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小華

(阜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綜合病區副主任醫師)

鎖定
張小華,女,漢族,安徽樅陽縣人,1984年12月出生,2013年7月畢業於南京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學歷,現任阜陽市第二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綜合病區副主任醫師。 [1] 
中文名
張小華 [2]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安徽樅陽
畢業院校
南京醫科大學
學    歷
碩士研究生
臨牀職稱
副主任醫師
執業證書編碼
110341200003181 [2] 

張小華人物經歷

2013年7月,畢業於南京醫科大學臨牀醫學系。 [1] 
2018年6月-2019年2月,於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進修肺科、支氣管鏡。
2020年12月,被聘為副主任醫師。

張小華研究方向

肺部惡性腫瘤、慢性氣道疾病、肺部感染性疾病。 [1] 

張小華擅長領域

對肺部惡性腫瘤、慢性氣道疾病、肺部感染性疾病等診治以及內鏡下治療有豐富的臨牀經驗,特別是對惡性腫瘤的分子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有較深的研究。熟練掌握呼吸科新技術、新療法,如:全麻支氣管鏡檢查術、無創機械通氣、經鼻高流量氧療、經皮肺穿刺技術、腫瘤熱消融術、超聲氣管鏡檢查、內科胸腔鏡等。 [1] 

張小華著作譯作

1. The effect of combined axitinib with DTIC on B16F1 melanoma invitroand in vivo. Oncol Lett, 2013 Jul 6(1):69-74 第一作者 [1] 
2. Icotinib, a potent and specific EGFR tyrosine kinaseinhibitor,inhibits human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growththroughdown-regulating AKT signaling. Biomed Pharmacother, 2013 Jun67(5):351-6 共同第一作者
3. Axitinib, a selective inhibitor of 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factor receptor, inhibits melanoma growth in vitro andvivoAnticancer Drug. 2014 Feb25(2):204-11 第一作者
4. Severe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andrisk factors. Asian J Surg. 2023 May 26:S1015-9584(23)00739-X. 第一作者

張小華專利發明

發明名稱:一種小型號EP管儲存盒,張小華第一發明人等,公開(公告)號:201220494920.X ,公開日期:2013.03. [1]  [5] 

張小華科研項目

1. 參與省級科研項目《託珠單抗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臨牀研究》,本人作為研究者以及作者之一,該研究成果《Effective treatment of severe COVID-19 patientswithtocilizumab》已於美國科學院院刊(PANS)上發表。 [1] 
2. 作為阜陽市科研課題《炎症因子水平變化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中的應用價值探討項目》負責人,多次參加市級多項臨牀科研工作。

張小華學術成就

在肺部惡性腫瘤、慢性氣道疾病、肺部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豐富的臨牀經驗,尤其在肺癌靶向治療以及免疫治療方面具有獨到見解。共發表學術論文10餘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共一發表SCI論文 4篇。 [1] 

張小華所獲榮譽

2019年10月,獲批健康阜陽“第三批”高層次專業技術後備人才; [1]  [3] 
2020年6月,榮獲“阜陽市直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4] 
多次獲得醫院表彰。

張小華學術任職

世界內鏡協會呼吸內鏡協會委員 [1] 
安徽省預防醫學會呼吸病預防與控制專業委員會委員
安徽省預防醫學會肺癌專業委員會委員
安徽省抗癌協會介入呼吸病腫瘤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安徽省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第六屆委員會間質性肺疾病學組成員
阜陽市職業衞生專家庫人員
阜陽市醫學會第五屆呼吸病學專業委員會委員

張小華人物事蹟

2020年的春節,註定着不平凡,疫情就是集結號,防控就是使命擔當。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需要的是勇氣、智慧以及戰勝病毒的信心。疫情面前,主動申請,被醫院安排到疫情救治一線———應急感染科五病區工作。一位年輕的女患者因害怕變得精神焦慮,不配合治療,我堅持每天查房時都會來開導她、鼓勵她,慢慢地患者接受了病情,積極配合治療,疾病逐漸得到控制。 [1] 
張小華(右)在抗疫現場 張小華(右)在抗疫現場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我們的職責不僅僅是治癒疾病,更多的是幫助病人找回健康、保持健康、傳承健康和人文關懷。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