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展

(當代油畫家)

鎖定
張展, 1986年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現為湖北省美術家協會副秘書長 [5] 
中文名
張展
出生日期
1964年
生活地
武漢
畢業學校
湖北美術學院
性    別

張展藝術簡介

張展 [1] 
1986年 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
張展 張展
1991年 就讀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第三工作室曾任教於湖北黃岡師範學院
2006年 “放任自流” —當代藝術五人展。
2007年 當代藝術四人展。
2008年 中國當代藝術聯展
2010年 上海國際藝術博覽會
2011年 “回顧與展望”—湖北油畫展,辛亥百年紀念展, “楚樂遺音” —湖北當代藝術邀請展 [2] 
2012年 “水的色彩”—意大利水節國際藝術展 ,無邊的疆界 —中國·意大利當代藝術展, “藝術的鄂爾多斯”—當代藝術展 ,超以象外·中國當代青年油畫邀請展 , “非意圖”—中國當代油畫藝術邀請展。
參展活動照片
參展活動照片(30張)
2013年 中國油畫名家邀請展 [2]  , “兩者之間”— 中國當代藝術,PONTE畫廊 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對望:中意當代藝術展 。
現為中意藝術家工作室(中國)主席,大楚藝術機構藝術總監,湖北美術院美術館副館長。

張展眾家評説

參展活動
參展活動(7張)
公元三世紀就成熟的書法藝術,確立了中國的藝術觀念,即筆觸的表現性,以及同時期中國詩歌的意象性,一直都對中國的藝術家產生着影響。所謂意象,如中國的古典詩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在現實物象的“真實”上,同時作為一種人生的境界和體驗。或者象中國古典文人畫,梅蘭竹菊,山水草木,同時也是人的“胸中逸氣”的意象。張展的作品更在乎繪畫性,強調在繪製過程表現自己的感覺,我們從張展的作品中,看到他所創造的人物形象,同時成為他心中的意象。當然,他使用了從西方傳來的油畫媒介,從一個西方人的角度,也許最容易看到中國藝術家所受到諸如西方表現主義、形而上等畫派語言的影響,其實,中國古典藝術的表現主義和意象特徵,本來就和後來的西方現代主義,在語言上有相似之處,或者西方現代藝術發生時就受過東方藝術的影響,藝術從來是相互影響的。 [1] 
——慄憲庭(批評家、策展人)
説到底,張展始終是一位充滿激情並將抒情作為繪畫第一要務的畫家。 [3] 
從作品中,我們不僅可以欣賞到那或流暢或遒勁的線條之美,而且能體會到張展繪製這些作品時愉快和激動的心情。正是這樣的繪畫性和抒情性使張展的作品與波普藝術、豔俗藝術等藝術形式拉開了距離。
張展的繪畫是多種風格、多種元素混合的產物,正如他本人所描述的:“具體有不太具體、表現又不太表現、既不太宏觀也不太微觀。”事實上,張展這一混合式的畫風正是後現代主義藝術的標準樣式,他的創作心態也契合了後現代主義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本質精神。 [1] 
——王端廷(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研究員) [4] 

張展印象

■郭正善
《 稀地》布面油畫 《 稀地》布面油畫
張展當年的畢業創作給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那些線條非常流暢,很有些費舍爾(Eric Fishl)的意味。這需要很高的藝術品位和很強的概括能力才能達到。此外,他還受了些盧梭的影響,這在那個時代是走在前沿的。當時中國的油畫還停留在重“塑造”的階段,而他已經開始進行對於“表現”性的探索了。此外,他的畢業創作是畫在一組四條屏狀的木板上的,頗具形式感,視覺衝擊力很強。從他當時的作品中可以看得出來,他有很好的基本功,又找到了一種很好的狀態。 [3] 
在他的作品中,也一眼就能看出他的功底來——很輕鬆,也很大方。他的作品一直都在追求“松”的感覺,那些筆觸總是顯得疏密得當,有一種次序感、節奏感,説得通俗直白些,就是很“當代”。而他選擇用這種“當代”的語言和方法,去表現那些有歷史的、中國味很濃的東西,比如民國的圖像,以及蘇州園林等,這個切入點也非常好。即能充分發揮他本身對於油畫語言的把握能力這一優勢,又契合了本土的審美習慣。 [1] 
(郭正善:湖北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
擬態作為情感的鑰匙——釋析張展繪畫:
文/意大利著名策展人亞歷山大·尼瓦:
對於張展(Zhang Zhan)眾多的作品解讀中,給人印象最深的便是對於擬態的運用:
《花兒盛開》 《花兒盛開》
擬態是一種能力,將來自於現實世界中的物體、氛圍和情況掩蓋在岩漿和具有腐蝕性的顏色之下,是地地道道的大量的色彩,大片的陰影,蜂擁而至的痕跡和過濾物聚積在一起並降落,就如同酸雨一樣,在整塊畫布上以一種看似雜亂無章和不成形狀的方式,但事實上卻是通過在畫布上的相互追逐和創新,探尋一種不同的畫面上的秩序 - 因此,象徵性地,對於那個我們習慣於稱為真實世界的。 [1] 
事實上,張展(Zhang Zhan)擁有非凡色彩的巧妙和喜悦(地地道道來自於大自然的饋贈,先於那些在調色板之上和與調色板一起嚴格的基本功訓練),並通過它們重新閲讀和重新創造那不確定的世界的邊界;因此,他的視覺世界,那些有更多的幻影的地方,我們稱之為現實的世界,與之簡單的反射圖像: 它們用某些方式令人想起那些迷惘的回憶,那是個緊張刺激的夢,夢醒時分,視網膜上只留下模糊的影像, 從情感的角度來説,這些視覺的印象和閃光如此強烈,因為它們的定義無法確定,從現實的碎片之中我們只記得它們的顏色,氛圍,視覺衝擊的強度,但不記得那些細節,也不記得那些輪廓。 [1] 
張展(Zhang Zhan)的畫作是剛勁有力而富有內涵的,將它的根基穿插入挖掘工作之中,代碼的重新審視之中以及傳統的中國山水畫的意向之中,更通俗地説,是傳統的東方風景畫;然而,通過一個顫動的符號和緊繃直達內心痛苦之處,通過一種極其複雜的色彩的運用,和一個密集且濃郁的題材,它們被重新定義,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創新的和當代的代碼。事實上,他的畫作能通過一種不可預知或出人意料的方式,將隱約帶有前期浪漫主義風格的戲劇性的魅力,手勢畫和非正式畫的遺留之風,突如其來的十八世紀閃爍的微光以及來自於科馬克·麥卡錫(Cormac McCarthy)的後啓示錄小説中那種令人不安的氛圍相互融合在一起。 [2] 
亞歷山德羅·裏瓦
圖左為策展人亞力山大·尼瓦 圖左為策展人亞力山大·尼瓦
意大利著名策展人和藝術評論家,世界著名的米蘭布拉雷學院的教授,策劃意大利及歐美國家“新意大利繪畫和雕塑展覽”。 [2] 
策展活動包括:
《林中小道布面油畫》 《林中小道布面油畫》
新意大利人像(1998),特殊(PAC.當代藝術館,米蘭,2001年),圖騰(卡薩塞殊曼特尼亞,曼圖亞,2001年),仇恨所有的世界(皇宮,米蘭,2002年),意大利工廠,新的意大利藝術現場(國際藝術雙年展,威尼斯,都靈和斯特拉斯堡,2003年),中國城市(上海,中國,2006年),新意大利(上海美術館,中國,2007年),街頭甜蜜藝術(PAC.當代藝術館,米蘭,2007年),跨繪畫(米蘭,2009年) 。
割裂與躁動,時代的風景
——張展繪畫解析
文/宋磊
“藝術是一種享受,一切享受中最迷人的享受。”近一個世紀前,法國思想家羅曼·羅蘭發出這樣的感嘆。對於藝術欣賞者而言,藝術是一種享受;對於藝術創作者而言,藝術亦是一種享受。於是,我們可發現,時至今日,仍有一些藝術家是關注於畫面與視覺的獨特傳達的,享受着作畫的“樂趣”。雖然時下,當代藝術推崇觀念與表達,所謂的“圖像”冷冷地呈現着,氾濫着,將繪畫的技術性與本體性漸漸湮沒……但總有一些藝術家不願趨同於大流,他們樂於迴歸繪畫本身的“樂趣”,迴歸一種無意圖的本能性,以一種近乎叛逆的方式去延續着創作之路。張展就是這樣一類畫家,多年來的創作中,他不受制於“意義”或所謂的“觀念”之累,無意貼標籤式個性彰顯,在與油彩的糅合交融之間,呈現出變化多端的世界,這便是他眼中的世界,心象之景物,也是當下人的情感投射。 [3] 
有人説,西方油畫史間接構成了中國油畫的另一重敍事,在此過程中,一些藝術家停留於膚淺的模擬,而一些藝術家則意識到應自覺深入體系內部,在一個深度的視覺層面上,來斷嘗試新的表達可能。而張展的藝術之路則體現了從表面到深潛的過程。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張展於學院藝術教育體系之下成長,迷戀、專注於繪畫的技能的駕馭,也練就了紮實的油畫表達能力。觀念中的突破意識,於色彩、線條、圖形的敏感,讓他的繪畫總能呈現出一些新鮮的東西,印象派、表現主義等風格的借鑑與融合,讓他與蘇俄學院派從畫面面面貌上拉開距離。尋找突破與自由,也成為一條恆定的線索,貫穿着張展之後的創作體系。
從時間線索來分析,張展的作品大至分為三個時期。學院時期,忠於技術、自我表達,受歐洲古典主義影響,作品呈現他對繪畫的本能性迷戀,作品偏於安靜、樸素;於中央美院第三工作室研習之後,受新表現主義影響,作品以情緒的主動表現為關注點,強調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張展的繪畫迴歸靜謐的風景,語言與風格個人化痕跡更加明顯,中國寫意式抒情表達和西方表現主義、印象派融合,作品呈現一種獨特的混沌、複合狀態。
時至今日,張展依然認為,畫什麼並不重要,因為任何物像都可以承載情感,表達心境,而傳達則是最重要的。因此,在他的畫面上,毫無敍事、主題陳述或是荒誕變形、並置,一個人物或一幕風景就是一個畫面,簡單而純粹。雖然主題單純,繪畫語言卻意藴無窮。憑着自身對線條和色彩的敏感,張展讓畫面上所有的線條、色彩巧妙與心吻合,而且恰如其分,也成就了他繪畫的最大的特色。 [4] 
應該説,畫境並非現實世界之物,他是藝術家情之所至,心之所對,張展的繪畫即是主體對客體的主動感知,體現着他對於自然世界、人文世界的獨特闡釋。
《逝去的風景》 油畫 2011年 《逝去的風景》 油畫 2011年
在作品如《怡園拾影》、《假山孤亭》等作品中,幽雅的江南園林被劃痕與色線破壞着;在《花兒盛開》、《或消失的風景》等作品中,孤寂的風景被流淌的色彩肌理所沖刷、消融,張展消解着現實與主題,創造出的是一幅幅既模糊又意趣盎然的畫面,從畫面中,我們也許可以讀出現實對生命個體的異化、侵蝕,城市生活的喧囂與動盪造成的心理不安,抑或是社會生活給人帶來的那一絲憂傷與躁動……正因為張展與客觀世界保持着一段微妙的距離,讓表達進入自由的空間,獨特的肌理與痕跡,別具一格的塑形與傳達方式,呈現的是一種與現實相近,卻不等同的現實的畫境,並藴含豐富的外延聯想,由畫面感染觀者內心,畫語與心象吻合,便形成觸動,因為這關乎每個欣賞客體的生存經歷。
隔着波紋與淌流的人間幻影,一個時代的心理投射。
始終用繪畫語言表達,而非圖像,我們可以發現,張展的繪畫似乎隱含着一個哲理:有時,非刻意主動言説,往往傳達得更多。
對話張展
(記=記者 張=張展) [2] 
記:對您來説,繪畫最初的魅力是什麼?
張:在那個年代身處學院,對於技法的迷戀是很難擺脱的,還有造型語言的多樣化。
記:繪畫面貌與您個人最大的關聯是什麼?
張:應該説是一種表現的意識,而且一直貫穿着這些年的創作中。所以,在我表達對象時,我會將個人情感、對客體的感受融入進去,傳達奔放、外露的情緒,而不是平靜地再現對象。
記:從傳統繪畫一直走到今天,您的表達方式似乎和如今很多當代藝術家不同,那麼,您是如何理解“當代藝術”這一概念的?
張: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特色,每個人,包括藝術家都會受到這個時代的影響,創作也不應該和時代脱節。你可以運用一些傳統的方式,但表達必須是符合這個時代的,比如現實生存狀態、世界觀、現實的意識影響等。
記:您怎麼認識繪畫技術的重要性?
張:技術不是最重要的,但卻是不可缺少的,它是表達的必需,能充分發揮材料傳達的美感。如何將個人性格、特質如何與畫面表達相吻合,這是最難的。
記:除藝術家身份外,您還是一個藝術推廣、市場運作者,您如何看待那些和您表達方式不同的藝術家?
張:在我看來,一個藝術家無論如何表達,真實性始終是我評價的主要標準,也就是説,繪畫的真實性最重要。另外,從主題到樣式,不模仿,不跟風,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家是我所欣賞的。
記:您的創作曾經中斷了一段時間,如何認識這一段時間對創作的影響?
張:中斷期對藝術家而言比較正常,這和現實生活、創作狀態有關。雖然中斷了一段時間,但內心對於繪畫的需求依然存在,也有一些實踐和思考,所以從此意義上説,我的創作一直沒有間斷。過 去的工作、社會實踐經歷、感受與思考都融入了我現 在的作品中。
記:近幾年,您畫了一些中國園林風景,這樣的題材有沒有一些現實含義?
張:我是一個喜歡安靜的人,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對自身生存環境非常敏感,總希望那些美好的東西圍繞在自己身邊。而現實的城市生活,讓我們容易產生厭惡情緒,通過作品,我希望我們的生活就如中國園林一樣,寧靜而美好。
記:這些作品本來是描繪的寧靜的風景,卻又為何被一些人為的躁動與不安元素破壞着?
張:這與我的藝術觀有關。我不希望我所表達的對象是一個直白的、簡單之物,甚至第一眼很難辨認,但在觀看的過程中,物像能中混沌中慢慢浮現。我習慣於消解畫面中的現實感,讓畫面在若繼若離之間,傳達一些特殊的意味。
記:您的作品風格面貌多樣,幾乎不可能以樣式來形容您的創作,您如何看這個問題?
張:我是一個喜歡不斷求變的人,也寧可保持着這種個性的真實。我不喜歡違心的不斷重複圖式,這種重複就是一種欺騙,欺騙對象也欺騙自己。對於自己所熟練的東西,我回避着,讓自己的創作總有挑戰感,這樣才能讓作品總是新鮮的。 [3] 

張展部分作品

《女人體》張展布面油畫 150×3000px 1985年
(發表於《中國高等美術學院油畫集湖北美術學院分卷》)
作品
作品(27張)
《老藝人》張展木板油彩 45×55 cm 1989年
《斕山藏屋》張展布面油畫 80×2500px 2012年
《雜物》張展紙本丙烯 46×1175px 1990年
《大聲》張展布面油畫 70×1250px 2001年
《花樣年華》張展布面油畫 180×2500px 2008年
《昔日明星之五》張展布面油畫 30×1000px 2011年
《石精靈》張展布面油畫 30×1500px 2012年
《大聲》張展布面油畫 《大聲》張展布面油畫
《龍枝枯石》張展布面油畫 80×2500px 2012年
《園景麗影》張展布面油畫 100×1250px 2012年
《大銀杏》張展布面油畫 40×2000px 2012年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