過七個驛站,所送的物品,又全回到家中,韋氏所帶的東西,只剩下妻子所送的首飾和一個口袋以及一些書籍。這些是張延賞所不知道的。 [19] 
後來韋皋代理隴右軍事,同德宗巡視奉天,立西面功勞之最。德宗回到京城以後,韋皋以金吾將軍之職鎮守西川,以接替張延賞。這時韋皋改了姓名,將韋改作韓,皋改作翱,沒有人敢叫他原來的姓名。他到了天回驛站,距離西川府城還有三十里。有人特意報告張延賞説:“接替你的,是金吾將軍韋皋,而不是韓翱。”苗夫人説:“如果是韋皋,必然是女婿韋郎。”張延賞笑着説:“天下同名同姓的人何其多,那個韋皋早已經死在水溝裏了,怎麼會來繼承我的位置?女人説的話,不會準確。”苗夫人又説:“韋皋雖然貧賤,但是英雄氣概沖天。當時同你説話,從來沒有説過一句奉承話,因而可以看出,成事立功,必然是他。”第二天早上新官入城,才知道苗夫人説的沒錯。張延賞非常難堪,不敢抬頭觀看。他説:“我不會識別人。”説完從城西門走了。凡是當初對韋皋無禮的奴婢,都被韋皋派人用棒子打死,扔到了蜀江中。只有苗夫人無愧於韋皋,韋皋對待岳母超過了當初沒有當官的時候。從此全國當官有錢的人家,不敢輕視貧賤女婿。郭圓作了一首詩説:“孔子從周又適秦,古來聖賢出風塵,可笑當日張延賞,不識韋皋是貴人。 [20] 

張延賞人物評價

李肇:張氏嘉貞生延賞,延賞生弘靖。國朝已來,祖孫三代為相,惟此一家。 [21] 
劉昫:延賞以私害公,罷李晟兵柄,使武臣不陳其力矣;惡直醜正,擠柳渾相位,致賢者不進其才矣。象恭僝功,皆四凶之跡也,雖以蔭繼世,以才進身,蹈非道者,實小人哉!延賞歷典名藩,皆稱善政,及登大位,乃彰飾情。 [22] 
宋祁:① 延賞更四鎮,所至民頌其愛。及當國,飾情復怨,不稱所望,亦早不幸,未及有所建明。然帝待遇厚,稱其奏議有宰相體,專屬以吏事,而以軍食委李泌,刑法委柳渾,時以為任職。② 張氏三世宰相,然器有所窮,嘉貞窮於俗,延賞窮於忮,弘靖窮於權,惜哉! [23] 
王夫之:張延賞奸佞小人,爚亂天下,吐蕃劫盟之役,幾危社稷,廷臣莫能斥其奸,而李晟抗表以論劾之,正也。……平涼既敗,渾瑊幾死,延賞之罪已不可揜,然且保祿位以終,而譴訶不及。 [24] 

張延賞個人作品

全唐文》收錄有其文章一篇:《南門記》。 [25] 
唐文拾遺》則收錄其奏疏一篇:《請減官收俸料資西討奏》。 [26] 

張延賞家庭成員

父親:張嘉貞,官至中書令,封河東侯。 [23] 
妻子:苗氏,侍中苗晉卿之女。 [22] 
兒子:張弘靖,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生桂管觀察使張文規、殿中侍御史張景初、河南少尹張嗣慶、舒州刺史張次宗 [23]  [27] 
兒子:張諗,官至主客員外郎,生郴州刺史張師質。 [27] 

張延賞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一百二十九·列傳第七十九》 [22] 
新唐書·卷一百二十七·列傳第五十二》 [23]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四·唐紀四十》 [28]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六·唐紀四十二》 [29] 
《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九·唐紀四十五》 [30] 
《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二·唐紀四十八》 [31] 
參考資料
  • 1.    《全唐文》收錄有任命張延賞為宰相的《張延賞中書侍郎平章事制》,當時張延賞的官爵是“光祿大夫檢校吏部尚書兼成都尹御史大夫、充劍南西川副大使、管內度支管田觀察處置等使上柱國魏國公”。
  • 2.    《舊唐書·張延賞傳》:幼孤,本名寶符,開元末,玄宗召見,賜名延賞,取“賞延於世”之義,特授左司御率府兵曹參軍。博涉經史,達於政事,侍中、韓國公苗晉卿見而奇之,以女妻焉。
  • 3.    《舊唐書·張延賞傳》:肅宗在鳳翔,擢拜監察御史,賜緋魚袋,轉殿中侍御史。關內節度使王思禮請為從事,思禮領河東,又為太原少尹,兼行軍司馬、北都副留守。
  • 4.    《舊唐書·張延賞傳》:代宗幸陝,除給事中,轉御史中丞、中書舍人。大曆二年,拜河南尹,充諸道營田副使。河洛久當兵衝,閭井丘墟,延賞勤身率下,政尚簡約,疏導河渠,修築宮廟,數年間流庸歸附,邦畿復完,詔書褒美焉。
  • 5.    《舊唐書·張延賞傳》:時罷河南、淮西、山南副元帥,以其兵鎮東都,延賞權知東都留守以領之,理行第一,入朝拜御史大夫。
  • 6.    《舊唐書·張延賞傳》:初,上封人李少良潛以元載陰事聞,載黨知之,奏少良狂妄,下御史台訊鞫,欲有所屬。延賞不承其意,尋出為揚州刺史、淮南節度觀察等使。邊江之瓜洲,舟航湊會,而縣屬江南,延賞奏請以江為界,人甚為便。尋以母憂去職,終制授檢校禮部尚書、江陵尹、兼御史大夫、荊南節度觀察使。
  • 7.    《舊唐書·張延賞傳》:數年,改檢校兵部尚書、成都尹、劍南西川節度觀察使,依前兼御史大夫,尋就加吏部尚書。先是兵革屢擾,自天寶末楊國忠用事南蠻,三蜀疲弊,屬車駕遷幸;其後郭英乂淫崔寧之室,遂縱崔寧、楊琳交亂;及崔寧得志,復極侈靡,故蜀土殘弊,蕩然無制度。延賞薄賦約事,動遵法度,僅至庶富焉。
  • 8.    《舊唐書·張延賞傳》:建中四年十一月,部將西山兵馬使張朏以兵入成都為亂,延賞奔漢州鹿頭,戍將叱幹遂等討之。其月,斬朏及同惡者,復歸成都。建中末,駕在山南,延賞貢奉供億,頗竭忠力焉。駕在梁州,倚劍南蜀川為根本。
  • 9.    四川通志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02-11]
  • 10.    《舊唐書·張延賞傳》:貞元元年,以宰相劉從一有疾,詔徵延賞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與鳳翔節度使李晟不協,晟表論延賞過惡,德宗重違晟意,延賞至興元,改授左僕射。
  • 11.    《舊唐書·張延賞傳》:三年正月,晟入朝,詔晟與延賞釋憾,德宗注意於延賞,將用之。會浙西觀察使韓滉來朝,嘗有德於晟,因會宴説晟使釋憾,遂同飲極歡,且請晟表薦為相,晟然之,於是復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及延賞當國用事,晟請一子聘其女,固情好焉,延賞拒而不許。晟謂人曰:“武人性快,若釋舊惡於杯酒之間,終歡可解。文士難犯,雖修睦於外,而蓄怒於內,今不許婚,釁未忘也,得無懼焉!”無幾,延賞果謀罷晟兵權。
  • 12.    《舊唐書·張延賞傳》:初,吐蕃尚結贊興兵入隴州,抵鳳翔,無所虜掠,且曰:“召我來,何不持牛酒勞軍?”徐乃引去,持是以間晟。晟令牙將王佖選鋭兵三千設伏汧陽,大敗吐蕃,結贊僅免,自是數遣使乞和。晟朝於京師,奏曰:“戎狄無信,不可許。”宰相韓滉又扶晟議,請調軍食以繼之,上意將帥生事邀功。
  • 13.    《舊唐書·張延賞傳》:會滉卒,延賞揣上意,遂行其志,拜晟太尉、兼中書令,奉朝請而已。是年五月,吐蕃果背約以劫渾瑊。及冊晟太尉,故事,臨軒冊拜三公,中書令讀冊,侍中奉禮,如闕,即以宰相攝之。延賞欲輕其禮,始令兵部尚書崔漢衡攝中書令讀冊,時議非之。
  • 14.    《舊唐書·張延賞傳》:延賞奏議請省官員,曰:“為政之本,必先命官。舊制官員繁而且費,州縣殘破,職此之由。臣在荊南、劍南,所管州縣闕官員者,少不下十數年,吏部未嘗補授,但令一官假攝,公事亦理。以此言之,員可減無疑也。請減官員,收其祿俸,資幕職戰士,俾劉玄佐復河湟,軍用不乏矣。”上然之。初,韓滉入朝,至汴州,厚結劉玄佐,將薦其可委邊任,玄佐亦欲自效,初稟命,及滉卒,玄佐以疾辭,上遣中官勞問,卧以受命。延賞知不可用,奏用李抱真,抱真亦辭不行。時抱真判官陳曇奏事京師,延賞俾曇勸抱真,竟拒絕之。蓋以延賞挾怨罷李晟兵柄,由是武臣不附。
  • 15.    《新唐書·張延賞傳》:是年,除吏千五百員,當省者千餘。道路訾謗,浸淫聞於上。
  • 16.    《舊唐書·張延賞傳》:延賞懼,量留其官,下詔曰:“諸州府停減及所留官,併合釐務。其中有先考滿及充職掌,遇停減或恐公務有闕,宜委長吏於合停官中取考淺人清白乾舉者,留填闕官,差攝訖聞奏。但取才堪,不限資序。如當州官少,任以鄰州官充。其州縣諸色部送,準舊例以當州官及本土寄客有資產幹了者差遣。”及減員人眾,道路怨嘆,日聞於上。侍中馬燧奏減員太甚,恐不可行;太子少保韋倫及常參官等各抗疏以減員招怨,並請復之;浙西觀察使白志貞亦以疏論。時廷賞疾甚,在私第;李泌初為相,採於羣情,由是官員悉復。
  • 17.    《舊唐書·張延賞傳》:貞元三年七月薨,年六十一,廢朝三日,贈太保,賻禮加等,諡曰成肅。
  • 18.    《幽閒鼓吹》:相國張延賞將判度支,知有一大獄,頗有冤濫,每甚扼腕。及判使,即召獄吏嚴誡之,且曰:“此獄已久,旬日須了。”明日視事,案上有一小帖子,曰:“錢三萬貫,乞不問此獄。”公大怒,更促之。明日帖子復來,曰:“錢五萬貫。”公益怒,命兩日須畢。明日復見帖子,曰:“錢十萬貫。”公曰:“錢至十萬,可通神矣,無不可回之事。吾懼及禍,不得不受止。”
  • 19.    《云溪友議》:張延賞累代台鉉。母宴賓客,選子婿,莫有入意者。其妻苗氏,太宰苗晉卿之女也。夫人有鑑,甚別英鋭,特選韋皋秀才曰:“此人之貴,無以比儔。”既以女妻之。不二三歲,以韋郎性度高廓,不拘小節,張公稍悔之,至不齒禮。一門婢僕,漸見輕怠。唯苗氏待之常厚。其於眾,多視之,悒快而不能制遏也。張氏垂泣而言曰:“韋郎七尺之軀,學兼文武,豈有沉滯兒家,為尊卑見誚。良時勝境,何忍虛擲乎?”韋乃告辭東遊。妻罄妝奩贈送。延賞喜其往也,贐以七馱物。每之一驛,則附遞一馱而還。行經七驛,所送之物,盡歸之矣。其所有者,清河氏所贈妝奩及布囊書策而已。延賞莫之測也。
  • 20.    《云溪友議》:後權隴右軍事,會德宗行幸奉天,西面之功,獨居其上。聖駕旋復之日,自金吾持節西川,以代延賞。乃改易姓名,以書作韓,以皋作翱,莫敢言之也。至天回驛,去府城三十里,有人特報延賞曰:“替相公者,金吾韋皋將軍,非韓翱也。”苗夫人曰:“若是韋皋,必韋郎也。”延賞笑曰:“天下同姓名者何限,彼韋生應已委棄溝壑,豈能乘吾位乎?”婦女之言,不足云爾。苗夫人又曰:“韋郎比雖貧賤,氣凌霄漢。每以相公所談,未嘗一言屈媚,因而見尤。成事立功,必此人也。”來早入州,方知不誤。延賞憂惕,莫敢瞻視,曰:“吾不識人。”西門而出,凡是舊時婢僕,曾無禮者,悉遭韋公棒殺。投於蜀江。獨苗氏夫人無愧於韋郎。賢哉乎!賢哉乎!韋公侍奉外姑,過於布素之時。海內貴門,不敢忽於貧賤之婿。所以郭圓詩曰:“宣父從周又適秦,昔賢誰少出風塵。當時甚訝張延賞,不識韋皋是貴人。”
  • 21.    唐國史補:卷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12]
  • 22.    舊唐書:列傳第七十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12]
  • 23.    新唐書:列傳第五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12]
  • 24.    讀通鑑論:卷二十四 唐德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12]
  • 25.    全唐文:卷四百三十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4-11-12]
  • 26.    唐文拾遺:卷二十三  .中國古曲網[引用日期2014-11-12]
  • 27.    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張氏)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12]
  • 28.    資治通鑑:唐紀四十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12]
  • 29.    資治通鑑:唐紀四十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12]
  • 30.    資治通鑑:唐紀四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12]
  • 31.    資治通鑑:唐紀四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11-1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