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家川皮活製作技藝

鎖定
張家川皮活製作技藝,甘肅省天水市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傳統技藝,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保護單位為張家川縣文化館。 [1] 
中文名
張家川皮活製作技藝
遺產級別
省級
遺產類別
傳統技藝
保存單位
張家川縣文化館

張家川皮活製作技藝歷史淵源

皮毛加工技藝是生活在張家川的人們自己探索創造的一種把生牛皮、羊皮、狗皮、狐皮等加工成皮褥子、皮大衣、皮帽子的古老傳統手工技藝。張家川皮毛加工技藝主要分佈在龍山鎮、張川鎮、木河鄉、馬關鄉、大陽鄉等地,尤其以大陽鄉、木河鄉、龍山鎮及所屬馬河村最多。張家川自古為絲綢之路南大道必經之地,皮毛運輸通過“茶馬古道”經過這裏,逐漸在張家川的土地上紮根。經過宋元、明清時期的發展,到民國時,皮毛行店興起。皮毛加工業的發展與皮毛貨棧和皮毛市場的發展是分不開的,1984年龍山鎮南城壕皮毛市場建立以後,張家川的皮毛髮展達到了鼎盛時期,皮毛加工業的發展也進入全盛時期,皮毛加工廠也相繼建立。1987年4月阿陽皮毛廠在縣城中城南路建立至今生產銷售,1987年10月縣皮毛加工廠在張川鎮解放西路建立,龍山鎮、大陽、四方、木河等公社的聯營皮毛加工廠也開始建立,帶動了民間手工作坊的迅速發展,皮毛成品和半成品銷往北京、天津、深圳、香港、南京、太原等市場,帶動了全縣經濟迅速發展。 皮毛加工經過百餘年的發展,形成了一整套傳統的手工加工技藝。

張家川皮活製作技藝社會影響

皮毛加工技藝不但有巨大的經濟價值,還有獨特的文化價值,它體現了這一地區回族人民勤勞智慧、吃苦耐勞、勇敢善良、求實創新、爭強好勝的精神風貌和情感狀態。皮毛加工在張家川家喻户曉,曾經是張家川經濟的代名詞,現在更是一張霸氣十足的王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