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小泉剪刀

鎖定
張小泉剪刀是浙江杭州市知名的傳統手工藝品。張小泉,明末安徽黟縣會昌鄉人。所鑄剪刀,選用聞名的“龍泉”鋼為原料,鑲鋼均勻,磨工精細,刀口鋒利,開閉自如,因而名噪一時。張小泉剪刀是中國手工業的傳統名牌,已有353多年曆史。
中文名
張小泉剪刀
創始人
張小泉
類    型
傳統手工藝品
特    點
磨工精細,刀口鋒利,開閉自如

張小泉剪刀個人簡介

張小泉 張小泉 [1]
張小泉,明末安徽黟縣會昌鄉人。其父張思家,自幼在以“三刀”聞名的蕪湖學藝。小泉在父親的悉心指教和實踐中,也練就了一手製剪的好手藝。明朝末年,災害頻繁,烽煙四起。黟縣百姓朝不保夕,苦不堪言。父子二人,制剪為業,小泉刻意求師訪友,技藝大進。經過反覆琢磨,終於創制出嵌鋼製剪的新技術。他選用聞名的“龍泉”鋼為原料,製成的剪刀,鑲鋼均勻,磨工精細,刀口鋒利,開閉自如,因而名噪一時。一些專業藝人如裁縫、錫匠、花匠等慕名前來定製剪刀。

張小泉剪刀剪刀來歷

張小泉長到三、四歲,剛剛能走路,就蹲在爐邊幫他娘拉風箱;長到八、九歲,身個兒比砧子才高出一點點,就和他爸做對手,學着打小錘。等張小泉長成一個年輕力壯的小夥子,就接過他爸的大錘了。張小泉自小機靈聰明,肯用心學習,他爸又只有他這一個兒子,盡心把祖傳的手藝教給他。所以沒幾年工夫,張小泉不但學會了祖傳的手藝,自己還在熔、鑄、鍛、打、磨各方面琢磨,想了許多巧方法,打鐵的本領更比他爸高出一頭。他鑄的犁尖,耕起田來又深又快;他打的鋤頭,鋤起地來又輕又巧;從他那兒買的菜刀,剁骨頭也不會卷口。
張小泉一落孃胎便跌進泉水裏,自幼就和水結上了緣,便起名“張小泉”。後來,張小泉有三個兒子,拉扯大了,大兒子就接過了他的大錘,二兒子和阿哥做對手打小錘,小兒子也幫忙拉風箱。
張小泉這人別樣都好,就是生性暴躁。他又愛管閒事,打抱不平,所以得罪了財主富紳,在鄉下立不住腳了,爺兒四個只好挑起鐵匠擔子,流浪到杭州,在大井巷內搭個蓆棚,開起一爿鐵匠鋪來。大井巷在城隍山腳,是一處熱鬧的地方,張小泉在這裏開鐵匠鋪,生意倒很不錯。再加上他的手藝好,出品精,爺兒們又肯下死力做生活,日子倒一天比一天過得好起來了。
大井巷裏有口大井,井水很深,也很清涼,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吃這口井裏的水。有一天清早,大家都來挑水,吊起水一看,黑漆漆的,像爛泥漿,臭味直衝鼻子,連隔夜飯都要吐出來。真奇怪,昨天還是清洌清洌的,怎麼一夜工夫就變了樣呢?後來到處打聽,據一個年紀頂大的老公公説:他小時曾聽老輩人講過,這大井直通錢塘江,錢塘江上游有兩條烏蛇,隔許多許多年就鑽到這口清涼的大井裏來交尾下蛋。烏蛇嘴裏吐出毒涎,就把井水弄得像爛泥湯一樣。
大家聽了,忙問:“這烏蛇什麼時候才走呀?”
老公公回答説:“那就由它了。”
“有沒有辦法制伏它呢?”
“要制伏它,那只有下井去跟它拼!”
這口深不見底的水井,就是裏面沒有毒蛇,也沒有人敢下去呀!大家你望望我,我看看你,急得火燒火燎。 張小泉聽説這事,帶了兒子也擠進人羣裏來看個究竟。他皺起眉頭,想了一回,拉住一個街坊説:“拜託你到酒店買兩罈老酒來!”又拖牢一位鄰居説:“麻煩你到藥鋪買兩斤雄黃來!”街坊鄰居不知道他要做什麼,就照着他把老酒和雄黃買來了。他又回過頭去,朝大兒子吆喝道: “快回家去拿我的大錘!”等他兒子拿了回來,張小泉就把兩斤雄黃倒進兩罈老酒裏,順手捧起一罈,“咕嘟咕嘟”一口氣喝乾了。接着,解開鈕釦,脱下衣裳,露出紫紅色的胸膛,鼓鼓突突的肌肉。又捧起另一罈酒,往自己頭頂上一倒,嘩啦一聲,雄黃酒從他頭頂直淋到腳跟。大家看了,還來不及問他做什麼,要不要幫忙,他一把奪過兒子手中的大錘,往前小跑幾步,撲通一聲,就跳進大井裏去了。
張小泉喝了、淋瞭解毒的雄黃酒,跳進井裏後,只覺得身子呼呼地往下沉,沉呀沉呀,好一會兒才沉到井底。他睜開眼睛一看,嗨,井底裏寬闊得很哩!他朝東找找,沒發現什麼;朝西尋尋,也沒有發現什麼。後來走到北面盡頭,才看見暗角落裏有兩條漆黑髮亮的烏蛇,有手臂那麼粗,頸交頸地盤繞在那裏。張小泉眼明手快,不等兩條烏蛇分開,就揮起大錘,“咣!咣!咣”一連三錘,錘錘都砸在兩條烏蛇相交着的“七寸”上,把兩條烏蛇的頸脖子砸得扁扁的,粘到一塊了。兩條烏蛇就這樣甩甩尾巴死啦。張小泉砸死了烏蛇,便一手提着大錘,一手拎着蛇尾,屏住氣,慢慢地泅出水面來。
等張小泉的頭鑽出水面,圍在井邊守候了一整天的鄉鄰,趕緊放下繩索,一把一把地將他拉上來。張小泉爬出井口,就把兩條烏蛇往地上一摔,咣一聲,把人們嚇了一大跳。大家起先很害怕,後來看它一動不動,真的死了,才敢走近去,伸手摸摸,冰涼冰涼的,拿棒子敲敲,梆硬梆硬的直響。傳説這是兩條烏蛇成了精,煉成鋼筋鐵骨的緣故,張小泉要不是個老鐵匠,恐怕還收伏不了呢。
除掉了烏蛇,大井裏的水又變得清洌洌了。
張小泉把兩條死蛇拖回家裏,看看又想想,想想又看看,看了三天,思了三夜,在紙上畫出一個圖樣來。爺兒四個就照着圖樣,在蛇頸相交的地方安上一枚釘子,把蛇尾巴彎過來做成把手,又將蛇頸上面的一段敲扁,磨得飛快飛快的。這樣,就打造出第一把很大的剪刀來。爺兒們高興極了,便將這把剪刀掛在鐵匠鋪門前,當做招牌;又仿着打造出許多剪刀出賣。
以前,人們還不知道用剪刀,裁衣用刀子劃,斷線拿刀子割,很不方便。張小泉造出剪刀以後,裁衣剪線那就輕快方便得多了。因此大家到張小泉鐵匠鋪來買剪刀,差點擠破了這小鋪子,踏平了這店門檻,忙得張小泉爺兒四個,光打剪刀都來不及賣。
張小泉剪刀的名氣後來越傳越大,銷路也越來越廣,便成了聞名全國的杭州特產。張小泉死了以後,他的三個兒子各立門户,三家鐵匠鋪都用“張小泉剪刀”的招牌。張小泉還收過不少徒弟,他們知道了,就説:“兒子好用阿爸的招牌,徒弟也好用師傅的牌子!”於是,也都掛起這個招牌來。兒子傳兒子,徒弟傳徒弟,杭州的“張小泉剪刀”店也就越來越多,數也數不清了。還有一些人鑽空子,冒充張小泉的子孫或者徒弟,也掛同樣的招牌。所以到後來,杭州的刀剪鋪掛的都是一色“張小泉剪刀”店的招牌。

張小泉剪刀歷史沿革

快似風走潤如油,鋼鐵分明品種稠,裁剪江山成錦繡,杭州何止如幷州。張小泉剪刀,向以嵌鋼均勻,鋼鐵分明,磨工精細,刃口鋒利,鎖軸牢固,鍍層光亮,開合和順,刻花精巧,式樣美觀,經久耐用聞名中外。在一次剪刀評比會上,人們曾把40層白布疊在一起,有各種剪刀試剪,唯獨張小泉剪刀,張開利嘴,咔嚓一聲,一次剪斷,連剪數次,次次成功。檢查刃口,鋒利如故,為其他剪刀望塵莫及。香港一家廣播電視公司還攝取了用一號民用剪,一次剪斷70層白布不缺口接着又剪單層薄綢不帶絲的精彩鏡頭,足見其質量之高。
張小泉剪刀的製作,已有300多年曆史,明末清初就已出名。它的創始是張思家,祖籍安,世代從事剪刀行業。張小泉的父親張思家自幼在以“三刀”聞名的蕪湖學藝,後在黟縣城邊,開了個張大隆“剪刀鋪”,前店後家。張思家做事認真,他打磨的剪刀,堅韌鋒利,備受人們的稱讚。清兵入關生他逃到杭州,在城隍山下開設"張大隆"剪刀作坊。悉心研究鑄造技藝,在打製剪刀中運用了"嵌鋼"(又叫鋪鋼)工藝,一改用生鐵鍛打剪刀的常規。他還採用鎮江特產質地極細的泥精心磨製,使剪刀光亮照人。他的兒子張小泉,繼承父業,苦心鑽研,制剪技術又有提高,生意十分興隆,有人冒“張大隆”牌號,他便把招牌改為“張小泉”。
明末清初,安徽人張思家在杭州吳山開設“張大隆”剪刀作坊,所制剪刀質量上乘,生意格外興隆,它在清乾隆年間就被列為貢品。其子張小泉改“張大隆”招牌為“張小泉”;首創鑲鋼鍛制技藝;立“良鋼精作”家訓。雖説生意興隆,但卻招致同行的冒名仿製,其子張近高為區別假冒同名的剪刀,在市場上立於不敗之勢,為保護本身利益,在“張小泉”名字下加上“近記”兩字,視為正宗。
清康熙二年(1663年),張小泉剪刀始創於杭州,後成為聞名遐邇的“五杭”產品之一。為防別家冒用張大隆招牌出售剪刀,他把招牌改用自己名字“張小泉”。
乾隆年間,張小泉近記剪刀已列為貢品。清宣統三年,張小泉以“海雲浴日”註冊。
宣統元年(1909年)傳至張祖盈時,制剪技術在杭已傳八代,他以“海雲浴日”商標,送至知縣衙門,並報農商部註冊,商標上還加上“泉近”字樣。
1915年,張小泉近記剪刀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獎,從此剪刀遠銷南洋、歐美一帶。門市平均每月銷售大小各種剪刀計一萬餘把。
1917年張祖盈將剪刀表面加工改為拋光鍍鎳後,更受顧客的歡迎。當時師傅、徒工、店員人數已達八十多人。
1926年獲美國費城世博會銀獎。至解放前夕,張小泉剪刀店瀕於停業,1956年張小泉等32家剪刀店實行公私合營,建成張小泉近記剪刀總廠。
1958年6月,改名張小泉近記剪刀廠。張小泉剪刀以選料講究,鑲鋼均勻,磨工精細,鋒利異常,式樣精美,經久耐用而著稱,名揚海內外。

張小泉剪刀剪刀特色

“張小泉”剪刀是我國手工業的傳統名牌,已有300多年曆史。它與孔鳳春“杭粉”、王星記“杭扇”、都錦生“杭錦”、宓大昌“杭煙”,並稱為“五杭”,蜚聲海內外。乾隆年間列入朝廷貢品。近代,張小泉剪刀又在南洋勸業會、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等國際賽會上屢獲殊榮。
傳統民用剪刀是張小泉的起家產品,它有“信花、山郎、五虎、圓頭、長頭”五款,靠鑲鋼均勻、鋼鐵分明、磨工精細、刃口鋒利、銷釘牢固、開合和順、式樣精巧、刻花新穎、經久耐用、物美價廉等十大特點稱雄制剪業。

張小泉剪刀詩詞讚美

“快似風走潤如油,鋼鐵分明品種稠,裁剪江山成錦繡,杭州何止如幷州”。這是我國傑出的劇作家田漢1966年走訪張小泉剪刀廠時寫下的一首讚美詩。

張小泉剪刀剪刀溯源

張小泉剪刀發展歷程

剪刀鋪子 剪刀鋪子
歷史回眸張小泉剪刀的製作,已有340多年曆史,明末清初就已出名。在打製剪刀中運用了“嵌鋼”(又叫鑲鋼)工藝,一改用生鐵鍛打剪刀的常規,選用的又是浙江龍泉、雲和之鋼,還採用鎮江特產質地極細的泥精心磨製,使剪刀光亮照人,生意格外興隆。張小泉子承父業後,由於製作認真,質量上乘,加上地處清河坊一帶,是杭州商業中心,故而生意興隆,利市十倍。
正當張小泉發展勢頭蒸蒸日上時,日寇侵佔了杭州,張小泉剪刀儘管在剪刀業中遙遙領先,但仍遭受重創,瀕於破產。新中國成立後,張小泉剪刀保持了其傳統特色,並在工藝、產量和質量等方面有了進一步提高。1957年“杭州張小泉剪刀廠”成立,現在已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剪刀生產企業。
2000年,張小泉企業整體改制,轉變為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有限責任公司,為“張小泉”的發展注入了活力。企業順利通過轉制,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宣告成立,向現代企業制度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張小泉剪刀剪刀軼事

據説清朝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到杭州時,喬裝打扮,混入香客之中,信步上山遊覽。正當遊興正濃,天公卻不作美,突然下起雨來,只好下山尋屋避雨,匆忙中走進一間掛着寫有"祖傳張小泉剪刀"字樣招牌的作坊。乾隆好奇,順手拿來一把剪刀一看,只見寒光閃爍,鋒利無比,便買了一把帶回宮去。他很喜歡這把剪刀,作為宮內用剪。從此,張小泉剪刀名聲大作,打出“張小泉”牌號做剪刀的,最多時曾達到86家,出現了“青山映碧湖,小泉滿街巷”的盛況。

張小泉剪刀工藝特點

張小泉剪刀 張小泉剪刀
雖然張家產業數易其主,但張小泉及其後代卻給人們留下了精湛獨特的剪刀製作工藝,當時總結出來的72道工序,是一代又一代勞動者的智慧和心血的結晶。
張小泉傳統制剪工序中有兩項精湛獨特的製作技藝歷經磨練被延續下來,一是鑲鋼鍛打技藝,造剪一改用生鐵鍛打剪刀的常規,選用浙江龍泉、雲和的好鋼鑲嵌在熟鐵上,並採用鎮江特產質地極細的泥精心磨製,經千錘百煉,製作成剪刀刃口,並用鎮江泥磚磨削;二是剪刀表面的手工刻花技藝,造剪工匠在剪刀表面刻上西湖山水、飛禽走獸等紋樣,栩栩如生、完美精巧。

張小泉剪刀經營宗旨

張小泉剪刀創始人張小泉曾立下“良鋼精作”的家訓,340餘年來由其後人身體力行,成為張小泉企業文化的核心理念。張小泉剪刀廠“質量為上,誠信為本”的經營宗旨和"用心去做每一件事"的精神即源於此。

張小泉剪刀規格説明

張小泉剪刀在繼承傳統技藝基礎上不斷創新。它已成為我國剪刀行業中產量最大,品種最全,質量最好,銷路最廣的一家企業。產品形成了工農業用剪、服裝剪、美容美髮、旅遊禮品、刀具系列等100個品種500多個規格。最大的剪刀1.1米長,重28.25公斤;最小的旅行剪只有1寸長,4錢重,可放入火柴盒內。

張小泉剪刀傳承意義

北有“王麻子”,南有“張小泉”。張小泉剪刀選用優質中碳鋼鑲嵌鍛制刃口,經過72道工序製成。其“鋼鐵分明、磨工精細、剪切鋒利、開合和順、樣式新穎、手感輕鬆”的特點,一直為人所稱道。清乾隆時,把它作為宮廷用剪。目前杭州張小泉剪刀廠最大的園藝剪有36寸長,七斤多重;最小的旅行剪只有1寸長,可放入火柴盒內。張小泉剪刀除供應國內市場外,還遠銷到世界40餘個國家和地區。
上世紀50年代,生產一把剪刀是在“一隻風箱一把錘、一塊磨石一隻盆、一把銼刀一條凳”的簡陋條件下經過72道工序才完成的,而如今,張小泉剪刀90%以上的生產工序實現了機械化和自動化,生產工序最少的只需9道。隨着衝壓、注塑工藝的大面積應用,傳統的工藝逐漸被遺棄,即使是仍在採用的幾道傳統工序,也只有退步,沒有進步。眾多制剪工人年事已高,無法親自操作。致使這一古老的手工藝出現傳承斷檔,如今能夠從頭至尾完成所有工序的制剪高手已不復存在,張小泉剪刀鍛制工藝急需搶救、恢復。

張小泉剪刀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浙江省杭州市的施金水、徐祖興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張小泉剪刀品牌之爭

張小泉剪刀同名之爭

杭州
張小泉剪刀 張小泉剪刀
杭州市檔案館及浙江文史資料選輯記載:1628年張小泉帶着兒子近高來到杭州,開設“張大隆”剪刀店。1663年,改名為“張小泉”刀剪店。小泉去世後,兒子近高繼承父業。1910年張祖盈承業。1949年,張祖盈因虧損宣告停產,並將“張小泉近記”全部店鋪與牌號盤給了許子耕。1953年,人民政府將杭州數十家剪刀作坊併成五個“張小泉”制剪合作社。1958年合併為杭州張小泉剪刀廠。 1964年8月,杭州“張小泉”獲得“張小泉牌”註冊商標。
【上海】
上海檔案館資料記載:1950年,上海數十家上海張小泉剪刀商店簽訂同牌同記聯名具結書。內容主要是:“張小泉牌號沿用已久,難以更改,共同使用,加記號以為識別,永無爭議。”1956年公私合營,“張小泉協記”、“張小泉鴻記”等合併成上海“張小泉”。 1956年上海“張小泉”開始使用張小泉企業名稱(即字號),1987年獲得“泉字牌”商標,1993年10月被國內貿易部授予“中華老字號”。

張小泉剪刀品牌訴訟

1990年代中後期,杭州和上海兩個張小泉為因為品牌問題展開了長時期的訴訟,可以説是曠日持久,各抒己見。
【杭州】
1997年,杭州“張小泉”的“張小泉牌”商標被國家商標局認定為馳名商標。對此,杭州“張小泉”認為,上海“張小泉”在成立之初取得“張小泉”字號,因歷史原因可以諒解。但在杭州“張小泉”取得註冊商標,特別是取得馳名商標以後,上海“張小泉”仍在使用“張小泉”字號,使消費者誤認為上海“張小泉”與杭州“張小泉”存在某種關係,因此認為上海“張小泉”的行為侵犯了杭州“張小泉”的商標專用權,構成不正當競爭。
1999年3月,杭州“張小泉”向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起訴,要求上海“張小泉”在企業名稱和產品標識中停止使用“張小泉”文字,並要求賠償270多萬元。
【上海】
上海“張小泉”認為,上海“張小泉”名稱早在1956年就已使用,迄今已數十年,而杭州“張小泉”註冊商標的取得晚於上海“張小泉”企業名稱的使用。因此不存在侵犯商標專用權或不正當競爭的事實。此外,“張小泉”文字根據存在和使用的歷史資料記載,並非屬於某個企業,其知名度高也非由於杭州“張小泉”取得馳名商標而形成,它是眾多使用“張小泉”的廠家或商家共同創造的結果。

張小泉剪刀法院裁決

法院經審理後認為,杭州“張小泉”的註冊商標權應當受到法律保護,但考慮到杭州“張小泉”的註冊商標和上海“張小泉”的企業名稱產生的特定的歷史背景,從公平和誠信原則出發,對上海“張小泉”不認定構成對杭州“張小泉”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
杭州“張小泉”對一審判決不服,提出上訴,之後,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駁回了杭州“張小泉”的上訴,維持原判。

張小泉剪刀律師説法

據上海“張小泉”有關人士透露,全國約有10家“張小泉”,除了杭州存在的兩家“張小泉”外,上海有三家“張小泉”,此外,武漢、南京等地也有“張小泉”企業。“張小泉”已成為江南地區刀剪行業的代名詞。
張小泉剪刀 張小泉剪刀
對於此案的判決依據,華誠律師事務所徐申民律師認為,“張小泉”之爭存在兩個法律問題,即商標與字號、歷史與法律的衝突,但法律規定了“在先權利”原則,即企業字號在無惡意的情況下使用超過5年以上,就應以“在先權利”原則獲得法律保護。上海“張小泉”的企業字號早於杭州“張小泉”註冊商標的使用,依“在先權利”原則,杭州“張小泉”的訴請不能成立。

張小泉剪刀最終結果

2006年7月10日,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判決,上海張小泉刀剪總店在其產品及包裝、標牌上突出使用“上海張小泉”字樣標識,屬侵犯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擁有的“張小泉”商標專用權的行為,上海張小泉刀剪總店被判賠償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經濟損失8萬元,同時須在判決生效後30日內在《浙江日報》上登報向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賠禮道歉、消除影響。

張小泉剪刀相關企業

杭州張小泉剪刀廠
杭州張小泉剪刀店
上海張小泉剪刀店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