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嶽崧

鎖定
張嶽崧(1773—1842),字子駿,又字翰山、澥山,號覺庵、指山。廣東瓊州府定安縣(今海南省定安縣龍湖鎮高林村)人。海南在科舉時代唯一的探花,官至湖北布政使從二品)。革除各種陋規,四次受到皇帝召見,倡導並協助林則徐嚴禁鴉片。主持編纂《瓊州府志》,擅長書畫,是清代知名的書畫家,與丘濬海瑞、王佐並譽為海南四大才子,是海南讀絕(丘濬)、忠絕(海瑞)、吟絕(王佐)、書絕(張嶽崧)“四絕”中的“書絕”。 [1] 
中文名
張嶽崧
外文名
Zhang Yuesong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廣東省瓊州府定安縣(今海南省定安縣龍湖鎮高林村)
出生日期
1773年2月28日
逝世日期
1842年
職    業
官員,書畫家

張嶽崧生平經歷

張嶽崧出生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二十八日卯時,張嶽崧出生在瓊州府定安縣居腰圖高林村一個庠生的家裏。據家譜記載:先世在福建莆田,宋嘉定年間,始祖到瓊州府當瓊山縣知縣,因此落籍瓊山。曾祖張宏範(庠生)由瓊山遷來定安,父親張基偉(庠生),敕贈文林郎,母周氏,繼母梁氏。張嶽崧兄弟二人,他排行第二,娶瓊山縣甲子鄉綠塘村梁氏為妻,生二子一女;梁氏病逝後,續娶浙江常氏為妻,又生四男一女。

張嶽崧讀書

嶽崧7歲(1782年)能認字,平常喜讀書,與其他兒童牧牛、釣魚、遊戲時,常帶着書本,有空就讀。10歲負笈到瓊山縣拜蔡南昭先生為師,年紀雖然是學生中最幼者,功課卻特好,蔡先生常給予誇獎,總覺得嶽崧跟乏童不同,日後必有大成。11歲回家在村裏的私塾讀書,開始習寫文章,行文論事與眾不同,文路開闊,文理通順。12歲到縣城應童子試,其父認為年紀太小,應認真讀書而不要急着應試,因此各科目尚未考完,便令其回家。
張嶽崧書法 張嶽崧書法
嶽崧自小聰明好學,酷愛習武鍛鍊身體,15歲應考縣試時,所作的文章深為當時的楊知縣所讚賞,還召嶽崧來面試,一連變換數個題目,都揮筆即成,楊知縣深為歎絕,稱其為“廊廟器也”。16歲進縣學讀書,其時名聲已經傳揚,諸生以疑問問詢,總是條分縷析,解説清楚,並有自己獨到的見解,諸生員很佩服。17歲那年,母親肩臂患疾病,親自侍候數月照顧服藥,為之按摩,後終因病重而逝世。1790—1793年在家設館授徒,遠近慕名而來的學生不少。嘉慶辛酉(1801年)科以品優被薦為優貢,入廣州越秀書院讀書,與書院主講馮魚山先生登廣州鎮海樓賦詩《登鎮海樓》,深受馮魚山先生賞識。甲子(1804年)科舉人,己已(1809年)科殿試一甲第三名進士,成為海南在科舉時代唯一的探花。

張嶽崧異地勤政為官

翰林院編修
嶽崧高中探花的當年任翰林院編修。1813年父親病逝後,回家守孝。1815年守孝期滿,赴京任國史館協修。1817任會試同考官。1818年任文穎館纂修,因編纂《明鑑》按語不合朝廷意旨,被革職南歸廣州,受兩廣總督阮元邀請主講于越秀書院。
文穎館纂修
道光元年(1821)復任文穎館纂修。1822年任武英殿纂修、教習庶吉士、四川鄉試正考官。1823年任陝甘學政,開始對各種陋規進行改革:減小隨從車馬的供給,嚴厲禁絕浮濫浪費,裁革不合理的考棚經費和歲貢的各種規定,節約6000多兩銀子。此外,還帶頭捐出自己的養廉銀,用以修復和擴充漢中之涅巾、鞏昌之南安、綏德之雕山等書院,以及做為鄉試基金。1825年回京任文淵閣校理,衙門文件多出其手。1827年任御史官。1828年升任翰林院侍講,充任日講起居注官
常鎮通海兵備道
1831年任江蘇常鎮通海兵備道,被道光皇帝召見,誇獎道:“學問人品,朕所深知”。是年,江淮發生水災,江河水漲,嶽崧到任第二天便乘小船冒雨渡楊子江,親自督率民工治水護提。以護堤有功,蒙恩議敍加一級。又奉旨協同林則徐總司江北賑撫之事,冒風雪,除險阻,獨自考察水鄉10餘縣,稽查户口,監放救災米糧。在救災中捐出自己薪俸,製做棉衣數千領,救濟災民。還著《下河水利論》三篇作為治淮之良策。嶽崧出時還兼轄楊州關務及裏河清港口,任上認真整除積弊,處分近百名狼狽為奸、貪贓枉法的胥吏徒役。
張嶽崧像 張嶽崧像
1832年農曆四月任兩浙鹽運使,任上勵精圖治,裁供給,革奢習,講緝私,使貨暢其流。農曆八月任浙江按察使,嚴吏治,平冤獄。離任時百姓遮逆焚香跪送。1833年農曆五月升任大理寺少卿,首次經運河北上,撰《運河北行記》一卷,到京後,再次受到道光皇帝召見重詢,並勉勵虛心審獄。農曆九月升任詹事府詹事(四品),幾天後,第三次受道光皇帝召見,面諭湖北水災事,並蒙訓誨,升任湖北布政使(從二品)。是年,在家設高林學館(私塾)栽培子弟。1834年初,江漢頻漲,堤防潰浸,部分地區受災嚴重。農曆三月嶽崧任湖北護理巡撫後,為防災民流離失所,擬議留養災民章程,規定災民過境一律安撫資送,不使遠涉鄰省。農曆五月,在當地發生旱災蝗災時,奏請朝廷停鑄寶武局錢以抑錢銀比價,控制通貨膨脹,穩定物價,致力救災。農曆九月,擬堤塍防險章程,按行各地檢查督促堤防工程。1837年農曆二月,第四次受到皇帝召見,垂詢地方情形和政務。陛辭後出都城,由水道查勘鍾祥京山等縣堤防工程。歸武昌後,建議重修武昌郡城和增設貢院號舍,並捐廉俸為資金。
禁煙
張的印章 張的印章
1838年農曆六月初六日上《議查禁鴉片章程》奏摺,主張嚴禁鴉片。九月,在交卸護理巡撫職後,嶽崧途經廣州,會見禁煙特使、兩廣總督林則徐,受林則徐委託,協理雷州和瓊州禁煙事宜,在城設局,收繳煙土煙具。
1842年正月十八日未時病逝,逝後入祀郡邑鄉賢,墓葬於今海口市瓊山區甲子鎮毛頭嶺村附近。其一生異地為官,主要貢獻是:勵精吏治,善於管理,革除各種陋規,節約開支;仗義疏財,熱心教育和公益事業,捐出自己的養廉銀和薪俸建書院、郡城等,資助貧寒士子赴鄉、會試,救濟災民;督促江漢一帶維修好堤防工程;倡導並協助林則徐嚴禁鴉片。 [1] 

張嶽崧人物關係

張嶽崧張鍾彥

張嶽崧次子張鍾彥,字仲升,於道光己亥科(1839年)考中舉人,乙巳科(1845年)考中進士,歷任吏部文選司郎中,稽勳司郎中,户部江南司郎中,浙江道監察御史,宣化知府。後因得罪奸佞,降任唐縣知縣,鬱郁卒於任上。一生仕途頗有建樹
鍾彥少年時代,人雖聰慧,但極貪玩,父親又離家為官,管教不到,所以學業並不好。成人娶妻後,又沉迷房緯,更加無心向學,妻子望其有為,雖屢加規勸,但鍾彥卻是不聽。這等情況嶽崧知道後,便請假回家省親,並打算物色一位有學問的西賓先生,請到家裏教育鍾彥、鍾琇、鍾璨諸兒子。張嶽崧回家路經廣州,在時任廣東提學的朋友陳嵩慶的暗示下,回到了家鄉。張嶽崧考查了幾位兒子的學問,都使他不滿意,對鍾彥更加放心不下。
這天,張嶽崧正自悶悶不樂,想着陳嵩慶“何須着急,到家後留心一下便會知道”這話,不覺暗自苦笑。他看了一會書,覺得無心緒,便提筆練字,練了一會覺得無聊,便又擱下紙筆到外面去散步。待他歸來時,只見剛才他練字時寫的“大貴莫過學道”幾個字的左側,有人添了“至樂無如讀書”一行字,恰好聯成一副工整的對聯。張嶽崧回過頭來,見門口站着如花似玉的一位少婦。原來這是他的次兒媳所為。鍾彥的妻房姓符名素文,是張嶽崧的友人文昌人符其珍的愛女。符其珍在湖南當某縣縣令,頗有政績,聘定符素文時曾聽説她讀書識字,但以為女流人家,只不過識得幾個字而已,今見她居然寫得如此好字,對得這樣工整的對聯,不覺大出意料之外。
張嶽崧書法 張嶽崧書法
張嶽崧經對符素文進行口試和筆試後,認為她完全能擔當“西賓先生”的重任,於是召齊5個兒子,宣佈讓符素文當他們的先生,教他們讀書作文。考慮到鍾彥可能會不服妻子教導,便當場賜給符素文一條皮鞭,並當面交待説:“你和鍾彥的關係自今天起,牀上是夫妻,牀下是師生。如果鍾彥不努力學習,不服你管教,便可用這條鞭子抽打”。
張嶽崧走後,符素文在家不負所托,認真教導諸叔子,諸叔子也很聽話,認真刻苦學習。只是她的夫郎鍾彥卻不那麼聽話,胡亂抄些範文敷衍塞責,有時教着讀書,鍾彥卻眼睛死死地欣賞着她的衣裙頭飾,有時還突然抱住她親嘴。於是,她便真的舉起鞭子抽打。
最初,鍾彥還以為妻子是在跟自己開玩笑,但鞭子抽打在身上,一鞭一條血痕,痛得熱辣辣的,知道不是開玩笑,當日父親有所交代不能反抗的,只得求饒:“好吧,往後我聽你的話便是了。”弄得小兄弟們鬨然大笑。不過小兄弟還是為他想了個妙法:“哥喲,父親交代過,你跟嫂子牀下是師生,牀上是夫妻,待打時你跳到牀上便是了。”果然這一招很靈,鍾彥一跳到牀上素文便不再打了。
就這樣,鍾彥在素文的嚴加管教下,由不自覺到自覺學習,進步很快,學問大進。道光十九年(1839年)考中了舉人。他考中舉人後更加發奮學習,終於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考中進士,走上了仕途。

張嶽崧林則徐

張嶽崧與林則徐平生交誼很厚,志同道合,在共同任政期間,做了很多利國利民的事情,至今還為人們所稱頌。
小楷 小楷
張嶽崧在為官期間,曾多次同林則徐共事或為前後任官;嘉慶末年至道光初年,跟林則徐同在翰林院任職,又先後任陝甘學政、四川正考官;道光十一年(1831)奉旨協同林則徐總司江北賑撫事宜;道光十三年至十八年(1833—1838)張嶽崧任湖北布政使和護理湖北巡撫時,林則徐任湖廣總督。張嶽崧跟林則徐同是查禁鴉片的嚴禁派,張嶽崧寫了不少禁煙的奏疏和文章,為林則徐在廣東發動大規模禁煙運動製造了輿論,特別是他在護理湖北巡撫任上所寫的《議奏查禁鴉片章程摺》,鄭重地向道光皇帝提出了嚴禁鴉片的主張。
據故宮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存檔的資料表明,張嶽崧同林則徐合寫的奏稿就有多件,如:道光十八年七月二十四日的《為中簡知縣人地未宜請旨對調》、道光十八年五月初五日的《酌籌襄河防汛經費》、道光十八年閏四月十一日的《委署道台篆務》、道光十八年九月十六日的《省會城垣捐修竣工驗收如式》奏稿等。從這些奏稿內容看,不論在禁煙、救災、治水修堤、人事、修城等方面,張嶽崧都曾協同林則徐做了大量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工作。
張嶽崧在他獨撰的《匡俗論》一文中,就指出:“舉世狂惑靡然從之,則未有洋煙為禍之益烈者也。”“蓋古今惡行,其損身、敗名、喪財、廢事,無甚於此者。以外夷詭譎之物,取人厚值而為禍中國,不至人皆病瘦羸夭不止。嗚呼,是可哀也!”在該文中,張嶽崧還提出瞭如下四點切實可行的禁煙辦法:“一曰遏其貿易。此物為洋舶帶來,能宣諭外國,禁以違制,使之不來固善。二曰嚴禁造賣此物。三曰示以禁法。四曰講明義理。”《筠心堂文集》還收有他的一篇《議設立收繳洋煙公局啓》提出嚴厲的禁煙具體措施,主張對吸煙者和販煙者處以重刑。
張嶽崧行書 張嶽崧行書
道光十七年(1837)二月二十三日,道光皇帝曾親諭林則徐:“湖北布政使張嶽崧昨經來京陛見,詢以地方公事,奏對尚為明晰,唯年逾六旬,於該省一切公務能否經理得宜,精力是否能照料周匝?”林則徐具複道光皇帝,盛讚張嶽崧為人品學:“伏查藩司張嶽崧,從前與臣同在翰林,知其品學俱優,眾皆推重。迨道光十一年(1831)臣在江蘇,見其於常鎮道任內,督查賑務公正嚴明,能除積弊。此次該司由楚進京,與臣在途中相遇,詢以楚省政務,所言均屬詳明,唯年逾六旬,正精力易衰之候,藩司為錢穀總彙,若不能照料周匝,所繫匪輕。俟該司回楚後,容臣隨在留心,察其精神果否周到,公務果否得宜,定當據實具奏。”(見《林則徐集》403—404頁)由此可見林則徐對張嶽崧之推重。
林則徐虎門燒煙後的1839年農曆五月十六日,張嶽崧因母喪歸裏,路經廣州,住在越華書院林則徐在百忙中曾親到越華書院會晤張嶽崧,並委託張嶽崧代為協理瓊州、雷州之禁煙事宜。張嶽崧對禁煙之事是盡力而為的。宣統《定安縣誌》卷二有一節這樣的記述:“七月(道光己亥十九年),湖北布政使張嶽崧奉諱抵裏,承督撫(即林則徐)意,協理煙禁,至雷至瓊至縣,各集鄉紳,設局收繳煙具,發藥勸戒,士民生童,應試及赴鄉闈者,俱要互結。”其時,張嶽崧已經是66歲高齡的人了。他奔母喪回家恰是林則徐欽差使粵任兩廣總督,大舉發動嚴厲禁煙之際。張嶽崧同林則徐曾是老同事,在禁煙一事上,意氣相投,所以林則徐委託他協理禁煙之事。關於這件事《氵 解山公行述》有這樣的記載:“……時重洋煙之禁,持簡星夜查辦海疆,府君(即張嶽崧)護撫篆(即護理巡撫)時,曾遵旨議奏章程,至是恐桑梓之地習染者多,諄切告誡,並在郡城(今府城)設局,令其呈繳煙具。”綜上所述,張嶽崧在鴉片戰爭前夕,對禁煙運動是做了大量工作的。他不愧為一個有覺悟的愛國者和有民族氣節的人。
張嶽崧回定安縣高林村居祭母(奏聞皇帝請準張嶽崧回家守制的是兩廣總督林則徐),不忘國家大事,對禁煙一事非常關心,為禁煙之事奔走於島內各縣。他曾多次給林則徐去信,彙報瓊州的禁煙情況和探問廣州和各地禁煙詳情。張嶽崧在1839年農曆八月初一日給林則徐的信中,就再次詳細彙報了海南的禁煙情況。其中有云:“……日前一函,將嶽崧抵籍日期並查禁洋煙情形申報,諒蒙垂覽……至洋煙一事,各縣城鄉市集,人情頑昧,大費提斷。又紳士無多,而地方遼絕,極難周遍。崖、陵、昌、感尤似化外,查禁之難似此。”他在信中詳述海洋上偷運鴉片入境之情況後,也提出了禁煙的辦法:“管見以為似宜嚴禁民船,不準出洋,而限以月日,庶可免此。”張嶽崧在禁煙中任勞任怨,不怕辛苦,他在這封信的信尾有云:“時查禁到文昌縣城,以積熱發痔,力疾握管,竟不成書,不勝惶汗。”(見《林則徐通信集》)
張嶽崧歸裏祭母期間,所給林則徐的信,絕大部分都是彙報禁煙情況,商議禁煙方法,探詢禁煙情形的,但也有談及私人情誼之處。由此可以看到張嶽崧同林則徐的私人感情是極其親密的。如:“小兒叨荷培植,叨濫鄉科,附此鳴謝。”又如另一信雲:“壺政夫人何日南來,世兄何日北上?館元捷報,不日得聞,小兒荷蒙栽培,重蒙賞賚資斧,感勒無極。”張嶽崧兒子張鍾彥曾在廣州讀書,得到林則徐的指教和經濟上的幫助,在廣東考中了舉人,所以致謝。張鍾彥中舉,林則徐也極為高興,《林則徐日記》也記有此事。在《林則徐的日記》中有很多處提到張嶽崧,林則徐在給別人的信中也多處提到張嶽崧。可見張嶽崧在林則徐心中的地位。張嶽崧和林則徐的友情是建立在禁煙這一愛國的共同思想基礎上的,嶽崧在有生之年,做了很多有益於國家民族的工作,對林則徐極其尊重,廣東畫院藏有張嶽崧的數幅手跡,其中就有張嶽崧抄錄林則徐詩文的手稿。

張嶽崧著作

張嶽崧一生著有《筠心常文集》10卷、《筠心堂詩集》4卷、《運河北行記》1卷、《訓士錄》1卷、《公牘偶存》1卷。 [2]  特別是1838年他辭官迴歸故里後,主持編纂具有44卷的《瓊州府志》。這些著作今均保存在廣東中山圖書館。

張嶽崧藝術成就

書法(現藏海南省博物館) 書法(現藏海南省博物館)
張嶽崧與丘浚海瑞王桐鄉並譽為海南四大才子,是海南四絕中的“書絕”(丘浚為“著絕”、海瑞為“忠絕”、王桐鄉為“詩絕”)。
此外,張嶽崧還特別擅長書畫,是清代知名的書畫家,清人編的《國朝畫徵略》將他列為廣東4大書法家之一。今定安縣博物館尚保存張嶽崧的書法作品多幅,廣東省檔案館僅保存其山水畫作品一幅。
為了使自己的學識得到傳播,激勵有志之士,張嶽崧曾在海南的瓊台書院、雁峯書院,廣州的越秀書院,肇慶端溪書院講學。 [3] 

張嶽崧軼事典故

張嶽崧張嶽崧中“探花”

張嶽崧中舉後,因家庭窮困,沒辦法籌集資金上京城應殿試。當時廣東主考官陳嵩慶先生,看在眼裏,急在心中。便以他本人關係介紹張嶽崧到北京城聶府當家庭教師。聶府是書香門第之家,家裏藏書很多。張嶽崧邊教邊讀,讀盡了聶府的藏書,學識大進,稱得上五車八斗。
進士牌匾 進士牌匾
其時,嘉慶皇帝斬了先父乾隆皇帝寵臣、大貪官和珅,清除了和珅 餘黨,確立新的朝政。一次,他扮青身,約成親王出宮私訪。路過聶府豪門,看到聶府的新春對聯,寫得生龍活虎,便停步欣賞:“莫怨陋府單孤苦,欲振家聲在讀書。”嘉慶皇帝讓成親王叩門,查問何家先生手筆。管家應聲開了門,説:“兩位客官叩門有何貴幹?”成親王問:“你家春聯是哪位先生手筆?”管家説:“是我家聶府先生手筆。”又問:“你家先生何方人氏?”管家説:“是瓊州舉子張嶽崧。此公要參加朝廷大考,時間未到,我家老爺便請他當家庭教師。”成親王説:“我們路過此地,看見書聯秀麗,隨便問問。”嘉慶皇帝接着讚歎道:“好手筆,好手筆!”
嘉慶皇帝青身私訪數月後回朝,正逢自己50大壽之日,文武百官上朝齊奏皇上:“為了大清江山永固,匡正朝綱,求皇上開恩,加設科考,為國招賢,輔助君皇。朝廷被先帝奸臣和珅 一夥亂了朝政,懲辦了一批貪官,國家正缺棟樑之才。”嘉慶皇帝准奏,命總管成親王籌備增設已巳年恩科恩科評卷,張嶽崧考分列居頭名,洪瑩考分緊隨其後。這可急壞了朝廷和珅餘黨。他們認為,張嶽崧要是被皇上點為狀元,封了巡按官職,我們個個會被審查,下場是不堪設想的。明代瓊州出了鐵面無私的海瑞,清代要是出狀元大青天,他們這些當官的怎麼活下去。於是,他們合計共謀,建議皇上招駙馬。因為張嶽崧相貌不如洪瑩秀麗,臉上又長青春痘,皇姑母后見後,必定以貌改點洪瑩為狀元。嘉慶皇帝不知是計,聽從了他們,殿試時,母后皇姑和文武百官列在皇帝身邊,母后皇姑眼看洪瑩,暗示皇上點洪瑩為狀元。嘉慶皇帝為了兄妹之情,改點張嶽崧為一甲第三名進士,即探花(第二名榜眼滿人才中),和珅餘黨才放下一顆心。但嘉慶皇帝仍為瓊州海隅之地竟有人考中這樣高名次感到很高興,臚唱時,有“何地無才”之諭。成親王看見嘉慶皇帝改點狀元,心中不平,但礙皇侄之面,且帝命已出,已難更改,就跪奏皇上,朝政空虛、官員腐敗、野有怨聲。張嶽崧才華蓋世,應封大理寺卿官職,清查朝中大案要案。這一提議急了和珅餘黨。這羣豬朋狗黨,又私議對策,齊奏皇上説,瓊州乃蠻荒之地,遠離京都,教化不良。張嶽崧是否書香名人之後,或是不入流之輩,請皇上派員到瓊州調查,看村莊佳地是否符合風水地理學。如果不符合,必是野合之嗣,盲目封官晉爵辱大清。皇上准奏,立即派明師官員下瓊州,與定安知縣一同到高林村察看。高林村確實山清水秀,地靈人傑。登上高林村後面的黑嶺向四周一看,瓊、文、定三縣境地俱攬眼前,高林村居高臨下,鶴立羣雞。南方 起雄偉壯觀的烏蓋嶺(又叫後蓋嶺),傳説是狀元寶地。嶺上有雙小山,活像女人雙乳。後蓋嶺生勢像美女睡姿,雙乳朝天,常年“乳泉”湧出不斷,流水潺潺,流向高林,蔭澤全村。後蓋嶺向文昌蓬萊三胎嶺延伸,三胎嶺再向瓊山縣甲子延伸,有個中舉嶺天太嶺。古明師曾在嶺頂石上題“地天太”三個大字。天太嶺延伸入定安縣境,名叫伏龍嶺。伏龍嶺向南延伸,活像龍頭,高林村就建造在龍頭上。坐北向南,俗稱高林村“坐身看祖地”,也稱高林村“青龍降世地”,傳説坐身看祖地蔭出的子孫很忠順朝廷。且村後有大黑嶺,活象太師椅背。村前左右有一對獅子嶺,獅子頭前有一對小山丘,活象小球。明師稱為雙獅戲球。村前卧眉案(又叫娥眉案),案上有筆架,架下坡舌尖如玉筆,案上有池塘,人稱硯塘,案上坡地奇妙至極,左邊黑如墨,中間白如紙,右邊大紅如玉印,如龍殿公桌案一樣。村西邊有龜山蛇山鎮水口。再往村莊南面看,從後蓋嶺流來的溪水轉九曲,鳴如鐘聲,又像仙人彈琴。 瞰高林,真乃龍蟠獅踞,人傑地靈。
朝廷派來官員和明師觀看了高林村,無不拍手叫好,贊聲不絕。他們辭別瓊州回朝奏明嘉慶皇帝,張探花故里確實符合風水理學,真是天生地造,瓊州第一風水寶地陽居村莊。嘉慶皇帝暗歎,我為了皇兄妹之情,冤屈了國家棟梁之才,但金口已開,張嶽崧狀元名份已無法挽回。 [3] 

張嶽崧寫對祝壽

清嘉慶皇帝50大壽時,在酒席上命文武百官吟詩作對,行文助興。張嶽崧興趣勃勃,才思敏捷,巧妙地把清代皇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順序上下排列,對仗工整,既祝賀嘉慶皇帝,又歌頌歷代皇帝,一語雙關。只見他深思了片刻,舉懷喝了酒,便揮毫寫了這樣的一副壽聯;順天康民雍然乾道嘉千古,治世熙朝正是隆恩慶萬年。

張嶽崧教太子

傳説,張嶽崧給清嘉慶皇帝4個兒子當教師,經過他的苦心教誨,幾位公子學業大有長進。
父王為了選擇一個聰明的兒子做太子,繼承他的皇位,便以《舜之視天下》命了題,並限60字之內,要求幾位公子做文考試,擇優選位。公子道光寫了這樣的文章:“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聖人之視天下,不以一己之天下視天下,而以天下之人視天下,是使天下能長治久安,皆歸功於天下之人視之。”這短短的56字,言簡意賅,發人深思,博得父王的賞識。就這樣,道光當了太子。

張嶽崧為商人題詩

張嶽崧在龍三塘讀書時,由於詩書超羣,名聲遠揚。有一個做生意的商人,文化水平低,平時買賣不公平,弄虛作假,很不老實,卻很想請張嶽崧為他題詩,顯耀自己。張嶽崧巧妙地為他題詩一首:
前世恩功好,
代代子孫高。
轎馬齊齊進,
夫妻永偕老。
商人看後很高興。因為他沒有看出其中的奧妙:橫讀是一首讚美詩,而豎讀則是“前代轎伕,世代馬妻”,含蓄地刻畫了他的醜惡面目。

張嶽崧代對對子

清代詩人許小韞與張嶽崧之孫張熊光喜結良緣,有一段十分有趣的故事。
在新婚之夜,新娘許小韞出了一對聯:“尹公他拖孟姜女之女入張子房之房非奸則盜”。她要求新官對出下聯,才準進洞房。張熊光左思右想,總對不上來,便在宅外步來踱去。正巧,這時張嶽崧來了,看見張熊光愁眉苦臉的樣子,問道:“夜已深,為何徘徊不入寢!”“難呀!新娘出對,對不上非進洞房也”。張熊光把對聯內容告訴張嶽崧,張嶽崧嘀咕自語“不難!不難!”便小聲地向張熊光説了下聯:“閔子騫牽冉伯牛牛耕子產之產為富不仁。”張熊光聽後高興極了,便大聲朗讀了下聯。許小韞聽了也格外高興,開門迎新郎官進了洞房。
這段軼事只是戲説而已。許小韞與張熊光成親時,張嶽崧早已去世。

張嶽崧坐轎鎮賊

張嶽崧書法 張嶽崧書法
有一次,張嶽崧和他的朋友坐轎一同去應試。他的朋友隨身攜帶了許多錢,藏在轎的座墊裏。
他們各乘一台轎,匆匆上路了。
張嶽崧乘坐第一台轎子,抬轎的人跑得飛快,轉眼間就把他的朋友遠遠甩在後面。張嶽崧是個十分機敏的人,他發現了可疑痕跡,預感到可能要發生什麼事情,很注意後面的動靜。最後,他的朋友乘坐的那台轎子連影子都不見,張嶽崧感到事情有些嚴重了,連忙叫轎伕停下來,等他的朋友趕上來再一起走。沒想到,兩個轎伕假裝聽不見,吱呀吱呀把轎子抬得越來越快。張嶽崧想:莫非他們是強盜?自己從小就在家鄉用練武石習武,要好好教訓一下這傢伙,只見他猛地運氣發功,一下子就把那兩個轎伕壓倒在地,爬不起來,連忙求饒。
原來,他們就是強盜,看見張嶽崧的朋友有錢,便偽裝轎伕準備伺機搶劫。
“打轎回去!”張嶽崧心急火燎,命令道。二賊乖乖地抬着張嶽崧往回趕。再説,他的朋友已被抬進大山,正準備搶劫時,張嶽崧及時趕到,治服了強盜,救了朋友。 [3] 

張嶽崧山清水秀的故里

高林村位於定安縣龍湖鎮東北部。清乾隆年間,張氏先祖由瓊山縣坡上(椒)村(今老鐵橋附近)遷來此地居住,清嘉慶年間發達。村子依建在伏龍山上,全村房屋大都坐北朝南,村後有黑嶺依託,東南西邊,丘陵、池塘、田土甬環抱,山水秀美。張嶽崧總是被自己故里的錦秀山水所陶醉,他把高林村的東面、南面到西面的山水逐一命名為圓勢嶺、掛榜山、香爐墩、大鼓坡、獅子山、琴嶺等,並賦詩詠贊。村裏人向來重視知識,多擅書法,常常比試。2006年夏,全村48户190多人,外出的公職人員和農民工有160多人。解放以來共有40多人考入大專院校深造。
故居 故居
張嶽崧的故居位於今定安縣龍湖鎮高林村的西北邊和西南邊,坐北向南,總面積2700多平方米。故居有兩處,一處為出生之祖居(俗稱上署),位於高林村西北邊,佔地1500多平方米。原建有坐北向南的1廳2房正屋7幢、橫房6幢、八角亭1座、庭院10個、拱門1個。房屋大柱多用菠蘿蜜樹加工而成,中間縱卧一條南北走向的路巷,四周有圍牆,由張嶽崧兩兄弟和幾個兒孫共同修建。今僅存有正屋1幢(1廳2房),屋宇陳舊破敗。拱門內外庭院裏有張嶽崧親手栽植的百合花、含笑花各1株,頗茂盛。拱門內庭屋前的百合花清香潔白,象徵主人崇尚廉潔,正直不阿,清白做人的氣節。拱門外庭的含笑花象徵主人樂觀豁達、家庭和睦。另一處位於出生地西南面5米多處,坐北向南,佔地1200多平方米(俗稱下署)。四合院式構築,是張嶽崧居官時所建,並得到其孫媳許小韞孃家人的大力支持。原建有1廳4房的正屋2幢,均為20支菠蘿蜜木柱與桁桷磚瓦建成,屋較為寬敞;1廳2房的大屋1幢,都是用10支菠蘿蜜木柱與石磚瓦構建;還有橫房7幢、庭院5個、花園2個,朝南開一個山門,四周有圍牆。張嶽崧之孫媳、才女許小韞的柏香山館也設在此。著名的高林學館就設在西北面的1幢大屋裏。下署共有36個門,今院牆、院門均已損壞,僅存正屋1幢,後屋1幢,兩側橫房2幢。以上兩處故居的主要建築物在1953年遭強颱風颳倒。故居1986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3] 

張嶽崧高林村張氏宗祠

位於高林村西邊,坐北向南。距張嶽崧故居約20米,為張嶽崧晚年(1839—1840)親自主持建成。原建有山門、前殿、正殿、後殿、東西廊廡和圍牆,殿中的大柱大多是菠蘿蜜木料,檁子大多用海梅(又稱青梅)木料。前殿與正殿通道的東西兩側各建有一座禁書亭,每座亭寬約1米,高約2米,專用於焚燒劣質圖書。宗祠佔地1500多平方米。抗戰時期定安中學設分校於此,解放後曾在此辦縣熱作學校、高林小學。1953年強颱風將面寬5間進深3間的前殿,以及山門、東廊廡等颳倒。今尚存正殿、後殿和西廡。正後殿均為懸山式頂,有防火山牆。正殿的前後廊和後殿的前廊為圓石檐柱,柱頂均有駝峯木雕,前廊寬1.1米,後廊寬約1米。正殿前門楣上高掛着一塊道光乙巳年(1845)由多名主考官題贈給張嶽崧次子張鍾彥的“進士”木匾,殿里正堂上端高掛着一塊高林村張泰覺於20世紀80年代手書並仿製張嶽崧立的一塊“探花及第”木匾,殿裏還存放張嶽崧墓碑一塊(已裂開4塊)。後殿寬3間,進深2間,正堂裏高掛着張嶽崧畫像一幅。祠裏尚存張嶽崧手書之棕櫚陰刻盈聯3副及匾額2塊。著名的兩副對聯為:一、念我祖闢草披荊閲百年庭廡堂宇始具規模庶卜先靈妥侑;願後人繩武繼序思廿代食德脈疇永遵彝訓毋忘創業艱難。二、自閩而瓊而定二十傳詩書門第敢雲閥閲啓高林;由宋而元而明七百載孝友家風尚冀熾昌光盛世。1986年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張嶽崧殿試對制策文

時間:公元1809年農曆四月二十一日
地點:保和殿 殿試
形式:閉卷
殿試時間:1天(10個小時左右)
考生:張嶽崧
臣對:臣聞,經學所以致用,禮制所以宜民。慎選昭旌別之權,儲蓄裕閭閻之務。粵稽曩訓,經解臚諸《戴記》,秩宗命諸《尚書》,《王制》則論選有文,《周官》則倉遺有掌。聖人御寓懋慔,室介甄鑄埏垓,有念典之功,有同民之化,有彰癉之用,有藏富之圖。用是稽古同天,而制度昭其盛,亮採凝積,而豐裕著其休,鬱郁乎煥哉!經術修明,日月為章矣;典禮欽崇,天地定位矣。選造明,蓄貯備,則工允釐,而民必安矣。古所為象渾穹式坤厚懿,網醴化,曼羨延洪者,道有由也。欽惟皇帝陛下,德光謨烈,撰體清寧,本持盈保泰之心,成惋大豐登之象。固已經學光昌,禮教鹹被,人才藹吉,樂利無疆矣。乃聖懷衝挹,葑菲罔遺,體至善之無窮,惟邇言之是察。茲者,恭逢萬壽昌辰,特開恩榜,值普天之同慶,俾多士以觀光。進臣等於廷,而策以研經之要、崇禮之功、明揚之方、裕民之務。以臣檮昧,譬諸纖塵涓滴,奚補崇深?顧義切對,揚時當敷奏。敬承清問,敢不誦習舊聞,縷陳膚見,用效芻蕘一得之微忱乎?
伏讀制策有曰:《易》首稱漢學,其授受源流皆有可考,因而博求諸經之義,同“三傳”之得失。臣謹按:劉勰雲:“三極彝訓,謂之經秘。”《書》雲:“日月為《易》象,陰陽也”。漢《易》著於李鼎祚,集解者鄭康成荀爽、虞翻三家。鄭長於會通典禮,荀長於陰陽上下,虞長於消息盈虛,三家要以虞為優。《易》原目,始“乾”訖“豐”。然《乾鑿度》曰:“《易》始乾終未濟,民戒慎,合王道”,則以今目為是。《十翼》釋經,歐陽修疑非孔子作,李清臣、葉適亦譏其淺陋,然其中要有精處。九家《易》象,如乾下為龍、為直、為衣、為官、離二、巽四二、坤坎各八,震、艮各三,見於經典釋文。孔子刪書,斷自唐虞,而周官外史掌三皇五帝書,如五典三墳,楚史能讀,或非謊誣。《河圖》則卦《洛書》,劉歆孔安國,皆主此論。孔穎達《尚書》、《周易正義》取之《詩》首“二南”,皆文王之化。然《詩·譜》以“周、召”分聖賢,所謂聖人治其難,賢人治其易耳。《詩》用於樂,有天子諸侯之分,然《文王》為兩君相見,他多通用也。商、魯皆有歌頌者。魯史克為請命,而作宋王者,浚故也。傳《公羊》者,有眭孟、彭祖等,傳《穀梁》者,有江公申公等;傳《左氏》者,有張禹、尹更始賈護賈徽等,其最者也。聖朝稽古佑文,士生其間,將人稱許、鄭,家傳賈、孔,彬彬極盛矣!
制策又曰:經典之文,損益之道,莫備於禮,而因詳及古之典禮之書,此誠一道同風之本也。臣謹按:《周禮》與《尚書·周官》皆出周公之手,而所記稍異。孫氏謂周公書成歸豐,實未嘗行;鄭樵譏其詳制度而略道化;何休以為戰國陰謀,林孝存作“十難七論”以排之。然其書廣大精微,實見本末該貫之妙,豈可惑歧説而疑聖人之書乎?漢興,叔孫通粗定禮儀,草創苟且,不足垂示後世。漢之明《禮》、《書》者,以後倉為最;注諸《禮》者,以康成為宗。大、小二戴,其氏分途王肅“聖證”之論《禮》,如禘、祫、明堂等,與鄭學互相詆誹,又何論為義疏者有五家九家之別乎?唐王仲邱撰《開元禮》百五十卷,王彥威撰《曲台新禮》三十卷。及宋之《開寶通禮》、《太常新禮》,又杜佑作《通典》,因劉秩《政典》而廣其闕。楊紹復《續會要》因蘇冕《會要》而增其成。或垂一代之制,或合數代之文,皆有可採也。聖朝典章大備,康熙二十九年成《會典》,乾隆二十九年增修之。皇上特命開館纂修,溥睢麟之雅化,開黼黻之光華,豈不懿歟?
制策又以用人之道,先德行而後才能,因及累代選舉之法,而要以端士習。此誠風厲之大權也。臣惟:漢制察於州郡者曰:孝廉茂才。策於天子曰:賢良方正。黜華崇實,即本於《周官》六行、六德之升。魏陳羣立《九品官人法》,上品無寒門,下品世族,誠有如劉毅之譏。唐制多沿隋代,有孝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名。然天子自詔,謂之舉制,所以優擢其才。至隨意立科,雖軍謀、宏達之名,要不如賢良方正之選,本末輕重不較然歟?宜乎宋太宗有曰:科級之設,以待士流,而不容走吏冒竊,誠重之也。夫有孝悌之德,則子諒易直,而刻薄之念不生;有廉介之德,則砥行立名,而貪競之風不作。讀書尚友之道,則居官飾治之方。故學問非以守拍墟,而功名豈以梯榮進?誠使持躬重於圭璧,立志凜以冰淵,則奇才異能者出以恭慎,乃可觀耳。皇上示義利之衡,重清廉之選,服古入官者,可不爭自濯磨乎?
制策又以食為民天,而務求儲積進備,與夫久貯之方,平價之道,此尤保赤之至計也。臣惟:《周禮》倉人掌粟入藏,旅師掌聚野之粟而用之,遺人掌邦之委積,儲備稱良法也。後世李悝平糶法,耿壽倉,宋有廣惠倉,皆恤民之計,而社倉為善。至元史載,河西務十四倉,京師二十二倉,通州十四倉,藏貯之地尤悉。夫民之生也資乎食,食之足也資乎貯,貯之善也資乎運。昔人論運之要務在糧不掛籌,軍無借欠,道不守凍。故詳察交卸則運自易,催促回空則運不稽,此故有道矣。若夫糶糴務平,則國與民無輕重之弊。《管子》曰:守國者守谷而已。故豐歉因乎歲,久暫因乎時,燥濕因乎地。務使囤積者無紅朽之虞,售易者無騰踴之患,則富人之倉,東、西市之糶,遺規成法,皆可酌而行之也。
皇上燾育羣生,撫綏蒸庶,凡截漕平糶諸大政,斟酌咸宜。其所以為斯民謀補之經而普康平之福者,至詳至善。民當斯時,熟酉慶豐,《由庚》詠化,有不擊壤而歌祝者?鹹若如此者,覃研圖籍而治理匯其源,稽合典文而中和昭其備。登進先崇器識,而侈浮華者共返於醇良,儲備裕於倉庾,則餘九三者自形其康阜,詢足荷天衢而提地釐矣。
臣伏願我皇上至誠無息,安益求安,本日新久照之猷,勖慎憲省成之化;人文宜朗,猶勤釐敬之心;茂典光昭,更敕惇庸之意;車服之命,端士習即以厲官常;倉廩之謀,厚民生即以正民德。士傳經學,家習禮儀,官有慈惠之師,農樂盈寧之慶,共祝聖壽之無疆!而藹洽熙春,歡臚函夏,洋洋乎扇淳風而席福嘏,國家億萬年,有道之長基斯矣。臣末學新進,罔識忌諱,幹冒宸嚴,不勝戰慄隕越之至。臣謹對。
注:
《殿試對制策》選自《歷代狀元之策》,此書1976年台北廣文書局出版。殿試中嘉慶皇帝提出制策四條:一是對《周易》的見解,二是對《禮儀》的看法,三是用人之道,四為儲貯之法。作者引經據典,稽古論今,從容應對,以殿試第三名中探花
張嶽崧
[清](一七七三至一八四二)字子駿,一字翰山(一作懈山),又號指山,廣東定安人。嶺南書法家領軍人物之一。時為李梓瑤啓蒙老師.嘉慶十四年(一八o九)進士,累官湖北布政使,護理巡撫。書法歐、虞,與郭蘭石(尚先)大理,陳昌齊齊名。當時碑版多出其手。畫宗元人,不多作。卒年七十。著筠心草堂集。《館閣爵裏考、楚庭耆舊遺詩、昧蔗齋隨筆引陳其錕書行述、唐確慎公文集》
張嶽崧,字子駿,又字翰山、瀚山,號覺庵,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出生於海南定安縣永豐鄉高林村,上祖籍福建莆田縣,宋嘉定年間遷瓊,其祖為瓊山尹,故落籍瓊山。後遷定安。張嶽崧自小聰明好學,十二歲應童子試,十六歲補弟子員,嘉慶辛西(1801年)優引舉質。嘉慶甲子(1804年)科中廣東省舉人,嘉慶已已(1809年),中進士,以一甲第三名及第,成為海南歷史上唯一的探花郎,歷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官、會試正考官、文穎館篡修官、武英館篡修、都習庶吉士、四川鄉試正考官、陝甘學政、文淵閣校理大理寺少卿詹事府詹事、湖燕布政使、護理巡撫等職。
張嶽崧飽才博學,涉獵很廣,業通書畫、法律、經濟、水利、軍事、醫學,一生著有《筠心堂文集》10卷,《筠心堂詩集》4卷、《運河北行記》1卷、《訓士錄》1卷。現今各大圖書館多有收藏。 張嶽崧一生對海南的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張嶽崧關心民疾治水防患,他任江蘇常鎮通海兵備道時,奉旨治水,他乘小舸,冒風雨,渡揚子江,親自巡察江海,冒險堅持督率官民護堤。張嶽崧是當時一個“明鏡高懸”的青天老爺,任大理寺少卿去任的時候,“耆老遮道,焚香路送”。張嶽崧為禁煙運動勞苦奔波,與林則徐交誼深厚,同是查禁鴉片的嚴禁派。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南下廣州查禁鴉片,首先搖旗吶喊,撰寫禁煙奏疏與其有關文章。
張嶽崧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家鄉病逝。享年70歲,他的棺葬於瓊山縣甲子鎮毛頭村前。可惜墓地在“四清”、“文革”時期遭受破壞,其石柱、石欄、石牛、石羊、翁仲都蕩然無存。在張嶽崧前,明清兩代,瓊人登進士第者甚多,但尚未有名列一甲第三名探花者。故當朝清嘉慶皇帝仁宗琰,為張嶽崧的直接這樣高的名次而驕傲地説:“何地無才!”後來在張嶽崧直接薰陶下,他的長子張鍾彥中了進士,三子張鍾秀和張熊祥也均中舉人。
張嶽崧是海南歷史上一位難得的人才,他有功於國於民,歷代海南人民都把他同丘濬海瑞邢宥王弘誨等一起引以為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