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家大院

(陽泉市張家大院)

鎖定
張家大院位於陽泉市西郊三公里處的平潭鎮官溝村,是一處清代末年民國初期的民居建築羣落。
帶有晉東特色的北方民居,成為陽泉市內少有的民俗旅遊景點之一。
中文名
張家大院
外文名
Zhang compound
佔地面積
24000 m²
地    點
陽泉市西郊三公里處的平潭鎮
時    代
清代

張家大院主要景觀

張家大院
張家大院(5張)
張家大院,共有十一套院落,它們在石崖上倚山而築,上下落差達50米,形成了隨形變化的十層建築物。它高低錯落、依山卧石、鱗次櫛比的完整的建築形制,成為一種特色。外地人都形象地稱之為陽泉境內的小“布達拉宮”,遠遠看去,真有幾分形似之處。
進入張家大院的大門,會看到一條由石頭砌成的斜坡,這是進入張家大院的一條通道。就是這條通道,一直延伸到了村子的中心地帶。一色的石頭鋪就的路面,曲曲彎彎,朝向村中的各家各户。村子裏潔淨無塵,每家的門户都是清一色的灰黑色的大門。門面古色古香,頗有民國建築的韻味。
村中的道路,幾乎都是石頭鋪就。村裏的房屋,又是青一色的青磚築起。青磚青瓦,青色的圍牆,使這個村子有一副頗為嚴肅的面孔。他還説,村裏由張姓人家組成了基本羣眾,因而外地人都叫這裏是張家大院。這裏的建築物,始建於清代康熙三十九年,大約是公元1700年前後,整個佔地面積24000平方米,是由當時的張家人中的傑出人物張士林及其前輩開創的基業,逐漸發展到眼前的規模。
走在張家大院的青石通道上,真正有了庭院幽深的感覺。小巷曲折迴環,重門四合,三合院落層層疊起,院落中還不時出現小樓重閣。在這曲折迴環中,彷彿走進了歷史的街巷,品味着歷史的幽遠和滄桑。斑駁的石階,向人們傾訴着已經逝去的歷史,已經走過的年華。在這裏,似乎可以觸摸到時代的脈搏......
大約是當地人感到山西大院太多了的緣故吧,把自己的大院對外叫成了“銀圓山莊”。我想,這個名字不過是想與山西的眾多大院有所區別,而且也想讓張家大院銀圓滾滾而來,是一種美好的願望。
銀圓山莊,與晉中其它大院最大的不同是,這裏的院落中幾乎每所都住着人家。張家人依然生活在這裏,他們對遊人的到來已經習以為常,而且多用審視的目光注視着遊人,對這些天南海北的遊人總是有點好奇吧!
張家大院,是地地道道的民居民宅,沒有進行過更多的包裝和修飾,是一個“素面朝天”的天然院落,它就這樣原原本本地呈現給了遊人。多多少少地處於一種原始狀態吧。原汁原味,不加雕飾。本來面目,最真實可信。這裏的雕飾也都是原有的,磚雕、木雕、石雕,在建築物各個角落裏顯現着,依然放射着它的藝術光芒。
在張家大院附近,有着清冽的泉水,當地人稱之為“觀日泉”。這眼泉水,給當地人帶來了優越的生存空間。

張家大院景點特點

張家大院的建築羣周邊,青松挺立,綠樹圍裹,果樹滿坡,花香四溢。在這秋天的金色季節裏,當地人在收穫着秋色,在獵取着豐收的果實。
建築方式獨闢溪徑,明窯套着暗窯,暗窯之中又有暗窯。最下層以明、暗窯洞為基礎,窯洞頂上蓋房成為上院;上院向後闢成方地再碹明窯暗窯,窯洞頂上或再為房或鋪石為巷,又形成上一級院落;次第而上,隨形生變,順勢而曲,逐房後移,高低錯落,旋有十層。在菜山上形成一個個樓、房、窯相組合的特殊的庭院,構成一處結構別緻、堂皇壯觀的階梯式山莊。 [1] 
參考資料